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鸡”的误读

雨薇

<h3>  文:烟微雨</h3><h3> 图:来自于网络</h3><h3><br></h3><h3><br></h3><h3> 这两天在和指导老师交流中,说到了国学中“不可思议”与“呆若木鸡”这两个词,她一说到“呆若木鸡”,脑海中立即出现的是一个呆头呆脑,没有一点生机的形象。书面上对此成语的解释,主要用来形容一个人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是个带有贬义的成语,而事实上呆若木鸡的本义并非如此。<br></h3> <h3></h3><h3></h3><h3></h3><h3> 呆若木鸡出自于于《庄子·外篇·达生》,原意的由来: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故事的大意是,周宣王喜欢斗鸡,便让一个叫纪渻子的人为他驯养。过了十天,周宣王迫不及待地问:“鸡训练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骄傲而浮躁,过于自我。”十天后,周宣王又问:“鸡驯养得怎么样了?” 纪渻子说:“还是不行,它一听见声音就叫,一看见影子就跳,过于紧张。”十天后,周宣王再次问起,得到的回答是:“还不到时候,仍然气势汹汹,盛气不减。”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鸣叫,它也没有什么反应,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已经完备,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遇到它掉头就跑。”<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 从这个故事中可知道,庄子认为,外表凶狠、气势旺盛的斗鸡只是虚张声势,反而没有战斗力。而经验丰富的斗鸡往往沉得住气,沉稳内敛,这与大智若愚有着相近的意思。文中的斗鸡并不是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吓得发呆,而实际上这只鸡已经完全不为外界所动,它已经完全做好各种战斗的准备,处于高度集中的,不可战胜的作战状态,这种架势谁敢去惹呢?就如武术中至高武学就是无招,达到忘我的境界,所有的招式都是浑然天成,所达到的气场已经是不战而胜了,天下哪有对手呢?<br></h3><h3></h3><h3></h3><h3></h3> <h3>  庄子所说的呆若木鸡,和我们生活中说一个人的呆若木鸡是不一样的。现实生活中,都喜欢别人夸聪明,如果有人说呆若木鸡,就会不高兴,这是现代社会功利主义的盛行,很容易走向极端,也不分清什么是奉承,什么是夸奖,浮躁的心,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举动,而产生不愉快,如果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甚至会产生矛盾。另一方面会因为别人一个不经意的否定,就会全盘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会一无是处,便会整天唉声叹气,抱怨事情太难,抱怨别人不友善。你看真正做大事拥有大智慧的人,看起来普普通通,甚至显得有些愚笨,可都是能够沉得住气的人,知道隐藏其锋芒,到了一定的时候,不需要做也不需要说什么,你会觉得他身旁总会有一股力量,那就是气场,这种气场足已让对手畏惧!<br></h3> <h3>  庄子通过训鸡这一过程,其实就是说明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过程,年轻气盛,心气特别浮躁,无知无畏的走入社会,经常会冒冒失失做了许多错误的决定,经历了一番风雨之后,不断地磨练,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不在被外界所影响,不该消耗能量的时候,稳住自己,把力量凝聚于内,明白了静能生慧,慢慢恢复到淳朴自然的本性,心无杂念,清境平和,人也就走向了成熟,不再轻易被外界环境所干扰,能够主宰自己的舞台。<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