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巨埠的荣辱兴衰(上集)——历史建筑的见证之汉口银行篇

清风一叶

<h5><font color="#ff8a00"><i>您知道“身着迷彩服”的银行建筑在哪儿?<br></i><i>它里面还有个“最金贵”的公厕您去过吗?<br></i><i>您知道已愈150年,武汉最早的银行建筑在何处?<br></i><i>您知道老武汉的“摩登大楼”指的是哪些建筑吗?</i></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东方汇理银行汉口分行(照片P图)</font></h5><h3></h3> <h3><i><font color="#ff8a00"><b>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无声的历史。</b></font></i></h3><h3></h3> <h5><b>图文编辑: 清风一叶<br>照片拍摄: 清风一叶</b></h5><h3></h3><h3><br></h3><h5><i><font color="#808080">附: 标注图片为“网摘图”的来源于网络,未标注图片均为本人手机拍摄,摄于2018年底及2019年初。</font></i><i><font color="#808080">凡标注“照片P图”均为本人拍摄后的修改图。</font></i><i><font color="#808080">相关详细文字资料均经过查阅后摘录并编辑整理,大部分来源于网络。</font></i></h5><h3></h3> <h5><font color="#808080">广东银行旧址建筑内部</font></h5> <h5></h5><h5></h5><h3><i><b><font color="#010101">勿忘国耻,历史不容忘却!</font></b></i></h3><h3><i><b><font color="#010101">建筑无罪,建筑是历史的见证!</font></b></i></h3><h3><font color="#808080"><i><b><br></b></i></font></h3><h5><b><font color="#808080">走近这些历史建筑,去倾听建筑无声的诉说,去观赏建筑的艺术之美,去感受和体会建筑的浑厚、历史的厚重……</font></b></h5> <h5><b><font color="#808080">1910年的汉口外滩(历史旧照,网摘图)</font></b></h5><h3></h3> <h5><font color="#808080"><b>前言导读:</b><br>1858年天津条约的签订,打开了汉口的门户,武汉开始成为西方倾销产品的场所。1861年,英租界正式形成,并设立了领事馆。1895~1898年间 ,俄法德日相继在汉口设租界,建领事馆。五国侵略者开始居住于此,随之而来的,即为便于其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居住、公共建筑的兴建。自此,西方建筑大量传入武汉,在武汉近代城市建设史上出现了空前的营造高峰,从而基本形成目前汉口近代租界的城市总体格局。<br></font></h5> <h5><b><font color="#808080">老明信片上汉口的橫滨正金银行街景(历史旧照,网摘图)</font></b></h5><h3></h3> <h5><font color="#808080">武汉开埠之后,繁荣的经济使之成为了“东方芝加哥”。在现在的江岸区沿江大道及江汉路片区集中开设了大量银行,成为了“汉口的华尔街”,为武汉近代史的辉煌书写了浓重的一笔。<br>据史料记载,至1926年国民政府在汉建市,外国银行有19家,在汉设立了分行,涉及英、德、俄、比、法、日、美、意诸国;中国银行有52家,在汉设立了总行和分支机构。如此规模,堪称近代国际金融巨埠。</font></h5> <h5><b><font color="#808080">汉口的花旗银行(图左)</font></b><b><font color="#808080">及汇丰银行(图右)</font></b></h5><h5><b><font color="#808080">(历史旧照,</font></b><b><font color="#808080">网摘图)</font></b></h5> <h1><b>导 览:</b></h1><h3><b><br></b></h3><b>江汉路方向——</b><h3>1.台湾银行汉口分行(日)</h3><h3>2.永利银行汉口分行</h3><h3>3.中国实业银行汉口分行</h3><h3>4.四明银行汉口分行</h3><h3>5.上海银行汉口分行</h3><h3>6.中南银行汉口分行</h3><h3>7.交通银行汉口分行</h3><h3>8.大清银行汉口分行(民国)</h3><h3>9.浙江兴业银行汉口分行</h3><h3><br></h3><h3><b></b></h3><h3><b>中山大道方向——</b></h3><h3>10.