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无声忆双亲——父母的晚年生活

王舒华

<h3>父母十八岁结婚。父亲一生阅历丰富,十六岁的父亲在抗日战争中参加工作;解放战争中被敌人抓捕,死里逃生;反右斗争中被定为‘中右’;文化革命被揪斗住牛棚定叛徒;八十年代初得到全面平反并离休。娘跟着父亲吃尽辛苦,没少担惊受怕。他们的晚年还是幸福的。</h3> <h3>这座老房子是父母1976年建造的。父母在这座房子里度过了四十个春秋。当时唐山大地震,人们惊魂未定,砌房申请已经批准,也只有砌起来。</h3> <h3>父母的晚年生活,大部分时间在这老屋中度过。娘说,这是他们的福地。</h3> <h3>娘和父亲生活的独立性很强,只要有一个能动,就愿意住在农村老家,相依相伴。</h3> <h3>父亲平时爱学习,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直至去世。</h3> <h3>娘是有着佛教思想的人,她相信人是轮回的,一辈子做好事善事,将来有好人投。</h3> <h3>八十岁了,父亲自学电脑,能在电脑的网上看新闻、下象棋等。</h3> <h3>娘身高1米五,且瘦弱。但她行动灵便,走路很快,平时一刻也闲不住,家里田间不停地忙忙碌碌。</h3> <h3>父母结婚以来,出门都是父亲骑脚踏车带着娘。七十八岁时买了电瓶车(我们不同意他买)。他说:我现在用脚踏车带你娘骑不动了,电瓶车不要用力。</h3> <h3>儿子在《风雨同车》一文中写道:风雨同车七十载,共同经历风风雨雨,共同走过坎坎坷坷。父亲用自行车和电瓶车把娘驮到九十岁。</h3> <h3>父亲八十五岁开始用智能手机,拍照、录相、短信、微信、视频通话等功能都逐渐学会。</h3> <h3>今天孙子回来了,手机上还有几个问题要问一下。</h3> <h3>父亲的手提电脑随身带随时用。</h3> <h3>娘看见父亲玩电脑很是羡慕,自已也要玩一把。</h3> <h3>父亲晚年身体很差,患有心衰肾衰等8种疾病。娘对父亲平时吃药、洗嗽等生活起居,做到无微不至。</h3> <h3>儿子陪父亲下盘象棋,娘也凑着看,不知她能不能看懂。</h3> <h3>娘病了,对父亲有更多的依恋。</h3> <h3>女儿跟娘谈心,让她减轻心里焦虑。</h3> <h3>娘的弟弟妹妹听说姐病了,赶来看望她。</h3> <h3>儿女们陪着二老打牌,消磨时间。</h3> <h3>舅舅也是八十多岁的人,经常骑车来看望他姐姐。</h3> <h3>九十岁的母亲去世了,九十岁的父亲变得很孤单,經常夜晚醒来翻看他手机上录制的母亲生前影象和照片。</h3> <h3>有时在电脑上下盘象棋排解一下。</h3> <h3>若干年父亲都订好几份报纸,他有着看书看报的习惯。</h3> <h3>子女们看着父亲的孤独,唯一的办法就是陪他打个长牌,帮他转移思念,打发时间。</h3> <h3>当年父亲骑车儿子坐,如今儿子推车父亲坐。儿子用轮椅推着父亲,晒晒太阳,看看田间植物。</h3> <h3>适逢家里团聚时,因为没有娘,父亲总是提不起精神。</h3> <h3>娘在世时,有时家里的人聚多了,娘都愿意叫大家一起拍张合影。</h3> <h3>二老八十九大寿(如皋习俗贺九不贺十),给他们贺寿时,拍了全家四世同堂合影。</h3> <h3>我也用延时与他们合个影。</h3> <h3>孙子回来了,也留个影吧。</h3> <h3>母亲自已不识字,她希望后代们有文化。經常说我们家四代教书先生(祖父是私塾先生)。现祖孙三代教书先生陪她拍照,她很欣慰。</h3> <h3>父亲是独生子女,与娘的姊妹之间就象自已的亲姊妹,相处得非常好。</h3> <h3>外孙和重外孙来看望她,娘很高兴。</h3> <h3>编后语:父母都已去世,娘活了九十岁,父亲活了九十三岁。此篇是父母晚年生活的点滴记录,以此在娘去世三周年的忌日,对他们进行追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