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推敲,多一番体味 ——《颐和园》教学偶得

半夏微凉

<h3>  《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有清醒的言语意识坚持这一重要课程理念,就能及时捕捉住训练时机,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令课堂步步生彩,让学生不断受益。</h3> <h3>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长廊的“长”和“美”时,利用“班班通”教学设备,出示:</h3><h3> 句子一:每一间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的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h3><h3> 句子二:每一间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的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几乎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h3><h3> 然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不同之处。通过对比品读,学生很自然领悟到两句话表达的意思不一样:第二句多了“几乎”两个字,给人的感觉是肯定的,意思是说还有一样的。因此课文中不用“几乎”,是想告诉我们几千幅画真的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h3> <h3>  无独有偶。在这篇课文第四自然段中还有一个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有同学发现了问题:这个地方可不可以去掉“几乎”呢?我借此机会,让学生去掉“几乎”读一读,和课文中的原句比一比,体会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阅读,结合对“滑”字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课文这样表达的精妙:动态描写更反衬出昆明湖的静。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这里的“几乎”不能删去,正是有了“几乎”才让我们感觉到昆明湖水静得像一面镜子。</h3> <h3>  课堂继续进行,当出现“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个是相同的”这句话时,我再一次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这里能不能添上“几乎”?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驾轻就熟。通过对比阅读,大家达成共识:这里不能添上“几乎”,添上“几乎”就说明小狮子的形态就有一样的了,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h3> <h3>  一个“几乎”,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出现了三次。三次运用,代表着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展现了学生言语体味的真实历程。第一个层次是教师课前预设的,第二个层次是教学中延伸出来的,第三个层次则是师生互动过程中自主生成的。三个教学片断,教师并没有满足于让学生知道“几乎”一词的运用,而是顺应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比较句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领悟,并在实际运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再回到文本中找到实例进行印证。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到了语文知识,并能运用的得心应手,提升了言语智慧。</h3> <h3>  三句话,一个词,花费了这么长的教学时间,我觉得很值。因为多一点推敲,多一番体味。<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