大连医学院 & 遵义医学院

貔貅

<h1><i><b>编辑整理: 张问鹏</b></i></h1><h1><i><b>微信号: Robot_650130</b></i></h1><h1><i><b>email: trety_wesley@163.com</b></i></h1><h1><i><b><br></b></i></h1><h1><i><b>《大连医科大学与遵义医科大学的那年那事》</b></i></h1><h1><i><b><br></b></i></h1><h1><i><b></b></i><i><b>谨以此文表达对大连医科大学及大连人民的感激之情!我想每一位像我一样的、了解遵义医学院历史、并受益的遵义人都会同样心存感恩!</b></i><i><b> </b></i></h1><h1><i><b><br></b></i></h1><h1><i><b> 大医校训: 甚解 敏行 明仁 济世</b></i></h1><h1><i><b> 遵医校训: 明德笃学、求是致用</b></i></h1><h3><i><b><br></b></i></h3><h1></h1><h1><i><b>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b></i></h1><h1><i><b>他们的事迹感天动地</b></i></h1><h1><i><b>从没有什么岁月静好</b></i></h1><h1><i><b>只因有人曾隐姓埋名</b></i></h1><h1><i><b>在崇山峻岭负重前行</b></i></h1><h3><br></h3><h1><i><b>千千万万三线建设者</b></i></h1><h3></h3><h1><i><b>为和平安宁甘于奉献</b></i></h1><h1><i><b>为国土安全无私拚博</b></i></h1><h1><i><b>把青春汗水甚至生命</b></i></h1><h1><i><b>都贡献给了国防事业</b></i></h1><h3><br></h3><h1><i><b>所有付出已铭刻大山</b></i></h1><h3></h3><h1><i><b>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b></i></h1><h1><i><b>人民不能把他们忘记</b></i></h1><h1><i><b>史无前例的三线精神</b></i></h1><h1><i><b>是共和国的不朽丰碑</b></i></h1><h3><br></h3><h1><i><b>声明:本作品系张问鹏2017-05-09编辑整理成册,并非我所创作。</b></i><br></h1><h1><i><b> 我父母系大连医学院教职员工,我属于医学院子弟;1969年我3周岁,跟随父母一起南迁遵义;当看到此文倍感亲切,文中人物事件描写生动感人,不由得想起曾经在遵义时很多往事,文章中照片人物、遵义医学院新老校区以及提到的很多大医老前辈都非常熟悉,有邻居、有同学父母、有父辈同事,作品真实具有纪念意义,为此我十分珍惜,在这我替父辈和大医教职员工及家属子弟感谢作者编辑整理,将遵义医学院(原大连医学院)历史和那个年代的往事以及大医老前辈的艰辛付出记录在此;因怕此作品不慎删除无法补救,特复制整理并将其保存。</b></i></h1><h1><i><b> 作品除对1969年4月大医应届毕业生是第一批奔赴遵义的以及行程有所纠正(此纠正由我同学提供,应为父辈回忆讲述),纠正之处我用括号标注,模板 音乐略有改动,其他未做任何修改,此作品版权永久归张问鹏所有;未经作者同意对文章略做纠正补充,不当之处请谅解!</b></i></h1><h1><i><b> 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祝愿大医遵医并肩前行共创辉煌!大连人民和遵义人民结下的深厚友情长存!世代相传!</b></i></h1><h1><i><b> ——华军</b></i></h1><h3><br></h3><h3> </h3><h3> </h3> <h1><i><b>有这样一所医学院校,原在东北大连市,为了服务于三线军工建设、响应毛主席发出的“六·二六”指示,1969年从东北到西南、整体搬迁到数千里之外的贵州省遵义市,它叫 “大连医学院” ,就是今天的 “遵义医学院” 、“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 及数间大型附属医院,当时是西南地区最好的医学院,拯救了无数的生命、培养了无数的好医生,为西南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当时国内一流的大批医生、医学教授和在校生,他们是人间最美的天使,把健康带到了大西南。欣慰的是,1978年复办了大连医学院,大批原大连医学院的医生、教职工及子女,才有机会回到他们思恋的的家乡与亲人团聚,再次创业,重建成今天一流的 “大连医科大学”。</b></i></h1><h1><i><b>如今,大医、遵医,两所医科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合计达三万多人,直属附院六家,非直属附院二十四家,堪称人类医学史上奇迹,社会效益巨大,无以伦比!</b></i></h1> <h1><i><b>1969年5月5日,是大医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大医南迁贵州省遵义市。</b></i></h1><h1><i><b>1969年5月5日的13:35分,大连医学院从大连火车站南迁的第一趟专列火车离开了大连,(纠正一下,1969年4月大医应届毕业生是第一批奔赴遵义的,他们不是从大连直达遵义,是乘海轮再转乘火车抵达遵义)。沿途经过5天4夜的跋山涉水、翻越秦岭,经过辽宁、河北、北京、河南、山西、陕西、四川、到达贵州遵义。</b></i></h1><h1><i><b>昔日从东北到西南、从沿海大城市到内陆小山城,搬迁一所医学院到数千公里之外,远离家乡及亲人,这样的艰苦创业情景,无法想象、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向我们的老前辈致敬!</b></i></h1><h1><i><b> 一位当年随迁子女的感言。</b></i></h1><h1><i><b>1969年春,经历了近4年的筹建时间,遵义医学院新校址基本建成。718户,2636名大连医学院师生员工、家属子弟及全部仪器设备、家具等通过两次专列,100多个火车皮,先后两次“南迁”到遵义。</b></i></h1> <h1><i><b>大连医科大学创建于1947年5月4日,时称关东医学院,是我党为适应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的急需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医科高校。</b></i></h1><h1><i><b>1949年,关东医学院与大连工学院等一起并入新成立的大连大学,成为大连大学医学院。</b></i></h1><h1><i><b>1950年大连大学撤销后独立为大连医学院,从此正式成为五年制医科高校。50年代学校云集了一批老一辈医学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称学部委员)沈其震、魏曦、吴汝康,药理学家张毅、生理学家吴襄等,大连医学院以雄厚的师资力量,严谨的教风学风和高质量的毕业生享誉全国,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b></i></h1><h1><i><b>1969年,学校奉命南迁贵州省遵义市成立遵义医学院。</b></i></h1> <h1><i><b>关东医学院</b></i></h1><h1><i><b>1947年5月成立,是解放战争时期关东公署创办的高等医科专业学校。校址初期设在现大连外国语学院北楼,当时离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大连医院(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较近,后迁移到斯大林广场(今人民广场)南侧卫生学校处。</b></i></h1><h1><i><b>办学宗旨是:为华东、东北两大野战军培训前线急需的医务人员。校长由关东公署卫生厅副厅长王布君(王雨田)兼任,后由卫生厅副厅长林镜竹兼任院长。学校主要聘请大连市医务水平较高的专家、医师担任业务课教学。学制原定为3年。</b></i></h1><h1><i><b>1948年底,由于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有170名学生提前结业,并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第四野战军工作。</b></i></h1><h1><i><b>1949年3月,撤销关东医学院,并入大连大学,改称为大连大学医学院。此前,学校共招收300余名学员。