聚兴诚银行汉口分行</h3><h3>11.中央信托局汉口分局</h3><h3>12.浙江实业银行汉口分行</h3><h3>13.广东银行汉口分行</h3><h3>14.大陆银行汉口分行</h3><h3>15.中国国货银行汉口分行</h3><h3>16.大孚银行(汉口)</h3><h3>17.金城银行汉口分行</h3><h3><br></h3><h3></h3><h3><b>南京路方向——</b></h3><h3>18.盐业银行汉口分行</h3><h3>19.中孚银行汉口分行</h3><h3>20.汉口商业银行(汉口)</h3><h3>21.横滨正金银行汉口分行(日)</h3><h3><br></h3><h3></h3><h3><b>青岛路方向——</b></h3><h3>22.麦加利银行汉口分行(英)</h3><h3><br></h3><h3></h3><h3><b>沿江大道方向——</b></h3><h3>23.花旗银行汉口分行(美)</h3><h3>24.汇丰银行汉口分行(英)</h3><h3>25.华俄道胜银行汉口分行(俄)</h3><h3>26.东方汇理银行汉口支行(法)</h3><h3><br></h3><h3></h3><h3><b>现已无存的银行——</b></h3><h3>27.德华银行汉口分行(德)</h3> <h5><font color="#808080"><b>20年代的汉口江滩</b><b></b></font><b><font color="#808080">(历史旧照,网摘图)</font></b></h5> <h5><font color="#808080">请跟随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汉口的老银行吧!我会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从各个银行自身的发展史来作介绍,说说这些建筑的历史及现状,再讲讲建筑自身的艺术性。文末做了个总结,最后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i>从江汉关附近的“台湾银行”作为起点,开始我们的汉口老银行之行!</i></font></h5><h3></h3> <h1><b>1.台湾银行汉口分行(日)</b></h1><h3><b>——江汉路上最老的一座银行大楼</b></h3> <h3>时代背景:</h3><h3>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与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日本占领台湾,于1899年9月在台北正式创设具有殖民地中央银行性质的“株式会社台湾银行”,控制台湾全岛的金融业,简称台湾银行。总行设台北,受东京日本政府的操控。<br></h3> <h5><font color="#808080"><i>现在还可以在建筑上看到当时的英文标识——Taiwan Buildings(大写)</i></font></h5> <h3>日本自从入侵中国内陆之后,台湾银行积极参与对中国的贷款及投资,并且大量发行纸币。1945年二战结束后被国民政府以“敌产”勒令清理关闭。</h3><h3>至于今天台湾地区的“台湾银行”,则是台湾光复后,由中国政府设立的第一家国有银行,成立于1946 年5 月,后由国营转为股份制资产银行。</h3> <h3>建筑简介:</h3><h3>台湾银行汉口分行旧址位于江汉路21、23号,建成于1915年。中国建筑师庄俊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属古典主义风格。台湾银行于1898年由日本创办,1915年在汉口设立分行。该分行是日本侵占台湾后,所设银行在内陆的分支机构,该旧址是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实物见证。</h3><h3></h3> <h3>台湾银行汉口分行旧址为五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麻石到顶。正面三段式构图,第一段为一至二层,其中间和两侧入口均为半圆拱门,二层的窗户也为半圆形。第二段为三至四层,中部为柱廊,有十根廊柱。第三段为檐部及屋顶券廊,采用中西结合的装饰手法。</h3> <h5><font color="#808080"><b>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银行大楼及街景,远处高楼是水塔。</b></font><b><font color="#808080">(历史旧照,网摘图)</font></b></h5> <h3>银行史话:</h3><h3>1897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台湾银行法,11月成立台湾银行创立委员会,开始展开筹备台湾银行的工作。