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张灯结彩辞旧岁、欢天喜地闹新春“刚刚进入腊月,在老家就已经有很多户人家的阳台上晒满了腌鱼、腌鸡或鸭、腌腊肉、腊肠了。再过二十多天也就是过年的时候,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腊货了。除夕的年夜饭谁家不摆上几盘腊味呢?</h3><h3> 过年前早早地准备腊货是我们家乡安庆的习俗,当然这只是过年的序曲。虽距春节还将近一个月,但一走进超市商场,听到那音响播放的充满着喜庆的贺岁歌就不由得不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感觉一下子就飞到了年跟儿前。过年是一家团聚的时候,一年到头在外面打拼的人们无不盼望着过年能与家人团聚,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即便回家的路再怎样曲折,也要历经千辛万苦地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吃顿团圆饭。过去在家里时也没有这种感觉,现在离家在外,才深刻地感受到了过年的意义。如今尽管已经人到中年了,但父母的家依然是我内心最牵挂的地方,小时候过年的那些场景仍然记忆犹新。</h3><h3> 每次过腊八节,妈妈都会用红豆、糯米、花生、红枣、莲子、葡萄干等各种米、豆子以及干果熬成一锅色香味俱全的八宝粥,香甜可口,那时的我一直要吃得肚子实在撑不下了才舍得放下筷子。</h3><h3> 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日渐浓厚。小年说到就到了,与很多地方不同,在老家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妈妈把从“麦陇香”买来的“寸金糖”供在厨房的台板上祭灶王爷,结果只放了一天还是进了我们这几个“小灶爷”的嘴里。以前尽管家里平时生活节俭以素菜为主,但过小年妈妈一定会在厨房里忙碌半天准备几个好吃的菜让我们一饱口福的。</h3><h3> 过完了小年,过年的气氛已经越来越旺了。妈妈先是忙着在家里里里外外地大扫除,然后又是准备过年的食物。家里弥漫的香味几乎每天都在变化,开始是炒瓜子、炒花生、炒蚕豆、炒米、磨芝麻粉的这些诱人的香味四溢,接下来又是让人垂涎欲滴的炸圆子的鲜香扑鼻。妈妈每天除了早上去菜场采购外,几乎整天都呆在厨房里忙乎,连跟我们说话的空闲都没有,更别说有空管我们了。于是我们每天吃饱了就在四合院里疯玩,等玩累了回到家有时就围坐在奶奶旁边烤火,听她拉家常。我一向说话没心没肺的,一不注意就脱口说出过年不该说的不吉利的话,奶奶就会装出嗔怒的样子吓唬我说,要拿厕纸来擦我的“屁股嘴”。</h3><h3> 每年让儿时的我期盼已久的大年三十总是欢乐而庄严的,不仅有漂亮的新衣服穿,还有平时很少吃到的美味可以吃个够。吃年夜饭之前,照例是要祭祖的,妈妈先把做好的菜供奉在祭祖的供桌上,爸爸负责点香、斟酒,我们全家大小逐一给祖宗们磕头祭拜后,就放鞭炮,吃团圆饭。这顿饭无疑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也是儿时嘴馋的我一次大快朵颐的好机会。妈妈每年除夕的传统菜单是:油豆腐烧肉、香菇炖鸡、“听话的鱼”、鸡蛋饺、肉圆子粉丝汤,也有保四季平安的白菜豆腐。那时还是计划经济,买啥东西都要凭票,而且根本就不够我们这一大家子吃,只能省着吃。所以一看到一大桌子的美食,我兴奋得就顾不上女孩子的斯文了,当然也懒得管照相的表情了,结果现在保留下来的小时候过年的照片上我都是一副狼吞虎咽的“吃货的尊容”。虽说大年三十晚上的菜可以尽情享用但唯独有“听话的鱼”是只能看不能动筷子的。因为这鱼可不是普通的鱼,据说它能听懂大家在吃年夜饭时相互说的新年吉利话,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寓意,那就是中国传统祈福语中的“年年有余”。那时候大家的日子都过得不富裕,所以就在年夜饭的这盘鱼上寄托了能过上好日子的美好企盼。</h3> <h3> 这些年过除夕的娱乐项目无非都是全家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晚,而小时候我们家是有自制的“春晚”的。除了爸爸谁都能唱上几段,特别是妈妈的嗓子高亢圆润,不论是唱民歌还是黄梅戏都字正腔圆,有专业的范儿。我们几个孩子也都是争先恐后,谁也不甘示弱,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哥哥不仅会唱二胡也拉得不错,他担任大家的伴奏;爸爸虽不是“演员”,但他是晚会的“总导演”兼“录音师”,监督整个晚会的进程与录音工作。他平时做任何事都很认真,对我们家一年一度的“春晚”,更是一丝不苟了。每当我们唱的节拍不对或是音调歌词唱错了,他总会做个停止的手势,毫不留情面地让我们重唱。小时候我们家的大年三十都是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中守岁迎新年的。</h3><h3> 正月初一一大早,哥哥就会到门外放“开门鞭”,把我们从美梦中惊醒。然后就不断有亲戚朋友上门拜年了。开门一见面就笑脸盈盈地互道声“新年好!”并相互说些祝福新年的话语。妈妈忙不迭地热“元宝”、端出盛满了糖果糕点的糖果盒来招待客人。并热情地把“元宝“剥了壳直往客人的手上塞,说着:“一定要得个元宝!”客人实在是拗不过吃了一个,热情的妈妈见状立即又剥一个,说:“元宝一定要得双的。”这一下已经吃过早饭的客人就开始面露难色,但又不好拒绝妈妈的盛情。妈妈从大年三十的晚上就开始煮这些被称之为“元宝“的茶叶蛋了,那带着茶叶的清香味是伴随着我每年的正月初一早上醒来的熟悉的气味,也是让我大冷天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的动力。还记得有一年正月初一早上我起床后因为心里只想着茶叶蛋的美味,而脚下没留意一个趔趄,把端在手上的一盆洗脸水全部泼到床上,幸好是过年,父母因而也没有责备我。</h3> <h3> 从正月初二开始,父母就会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去亲戚家拜年,这也是我挺乐意的事情。因为路上可以遇到不少舞龙的、舞狮的、踩高跷的队伍,其中舞龙队是最多的。只见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后面的数人举着连着龙身的木棍紧随其后,还有一个人手持绣球逗引“龙”,那“龙”随着鼓乐的伴奏,随着绣球的忽高忽低而做出各种腾飞、穿梭的姿势,好似蛟龙张牙舞爪地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翻滚、非常逼真。还有踩高跷的也很有趣,表演者通常是扮成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比如说扮成《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他们的脚上缚着长木而行但却如履平地轻松自如,他们嘴里还边说着笑话同时手上还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乐众人。每次我看得津津有味舍不得离去,都是被父母硬拽着走的。过年去亲戚家拜年,口袋里总是被塞满了压岁钱,虽然都不过是些一毛的新票子,但我还是非常兴奋与满足。</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小时候过年时大人忙,我们这些孩子只管玩。过年那几天天刚擦黑,我们就会提着爸爸从炭篓子上抽出的竹篾扎的兔子灯、鲤鱼灯、绣球灯去找四合院里的小伙伴们玩,当然一半也是想炫耀一下。桔黄色的灯光虽然弱,但让人感觉心里很暖和,就像是小时候我们家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妈妈一年到头为了操持一大家子的吃喝而花费了很多心思。每逢过年妈妈总会为一家老小做新衣服,还变着花样弄出很多好吃的,让一家人开开心心地过年,感觉其乐融融,也留给我很多温暖的回忆!</span></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