</b></i></h1> <h1><i><b>1949年1月,在中共中央东北局的直接领导下,正式成立大连大学,将关东医学院改名为大连大学医学院。</b></i></h1><h1><i><b>1949年4月,为了办好大连大学医学院,中央委派了原新四军卫生部长、著名医学专家沈其震同志任院长,学院也开始实行正规的五年学制。为了符合“正规大学”的要求,沈其震院长首先在加强学院师资方面作了积极努力。曾先后到香港、上海等地联系和招聘教师,使不少在敌占区或香港的著名专家教授纷纷应邀来到学院工作,使教师由创校初期10余人,急增到110余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30人、讲师23人、助教61人。这对大连大学医学院的正规化建设起了重大作用。</b></i></h1><h1><i><b>1950年7月23日,按照东北人民政府令,取消大连大学。大连大学医学院正式改名为大连医学院。</b></i></h1><h3><br></h3> <h1><i><b>沈其震院长及三弟沈其益教授与大医的传奇故事:</b></i></h1><h1><i><b>沈其益教授,1909年12月17日出生于湖南长沙,植物病理学家、教育家,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伦敦大学博士。曾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研究院院长等。</b></i></h1><h1><i><b>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沈其震受中共中央的委托参与创建大连大学。大连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工科和医科的大学。由老革命家李一氓同志担任校长,屈伯川博士和沈其震博士分别担任工学院和医学院院长(后为独立为大连工学院和大连医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和大连医科大学)。为办好高水平的大学,中央决定从上海、南京邀请一批进步的专家学者到大连来执教。沈其震来到英国占领下的香港,电邀三弟沈其益来香港和他一起来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沈其益当时是南京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教授,留英博士,又是进步科学团体中国自然科学社的负责人,对宁沪一带的科学家比较熟悉。兄弟两人在港见面,沈其震谈了事情的缘由,沈其益当即表示愿意完成这一秘密任务。沈其震交待了任务,特别提出凡是爱国的,有真才实学的,愿意到解放区工作的,统统欢迎。工作安排是,沈其震在香港负责领导组织,沈其益负责联系内地的科学家。此时国民党统治地区一片白色恐怖,特务活动猖獗,南京、上海等城市在大肆搜捕共产党和爱国教授、进步学生,一旦被发现为共产党工作有坐牢和被杀头的危险。但沈其益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上海、南京与香港之间,秘密联系了几十位富有正义感并学有专长的科学家,先到香港,再乘船北上大连,总共有四十多人。沈其益与北上的科学家抵达刚解放的北平,由中央统战部李维汉、齐燕铭等同志安排接待。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等同志亲切接见了沈其益,对他动员大批专家教授赴东北解放区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b></i></h1><h1><i><b>这四十多位专家、教授在随后的新中国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其中有:光学家王大珩,雷达专家毕德显,物理化学家张大煜,水利专家李士豪,兽医学家胡祥壁,建筑学家汪坦,医学昆虫学家何琦,药理学家张毅,传染病学家魏曦,林学家周重光等。</b></i></h1><h1><i><b>下图为沈其益教授,他人生的96个春秋,把毕生都献给了祖国的科教事业和农业发展事业。</b></i></h1> <h1><i><b>大连医学院(现大连医科大学)为何要搬迁到贵州省遵义市? 要从中苏、中美交恶,珍宝岛战争、朝鲜战争、冷战、世纪大工程 “三线建设” 、毛泽东 “六.二六” 指示等历史讲起……</b></i></h1> <h1><i><b>三线建设及大医南迁的历史背景:</b></i></h1><h1><i><b>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也意味着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决裂,一边倒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b></i></h1><h1><i><b>1953年-1957年期间,苏联对新中国工业领域的156个援助项目。这一系列的项目曾帮助了中国的经济、军事和科教快速发展,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军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地区。</b></i></h1><h1><i><b>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1954年赫鲁晓夫访问中国,并把军港旅顺归还中国,当时毛泽东曾担心美国进攻而要求先不撤走苏军。</b></i></h1><h1><i><b>1956年,随着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两国长达7300公里的边境线,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b></i></h1><h1><i><b>1956年,美国第七舰队公然进入我台湾海峡,对我国东、南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对我国也持敌对态度。</b></i></h1><h3><br></h3> <h1><i><b>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正式照会中国外交部,限期召回全部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销毁部分技术图纸,从而撕毁了与中国合作的几乎所有经济合同。中国认为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逼债”,并把大跃进造成的饥荒部分归咎于此。</b></i></h1><h1><i><b>1962年,国民党空军加紧对大陆的侦察活动。仅6个月就出动受美国情报机构控制的U2高空侦察机11架次,活动范围遍及大陆新疆、西藏之外的广大地区。</b></i></h1><h1><i><b>1962年后,美国在台湾海峡多次举行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b></i></h1><h1><i><b>1964年,美国制定了绝密报告《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试图出动空军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b></i></h1> <h1><i><b>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挑起并夸大与北越的武装冲突。美国出动第七舰队125艘军舰和600余架飞机,5日,美国悍然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轰炸,开始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导致越战全面升级,并将战火延烧到包括北部湾和海南岛在内的中国南部地区。</b></i></h1><h1><i><b>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发出“六·二六”指示: 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毛泽东认为,当时卫生部的工作只为全国人口的15%服务,而这15%主要还是 “城市老爷”。广大农民却得不到医疗,他们一无医,二无药。再这样下去,卫生部可改名为“城市老爷卫生部”。</b></i></h1><h1><i><b>1967年,红卫兵冲击苏联驻北京大使馆。</b></i></h1><h1><i><b>1968年,苏联在新疆附近大量增兵至25个师、1200架飞机、和200枚导弹,同时苏联和蒙古达成协议,苏军帮助蒙古的南方边防,并在那里驻军。