1899年3月日本政府修改台湾银行法,日本政府以100万元为额度,认购台湾银行股份,同年6月正式成立“株式会社台湾银行”,同年9月26日开始营业。直至日据时期结束之前,台湾银行则一直扮演发行日本总督府通行货币“银圆”、“金圆”的关键性角色。除了货币印制之外,台湾银行也担任扶植日本本土企业的任务。</h3> <h1><b>2.永利银行汉口分行</b></h1><h3><b>——解放前最后一幢现代派建筑</b></h3> <h3>银行简介:</h3><h3>位于江汉路20号,现空置。可惜现代装饰的玻璃幕墙掩盖了这栋大楼曾经的神采,今时已面目全非,不知昔日曾何种模样……</h3> <h3>永利银行于1946年始建,属现代派建筑,是解放前武汉兴建的最后一座大型现代派建筑,1949年建成。由六合公司施工,系钢筋混凝土结构。1940年“裕大华”在原有钱庄基础上成立永利银行,1943年1月银行在重庆正式开业,设总行及总管理处。抗战胜利后,“裕大华”公司总部迁回汉口,即兴建永利大厦,作为永利银行总行,汉口分行及“裕大华”各部办公处所。然而,大楼还未落成,“裕大华”就风雨飘摇,永利也在解放前的政治风云中逐渐衰退。<br></h3> <h1><b>3.中国实业银行汉口分行</b></h1><h3><b>——砖红色的现代摩登高楼</b></h3> <h3>建筑简介:</h3><h3>中国实业银行汉口分行旧址位于洞庭街口,</h3><h3>江汉路22、24号。始建于1934年,1936年建成,此为中国建筑师卢镛标的代表作。李丽记营造厂承建,建筑面积4645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属现代派建筑。立面简洁,黑色大理石外墙裙贴面,褚红色外墙涂料粉饰。两翼各6层,中间塔楼9层。以48.5米的高度在建成后的数十年里引领三镇高楼之最。</h3> <h3>大楼外观简洁明快,挺拔高耸,入口设在街面转角处。为强调入口,上部塔楼逐层收进,减缓了对街面的压抑感。底层营业大厅呈八边形,顶棚天花形似八边形藻井。当时正值西方现代派建筑开始进入中国之际,这栋构筑新颖的砖红色的“摩登大楼”,引得市民争相观看,视为奇观。现为中信银行江汉路支行,市文物保护单位。</h3> <h3>银行史话:</h3><h3>中国实业银行,系民国4年(1915年)由北洋政府财政部筹办,至民国8年(1919年)4月正式成立。商股公股各半,第一任总经理为周学熙。周学熙在中国工业史上与南方张謇齐名,有“北周南张”的说法。基于“金融为实业之先、实业之本”的思想,他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健全的为发展实业而服务的金融机构,这也是中国实业银行名称的由来。总行设在天津,民国21年迁至上海,改为总管理处。其汉口分行设立于1922年。</h3> <h3>民国26年(1937年)3月国民政府进一步饬令该行改组,改为官商合办银行。3月,正式宣布为官商合办银行。改组后,与四明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合称“小四行”。自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实业银行加强了生产投资。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改为公私合营银行。1951年5月27日;该行与新华、四明、中国通商、建业五家银行组成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理处,于1952年12月并入在北京成立的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总管理处。</h3> <h1><b>4.四明银行汉口分行</b></h1><h3><b>——现代派建筑</b><b>里程碑的典范之作</b></h3> <h3>出自著名建筑设计师卢镛标之手的四明银行,与以往充斥着古典意味的建筑相比,具有明显的现代风格,造型追求简洁明快,给人一种简约大气的感受。在建筑界,被视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范之作。</h3> <h3>银行史话:</h3><h3>四明银行是旧中国最早的,也是主要的商业银行之一。其成立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以宁波著名景点“四明山”命名,私营商业银行,总行在上海。曾从清政府取得银行券发行权。经营一般商业银行及储蓄、信托、仓库等业务,房地产投资较多。总行设于上海,1919年,在汉口设立分行。1935年因滥发银行券,发生挤兑,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乘机加以控制,加入大量“官股”,逐成为官商合办银行。与中国通商、中国国货、中国实业银行并称为“小四行”。建国后,“官股”由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12月与其他行庄合并组成公私合营银行。