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向西,再向西。之二十五 千年莫高 万年鸣沙

虞旻子

写今天这篇文章的时候,实际心里很沉痛,做为一名学过美术的学生,做为一名书画爱好者,做为一名曾在书上很多次看过敦煌壁画的人,今天在真正看到莫高窟时,心里只有沉痛。而沉痛的原因无非有三,容我一一讲来。 无价瑰宝损坏之痛 看到莫高窟时,就想起了大足石刻,想起了所有历经百年、千年的文化古迹。那些先人用十年、百年、乃至千年祭奠而造就的传世神迹,却抵挡不住岁月的冲刷、抵挡不住人力的破损、抵挡不住无知的可怕,最终慢慢消亡在历史之中。 损坏其一:王道士卖经 在莫高窟藏经洞陈列馆可以看到遗存的一些手抄典藏,一方面对先世人的书法功底感到惊叹,另一方面也可以猜测那些当年被王道士无知卖到国外去的经书、绘画、铜器精品会是多么大的损失。然而那些遗失海外的珍品,我是不得见真容了,只能是感慨王道士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方式发现了这些完全无法估量的珍藏。 损坏其二:人祸 对于天灾,莫高窟所处的环境,在这千年间还能将绝大多数的壁画珍藏保存下来,就足以说明天灾并不可怕了。但是从19世纪以来,仅仅百年的时间,我们所看到的是之前千年都未发生的事情,壁画的不断脱落、氧化、人为损坏。这些却是我们不可逃避的责任,在我个人看来,现在依旧开放的莫高窟,仍然是我们在不断损坏莫高窟的一个方式,即使我们采取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方法,但依旧改变不了莫高窟壁画渐渐离我们而去的事实。 我总感觉到,现今的技术,是否应该彻底的用高精度扫描复制莫高窟每个洞窟的壁画,然后再用虚拟VR的形式,对每个游客进行数字化参观。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游客对莫高窟的损伤,毕竟几乎绝大多数的游客去莫高窟参观都是看个外观,领略个大概,没有几个人是真正懂里面门道的,这种意义的参观,是有了所谓的收入,但相比起莫高窟的不可逆损伤而言,是完全不值得的。 加之千年来,之前有不少复建莫高窟的、有不少到此一游的、有不少常驻于此的,这些人或多或少都将最珍贵的那部分给损坏,留下的只是我们后人的哀叹。 损坏其三:氧化 由于古人使用的色彩,大部分靓丽的颜色都是植物色或者是混合色,这点是完全是矿物色无法比拟的。所以难免的会出现氧化的情况,参观的人越多氧化的越快,以至于现在看到的敦煌壁画,大量的都只是最底层的那部分颜色,已经很难看到当年的那种辉煌大气了。 盛世中华不建之痛 说起来,莫高窟从前秦开始历时一千多年的营建才形成了当今的规模。特别是盛世大唐时期开窟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是首屈一指的。然而当我在莫高窟参观的时候总在想一个问题,今天的盛世中华,其国立无疑是鼎盛的,但是只能去保护这片莫高窟。而没有人再敢去开窟,新建窟。这一点是痛惜的,我们现在如何努力所能做到的只是减少岁月对千年前的洞窟的损坏,然而我感觉我们最应当做的是,新建属于当代中国的莫高窟,留给千年后的国人去认知鉴赏当今的艺术造诣和文化。 当世文化难存之痛 说到上面的不建,就不得不往回说起当世文化了。确实现今的社会太过浮躁,所有的事情都太过功利。还有多少人能够静的下心来,用工匠精神去做好一件事情的,似乎真的很少了。正因为这种少,我们更要反思,现今的社会情况下,再过百年、千年什么样的文化才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被历史所记录下来。难道真的是那些明星、那些电影、那些八卦小说么。似乎那样的东西能登上历史的大堂么。而我们这些似乎在从事艺术道路的人,更应该反思我们该留给历史什么,是随意的涂抹、还是经十年、数十年而造就的经典辉煌。 写的再多,也难以全部述说从莫高窟出来后的沉思,更多的只是记录下当时的那部分感触和心境。想的再多,也难以激发对传世名作的热切向往,更多的只是激励自己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不朽明篇。 从哈密到敦煌,一路斗转,一路随风而行,想的到的是莫高窟的经典,想不到的是莫高窟的遗憾。从莫高到鸣沙,一路车行,一路随人而动,想的到的是鸣沙月牙的美色,想不到的是万年鸣沙的不变,百年月牙的不枯。 确实人为的总抵不过自然的,人力再怎么如何如何也是会沉睡在岁月的冲刷之中,自然再怎么如何如何,也终究会被岁月雕琢成属于那个时代的模样。 千年莫高,万年鸣沙,而属于我的又会是如何。是穷尽一生、还是随风飘过,一声长叹、叹长声、心叹、叹。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烦请帮忙转发,让更多的人看见。就当作对作者独自一人向西的鼓励。感谢,您的支持将是陪着我一路向西坚持到底。 向西,向西,再向西!系列专栏地址 <a href="http://a.meipian.me/c/1405615">http://a.meipian.me/c/1405615</a> 作者:虞旻子 虞旻子,198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祖籍浙江镇海。现为湖北省消防部队现役警官,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指画第三代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