</b></i></h1><h1><i><b>1969年,中苏边境陈兵54个师、近百万人,在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要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消灭中国核基地的计划,并打算联合美国进行。</b></i></h1> <h1><i><b>三线建设的国家战略决策:</b></i></h1><h1><i><b>1964年8月17日、20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一线)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这次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终于确立。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联名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b></i></h1> <h1><i><b>三线建设原则:</b></i></h1><h1><i><b>(1)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特别是十五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建设。</b></i></h1><h1><i><b>(2)第一线,特别是十五个大城市的现有续建项目,除明年、后年即可完工投产见效的以外,其余一律要缩小规模,不再扩建,尽早收尾。</b></i></h1><h1><i><b>(3)在第一线的现有老企业,特别是工业集中的城市的老企业,要把能搬的企业或一个车间、特别是有关军工和机械工业的,能一分为二的,分一部分到三线、二线,能迁移的,也应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迁移。</b></i></h1><h1><i><b>(4)从明年起,不再新建大中水库。</b></i></h1><h1><i><b>(5)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b></i></h1><h1><i><b>(大连医学院搬迁到遵义,与此政策有关。同一时期,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发出 “六·二六” 指示: 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b></i></h1><h1><i><b>(6)今后,一切新建项目不论在哪一线建设,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不得集中在某几个城市或点。</b></i></h1><h1><i><b>报告将各项工作进行了分工,参加专案小组的各个部门负责人负责相应的工业、国防、农业、教育、铁道、城市等方面,提出具体方案,纳入明年计划和“三五”计划。报告还建议恢复人民防空委员会,周恩来任主席。同时,恢复北京地下铁道建设筹备处,积极准备北京地下铁道的建设,并考虑上海、沈阳两市地下铁道的建设,通由铁道部负责。</b></i></h1><h1><i><b>10月30日,国家计委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提出的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争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b></i></h1> <h1><i><b>至此三线建设轰轰烈烈展开,当时的口号: </b></i></h1><h1><i><b>好人好马上三线!</b></i></h1><h1><i><b>靠山、分散、隐蔽!</b></i></h1><h1><i><b>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b></i></h1> <h1><i><b>三线的划分:</b></i></h1><h1><i><b>一线地区(即沿边沿海地区,解放初期军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易受国外攻击):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新疆、西藏。</b></i></h1><h1><i><b>三线地区(内陆山区,不易受到国外攻击):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的腹地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b></i></h1><h1><i><b>二线地区就是介于一、三线地区之间的地区。</b></i></h1> <h1><i><b>贵州省的三线建设三大军工基地及其它三线建设项目(注: 三大军工基地的信息及其它企事业单位信息均来自他们的官网或网上公开资料,非军事机密):</b></i></h1><h1><i><b>安顺市:</b></i></h1><h1><i><b>011基地(航空基地),原总部在安顺市。歼击机、无人机、教练机和航空发动机研发生产基地。</b></i></h1><h1><i><b>遵义市:</b></i></h1><h1><i><b>061基地(航天基地),现航天十院,原总部在遵义市。研发生产地空导弹、运载火箭、战略战术武器、是“神舟”飞船的重要配套研制单位。</b></i></h1><h1><i><b>长征电器基地(现长征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初,上海电器公司下属的上海华通开关厂、上海人民电器厂、上海胶木压铸厂、上海电器成套厂、上海防爆电器厂、上海电阻厂等搬迁20多个项目到遵义建设一个较大规模的电器生产基地。</b></i></h1><h1><i><b>遵义医学院。</b></i></h1><h1><i><b>还建成空军5707厂(战斗机发动机维修)、天仪厂、设计二院,八五厂(铁合金厂)、八七厂(钢绳厂)、906厂(钛厂)、碱厂等一批大型企事业单位,使遵义有了较强的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成为贵州省重要的工业城市。</b></i></h1><h1><i><b>凯里市,都匀市:</b></i></h1><h1><i><b>083基地(电子基地),现中国振华电子集团,中国电科38所(已迁往合肥,雷达,空警500预警机设计制造)及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原总部在都匀市,研发生产军用计算机、车载雷达、机载雷达、单边带电台、电子仪器、电子元器件等。</b></i></h1> <h1><i><b>1965年8月,根据三线建设的需要及毛主席六.二六的指示,卫生部决定大连医学院整体南迁。</b></i></h1><h1><i><b>1965年底,经中央批准,决定南迁贵州省遵义市。</b></i></h1><h1><i><b>1969年4—6月,经过近4年的筹建,学院教职工和部分在校生、第一附属医院职工及全部仪器设备,南迁到贵州省遵义市新校址,大连医学院及第一附属医院改名为遵义医学院及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b></i></h1><h1><i><b>三线建设分拆、建分校和内迁的部分大学:</b></i></h1><h1><i><b>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现哈尔滨工程大学,被逐步分拆、内迁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南炮工)、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长沙)等数所高校,空军工程系跟西北工业大学合并。</b></i></h1><h1><i><b>唐山铁道学院内迁四川峨眉县,现西南交通大学。</b></i></h1><h1><i><b>华东理工大学川南分院,现为四川理工学院。</b></i></h1><h1><i><b>北京大学汉中分校成就现陕西工学院。</b></i></h1><h1><i><b>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成就现西南科技大学。</b></i></h1><h1><i><b>北京地质学院迁移至武汉成为现中国地质大学。</b></i></h1><h1><i><b>南京大学在湖南省桃源县建中南分校,中途下马。