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神游

传山

<h3><font color="#010101"><br>闻听楚国游的第一站就是黄州,我内心一下有了久违的兴奋。赤壁鏖兵、大江东去、寒食帖等词语瞬间涌现在脑海里,实际上我最想知道的是,苏轼在黄州究竟发生了什么,他究竟具有怎样的情怀,以至于将古赤壁的悲壮与寒食节的悲凉完美呈现给世人,这不由得让我对那一片水土有了不小的期待。<br>去黄州的夜车上,车轮碾压着铁轨发出了单调而枯燥的声响,恰巧那段时间自己心里不静,随着离京城越来越远,心中愈发嘈杂,所以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倏忽间我在古代与现实间来回穿越,由寒食帖想到了 “乌台诗案”;由寒食节想到了介子推割股奉君、辞官不言禄的大义;由大江东去想到了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由赤壁想到那场名垂千古的大火,进而想到了三气周瑜,华容道,走麦城,等等,等等。在恍惚中脑海突然闪现了那句话“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是啊,三足鼎立最后怎么就变成了一家独大,怎么还是司马懿的后代掌管了天下,好像应了那句话,“一切皆有可能。”<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赤壁的,下车伊始心中有不小的失落,怎么听不到惊涛拍岸的声响?进赤壁的门很小,而且路面正在施工,除了同行的老师同学,零零散散有几位游客。等进去一看,心凉半截,怎么连长江都看不到?这才知道,岁月蹉跎,长江早已改道,离这里二公里远,站在高台上舒目远眺,可以看到远处水天一色,那就是传说中激发诗人无限灵感的长江,赤壁下居然是一谭静水,顺着潭边行走,烦乱的心绪渐渐平息,真可谓“潭影空人心”,不知道苏东坡看到今天的此情此景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赤壁上的亭台楼阁到处都是苏轼的文章、诗与画,辗转于壁上的小路,抚摸那石刻,我似乎找到了他的足迹,倏忽间感觉诗人好像就在前面不远的转弯处。<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其实来黄州前,苏轼刚刚经历了四个多月的牢狱生活,连他自己都觉得生还无望,他与弟弟告别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可伤神。” 就在许多御史想置他死地时,他的盖世才华挽救了他,连王安石都上书说“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宋神宗也无意深罪苏轼,结果他起死回生,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些经历实在太刻骨铭心了,他在来到黄州路也许不断反思过去的宦海沉浮。<br>遥想当年,苏氏父子三人饱读诗书,他们携带家人艰难地上路了,目标是汴梁城,他们要在那里展示自己卓越的才华,施展心中宏大的抱负,也许他们就从未想到过回头。从眉州出发途经三峡,当时有无数人冒着生命危险从这一道道难关闯出去,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面对危机四伏江水,苏家兄弟二人从容面对,竟然写诗上百首。经历了自然的天险使人充满了自信,苏门三学士接下来仕途异常顺利,他们同时入朝为官,震惊朝野上下,令人叹为观止。苏轼更是才华横溢,他“及冠即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他不仅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被视为国之大才,而且连皇帝、皇后都为他的出现感到振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苏轼才华横溢,诗作无数,这给他带来了无限的荣光,他关心时政,针砭时弊,得到了皇帝的赞美,却给同朝为官的有些人巨大的压力。王安石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全面进行变法时,苏轼对此颇有微词,不觉他被改革派当成了对立面。御史们从繁多诗句中捕捉着到了诋毁改革的只言片语,终于酿成了“乌台诗案”,苏轼从人生的顶峰一下跌入低谷,这让他心灰意冷。 <br>从政治权力中心一下贬到偏僻的小镇,苏轼的心情应该是沮丧的,然而他远离政治的纷争,再也不用考虑宦海的沉浮,他有无限的闲暇来感受美好的山水,也有时间对月吟唱,可以全身心地沉醉在美酒的飘忽之中,而这对于恢复创伤是非常有益的。在艰苦的条件下,他首先需要生存下去,但他是以浪漫的情怀进行生存,以诗人的视觉体会生活,观赏生活,重要的是他内心开始宁静下来,他开始挖掘人世间的美好与温暖,这使得他的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应该说他找到了幸福的密码。比如他耕种的那片荒芜的坡地叫做了东坡,而这不经意的名字一下让诗人的名号变成了大街小巷、妇孺皆知的品牌,这恐怕是他永远都不会想到的,他住的破草棚叫雪庐,究竟还有谁能有这样的情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无论闲暇时他荡舟江上,还是昏沉中故垒重游,他开始跳出自己的不幸,开始从历史、天人合一的角度看现实,感悟人生,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完成了他的那些著名诗篇 。更为幸运的是,苏东坡在黄州又喜得贵子,由于心态完全改变了,他寄予儿子的期望竟然是,“人皆养儿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br>在古河道上如今修有一长廊,里面是各种现代的碑刻,主要还是前后赤壁赋及大江东去的诗词,徜徉在长廊里,聆听着刘老师讲着碑刻,突然记起这就是主战场,历史上曾经发生了惊天地的大战。蜀、魏、吴几乎调动了全部的青壮年及所有的社会精英汇聚到这里,在明月下,曹操横朔赋诗,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同样在明月下,刘备忧心忡忡,时刻担心自己无法匡扶汉室,而此刻孙权已将佩剑授予周瑜,君臣横下一条心拼死一战。也许当年黄盖战船就是在脚下这个位置被点燃的,借着东风呼啸着冲向赤壁,大火点燃了,火逐风飞,漫天彻地,几十万年轻人的鲜血染红了江水,更浸入到了赤壁之中,无数鲜活生命瞬间成为孤魂野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多少年以后,同样是在明月下,苏轼放舟赤壁江上他突然感到万分惊恐,的确,古战场的夜晚总是戾气深重,让人毛骨悚然,也就是他那个夜晚,他懂得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br>当年的主战场上还有一所学校,赤壁小学,这真是太有创意了,也许那些豪杰的在天之灵也分不清这些学生究竟属于蜀、魏、吴,其实,这些都不重要,有这些孩子们的欢歌笑语,那些豪杰的魂灵就不会寂寞了。可我还有疑问,如果当年这些豪杰的后人共处一个班,董卓与曹操的后人究竟谁能当上班长,体育委员难道会是关羽的后代吗?孔明与苏轼的后人谁会是学习委员呢?书法最好的能是张飞的后人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大宋的版图上,黄州十分偏僻,这的确是让灵魂归于寂静的地方,苏轼满心的伤痛就是在这里得到了修复,更为重要的是,在黄州四年里,他无数次泛舟长江,面对川流不息的江水,他开始重新正视自己,他彻底醒悟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在天下第一楼当我看到这幅对联时,我突然明白了,是川流不息的江水抚平了苏轼心灵创伤,是滔滔不绝的江水蕴育了他豪放的情怀,更是大江东去让他写出脍炙人口的诗句。<br><br>后记:关于赤壁遗址问题有很多争论,不过,我相信苏东坡。</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