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题记:最优美的风景,永远在远方;最斑斓的光影,似乎也总在记忆里。</h3> <h3> 皖南的乡村往往掩映在群山之间,白墙黑瓦的村居依山而建,流水潺潺的小溪穿村而过,村子静谧而古朴。80年代山里人主要仍是农耕生活,正如陶公笔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所描绘一样,简单却略有些乏味,因此生活之外的一些点缀就尤其令人期待,儿时看乡村电影就是如此。</h3> <h3> 80年代的农村里面虽说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但卫星电视尚未普及。整天看来看去就是让人乏味的中央一套,还伴着点点雪花。VCD、DVD尚未诞生,更不用说什么电影院、KTV了,只有村长家有台放大卡带的录象机,经常被村民借去,然后去镇上租录象带看。那时我们小孩子们一听到谁家放录象了,必定蜂拥而入。村民也都很质朴,一般不会把人赶走,于是我们穿墙走院,几乎家家都去过,也有个别人家不喜欢人多的,就说,马上要放OOXX片子,小孩子们不能看。于是我们这群小孩就悻悻地离去,也有调皮点的,偷偷地躲在外面,盯着门缝往里面瞅。然后就是那家主妇的嗔骂和小孩跑开的声音。总的来说那时候村里面的精神生活是很贫乏的,于是每年由村里联系组织的看电影就是为数不多的能把全村人集结起来,同时又比较令人欢快的事情之一了。</h3> <h3> 农村放电影不同于城市,没有电影院之说,而是在各村选一处空旷之地搭上大荧幕,由镇上文化站的人带着放映机来播放。播放电影头天,由村长挨家挨户去收钱,一般一户不超过一块。户头大点的也就一块一二,平时再节俭的家庭这时候也会痛快地掏出,不为别的,就为自己家也有小孩。而我们小孩子是不会去想这些的,小孩子打听的都是今天放什么片子,好不好看,那会我们还不会去问谁演的,只会问是武打的还是打战的,如果得到的是否定的答案,必定会沮丧半天。</h3> <h3> 村里放电影的地点是在村中心沿河的一个小广场上,那也是我们村的黄金地段。吃罢午饭,还没等搭好放映的荧幕,各家各户的小孩子们就三三两两地搬着长凳去占位置了。如果是在冬天,还会搬上南方乡村特有的火桶。放电影一般安排在农闲时间,通常这天家家户户会早早烧好晚饭,吃完饭后,一个个的就去广场等待了,最先到的肯定是小孩们,然后是那些年轻姑娘和小媳妇。再之后是各家的主妇们,而男人和老人们肯定是要等到电影快开始才去的,有时候外村人也会来看。电影开映之前,就是各家主妇和小媳妇们拉家常的时间了,村里面的长舌妇们也趁这个机会狠狠八卦着本村和隔壁村子的各种趣事。 </h3> <h3> 下乡放电影并不经常,且来的又是镇上文化站的人,按例村长肯定要招待他们的,一般酒足饭饱后差不多也到晚上6点左右了。反正农村里面生活节奏慢,大家都有时间,所以也并没有什么抱怨声,只有小孩们按耐不住,一遍遍地缠着老爸问怎么还不开始,问急了,他老爸把胡子一吹,眼一瞪。于是只能乖乖地一边凉块去了。不过终究是小孩心性,一会就又会过来再次磨他老爸,然后又是一番训斥,如此这番反复几次后,电影终于开映了。那时侯可供放映的片子也很少,且都是很老的片子。记忆中略有印象的就只有《鹰爪铁布衫》、《太监秘史》了。一般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小孩们还能坐的住,如果是武打的或是打战的会坐得稍微时间长点,但不管是什么片子,小孩们总是定不下心的,坐不了一会就要到处游走,记得那时候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躲在荧幕的背面,伸出小手在屏幕上乱晃,做出各式各样的鬼脸,之后在一众责骂声中得意地跑开。 </h3> <h3> 看完电影,一般已是九点左右,有些早睡早起的人熬不到结束就先回家睡觉了。散幕后,就是撤板凳,搬火桶的声音,不时夹杂着“你个死小鬼,又跑哪去了,回家”的看似责骂,实则爱怜的声音。随着广场逐渐空荡,外村朋友们自行车声划破宁静的夜晚,看电影的一幕也终告收场。 </h3><h3><br></h3><h3><br></h3> <h3> 慢慢长大后,村里开始普及了卫星电视,家家户户也基本上有了VCD,DVD之类的东西。片子越来越多,观看也越来越方便,村子里放电影的次数也越来越少直至消失。然而每次回家,看着现在那个堆满杂物的广场,还是很希望什么时候能再这放一场电影,在这个日渐浮华的社会中寻找一种失去的安静。</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