</h3> <h3>建筑简介:</h3><h3>四明银行汉口分行旧址位于江汉区江汉路45号,属现代派建筑。1934年始建,1936年 建成,卢镛标建筑事务所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这是中国建筑师在汉设计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成为华人在汉口租界修建的“争气楼”。大楼建成后不到两年,武汉沦陷,大楼被日军占用。现在,大楼一二层作为商业店铺使用。</h3> <h3>四明银行主楼7层,两侧副楼5层,立面呈一长形“凸”字。临街立面底层为麻石砌筑,以上为水刷石粉面,构图强调竖向,简化的壁柱直通顶部,产生强烈的向上感。入口宽敞高 大,巨大的铜门透露着威严,厚重的门楣上刻有行名。顶部的两侧为渐次收进的阶梯状塔楼,让整座建筑外观显得简洁明快,开汉口建筑之新风。</h3> <h1><b>5.上海银行汉口分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b></h1><h3><b>——首屈一指发展迅猛的私营银行</b></h3> <h3>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建人及总行长陈光甫,人称“旧中国最成功的银行家”、“中国的摩根”, 1915年创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建银行十年便与浙江兴业银行和浙江实业银行并驾齐驱成为江浙财团“南三行”之一。1938年前存款额一度跃居全国私营银行之首, 全国设立100处分支行和营业点。</h3> <h3>银行史话:</h3><h3>上海银行,全称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15年6月2日在上海成立,创办人为著名银行家陈光甫。额定资本10万,实际上仅7万余。这在上海众多的银行中,实在是微不足道。当时资本在百万以上的私营银行就有盐业、浙江兴业、聚兴诚、新华等10家,资本最少的中华商业储蓄银行也有25万。因此,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一开业,就被人称为“小小银行”。上海银行募资初期,投资者寥寥无几,总共只有7名股东。由于总经理陈光甫经营精明,管理有方,业务发展迅速。</h3> <h3>1917年,出生于武汉工商世家的周苍柏赴美留学归来。在上海与总经理陈光甫相识,受其邀请1919年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汉口分行副行长,1926年起任汉口分行行长。1919年,周苍柏从上海回武汉,亲自选址主持动工建造汉口分行大楼,一年后新楼落成,至今已百年。</h3><h3>在动荡的局势中,周苍柏主持的上海银行汉口分行,一直稳健保持信誉,成为汉口地区最具影响的银行。他在任行长期间,还兴建了“海光农圃”。新中国成立后,他将其捐给了国家,即现在东湖风景区的前身。<br></h3> <h5><font color="#808080">(注意:挂在墙上的“优秀历史建筑”的标牌上有误,名字中间的一个字刻错了,刻成了陈先甫,应为陈光甫。)</font></h5> <h3>到1926年时,资本增为250万元,资产总额超过4,700万元。到1927年后,由于与国民党政府关系密切,业务上得到官僚资本银行的支持,以及经营、管理上的灵活、多样,业务进一步扩展,最高时分支机构达111个,职工2,775人,存款总额近2亿元,均属私营银行首位。该行发展之迅速,在我国银行业中,绝对是首屈一指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1950年前于全中国以及香港均设有分行。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h3> <h3>建筑简介:</h3><h3>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汉口分行旧址位于江汉路60号, 建于1918~1920年,由三义洋行设计,上海三合兴营造厂施工。上海银行于1919年在汉口设立分理处,次年改组为分行。该旧址占地面积59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古典主义风格,地上四层、地下一层。三段式立面,中段采用爱奥尼双柱巨柱式,古典主义风格。</h3> <h5><b><font color="#808080">20世纪50年代初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汉口分行</font></b></h5><h5><b><font color="#808080">(历史旧照,网摘图)</font></b></h5> <h3>建筑正面五开间,外部麻石雕花门墙。一层为拱券门窗,麻石砌墙,二至三层中部窗间有圆柱装饰。尤为大气的是,一层大厅内全部为雪白大理石贴面。整幢建筑充满18世纪巴洛克式与19世纪新古典的混和风格,华丽典雅。