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谨以此段文字,献给我的老同学!</h3><h3></h3><h3></h3><h3></h3><h3> 老同学</h3><h3> 没有恭维和吹捧,</h3><h3> 没有世俗和偏见,</h3><h3> 没有冷漠和炎凉,</h3><h3> 没有谎言和欺骗。</h3><h3> 老同学,是一首歌,</h3><h3> 让你想起美好的校园。</h3><h3> 老同学,是一把火,</h3><h3> 给你带来激情和温暖。</h3><h3> 我们是老同学,</h3><h3> 我们曾共同倘佯知识的海洋,</h3><h3> 我们曾共同体验考试的紧张。</h3><h3></h3><h3></h3><h3> 尽管,已经鬓发斑白,</h3><h3> 尽管,有些步履蹒跚,</h3><h3> 可是,我们依然年轻,</h3><h3> 因为,老同学的重逢,</h3><h3> 点燃了生命的火焰。</h3><h3></h3><h3> 老同学,你还好吗?</h3><h3> </h3><h3> </h3><h3> </h3><h3><br></h3> <h3> 冬天,注定是一个想念的季节。二0一八年底,不少老同学从报章或是其它渠道获悉了我们的母校_上海市少云中学行将举行七十周年校庆的消息后,都迫切的想要借着这一契机,让六七届11班的全体同学重新聚拢起来,互叙衷肠。话说半个世纪前的一九六八年,这年年底前,我们这些少不更事的少男少女们,响应伟人的号召,去沪郊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其间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其后同学们有的参军、有的深造、有的上调,各自都踏上了新的生活之路。现在的同学们,都过上了儿孙绕膝、侍奉老人的退休生活。闻听校庆公告后,同学们喜不自胜,纷纷想方设法联系昔日的同学,经过一个多月的多方寻找,终于赶在校庆前找到了三十多名老同学,可说是非常了不起了!</h3> <h3> 二0一八年十二月三十日上午九时许,我班三十名同学从上海各区依约来到上海财经大学校门口,参加少云中学七十周年庆祝大会,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跨入财经大门校门,映入眼帘的皆为少云中学的学生,身穿红色的校服,手举欢迎标牌,真不失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学生也许跟我们在学校时的年龄相差无几吧;他们在凛冽的寒风中别冻出病来,一种长辈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抑或是这两种心情兼而有之,感慨万千。及至跨入大礼堂,母校校长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和精彩的文艺表演更是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h3> <h3> 校庆日的中午,全班三十名同学又来到一家名农丰苑的饭馆聚餐。毕竟都是毕业半个世纪的老同学了,没有一絲絲的陌生感,有的就是多年不见的亲热感。什么都不说了,请看小视频吧。</h3> <h3> 当天下午,全班同学冒着严寒赶到梦牵魂绕的母校。半个世纪了,我们又跨进了母校的大门,50年前,我们这些少不更事的少男少女也是从这里踏上了社会。校园比我们在校时要漂亮多了,不可同日而语,所不变的是邱少云的雕像仍在注视着我们。五十年前我们曾在此全班合影(感谢吴嬿嬿和吕杏生保存的合影照),今天我们又在此处合影留念,不同的是曾经天真浪漫的我们变成了白发老者了。零人万分高兴的是我们的政治老师黄振汉闻讯也赶来看我们了。师生相见,格外亲热,意外的是黄老师居然能逐一叫出我们的姓名,我们全体同学衷心祝愿黄老师和夏老师身体健康,长命百岁!</h3> <h3>特别鸣谢:</h3><h3>吴嬿嬿、吕杏生提供的老照片</h3><h3>黄民权、杜雪萍提供的手机照片和视频</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