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成趣的申氏父子根艺

石屏故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导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树根来自大自然,根艺的创作离不开传统理论中的“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四十多年以来,作者参悟自然,注重运用线形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来深化树根的自然美,创作出天然成趣、意味无穷的申氏根艺作品。使观赏者在惊异于大自然的神奇的同时,能感受到艺术创造的无穷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国的根艺作品始见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报刊,当根艺被人们认识以后,更多的根艺爱好者加入到寻找树根的队伍当中来。</p><p class="ql-block"> 早在1976年,在抗日战争中身负重伤的家父离休后,有空就上山采集中草药来治病疗伤。在高山深谷中,他发现裸露的奇形怪状的树根就捡回家中,依其雏形做成根艺作品。</p><p class="ql-block"> 1984年,我国先后发行了《中国花卉盆景》、《花木盆景》两种杂志。由于根艺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当时在全国尚未形成根艺理论,在此期间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根艺、根雕短文,大多只言片语、众说纷纭、人云亦云。为了提高同道的根艺水平,1992年,笔者撰写了《根艺的线条美》一文,并入选《花木盆景》杂志社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996年,应《花木盆景》杂志社的邀请,笔者又撰写了《根艺的 “ 线形 ” 与线条》一文,编入第二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此文发表于《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0年第01期)。在此文中,笔者谈到 “ 根艺的体大多是以 “ 线形 ” 的形式呈现在观赏者面前的,它是在三维空间呈现在观赏者面前的一种体,其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内容 ”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笔者论文入选《花木盆景》杂志社证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造型艺术离不开线条,根艺造型离不开线形。在根艺的造型因素中,线形最为重要,离开线形,我们无法谈根艺造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线形是根艺主要的造型表现手段之一;线形美,是构成根艺形式美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线形和线形美,对根艺的创新和发展,有异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讲,根艺是线形的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线形作为根艺造型中一种重要的语言,是根艺的主要表现形式。树根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独有的 “ 气” 、“ 势 ” 为特征的运动感和力度感等表现形式,以及凝聚的精神内涵,使根艺的线形有了生命的张力,构成了根艺完美的整体艺术形式。由此可以看出线形在根艺作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艺的艺术意味,主要靠线形来表现。线形的意味在根艺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它以线形流动 “ 气 ” ,组合的 “ 势 ” ,凝固的 “ 力 ” 形成了根艺独有的表达方式,充分显示出根艺的魅力。根艺的线形在造型艺术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无比丰富的内涵。线形不但可以表达具象性的形象,在表达意象性形象方面更恰如其分。线形具有的提示性、联想性及象征性,更符合中国艺术思维重神、重意、重表现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万年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艺”,顾名思义就是“树根艺术”。它要求根艺作品形体本身具有天然的雏形,以线形构成作品的艺术韵味,以区别木雕、根雕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树根中有许多自然美的因素,是人工所不能创造的。根艺的创作,是心与物的交融,只有参悟自然,深化树根的自然美,才能充分展示根艺作品的艺术价值,使艺术的生命焕发出无穷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以来,申氏父子在根艺创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面向大家介绍几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飨观赏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黄鹤归来》 A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黄鹤归来》 B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鹤归来》表现了一只载歌载舞归来的黄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气势,是线形生命的表现。载歌载舞的气势形成的连贯性,是人为所不能及的。更为重要的是,“载歌”向观赏者,向空间注入了精神,使空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这就是《黄鹤归来》的灵魂和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鹤归来》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将声色并茂的、载歌载舞的黄鹤的肢体语言发挥得淋漓尽致。整件作品气势连贯,线形流畅,形体婀娜,载歌载舞的黄鹤的神态妙趣横生。不论观赏者从任意一个角度来观赏,都可以欣赏到作品的完整性和优美感,使《黄鹤归来》这件形神兼备,动静交错的根艺精品,显示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鸣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鸣月》表现了月光下一对欢悦的恋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件作品,表现了鸟与月亮、天空之间不同的位置关系。当观赏者通过形象的形体去解读形象的空间时,天空给观赏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无边空间。作者通过强烈的生命意识来体验空间意象,使有限的生命向无限的精神世界腾飞,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真谛!这件作品堪称根艺作品中经营空间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鸣月》的成功之处在于:恋鸟美好爱情的欢呼,以及天籁之声此起彼伏的共鸣,给观赏者提供了无限遐想的艺术空间,达到了 “ 鸟鸣乾坤静,月朦夜更幽 ” 的深邃意境。与此同时还表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期盼人类拥有永恒的幸福和宁静。