</h3><h3>上海银行汉口分行是汉口民国时期重要的金融机构,该旧址也是汉口近代建筑的典范之一。 现为中国工商银行武汉市汉口支行所在地,市文物保护单位。</h3> <h1><b>6.中南银行汉口分行</b></h1><h3><b>——民国时期的“北四行”之一</b></h3> <h3>建筑介绍:</h3><h3>中南银行汉口分行旧址,位于江汉路62、64号,在江汉路与胜利街转角处。1923年中南银行在汉口设立分行,后兴建了这栋大楼。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具体时间不详。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为现代风格的古典主义建筑。三段式构图,六开间,一层拱券门窗,风格简约。二、三层在入口门上各有两根圆柱支撑檐口,顶部各有半圆天棚,天棚上有牌面,装饰精美。二层为半圆饰窗;三层圆柱边建有阳台,窗上各有半圆装饰孔。此楼的装饰特点是底层有现代风格的简洁,二、三层却有典型古典主义的精美。现在此楼一层为商铺。</h3> <h3>历史背景:</h3><h3>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以后一段时期,在华的外资银行由于受大战及中国人民反帝运动的影响,纷纷倒闭停歇,幸存的外国银行信誉也因此发生动摇。在此同时,我国官办和官商合办的银行也由于政局多变、军阀混战等原因,挤兑倒闭,停业清理的年有增多。这一时期的资本盈利率达到高峰,因而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极为有利。中南银行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华侨黄奕柱创立。</h3> <h3>银行史话:</h3><h3>1921年6月5日,中南银行召开创立会,黄奕柱为该行董事长,胡笔江为总经理,7月5日正式开张。总行设于上海汉口路110号。1924年经股东会决议增资250万元,合计资本达750万元。与盐业银行、大陆银行及金城银行合称“北四行”。1922年7月,中南银行首先在天津设立分行。以后又在北京,厦门、汉口、广州、南京、杭州、苏州、无锡、重庆、香港等地增设了分、支行。中南银行开业后,先在上海总行设立业务部,主要经营存放款业务,继而开办储蓄部吸收储蓄存款提供给业务部放款。以后又成立信托部代客户保管贵重物品及买卖有价证券。1952年全国各商业银行联合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中南银行也参加了公私合营。在1951年9月中国总行被收归国有。2001年,其香港分行并入中银香港。</h3> <h1><b>7.交通银行汉口分行</b></h1><h3><b>——旧中国</b><b>“</b><b>国家银行</b><b>”</b><b>的古典主义风格</b><b>大楼</b></h3><h3><b></b></h3> <h3>建筑简介:</h3><h3>交通银行汉口分行旧址位于胜利街2号(靠近江汉路)。英商景明洋行的设计师翰明斯和工程师伯克利共同做施工图设计,汉合顺营造厂承建,造价8.2万两纹银。始建于1919,建成于1921年。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多平方米。为古典柱廊式建筑,正立面三段式(台座、墙身、檐楼顶)构图。</h3> <h3>银行史话:</h3><h3>交通银行始建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交通银行原为旧中国四大官僚资本银行之一,1907年11月,邮传部为经理铁路、电报、邮政、航运四项事业的收付,向慈禧和光绪奏请设立交通银行。总行设立后第二年(1909年)4月便设立了汉口分行。交通银行是中国最早的发钞行之一,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负责借款赎回京汉铁路。交通银行成立之初,总行设在北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交通银行将总行迁到重庆。1987年4月1日,重新组建后的交通银行正式对外营业,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上海。</h3> <h3>此大楼外观(正面)严谨对称,庄重雄伟。该建筑曾是原汉口租界区内的重要景观,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外墙花岗石到顶,四根花岗石古希腊式爱奥尼立柱,严格遵从西方古典柱式比例,直达三层楼顶,柱高14米,直径1.3米。1933年在南京建成的交通银行,门廊立柱高9米,当时已属“非常宏伟”。而汉口的交通银行廊柱还超过其高度5米,可以称之为“宏伟之极”了。</h3><h3>这座在北洋政府时期曾部分承担国家银行职责的老银行,现为中国建设银行武汉长江支行、武汉江岸支行个人贷款中心,如今仍发挥着银行的金融功能作用。