</b></i></h1> <h1><i><b>大医内迁为何选址遵义? </b></i></h1><h1><i><b>谢龙驹(原遵义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回忆说:</b></i></h1><h1><i><b>“当时毛主席做了个六·二六指示,号召医疗卫生要做到农村去。” 1965年6月,国务院正式决定大连医学院全部南迁至大西南三线建设区。“最开始踩点的时候,我们考虑过四川南充、自贡。但是在贵州省政府的邀请下,我们最终决定来到遵义,因为这里更需要我们。” 谢龙驹说,当时大连医学院的院长周洪生曾经跟随红军长征到过遵义,所以在贵州省政府的邀请下,全校南迁遵义。</b></i></h1><h1><i><b>鹏哥推测还包括以下原因:</b></i></h1><h1><i><b>1)遵义有061地空导弹研发制造基地。那时美蒋高空侦察机经常深入中国内陆高空侦查,所以国家非常重视地空导弹设计制造。贵州都匀和凯里有083雷达研制基地,贵州安顺有011战机及发动机研制基地。三个基地合计有三十余万职工及家属,急需医疗卫生及文化教育配套服务。</b></i></h1><h1><i><b>2)抗战期间,浙江大学曾搬迁到遵义办学七年,有良好人文基础。</b></i></h1><h1><i><b>3)遵义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当时没有大学。</b></i></h1><h1><i><b>4)川黔铁路、湘黔铁路连接,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好,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读书学习搞科研的好地方。</b></i></h1><h1><i><b>5)转折之城,红军长征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红军四渡赤水、摆脱国军围追堵截、北上抗日,从此改写了中国历史。</b></i></h1><h1><i><b>6) 遵义地处贵州高原群山环绕的腹地,在战时易守难攻,一旦战争发生,遵义医学院可作为后方医疗保障的储备。</b></i></h1> <h1><i><b>遵义医学院</b></i></h1><h1><i><b>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历史文化名城——遵义。是贵州省省属重点建设高等医学院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b></i></h1><h1><i><b>学校前身为大连医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本科医学院校。1969年为支援“三线”建设,经国务院决定,举院南迁至遵义,更名为遵义医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坚持扎根革命老区没有回迁的本科院校。经过67年的艰苦创业,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多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医学院校。</b></i></h1><h1><i><b>学校由校本部和珠海校区组成,占地面积3000余亩,建筑面积40万余平方米。涵盖6个学科门类,包含32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多人。</b></i></h1><h3><br></h3> <h1><i><b>根据遵义医学院2016年4月官网显示,有教职工4600多人(包括4所直属附属医院),共有高级职称师资90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95人,副高级职称613人;硕士704人,博士128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580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0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省管专家21人,部级和省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2人。</b></i></h1> <h1><i><b>遵义医学院老校区广场</b></i></h1><h1><i><b>还记得当年进入医学院大门,就可看见在这样一块醒目的巨大标牌: </b></i></h1><h1><i><b>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b></i></h1> <h1><i><b>遵义医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示范性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卓越计划3个、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实验教学师范中心6个、省级精品课程12门。</b></i></h1> <h1><i><b>遵义医学院有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有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临床重点学科(专科)6个。</b></i></h1><h1><i><b>下图为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遵义市大连路)</b></i></h1> <h1><i><b>遵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遵义新浦)</b></i></h1> <h1><i><b>遵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b></i></h1> <h1><i><b>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广东珠海)</b></i></h1> <h1><i><b>据遵义医学院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有馆藏图书70余万册,电子图书58万余册;藏书结构以生物、医学类图书为主,同时兼顾学校新办学科和专业。有馆藏期刊6646种,其中外文期刊1735种;现刊1338种,其中外文现刊130种。经过多年的发展,图书馆构建了以16台服务器、52TB 存储阵列以及586个信息点为支撑,拥有各种类型计算机300余台的自动化平台,并引进各类数据库29个,自建特色数据库8个。</b></i></h1> <h1><i><b>遵义医学院新校区(遵义大学城)</b></i></h1> <h1><i><b>三线建设可歌可泣、书写了壮丽的篇章,数百万的三线开拓者及家属,为防御外敌入侵摧毁我国防工业体系,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从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成都、沈阳、大连等大城市来到贵州等内陆山区省市、在远离城市数十公里外的无人山沟里、洞穴中,亲手秘密地建设起一大批军工企业、配套的医院和学校(建立无数的幼儿园、中小学及一批像遵义医学院一样的大中专院校),为强大国防工业和科技实力、防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的和平安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为贵州等落后山区省市迅速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带来了先进文化教育和一流的医疗卫生设施。</b></i></h1> <h1><i><b>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医院和大专院校,还有无数的幼儿园、中小学。</b></i></h1> <h1><i><b>启动这一工程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要使大批建设人员从生活比较优裕的沿海大城市,远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生活艰苦、施工困难、物资匮乏的“不毛之地”去建设、工作与生活,现在看来谈何容易。但在当年,大批英雄的建设者们,满怀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闻风而动,迅速奔赴艰苦的大三线。