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职称都不代表能力,老师们不要教死书,死教书

谱情如歌

<h3>(图片来自网络)</h3> <h3>  在学校里,我曾见过这样一种老师:他们没有备课本,没有教案。但经常会抱着一本教学参考书去看,在参考书上作了许多标记和批注,一堂课对他们来说不费吹灰之力,上得有声有色,深受学生喜爱。但在学校里却被当成另类,不受校领导待见,荣誉、职称也似乎与他们没有半毛钱瓜葛。</h3><h3>  还有一种老师,备课本,教案上面字迹工整,漂漂亮亮。可一上课露怯,课堂上东拉西扯,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但经常受到学校表扬,评荣誉和职称也是他们优先的。</h3><h3> 这是为什么呢?</h3><h3> 通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原来,第一种老师是学习型、研究型老师,没事抱着教学参考书看,一方面不断学习完善知识,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适当调整和修改。所以,他们上课之前就早已把一节课的方方面面全都研究透了,那么在课堂中自然是游刃有余。可为什么不被校领导待见呢?你想啊,连一个正式的备课本也没有,谁会待见他,没有被罚都已经对他很客气了。但是真要他们拿一篇精品教案出来,那可是易如反掌,而且是原创,他们只不过是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重复机械式劳动上罢了。</h3><h3> 而第二种老师应该属于文字搬家式的老师了,他们的备课本一笔一划写得非常整齐,可有多少是属于自己创作出来的呢?而且据我所知,要创作出一篇完整且高质量的教案没有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是不能轻易完成的。所以,他们无非是把参考书上的内容删减、增加,然后工整地誊写出来而已。这样的备课本上面,可能没有多少内容是自己的东西,唯一有的就是一本漂漂亮亮的字而已。那么让他们去上课,无非就是照本宣科,东拉西扯乱上一通,不露怯才怪呢。可这样的教案好看啊,校领导当然喜欢了,也给校领导自己争光不是,评荣誉和职称自然就是他们优先了。 </h3><h3> 其实,不论做校领导还是老师,不应该把思维局限于小小的备课本上,而要鼓励学习第一种老师那种不断研究、学习和思考教学实际的做法,要让一个老师脑袋里有东西,而不是弄一大堆拿出来展示的东西。</h3><h3> </h3> <h3>  还记得听一堂高级职称老师的课,在课堂上他给学生讲“2×3”和“3×2”的区别的时候,一直在强调“2×3”就是“三个二的和是多少”,“3×2”就是“两个三的和是多少”。有一部分学生反应较快,马上就记住了,而且还能说出其他这样的例子。而另一部分学生依然会错,无奈之下他就告诉学生:“2×3”和“3×2”是一样的,只是两个因数调换了位置而已。下课之后我就呵呵了,虽然这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并不重要,但这样把学生教下去,还不都变成得过且过的糊涂虫了。</h3><h3>  后来我有幸听了另外一位许久没有评上职称的初级职称老师的课,同样是这个内容,他同样给学生讲了“2×3”就是“三个二的和是多少”,“3×2”就是“两个三的和是多少”。可就在部分学生依然搞不懂的时候,他让几名学生上台来搬东西,同样去搬6本书,第一名学生每次只允许搬运两本,他搬了3次;第二名学生每次允许搬运3本,他搬了2次。在几名学生还没有体验结束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已经明白了,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而且下课以后我特意问了一名坐在角落里没有发言的学生,他说自己对搬运东西这个例子印象非常深刻。我想,假如后面再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学生们只要想想这个例子,就应该不会出错了。</h3><h3> 因此,我觉得,教师职称只不过是对一个老师过去所做工作的肯定,并不代表他就有能力把学生们教好。比如那个高级职称老师,只要稍稍改变思路,让学生去体会、去参与,也许就不会那么含混而过了。也许他教出来的学生成绩并不会太差,或者会很好也未可知,但成绩的背后呢?又丢掉了什么?我们不难想象,他的学生成绩所谓的好,可能都是他一步步逼出来的。</h3><h3> 而那位初级职称老师,他也许是不屑于购买论文,也许是不会投机钻营而许久都没有评上职称,但他真正把教学做成了从生活里来,到生活里去。一个简简单单的生活场景,就把一个看似可有可无的知识点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难道不是一个老师真正实力的体现吗?</h3><h3> 所以,荣誉、职称只是某个老师头上顶的光环和称号,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并不会被这些东西所牵绊,更不会教死书、死教书,照本宣科、机械劳作。他们会潜心研究、不断学习,独立思考,贴合实际地上好每一堂课,为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