<br></h3> <h1><b>8.大清银行汉口分行(民国)</b></h1><h3><b>——汉口开埠后,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古典主义建筑</b></h3> <h3>从大清银行到中国银行,从旧中国银行到新中国银行,一百几十年的建行史,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尽在其中。</h3> <h3>银行史话:</h3><h3>公元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经财政处奏准,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户部银行”,这是 我国最早由官方开办的国家银行。目的在于整顿币制,推行纸币,以济财政。户部银行设总办和副总办各一人负责。总行设北京西交民巷27号院,到光绪末年所设分行有天津、上海、汉口、济南、张家口、奉天、营口、库伦、重庆九处。</h3> <h3>1908年2月,经度支部(即官制改革前的户部)奏准,户部银行又改称“大清银行”(亦称“京师总行”)大清银行在上海、天津、汉口等地设立了二十家分行。清廷厘定《大清银行则例》 二十四条,进一步确定了该行的国家银行性质。大清银行除经营一般银行业务外,还兼有发行纸币、经管国库等权项。</h3> <h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各地大清银行相继停业,在上海组织大清银行总清理处,办理结束事宜。经参议院决议公布,大清银行改称“中国银行”。原大清银行汉口分行亦改称中国银行汉口分行。1912 年至1949 年,37 年间,中国银行身兼国家中央银行、国际汇兑银行和外贸专业银行三项使命(也就是业务范围)。1912 年至1949 年,37 年间,中国银行身兼国家中央银行、国际汇兑银行和外贸专业银行三项使命(也就是业务范围)。1949 年,中国银行由新中国政府接收,位于中山大道上的这幢老楼,仍旧为中国银行汉口分行大楼。</h3> <h3>1949&nbsp;年后的中国银行继续上述业务,20&nbsp;世纪末加强拓展海外业务,是中国国内银行中最国际化的商业银行,在香港、澳门、伦敦、大阪、新加坡、纽约、曼谷、东京等地设有海外分支机构。由早期的“中央行”发展到“国际贸易行”,建行历史超百年, 为世界级大行之一。</h3> <h5><font color="#808080">20世纪30年代此楼被汉口日军宪兵队本部占用(历史旧照,网摘图)</font></h5><h3></h3> <h3>建筑简介:</h3><h3>大清银行旧址位于中山大道593号,江汉路步行街与中山大道交会处。1912年(民国元年)开工,1915&nbsp;年建成,由当时通合洋行设计,汉和顺营造厂承建。为汉口开埠后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大楼之一,楼高38.8米,建筑面积3894&nbsp;平方米,楼高五层,地上四层办公, 地下一层为库房。总造价纹银8.7&nbsp;万两。</h3> <h3>大楼是文艺复兴式建筑,华美大气的罗马古典风格。立面是三段式构图,有麻石踏步、罗马立柱、长方大窗、装饰阳台。外墙面麻石到顶,门廊圆柱由麻石拼接。楼内底层为仓库用房等。一、二层为营业大厅及业务用房,三、四层为办公、公寓用房。厅、室均为木地面、木墙、木柱裙。整座建筑,内部装修古朴典雅,临街立面严谨对称,气势雄伟。</h3> <h5><font color="#808080">多少人、多少次,从江汉路上路过这里都不一定注意过吧!?在街角的这个侧面,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刻着“中国银行”四个大字。在窗框处,从右往左,有“民国四年八月建造五年十月告民”的字样。窗台下方一处,隐约可见几行文字——“建于一九一六年,一九九九年六月修复,由武汉市民用建筑设计院设计,直属房地产建筑总公司施工”,即此楼的修复情况简要说明。</font></h5><h3></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上 集 完</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808080">因篇幅所限,上集完。</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808080">敬请阅览本文的系列作品——</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808080">《金融巨埠的荣辱兴衰(中集)》、</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808080">《金融巨埠的荣辱兴衰(下集)》。</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