</b></i></h1> <h1><i><b>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b></i></h1> <h1><i><b>三线建设后崛起的城镇代表:</b></i></h1><h1><i><b>在西部建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如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过去都是山沟野岭,现在成为世界著名的钢城、煤都、汽车城、镍都。几十个古老的历史城乡被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现代化工业科技都市和交通枢纽,如四川的成都、重庆、绵阳、德阳、自贡、乐山、泸州、广元、江油,云南的昆明、曲靖,贵州的贵阳、遵义、都匀、凯里、安顺、平坝,湖北的襄樊、宜昌、枝江,湖南的怀化,广西的南宁、柳州,江西的景德镇,陕西的西安、宝鸡、汉中、铜川、安康,甘肃的兰州、天水、酒泉、陇西,宁夏的银川,山西的太原,河南的洛阳、平顶山、南阳,青海的格尔木等等。</b></i></h1> <h1><i><b>三线建设不仅为国家安全上了“保险”,还带来了西部地区在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化,它实际上也是一部文明变迁史。为此,费孝通先生认为:“三线建设使西南荒山地区整整进步了五十年”。</b></i></h1> <h1><i><b>遵义医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不少的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便是1980年,为了支持大连医学院的复办,很多内迁人员陆续北调沈阳和大连。</b></i></h1><h1><i><b>原遵义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谢龙驹回忆说:</b></i></h1><h1><i><b>当时有正高职称的教授56人,其中99%的教授已决意回到大连。而其他的内迁人员中,也有95%的人决定北上。“遵义医学院到底还要办不办?”这个议题被很多人讨论,更有人放话说:以遵义目前的经济水平,大学是办不起来的。即使你们要坚持办,也只能办出个医疗专科学校。</b></i></h1><h1><i><b>“当时遵义的十三个区县我们都去过的,在这里,缺医少药的情况很常见,他们很需要我们。”谢龙驹说,目睹了遵义当时的情况后,他和其他20名老教授决意把遵义医学院继续办下去。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工作,又有30余名老教授也决定留在这里。其中还有不少是已经北上回到大连的教授,重返遵义。</b></i></h1><h1><i><b>“我们就是有志气,要在这个穷地方上办出一所好大学。” 最后担任学院副院长的谢龙驹与其他同志一同努力,坚持在遵义办遵义医学院。</b></i></h1><h1><i><b>感谢前辈们的坚守,才有如今遵义医学院的辉煌。遵义医学院已经从当年全校1300名同学翻了十番,成为了一所拥有三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5000人左右的省属高等院校。</b></i></h1><h3><br></h3> <h1><i><b>随大医南迁到三千公里外贵州遵义的,还有当年的在校生: 64级和65级的400多名同学。</b></i></h1><h1><i><b>当年很多同学因为南迁,相恋多年的男女朋友分手。有的同学为能有个陪伴,仓促配对结成夫妻,感情基础薄弱。由于路途遥远,交通和通信不便,父母病危时,身为医生,却不能在父母病床前尽孝。</b></i></h1><h1><i><b>在遵医毕业后,他们被分配到基层最艰苦的地方: 村寨里的卫生所,"劳动改造" 一年才调配到最底层的卫生院。互相都不知道分配到什么地方,少量同学回到学校任教。他们忍受孤独,为改变贵州山沟缺医少药的状况,付出了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b></i></h1><h1><i><b>回家,不需要理由。回到日夜思恋的东北老家,是每一位南迁同学的心声。</b></i></h1><h1><i><b>大医复办,改革开放后,这些同学思乡心切,想方设法要回到东北老家,可是拖家带口要回到大连,回到东北谈何容易? 只要有单位接收就去了,现在他们都老了,一些同学过得很艰苦,拿着企业微薄的养老金生活着,更有同学已经埋骨在贵州,永远回不去了。还有些同学散落在其它各地,漂泊异乡。</b></i></h1><h1><i><b>南迁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一生的命运!这痛是撕心裂肺,刻骨铭心的痛!他们太苦了,他们经历了其他学校同龄毕业生没有的苦,承受了他们没有承受的痛。</b></i></h1><h1><i><b>我想,当年每一位南迁的大医师生员工,都有一段段心酸的往事。要忍受孤独与寂寞,无尽的思念东海之滨的家乡父母,姐妹兄弟,同学朋友,还要适应南方多雨湿冷的气候,在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艰难的创业,辛勤的钻研和工作,救死扶伤。</b></i></h1><h1><i><b>大连与遵义,相隔数千里,回去一次路途非常遥远,花费巨大,就算是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容易。</b></i></h1><h1><i><b>感谢你们为改善贵州医疗卫生条件,培养医学人才,做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的奉献。我想,今天合计办学规模达三万多在校生的遵义医学院及大连医科大学,是每一位当年随迁的大医人最值得宽慰和自豪的事,你们功德无量! 没有你们当年的付出,就没有今天大医和遵医的辉煌,贵州的医疗卫生水平和高等教育就会大大折扣。</b></i></h1><h1><i><b>下图为当年随大医南迁的64级和65级的部分同学合影。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贵州,他们和随迁的教师,医生,护士,教职员工们一起,为贵州的医疗卫生事业和高等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b></i></h1><h3><br></h3> <h1><i><b>校友们,母校喊你们回去庆七十大寿啦!</b></i></h1><h1><i><b></b></i><i><b>《遵义医学院建校七十周年发展大会公告》</b></i></h1><h1><i><b> 2017-05-03 遵义医学院</b></i></h1><h1><i><b>娄山巍巍,甲子又十年。创建于1947年5月4日,而今位于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遵义医学院将迎来七十周年华诞,并于9月30日举办遵义医学院建校七十周年发展大会。值此佳期临近,谨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及海内外广大校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b></i></h1><h1><i><b>七十载攻坚克难,栉风沐雨。她诞生于渤海之滨,曾用关东医学院、大连医学院、大连大学医学院等名称,原为卫生部直属院校,1969年为支援“三线”建设举校南迁遵义,更名为遵义医学院。经过近7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医学为主,文理渗透的多学科、多层次、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的省属高校。学校从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全国高校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14742人。</b></i></h1><h1><i><b>七十载弦歌不辍,春华秋实。七十年来,遵义医学院秉承“明德笃学,求是致用”校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和特色兴校”办学理念,积累了雄厚的办学实力,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了六万多名高素质人才。