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琐记

云龙观海

<h3>2019年新年,过得不顺。年头岁尾,伴随着飘飘的雪花,静静的雾霾,我却突发颈椎增生疾病。</h3> <h3>长期的案头工作,使我的颈椎感觉不舒服,总觉得酸酸的……很想尽力后仰,放松一下。不料就是这一个后仰中,突然像有一股电流,从脊椎骨呈放射状伸向两手十指和双腿十趾。其酸麻感觉,无以名状。</h3> <h3>这种酸麻感觉稍纵即逝,惟有指尖处余音绕梁,最初是麻酥酥、烏突突的。</h3><h3><br></h3> <h3>接下来的几天里,这种感觉挥之不去,若隐若现,时有重现。慢慢的发展到双手十指发麻加重,以至于无法握住钢笔写字,无法拿住筷子吃饭……</h3> <h3>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这种症状。在同志们劝说下,27日下午专程的交大一附院骨科专家门诊挂号门诊。坐诊的王教授嘱拍颈椎核磁共振影像片,以助确诊。</h3><h3>核磁共振片一拍就是两天,还是到其协作关系医院兴善寺社区医院完成的。</h3> <h3>28日专家一拿到片子,即确诊为颈椎骨第四、第五节椎间盘突出,诊断结论是立即住院手术。也许太意外了,我一直以为自己身体基础较好,以至于不知应如何应对。</h3> <h3>仔细想想,还是应多咨询咨询再做决定。于是先后找了省人民医院骨科徐主任,西安市中心医院骨科主任,空军大学唐都医院骨科主任等四位专家。四位专家的意见也是一致的,尽快手术,效果最佳。在中心医院骨科廖主任帮助下,很快联系到空军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并于12月29日晚住进唐都医院骨五科。</h3> <h3>接下来的三天里,是一项接一项的术前检查。CT、X光片、心电图、B超、彩超、血流图、动脉压、骨密度……每一项检查都不是容易的,伴随着长时间的排队、等待、调试、拿结果……突然意识到为什么廖教授坚持要求我放假前入院的用意了。真是“有什么都不要有病!”</h3> <h3>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我躺在病床上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手术。窗外是浓重的雾霾天。望着那如同黄昏般阴沉的早晨,脑海中一片空白……</h3> <h3>手术备皮要求,剃去了一头长发。女儿调侃我像弥勒佛,我也只能默认了。</h3> <h3>手术很成功。廖教授医术精湛,名不虚传。一个半小时的手术,在显微镜下,切去了三个突出部,补上一个钢支架,创口很小。实际上我的感觉就像睡了一觉。</h3> <h3>然而,毕竟是做颈椎手术,必须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进行。手术并不长,但全麻带给身体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术后三天恢复期,那种倒海翻江,头晕目眩的确让人不舒服。多亏了家人的悉心照顾,才使我挺了过来。</h3> <h3>经常调侃说,人生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拼得是职务、职称、权力、人际关系,下半场比得是心脏、血压、血糖、椎间盘。其实我们早已进入下半场,现在需要再次梳理清楚。</h3> <h3>退休几年,一直还在支差。这次是要彻底退出来,于是马上给工委组织部发了信息。</h3> <h3>我这几年所在的民办学校——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暑假完成新校区搬迁,步入发展新阶段。必须毫不留恋地退出。</h3> <h3>晨练走路一直是我所爱,近年来一直保持着每天1.5万步的记录。现在看来,也需要调整结构,适当增加活动颈椎的内容。</h3> <h3>写意国画是我退休后的心爱,每日练笔不辍。今后要学习张弛有度,可圈可点。</h3> <h3>英语流利说是我所喜爱的学习项目,内容新颖幽默,应该是老年人应该坚持下去的活动。</h3> <h3>还有那些我所热爱的大自然、还有那摄影……</h3> <h3> 走在奔七的路上, <br></h3><h3>把所有的苦难,所有的欢乐, 都埋在走过的路旁。 从今天开始,就大彻大悟地过吧! ​ ​​ 走在奔七的路上, 我们放慢脚步,不用着急, 只要天不塌下来,慢慢地往前走。 早晨与太阳打个招呼, 晚上跟月亮说声晚安, 其余时间完全按自己的心思安排。 ​ 走在奔七的路上, 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看看风景里的自己究竟有多么快活, 趁腿脚还能接纳山的崇高海的辽阔,</h3><h3> 走在奔七的路上, 阅历和经历给了我们谦卑与幽默, 每一颗鲜活的灵魂都值得品读, 遇到最烂的玩笑也不会丢了风度, 好心情最能颐养天年。 ​ 走在奔七的路上, 快乐地清理冗余的权力清单, 儿孙们的吃喝拉撒别再包揽, 用自己的手指去点开另一个自己, ​ 走在奔七的路上,</h3><h3> 往下走自然会更加踉跄, 疏远与孤单也和遗忘一样顺理成章, 但只要大地还在脚下, 我们依然是一棵不倒的树, 即使枝头落剩了最后一片树叶, 它依然是我们飘扬着的旗帜。 ​ 走在奔七的路上, 要学会求新求变, 学会自得其乐, 生活才不会单调、枯燥。 生命可能老迈, 心灵一定要青春, 花甲难得,值得欢乐, 古稀至珍,更该笑看。<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