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

晓羚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执着</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陈素玲</h3><h3>  起初,穿上军装,走出大山的青远,没想到会和天南地北的战友们汇聚在微山湖畔,建设开发这座新型矿井。</h3><h3>  三年基建工程兵的军旅生涯告一段落,青远对煤矿有了些认识,他决定留下来,继续着才开始的事业。在后来的日子里,也许是创业的艰苦,也许另有原因,二十余名同乡战友,大多托关系陆续回城,这里只留下青远与另外两人。青远的家人坐不住了,体弱多病的父母,以缺少劳动力为由,翻山越岭一趟趟奔波在山村与县城之间,搭上省吃俭用、东挪西借的钱,费尽周折,终于为青远联系上了县城一家不错的接收单位,但此时的青远已有些离不开这座热火朝天正建设着的煤矿。犹豫再三,他决定放弃回城。忍着泪,青远最终说服了二老。</h3><h3>  最初的几年,青远做着维修工作,因看图、操作都有些吃力,他感到了知识的贫乏。这时,在女友适时的鼓励与支持下,青远放弃了花前月下的浪漫,利用别人喝酒、闲聊、玩扑克的时间,开始了初、高中阶段的文化课补习。在超越自我的信心中,做着别人以为异想天开的事。天道酬勤,辛勤的汗水最终换来令人惊喜的收获。几年之后,青远如愿通过成人高考,在高等院校脱产学习两年,也成了他们山村有史以来第二个大学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汲取营养,丰富自己,青远得到了生活给予他的最好回报。</h3><h3>  接下来的事情,令青远永生难忘。站在镰刀与斧头交相辉映的党旗下,青远庄严地举起了右手,圆了人生最初的梦想。那一刻,在无以言表的心情里,他清楚地记得,从到部队的第一年写下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开始,其间的十六年里,青远以风雨不变、始终如一的信念,用自身的行动,质朴的情感,验证着对党的那份忠诚。</h3><h3>  如今的青远,在煤矿一家单位负责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曾经畏惧笔墨的他,公文已起草得有模有样。在知识赋予的力量里,得心应手地处理着单位上的大小事情。忙碌中,早出晚归的他已无暇顾家,但爱人却一如既往、无怨无悔地支持他。其实刚成家时,也许是南北地域差异,生活习惯不同,夫妻间磕磕绊绊的事没少发生 ,但在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中,他们的婚姻已日渐完美。任世间风起云落,他们仍坚守着彼此最初的承诺,在温暖的城堡里,固守着心灵圣洁的净土。</h3><h3>  算下来,青远已有好几年没有回老家了。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七月流火天,从没出过远门,也没乘过火车的母亲,放下乡下家中的一大堆事,提着大包小包家乡的土特产,带着牵挂与想念,千里迢迢踏上了儿子工作的这片土地。久别重逢,母子俩彻夜长谈,说到当年回去的战友,有的已身家几十万甚至过百万,在亲人耿耿于怀的埋怨中,至今依然清贫的他,心中有的只是坦然。伴随着矿山的成长与壮大,他坚信留下来的选择是无悔的。儿子的执著舒展了母亲脸上的皱纹。四处走走看看,花园般的矿区景致,整洁优美的环境,终于让眼见为实的母亲放下了悬着的那颗心。</h3><h3>  短短的几天逗留中,忙惯了的母亲又开始惦着乡下的夏收秋种了。她执意要走,谁也留不住。青远觉得愧对母亲,日复一日的忙碌中,他记不清有多久没写家书了,而年复一年的等待里,母亲却白了曾经黑着的发,田间地头的终年劳作苍老了母亲秀美的容颜。在汽笛伤感的鸣响中,站台上的青远早已泪流成行。</h3><h3>  岁月如歌,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二十几年间,青远用自己最好的年华书写了矿工生涯中华彩的乐章。在看似平淡也少人喝彩的经历中,那一段段付出过程中独有的美丽,诠释着贯穿始终的乐章大标题,也丰满着青远走过的和将要去走的人生之路。</h3><h3><br></h3><h3> 多年前写下的散文《执着》曾载于《中国中煤报》。</h3><h3> 今天是彭先生生日,谨以此文祝他生日快乐,一生平安幸福!</h3> <h3>作者简介:陈素玲,笔名晓羚,江苏人。9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当代小说》《短篇小说》《当代矿工》《新民晚报》《中国煤炭报》《中国中煤》《江苏工人报》《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东方散文》等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散文小说近百篇。曾获江苏省企业报第四届、第五届散文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企业报主办的“中天钢铁杯”散文大赛一等奖。并有十余篇作品被收入《中国微型小说新作选》《椰风习习》《丁香花开》《太阳的风韵》等文集中。1995年加入徐州市作家协会,1997年成为中国煤矿文联作家协会会员。<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