学校由遵义校本部和珠海校区组成,下设28个教学院系、4所直属附属医院、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其中,珠海校区已成为贵州高等教育的一个对外窗口;第一附属医院是贵州省首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附属口腔医院是贵州省首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学校现有27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与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并于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现有教授294人,副教授467人。其中,二级教授17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703人,省核心专家2人,省管专家2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4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现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基础药理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b></i></h1><h1><i><b>七十载历久弥新,共续华章。历经岁月沧桑,不忘初心;积淀丰厚底蕴,砥砺前行。如今,遵义医学院正以崭新的面貌、激扬的步伐和昂扬的斗志,开启新的征程。七十周年发展大会,既是弘扬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展示学校改革发展所取得成就的重要机会,也是凝聚广大师生、校友、各界朋友等各方面的智慧力量,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全新起点。目前,发展大会筹备工作已拉开序幕,学校将举办系列质朴而热烈的纪念活动,期盼社会各界、广大师生和校友积极参与其中。我们期待关爱遵义医学院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海内外校友、社会各界朋友,藉发展大会之机:襄七十华诞盛典,叙师生桃李深情,商学校发展方略,铸遵医明日辉煌!</b></i></h1><h1><i><b>特此公告,敬祈周知。</b></i></h1><h1><i><b>(此文来自遵义医学院微信公众号)</b></i></h1><h3><br></h3> <h1><i><b>大连医学院复办</b></i></h1><h1><i><b>1978年,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和省市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大连医学院终于在原址得以复办。大医人继承和发扬了“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面对困难,不畏险阻,从头做起,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校的复建,学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b></i></h1><h1><i><b>从80年代中期开始,大连医学院已成为一所多学科、多层次、提高型的高等医科学校,被确定为辽宁省省属重点高校之一。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以来,学校的各项工作又取得了长足发展。</b></i></h1><h3><br></h3> <h1><i><b>视频:大连医科大学校歌</b></i></h1> <h1><i><b>1994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现已发展成为以医学为主,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和哲学等多学科发展的医科大学。</b></i></h1> <h1><i><b>2007年8月,学校搬迁至旅顺新校园。新校园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占地面积1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2万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20.1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6亿元。图书馆藏书101.09万册。</b></i></h1><h1><i><b>现有21个学院(部),18所附属医院;本科专业23个。</b></i></h1> <h1><i><b>《大医校歌》</b></i></h1><h1><i><b>你在战斗中诞生,你在磨砺中成长。你有渤海洗礼的性格,千山筑就的脊梁。团结严谨是你的优秀风范,求实创新是你永恒的形象。多少精英励精图治培育中华医学栋梁。啊,大医,大医。啊,我的荣光。愿你如日东升,永远辉煌。</b></i></h1><h1><i><b>你超越的是明天,你不变的是希望。你是白衣使者的摇篮,搏击生命的战场。无影灯下谱写人间爱的心曲,实验室里奏响攀登者的乐章。千万桃李竞吐芬芳,高高擎起明天的理想。啊,大医,大医。啊,我的荣光。愿你如日东升,永远辉煌。永远辉煌!</b></i></h1> <h1><i><b>大连医科大学科研平台:</b></i></h1><h1><i><b>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学校有部级实验室1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辽宁省转化医学研究中心4个。</b></i></h1><h1><i><b>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干细胞移植与再生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b></i></h1><h1><i><b>部级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三级)。</b></i></h1> <h1><i><b>大连医科大学拥有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1个:</b></i></h1><h1><i><b>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b></i></h1><h1><i><b>脑疾病神经保护与损伤修复重点实验室</b></i></h1><h1><i><b>糖生物学与糖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b></i></h1><h1><i><b>无特定病原体(SPF)动物重点实验室</b></i></h1><h1><i><b>癌症遗传和表观遗传重点实验室</b></i></h1><h1><i><b>药代动力学与药物转运重点实验室</b></i></h1><h1><i><b>机体微生态与疾病控制重点实验室</b></i></h1><h1><i><b>中西医结合疑难危重病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肿瘤转移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b></i></h1><h1><i><b>肿瘤干细胞研究重点实验室</b></i></h1><h1><i><b>肿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b></i></h1> <h1><i><b>大连医科大学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b></i></h1><h1><i><b>辽宁省抗肝炎创新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b></i></h1><h1><i><b>辽宁省防治老年退行性疾病天然产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b></i></h1><h1><i><b>大连医科大学拥有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b></i></h1><h1><i><b>肿瘤干细胞联合实验室。