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2月17日拂晓,在中越边境的崇山峻岭中,多个地段上万炮齐鸣,地动山摇。炮弹带着保疆护国的烈焰划破长空,呼嘯飞过边界,准确地击中目标。瞬间越军阵地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山崩地裂。为了捍卫祖国尊严,维护领土完整和边疆安宁,年轻的中国士兵牢记使命,胸怀马革裹尸血染疆场的决心,冒着枪林弹雨,前赴后继奔赴炮火硝烟的战场。震惊中外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拉开了序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已经过去几十年了,随着各种文件资料的解密和现代网络信息的兴起,让我们对这场战争发生的起因,过程,结局,及其产生的深远历史意义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2月爆发的对越自卫还击战和持续十年至1989年结束的中越边境战争,它是因越南当局联苏反华,奉行对外扩张称霸。对我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公然武装挑衅,蚕食侵占我国领土,杀害我国边民,对中国政府的再三警告置若罔闻,忍无可忍被迫发起的对越自卫还击,并取得完胜的一场战争。它捍卫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保卫了边疆安宁,创造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教训了越南,警示了苏联;它维护了地区和平,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夯实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历史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战争是残酷的,2月17日至3月16日,28天的战争,它在极短的时间里,给中越双方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极大的物资消耗。给无数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无法弥合的心灵创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8天的对越反击作战,参战官兵克服了战区山岳丛林复杂地形和气候多变带来的艰难险阻,忍受了干渴饥饿寒冷和极度劳累,承受了战友瞬间生离死别的悲痛,经历了战场上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用鲜血和生命贏得了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场战争已经过去几十年,早己淡出人们的视野,并逐渐被遗忘。但对我们这些亲历战争的老兵来说,战争前后发生的事件记忆犹新。浴血疆场的英雄壮举和血雨腥风的日日夜夜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终身难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历史背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1975年,越南南北方统一后,在苏联的影响了,越南当局对华政策来了180度的大转弯,将昔日的老大哥视为来自北方的最大威胁,以我为敌。越南奉行亲苏反华对外扩张的政策,掀起反华浪潮,对华侨实行迫害镇压,大量驱赶华侨;在边境不断武装挑衅,蚕食我国领土,开枪开炮打死我国边境军民,反华气焰极为嚣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1月公然武装入侵柬埔寨,妄想建立印支联邦,严重威胁地区和平与我国周边安全。对越南的这种背信弃义行径,我国政府再三警告,越方置若罔闻,反而变本加利。鉴于不断恶化的边境形势,我国政府决定对越进行必要的军事惩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43军128师383团奉命,紧急收拢全团分布在一千多公里范围内,执行施工,生产和其他非军事任务的部队。各派出连队陆续从河南临汝,巩县,息县,湖北武汉,军区沉湖农场等地返回383团驻地。我所在的三营机炮连,于11月初从河南息县农场生产点返回到巩县小关郑沟营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12月10日,中央军委下达43军担负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任务的命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12月20号,383团在团部大礼堂,召开扩编后的全团排以上干部动员大会,宣读了中央军委的作战命令,要求部队在12月底前做好开赴南疆的准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部队扩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部队按战时编制要求,128师由乙种师扩编为甲种师编制。各营由三个连扩编为五个连。