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对联之趣,盖在卖弄。我虽不善于此,然心好之不能罢。尝游弋于诗联网上,见有佳上句而心大喜,搜索枯肠以应对之。拙手偶得,辄欣然数日,把玩不已。</h3><h3>观夫诗联网之出句、对句,常犯联之禁忌。雅俗之士,亦屡有心羡不明之叹。皓月不敏,敢呈陋学,道对联之基本。冀以广增同好,亦以得高人指摘。</h3><h3></h3> <h3>要写好一副对联,大致可从三个方面着手。曰音韵、曰词句、曰意境。</h3><h3>一 先说音韵。</h3><h3>对联没有押韵的压力,所以音韵的要求就全体现在平仄上。</h3><h3>1、仄起平收。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h3><h3>这一条是对联必须要遵守的,也就是基本中的基本。</h3><h3><br></h3><h3></h3> <h3>2、平仄相对。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上联用平,下联则用仄,反之亦然。当然这个要求太严苛了,不容易做到。变通的办法是:关键的位置能做到平仄相对就可以了。所谓关键位置,指的是词的中心。词组末尾的那个字、以及动词一般来说要求对仗。如红花的花字,笑春风的笑字、风字。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h3><h3>做到这两点,格律上就大致过关了。但还有一些其它的要求,可称为进阶篇。要写好对联,这些进阶的要求,也要慢慢适应。</h3><h3><br></h3><h3></h3> <h3>3、勿连平。就是一联之中,平声字排在一起不能太多。一般来说,一联的末尾,最多只能有两个平声字,超过三个就不太好了。(仄起平收,这指的是下联)一联的中间,最多只能三连平,超过四个就不太好了。</h3><h3><br></h3><h3></h3> <h3>4、勿孤平、孤仄。就是一联之中,最好别只有一个平声字或仄声字。</h3><h3>这两点要求我们平仄要叉花着来,别老一平到底或一仄到底。</h3><h3><br></h3><h3></h3> <h3>5、五七联的拗救。如果是五字联和七字联,因为跟近体诗的字数刚好一样,所以近体诗中的拗救规则也是适用的。所谓拗救,就是某处对仗不好,在这一联的其他位置做些补救,这个对仗就被修补好了。拗救的规则,说起来很繁琐,兹不表。但因为对联中五七言最常见,所以知道的话,对于对联还是大有好处的。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百度一下。</h3><h3></h3> <h3>音韵规则大体如此。下面就到了最麻烦的一个问题了:如何定一个字的平仄。</h3><h3>有两种办法:a 全依普通话,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的字为平声字,其余为仄。b 全依古代。古代传承下来有韵书、韵谱。字的平仄是规定好了的。有名的如《广韵》、《平水韵》。</h3><h3>这两种办法,a是简单易行,但因为简单,未免就格局不高。b虽烦难,但古雅。我是主张按b的标准来的。其实也不复杂。平仄之难,难点在入声字。一、六、七、八、十、铁、木这些字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但这些字到了今天的普通话里,念什么声调的都有。就是这些字扰乱了平仄分布的格局。如果能把这些字区分出来,就能知道哪些入声字混到了普通话的平声之中。把这部分字从平声剔除出去,归到仄声,就跟古代平仄分配的格局一致了。</h3><h3>现代方言,有好多地方还保留了入声调。比如江苏、安徽中南部以及往下的江西、浙江、广东、福建、广西大部。北方也有一些地方保留入声的(如山西的很多地方)。如果您的方言中上举那些字读的收音很短促,或者它们的声调相同,但跟“衣、路、妻、趴、时、墓”的声调不同,那恭喜您,您的方言有入声。没有入声调的地方就要困难一些。但并不是毫无办法。比如西南诸省。方言中念第二声而普通话不念第二声的(如木、八、六等字),基本上是古代的入声字。</h3><h3>再不行的话,只好借助工具书了。</h3><h3><br></h3><h3></h3> <h3>总之,依方言而言,大概百分之三、四十的人可以凭自己的方言判断入声字。没有入声的地区,稍下功夫,依据自己的方言和普通话,也能推测出大部分的入声字。所以,以b作为标准并非遥不可及。</h3><h3>平仄举例:</h3><h3>野老溪边沉冷月,英雄大漠直孤烟</h3><h3>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h3><h3>边、沉、月,这些位置比较重要。