使《鸣月》这件形神兼备,动静交错的根艺精品,呈现出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申氏父子根艺中,有的作品在不同的角度(通常指A面和B面 )观赏时,会看到两个不同的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双面鹰》 A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双面鹰》的A面是一只俯视的鹰。且俯视的鹰的尾是仰视的鹰的头。这只 “ 天下无敌 ” 的鹰注视着下方,有鸟瞰众山小,万物入眼底之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双面鹰》 B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双面鹰》的B面是一只仰视的鹰。且俯视的鹰的头是仰视的鹰的尾。这只 “ 啸傲苍穹 ” 的鹰,其啸傲苍穹的气势,使我们感受到有传声千里、振翅万里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树根在深山老林的山谷的流水中浸泡了数十年,大部分木质已被腐蚀,剩下的风化木酷似鹰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欣赏《双面鹰》,可以使观赏者领略大自然造物的神奇,艺术创造的无穷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人猿 . 山羊》 A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人猿 . 山羊》 B面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人猿 . 山羊》的A面形象是一个古人猿的头,B面形象则是一只山羊的头。这种一件作品两个不同形象的树根,往往是万里挑一,可遇而不可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艺创作要 “ 妙造自然 ” 。“ 自然 ” 与 “ 妙造 ” 的双重性常使根艺创作陷入二难境地:雕琢过头,则丧失质朴天真;功夫不够,又显得余意未尽。《双面鹰》是将 “ 造 ” 巧妙施于“ 自然 ” 创作出来的一件形神兼备的根艺精品。欣赏《双面鹰》,可以使观赏者领略大自然造物的神奇,艺术创造的无穷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亲兄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亲兄弟》表现了一对孪生鹿亲密无间的形象。作品表现了两只鹿亲密无间的感情,形象地刻画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一脉生成的、同根的《亲兄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春江水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春江水暖》(局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这件作品由两部份组成,底部的风化木形似水波;上部的小鸭也天然成形。两者上下呼应、相映成趣,深化了主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艺作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其线形的运用,根味的情趣,多姿的意象无不渗透着深邃的意境和形式美感。申氏父子根艺的风格,反映了创作者的形式美,反映了渗透于艺术形式与题材内容的、创作者的稟赋、性格、气质、素养、情思的美。申氏父子根艺精品的风格,不但运用了树根天然的气势 ,而且充分发挥了线形丰富的、优美多姿的艺术语言与表达方式,使作品有神采,有韵致,有趣味。</p><p class="ql-block"> “ 凡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 ” ,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根艺的许多细节不能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只有细心揣摩才能与之产生共鸣。欣赏根艺犹如品尝一杯上好的美茶,你需要慢慢的品、细细的尝,才能体验到其中的滋味。多欣赏根艺精品,积累知识,把自己浸泡在艺术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渐入佳境。</p><p class="ql-block"> “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由于根艺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表达方式,多姿的意象需要调动观赏者的审美再创造,来塑造完美的形象。一件好的根艺作品包含的意味、意蕴极其丰富,不同的观赏者会获得不尽相同的感受,得出不相一致的解释。欣赏根艺作品,可以悦人目、动人心、触人思、怡人情,培养观赏者的气度、品味及意趣。</p><p class="ql-block"> 走进申氏父子根艺,你又仅看到根艺本身,你还会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驻足观赏,你会惊异于大自然的神奇,浮想联翩;移步换形,你会感叹艺术创造的无穷魅力,回肠荡气。欣赏申氏父子根艺中形神兼备的精品,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你会心动神移、迷恋留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和家父在住宅楼顶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81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在家中创作根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年来,家父和我的传略及根艺作品先后被载入《中华创新与发明人物大辞典》、《名人信札集粹中外艺术界名录》、《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中国书画作品收藏宝典》等多部辞书中,它为我创作、研究根艺带来了动力,我亦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介绍 (百度百科)</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申平,笔名石田,彝族。号浩一居士、四旬工人,斋名博雅轩。云南省石屏县人。 受家庭熏陶,钟爱读书,爱好艺术,喜欢收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根艺著述有《根艺的线条美》《根艺的 “ 线形 ” 与线条》。 1992年,《根艺的线条美》一文入选《花木盆景》杂志社首届花木盆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996年,《根艺的“线形”与线条》(载入《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0年第1期)一文又入选第二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在此文中,我首次把“线形”的概念引入根艺理论中,不仅对我国的根艺创作、鉴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根艺的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对完善根艺理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作者收藏有自己创作的根艺作品200余件。根艺代表作有《黄鹤归来》《留得残荷听雨声》《留得残荷听蛙声》《真假猴王》《谜》等10余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