二个步兵连扩编为三个步兵连,机炮连扩编为机枪连和炮连;团直二个连扩编为五个连,团直炮连扩编为高机连,100炮连,82无后座力炮连〈简称团直82炮连)。警通连扩编为通信连,特务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全团共扩编8个建制连,新增后勤处勤务排,卫生队救护排。团机关,后勤也相应得到扩编调整充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兵员补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部队扩编,新建单位多,连队人员编制增加,原有老兵不足百分之四十,兵员缺口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解决办法;一是停止当年老兵退伍,干部停止转业。二是从其它部队抽调老兵骨干补充。三是补充当年新兵约1500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扩编时间短,准备仓促,兵员不能及时到位。各新建单位只能先配连队干部,班长骨干,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兵员随到随补,直到广西前线开战前几天,按编制兵员才补满员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物资装备补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级装备部门紧急调拨下发各种装备和作战物资。新列装的武器装备陆续到位。军械部门抢修校验各种武器,确保武器装备完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级机关要求383团于12月28日前做好向南疆开拔的准备。从接到命令到准备结束,时间紧,任务重。部队扩编工作千头万绪,整个部队上下一心,紧密协调配合,在那争分夺秒的日子里,各项工作日以继夜,紧张有序的进行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几天,在通往部队营区的大道或小路上,背着背包行色匆匆的军人和滿载武器装备的车辆络绎不绝,穿梭往来于部队营区之间,那是赶往新单位报到的官兵和下拨给连队的军用物质。部队的紧张气氛也传感到驻地周边,人们预感到将有战事发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团直82炮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这次部队扩编中,我从原三营机炮连调到新组建的团直82炮连任副连长,后改任副指导员。参与了连队组建和部队南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亲历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78年12月21日,原机炮连马自学,刘麦生两位战友用大车把我送到位于巩县新中茶店的部队营区——团直82炮连住地。当时连队到位的只有连长,指导员,二位排长和我,以及原团直炮排的十多个兵,大多数的人员和武器装备都还没有到位。连队分工我主管后勤,协助上级部门做好兵员,武器装备的接收、分配及物资的储备。在随后几天日以继夜的工作中,在上级各职能部门的调配下,兵员武器装备陆续到位。特别是连队新列装了6台东风大卡车,它是由二汽研发生产的。外形美观大方,其卓越性能,在随后自卫反击战中的表现,而一举成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部队进入备战状态,取消休假,探亲外出的被紧急召回。除加速人员装备的调配外,还对官兵进行了形势任务的教育。通过学习认清了越南当局忘恩负义,反华称霸的本质,提高了指战员对自卫反击,实施军事惩罚的重大意义的认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根据南方气候特点,除统一着装和个人携带的物品,其余物资整理打包存放仓库。大家认真登记填写收件地址,收件人,并随件附上一封家书,如果血卧疆场壮烈捐躯,这些作为个人遗物留给家人。连队根据需要确定了二名留守人员,负责看护营房和物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团直82无后座力炮连。前身为75炮连,随着部队编制变化和装备升级,建制由连缩编为排,隶属383团团直炮连。这次扩编是在原82炮排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全连共3个排,9个战斗班,炊事班,司机班和队部,编制员额108人。成员来自全团各个单位和127师,54军,60军等兄弟部队,以及当年入伍的新兵。全连指战员的籍贯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四川等省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82炮连首任干部配置;连长曹满庭,指导员吴卓斌,副连长杨显德,(后改任副指导员、)副连长张学柱。一排长王中林(后提任副连长,战时为便于作战指挥,各单位增配一名副连长)。一排长张金良,二排长耿开恩,三排长方登汉,司务长张晋标。副指导员xxx广西人。