</b></i></h1> <h1><i><b>大连医科大学拥有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b></i></h1><h1><i><b>高校脑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b></i></h1><h1><i><b>高校癌症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b></i></h1><h1><i><b>高校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b></i></h1><h1><i><b>高校中西医结合外科疑难危重病重点实验室</b></i></h1><h1><i><b>高校药代动力学与药物转运重点实验室</b></i></h1><h1><i><b>高校肿瘤转移研究重点实验室</b></i></h1><h1><i><b>大连医科大学拥有辽宁省转化医学研究中心4个:</b></i></h1><h1><i><b>神经系统疾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b></i></h1><h1><i><b>肺癌转化医学研究中心</b></i></h1><h1><i><b>心血管疾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b></i></h1><h1><i><b>肾脏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b></i></h1> <h1><i><b>大连医科大学的科研成果:</b></i></h1><h1><i><b>截止到2013年,学校纵向自然科学类科技项目中标338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4项;共有89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辽宁省政府各级科技进步奖66项。</b></i></h1><h1><i><b>2003-2013年期间,学校共中标各级各类科研课题78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90项,省部级课题234项,市级及其它课题460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5项,学校共获得各级科技奖励25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140项,市级112项。</b></i></h1> <h1><i><b>大连医科大学的馆藏资源:</b></i></h1><h1><i><b>截止到2013年1月,学校图书馆藏书以生物医学为主体,兼有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社会科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本校博士生和硕士生毕业论文、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光盘数据库、电子期刊、网上数据库等等。至2012年底,共有馆藏181.23万册,其中电子馆藏89.12万册。</b></i></h1><h1><i><b>大连医科大学的学术期刊</b></i></h1><h1><i><b>《大连医科大学报》反映多学科科研、医疗及教学的理论性学术刊物。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讲座与综述、技术方法、病例报告、短篇报告,医学教育等栏目;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所引证。</b></i></h1><h3><br></h3> <h1><i><b>大连医科大学的院系设置:</b></i></h1><h1><i><b>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22个院系部,有23个普通本科专业。</b></i></h1><h1><i><b>二级院系部: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检验医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艺术学院,美容医学院,研究生院,体育教研部,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肿瘤干细胞研究院,医学影像学院,麻醉学系,心理学系,护理学系,生物技术系,针灸推拿系,外语教研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独立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院。</b></i></h1> <h1><i><b>大连医科大学的师资力量:</b></i></h1><h1><i><b>截止到2014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7500余人,其中博、硕士研究生导师近1100人。学校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入选者1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b></i></h1> <h1><i><b>大连医科大学的学科建设:</b></i></h1><h1><i><b>截止到2014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辽宁省重点学科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2个。</b></i></h1><h1><i><b>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临床。</b></i></h1><h1><i><b>辽宁省重点学科15个: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口腔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生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呼吸系病),外科学(普外),外科学(骨外),皮肤病与性病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中西医结合基础。</b></i></h1><h1><i><b>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理学。</b></i></h1><h1><i><b>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b></i></h1><h1><i><b>大连医科大学的教学建设:</b></i></h1><h1><i><b>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级精品课程15门,市级精品课程17门,省级特色专业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辽宁省教学团队1个。</b></i></h1><h3><br></h3> <h1><i><b>省级精品课程15门:机能实验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妇产科学,病原生物学,大学英语,医学影像学,生理学,外科学,组织胚胎学,内科学,卫生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b></i></h1><h1><i><b>市级精品课程17门:临床诊断学Diagnostics,纪实与报道摄影,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临床肿瘤学,口腔内科学,大学体育,民法学,寄生虫学,临床生化检验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细胞生物学,医学免疫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免疫学检验,药物化学,药物分析,人体解剖学。</b></i></h1><h1><i><b>省级特色专业1个:护理学。</b></i></h1><h1><i><b>辽宁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护理学。