月、直为入声字。</h3><h3>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东村路口西门记迎南北商</h3><h3>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h3><h3>夜、前、氏、读、秋、传,这些位置比较重要。(氏、记不对仗,有点可惜。但此联难度很大,鄙人才浅,只好在格律上退一步了。)读、北为入声字。</h3><h3>散曲自元以来千余年靡音未已,周钟入墓之后百十世正声不闻。</h3><h3>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h3><h3>上联连平。(申明,上联都是别人的,不关我事)这副对联倒是很有情趣,只可惜上联连平太多。如果改成“自元以降千余载”就好了。曲、入、百、十、不为入声字。</h3><h3><br></h3><h3></h3> <h3>二、次说词句。</h3><h3>基本要求。</h3><h3>1、勿重字,就是上下联相同位置,不能是相同的字。如:我是谁,你是猪。就不行了。这方面,实字要求高一点,虚字(之乎者也等)要求低一点,如果重了虚字,也可以接受。另外,上联用过的字在下联其他位置也以不出现为妙。比如:我观涛哥是君子,涛哥视我如小人。就不太好了。</h3><h3><br></h3><h3></h3> <h3>2、词性能对上,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如,凤姐对涛哥,挺好。凤姐对征婚,凤姐对清华,就不好了。孙行者对祖冲之,挺好。孙行者对猪八戒,就不好了。</h3><h3>进阶要求,不光词性能对上,词的语义小类也能对上。比如季节,春夏对秋冬。四方,东西对南北。颜色,红黄蓝对绿赤紫。上联赋诗,下联可对个听曲、舞剑什么的。要是对撒尿、偷人就不好了。</h3><h3>总之,这方面精益求精,需要雕琢,也需要一些词汇储备,就不多言了。</h3><h3>)<br></h3> <h3>三、最后说意境</h3><h3>意境是最难说的了。对联不是凑两句话,让它们各个位置都符合音韵、词句的要求就完事了。对联最妙的地方是要生出情趣来。生出情趣的办法很多,这里略举一些。</h3><h3>最常见的是构图。就是两联都表意生动,构成两幅相应成趣的图画。如:孤舟远去青山小,落日西沉斜影长。两幅图都描摹动景。再如:时常对月吟新句,从未向妻念旧人。结了婚的男人看了下句,估计会会心一笑。如来蓄发真容改,参商相逢星斗移。如来蓄发,言不可能之事,参商相逢,也是不可能之事。以上是顺对,就是两联意思相近。还有反着对的,如:溪头柳浪莺声软,塞外雪寒马鸣长。上下联迥异,形成强烈对比。</h3><h3>二 ,藏典故,藏名物制度。如:拂袖胡归去,动幡不是风。上联说陶渊明故事,下联讲六祖惠能公案。再如,举杯邀月影双醉,醉里挑灯剑朦胧。上联用了李白的诗,下联借了辛弃疾的词。再如:南屏晚钟霜月醉,翠湖春晓艳阳红。南屏晚钟,古词牌,亦为歌名。翠湖春晓,古曲。</h3><h3>三,谐音双关。如: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画中数行青山,哪里孔丘?庄子,既指庄园,也指先秦时代的人物。孔丘既指山丘,也指孔子。再如:百里烟溪出岫谷,石径方塘伴人家。上联暗藏古人名“百里奚”,下联以石敬瑭相对。</h3><h3><br></h3><h3></h3> <h3>四,一联中用很多相同的字。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朝潮同用一个朝字,在古代是可以的。</h3><h3>五,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如:海深波涛浅,赋贵贩贾贫。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等等。</h3><h3>还有回环什么之类的,暂不表了。</h3><h3>最后,才气所限,音韵、词句、意境三美难聚,难以兼顾。比如 :百里烟溪出岫谷,石径方塘伴人家。里、径同为仄声,溪、塘同为平声,出、伴同为仄声(出是入声字)。在音韵上做得比较差,都没能对仗。碰到这种情况,我是求意境而舍音韵、词句。我觉得这样会玩得开心一点。</h3><h3><br></h3> <h3>(有朋友很喜欢对联,但不得要领。所以拿出来这个快速入门帖子与同学们共同学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