(开战前几天调到连队,战时负责民工队,撤军回国后没有返回连队就调走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武器装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82炮连裝备的主要制式武器是65式82毫米口径的无后座力炮。滑膛炮管,炮弹无弹壳,发射时火药气体推动弹体向前,在炮弹出膛的瞬间,前后炮口喷出的火药气体达到均衡,因此火炮无后座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作战时伴随步兵战斗,是直瞄的反坦克武器,主要用于摧毁敌轻重型坦克,装甲车。也用于摧毁敌钢筋混凝土工事或各种材料建成的工事或火力点。它是地面战争一线部队不可或缺的作战利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火炮的主要优点是,重量轻,便于携带,火炮全重约30公斤。构造简单,便于操作,它由炮身,炮架和瞄准镜组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火炮威力大,它配备两种炮弹,穿甲弹与爆破榴弹。穿甲弹重约3.85公斤,炮弹初速每秒247米,直射距离300米,穿甲厚度120亳米。它采用空心装药,在击中目标的瞬间产生几干度高温高压的金属流击穿钢甲引爆弹药。榴弹重约4.65公斤,初速每秒175米,最大射程1750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火炮机动性好,战斗中可依托地形地物采用有架发射或无架肩扛发射。在自卫反击作战中,根据地形各炮手大多采用肩扛发射,缩短了发射时间,为战斗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火炮的最大缺点是,发射时前后炮口火光大,后炮口喷出的火光气流达25米远。目标明显,易遭敌报复打击。必须做到快、准、狠、发射后立即转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火炮在操作发射时,全班各炮手必须协同配合才能完成。班长是本炮的指挥长,负责观察目标,下达射击指令。一炮手为瞄准手,负责瞄准发射,行动时携带瞄准镜。二炮手为炮弹装填手,负责装填炮弹,行动时携带炮身。三炮手为炮弹传递手,负责把炮弹传递到二炮手手上,行动时携带炮架。另配三至四名弹药手,负责擦拭传递和携带炮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全班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战时全班配置1枝冲锋枪和1枝半自动步枪,多枚手榴弹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战斗中各人除携带自身装备外,加上武器弹药每人负重都在60多斤以上。体力消耗大,加上伴随步兵作战,战场特殊环境下,除要求各炮手密切协同配合外,更需要有强健的体能,才能更好地完成作战任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开赴南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12月10号,中央军委命令;43军于1979年1月10日前以铁路输送方式到达广西扶绥崇左地区集结。由武汉军区转隶广州军区,执行对越作战任务。从12月22日开始,按127师、军部、128师、129师的序列,共分编81个列车梯队,从河南各驻地陆续登车出发,沿陇海、京广、湘桂铁路挥师南下。128师从12月28日开始,分乘20个列车梯队陆续从各自驻地登车向南疆开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28师383团扩编备战工作在上级规定的时间内基本完成,部队以铁路输送方式开赴南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12月31日下午2点,团直各连队接到出发命令,限各部一小时到达登车点。一声令下,全体官兵迅速行动起来,按预定方案,各排将武器装备物资装车,在极短的时间内,全部人员登车完毕。随后驻茶店营区的高机连,100炮连,82炮连的20多台东风大卡车载着人员装备极速驶出营区。往日充满活力,人声鼎沸的火热军营,骤然寂静下来,仅有几位留守人员在营区大门送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部队按时赶到登车点,巩县小关矿山。只见一列由棚车和平板车组成的列车长龙,停靠在陈旧的站台旁。先到达的连队已经开始装车了。我连分乘两节棚车和两节平扳车。曹连长指挥各排打扫车厢卫生,组织人员装车,我和司机班的战友将卡车逐台开上平板,用钢绳和三角木将卡车固定,在大家共同协作下,6台汽车装载加固完毕。每台车除留一名司机随车执勤外,其它人员坐车厢同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部队乘坐的车厢,是铁路上装货用的,俗称"闷罐车"。车厢地扳铺有一层芦席,车厢两头上下各有二个窄小的换气窗,在车厢一头角落位置放着一只胶桶,供大家小解方便。曹连长带一,二排乘坐一个车厢,吴指导员带三排后勤乘坐一个车厢。我们将武器装备物资放在车厢一头,人员按班排顺序,各人携带背包沿车厢两边分别展开。两边车门用粗绳固定,中间留有约60公分宽的门缝,下面用木扳挡住,这样既安全又通风,还便于人员燎望和前后车厢联系,这就是我们暂时的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趟列车装载的是383团团直几个连队和部分机关人员。