[22]</b></i></h1><h1><i><b>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b></i></h1><h1><i><b>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大连医科大学机能实验教学中心。</b></i></h1><h1><i><b>辽宁省教学团队1个:高端肿瘤创新团队</b></i></h1> <h1><i><b>大连医科大学的合作交流:</b></i></h1><h1><i><b>截止到2014年5月,学校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荷兰格罗尼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韩国庆熙大学、乌克兰第聂伯国立医科大学等39个国家和地区的109所高等院校和39个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b></i></h1><h1><i><b>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b></i></h1><h1><i><b>直属</b></i></h1><h1><i><b>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b></i></h1><h1><i><b>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b></i></h1><h1><i><b>非直属</b></i></h1><h1><i><b>辽宁省人民医院</b></i></h1><h1><i><b>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b></i></h1><h1><i><b>沈阳市口腔医院</b></i></h1><h1><i><b>鞍钢铁西医院</b></i></h1><h1><i><b>鞍山市妇儿医院</b></i></h1><h1><i><b>抚顺市中心医院</b></i></h1><h1><i><b>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b></i></h1><h1><i><b>威海市立医院</b></i></h1><h1><i><b>深圳阳光医院</b></i></h1><h1><i><b>大连市友谊医院(大连市红十字医院)</b></i></h1><h1><i><b>大连市中心医院</b></i></h1><h1><i><b>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b></i></h1><h1><i><b>大连市妇产医院</b></i></h1><h1><i><b>大连市儿童医院</b></i></h1><h1><i><b>大连市口腔医院</b></i></h1><h3><br></h3> <h1><i><b>名师风采</b></i></h1> <h1><i><b>1983年12月2日, 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天, 我国当代卓有成就的生物学家伍律教授由于积劳成疾, 不幸因病去世, 他69年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生命历程永远是一部经典、一首圣歌,让后人长久地吟颂。</b></i></h1><h1><i><b>1982年, 为复建大连医学院, 大批大连籍教职工陆续北调, 导致学校的教授所剩无几, 一度造成师资匮乏, 元气大伤。在这艰难的时刻, 心系生物学教研室的发展和《贵州动物志》编写的伍老先生, 即使工作关系已调回大连, 却依旧毅然决然孤身一人留了下来, 以教研室、实验室为家, 专注学术研究, 继续为贵州、为遵医燃烧着他对科学的那份执着和热爱。</b></i></h1><h3><br></h3> <h1><i><b>杨简(1911—1981)病理学家 实验肿瘤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b></i></h1> <h1><i><b>王大珩(1915—2011)光学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b></i></h1> <h1><i><b>台籍教授陈文与李辰的传奇经历:</b></i></h1><h1><i><b>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许强影响下,台大医学院眼科副教授兼主任邱林渊改名李辰,与皮肤泌尿科讲师吴万耀改名周辉荣、妇产科副教授王经授改名陈文。3人在1948年12月离开台湾,经香港在1949年到达解放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大连医学院(现在大连医科大学)做教授。</b></i></h1><h1><i><b>接任的眼科主任胡鑫麟和第三内科主任许强、皮肤泌尿科胡宝珍、耳鼻咽喉科苏友鹏等没有离开的台大医师1950年被捕,医学院院长杜聪明和校长傅斯年多方营救无效,许强和郭琇琮等医师被处决,胡鑫麟、胡宝珍、苏友鹏等医师被关在绿岛10多年。</b></i></h1> <h1><i><b>纪念陈荣殿教授诞辰一百周年:</b></i></h1><h1><i><b>陈荣殿教授,著名外科学家,遵义医学院原院长。</b></i></h1><h1><i><b>2017年5月12日下午15点,遵义医学院特举行座谈会,纪念陈荣殿教授诞辰一百周年。校领导石京山、喻田、田宗远、毕路佳、黄华玲、李春鸣、梁贵友、刘建国、余昌胤、蔡善君出席,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会。座谈会由校长喻田主持。</b></i></h1><h1><i><b>1978年开始复办的大连医学院,当时他完全可以北调大连。但是他不留恋于沿海城市,而愿以年高病弱之身,矢志扎根于贵州,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他所倾心热爱的医疗事业。</b></i></h1><h1><i><b>陈荣殿教授不幸于1983年6月19日病逝,他自愿把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作为他生前致力改进胃部手术的模式教材。遵义医学院遵照他的遗愿,将其遗体在病理解剖过程拍制为电视录像教学片,部分遗体制作为示教标本,其余遗体火化后分别撒于贵州高原和东海之滨。</b></i></h1><h1><i><b>遵义医学院为纪念陈荣殿教授的业绩,特在院内建立一座纪念碑,以示怀念。</b></i></h1><h1><i><b>每年的清明时节,怀着对先贤无限崇敬的心情,遵义医学院领导和师生都会去大连路校区小山为已故外科学家陈荣殿教授、生物学家伍律教授扫墓,寄托全校师生无尽的缅怀之情。</b></i></h1><h3><br></h3> <h1><i><b>后记:</b></i></h1><h1><i><b>鹏哥不是学医的,也不是医学院子弟,是学无线电通信的,在军工院校做了八年教师后下海,在深圳工作和定居二十多年了。</b></i></h1><h1><i><b>我儿时在遵义医学院附近的遵义通用机械厂(后改名叫遵义拖拉机厂,贵州金山机械厂等,位于茅草铺,现遵义市广州路)家属院长大,所以对遵义医学院历史比较了解。很多高中同学是来自大连的医学院子弟,他们都很有素养,至今还保持联系。</b></i></h1><h1><i><b>我的父母亲人重病时,都是大连医院(儿时遵义人都叫"遵医附院"为"大连医院")的大夫精心救治的,儿时也常去医学院儿科看病,还清晰记得来自大连的医生们的样子,态度很和蔼,看病时总会聊上几句,言语很亲切,医术更是精湛。我父母从不耽心我们生病会有危险,因为我家附近就有医术一流的 “大连医院”。所以非常感激遵义有个医学院,心存感恩做了这个美篇,表达对大连医学院,大连人民的感激之情。</b></i></h1><h1><i><b>听父母讲,大医搬迁到遵义之前,生孩子都是在自己家里请 "接生婆" 来完成,要是遇到难产,大出血,人就没得救了。我就是65年在家里出生的。是69年大医南迁遵义之后,才改变了这一切,婴儿和产妇才有了保护神 --- 来自大连的 "遵义医学院"。</b></i></h1><h1><i><b>无法想象大医当年从东北海滨城市大连搬迁到数千里之外,物质匮乏,环境迥异,多雨湿冷的西南山区小城遵义有多么的艰难? 有多少的悲欢离合,孤独与寂寞? 给每一位南迁大医师生,职工,家属及子女带来多少的痛苦? 编辑这美篇过程中你们的故事让我多次感动流泪。我想,每一位了解大医,遵医历史的遵义人,贵州人,都会永远感激你们,不会忘记你们的大恩大德,不会忘记你们为遵义,为贵州,为国家付出的一切。</b></i></h1><h1><i><b>今年,大医,遵医七十华诞了!祝福大医,祝福遵医,愿越办越好!</b></i></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