1营,二营两个专列己先期出发,我们后面还有三营和团后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约6点钟,部队全部登载完毕,随着夜幕降临,一声汽笛长鸣,列车緩缓驶离站台。我们望着车外的村庄,道路与河流,望着万家灯火的城镇和灯火通明五光十色的城市……再见了,茶店小关,再见了中原大地。</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南下途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夜深了,战友们打开背包,在窄小的车厢里和衣而卧。列车不时响着汽笛,奔驰在中原广袤的大地上。1979年1月1日早晨到达武汉,通过武汉长江大桥,专列直接开进黄埔兵站。一声令下"下车吃饭!"战友们纷纷跳下车。顿时整个兵站人头涌动,人声鼎沸,各连队整队集合带往食堂。以班为单位就地围成一圈,每个班一小盆混合菜,大家就着米饭,狼吞虎咽般的填饱了肚子。饭菜质量一般,也没有品尝出是什么滋味,好在是热菜热饭。这是我们南下途中吃到的最好一顿饭,其它多半时间都是喝凉水啃干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饭后,战友们有的洗漱,有的活动身体,有的三五成群在一起闲聊。列车在兵站停靠了大约一个小时,就在我们专列驶出兵站的同时,又一趟军列缓缓的开了进来。在开赴南疆的途中,我们送别了1978年,度过了一个特殊而有意义的元旦,迈入了不平凡的1979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79年1月2日下午,专列停靠在湖南境内一个偏僻小站,上级通知;专列要在此地停靠几个小时。强调各单位组织好人员,做好安全防护,自行安排生活。战友们迅速跳下车,活动有些酸胀麻木的身躯。部队从小关乘车以来,除在武汉黄埔兵站下车吃饭一小时外,其余时间一直呆在车内,列车中途停靠过几次,但不准人员下车,人在闷罐车里坐的时间久了,身体感觉很难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连长通知:各班自行生火做饭,炊事班做好菜后统一分配。随后,各班挖灶生火,用行军盆做饭。因煮饭手艺各异,煮出来的饭也五花八门,有的班把饭煮糊锅了,有的煮成夹生饭,还有的煮成了一锅粥。各班按人头下米,没有多余,煮的好的吃起来高兴,煮的差的只好将就着吃,大家一边品尝着各自的美味,一边调侃取笑对方,战友情深义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饭后,以班为单位在车厢附近自由活动。在等待停留的时间里,有五至六趟满载的军列风驰电掣般的驶向前方,这些都是和我们一样赶往南疆的参战部队,可能他们的任务更紧急,赶到我们前面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此次专列停靠的时间比较长,直到天黑夜深我们睡下,列车都没动。大约3号凌晨1点多,列车才缓缓启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3号上午,列车进入广西境内,气温明显偏高,在湖南境内换上的绒衣穿不住了。在河南上车时,我们穿棉衣,到湖南换绒衣,到广西只能穿夾衣。从车门缝往外看,当地老乡有的只穿单衣。战友们风趣的说,几天时间,我们度过了一年四季,经历了冬春秋夏。大家轮换着守在车门,从两边打开的车门缝眺望一晃而过的峻山秀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搭载383团团直分队的专列,于1979年1月4日凌晨到达广西扶绥县渠黎火车站。听到“卸车"的口令,战友们欢快地叫了起来;啊,终于到了!大家借助小马灯微弱的光亮开始忙碌起来。整理装具,清点物品,卸载物资。司机班的战友将车启封松绑,小心翼翼地把汽车开下平扳。各排又迅速将装备物资装上汽车,待人员全部登车后,开往部队集结地扶绥县渠黎公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383团由副团长王希正带领团机关及各营的先遣人员于12月15日出发,在军师前指编成内,在洛阳乘坐专列(闷罐车)先行一步抵达南疆部队集结地——广西扶绥县渠黎公社,与地方政府联系安排好了各连队(单位)驻地。部队专列到达渠黎火车站后,各单位就直接开进早己安排好的驻地。383团团部驻华侨农场芒果厂,团直82炮连进驻笆邦村。其它连队也分别开往各自的驻地,至此,部队齐装满员安全地完成从中原到南疆的集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从1978年12月31号傍晚登车出发到1979年1月4日凌晨抵达,战友们在这窄小的"闷罐车"里呆了近四天四夜,途中仅吃了二顿热食,其余时间就是干粮就凉水充饥。拉撒更不方便,一只胶桶放在角落供小便,气味难闻。途中,每当列车停靠,两边车厢下边都是小解的年轻军人。虽然有些不雅,但也成了特殊时期一道另类的风景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383团南疆征战记 》第一章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部份资料图片来自网络和战友,向原作者和战友们致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作者;杨显德,战时任383团团直82炮连副指导员,率3排配属3营对越作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