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巴尔干半岛位于东西方交汇处,地形丰富多样,国家民族众多,文化传统各异,经济实力参差,这里存在太多的地缘政治因素、民族宗教矛盾、利益纠纷冲突以及大国间争霸操控,使之成为了动荡的策源地。</h1><p class="ql-block"><br></p><h1>巴尔干有“欧洲火药桶”之称一点也不夸张,在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文明的一百多年里,这里爆发了超过4次波及全欧洲的战争。而众多巴尔干国家当中有这样一个国家,它历史上曾充当了引爆火药桶导火索的角色,其命运多舛充满了悲情,在这片美丽峻峭的土地上至今仍保留着令人心痛的20世纪90年代内战伤疤和遗迹,它就是我们此次前南三国行程中最后到达的国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h1><p class="ql-block"><br></p> <h1>波黑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面积5.12万平方公里,首都:萨拉热窝,境内多山地和河流,西南部的波斯尼亚是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地区,东北部的黑塞哥维那则是温和的大陆性气候。</h1><h1><br></h1><h1>波黑虽有丰富的物产,但经济相对落后。人口主要由三大民族构成:占总人口约40%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族,占总人口约30%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占总人口约20%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h1> <h1>历史上波黑地区早期居民为伊利里亚人,公元前168年起被罗马帝国统治,6世纪末斯拉夫人迁入定居,1377年一个独立的波斯尼亚公国兴起曾一度成为南部斯拉夫人最强盛的国家。1463年开始被奥斯曼帝国统治,1878年又成为奥匈帝国领地后遭并吞。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直接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一战结束后成了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二战后波黑成为南斯拉夫联邦的一个加盟共和国。</h1><p class="ql-block"><br></p> <h1>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波黑境内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大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穆族主张脱离前南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邦联制国家;塞尔维亚族则反对独立主张仍留在南斯拉夫联邦内。</h1><h1><br></h1><h1>1992年3月不顾塞族人坚决抵制执政当局强行举行了“全民公决”,结果占人口大多数的穆族与克族投票赞成波黑独立,塞族人则集体拒绝参加投票。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强烈反对的情况下正式宣布波黑独立,4月6、7日欧共体(欧盟前身)和美国相继予以承认,但塞族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族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3大民族间矛盾骤然激化,波黑内战随即爆发。</h1><h1><br></h1><h1>旷日持久的内战整整持续了3年多,令当时总人口只有400多万的波黑死亡人数达20多万人,超过200万人流离失所,国民经济彻底崩溃。</h1><p class="ql-block"><br></p> <h1>1995年11月21日塞、克、穆三方达成协议将波黑划分为穆克联邦和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两个实体,萨拉热窝划归穆克联邦统辖,12月22日波黑领土上的战争状态宣告结束,经过20多年艰苦历程波黑才逐步走出战乱的阴霾。</h1><p class="ql-block"><br></p> <h1>前往波黑著名旅游城市莫斯塔尔的路上,车窗外是起伏的山峦、平缓的平原和宁静的田野,这里地势不像黑山那样陡峭,放眼望去满眼是青翠的田野、散落的村庄和静静流淌着的河流,在暖洋洋的阳光下空气飘散着清新的气味,呈现出宁静祥和的景象。</h1><p class="ql-block"><br></p> <h1>在距离著名旅游城市莫斯塔尔12公里处一个叫布拉加伊(Blagaj)的迷人小镇,坐在从巨大的悬崖洞穴中奔涌而出的布纳(Buna)河边,我们美美地享用到达波黑的第一餐,那欢快奔流的河水美得让人觉得不太真实。</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莫斯塔尔( MOSTAR)</b></h1><h1>莫斯塔尔地处波黑南部,位于内雷特瓦河畔和两座山脉之间的山谷中, 距萨拉热窝约80公里,它是波黑第四大城市和南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游客到波黑旅行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h1><p class="ql-block"><br></p><h1>莫斯塔尔英文是“MOSTAR”, 当地语言中“most”是桥的意思,而“mostar”即“守桥人”。莫斯塔尔以桥为名,也因桥扬名,以一座16世纪老石桥为中心的老城区是莫斯塔尔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此处评为世界遗产。</h1> <h1>莫斯塔尔城于15世纪由奥斯曼土耳其人兴建,由于它是亚得里亚海到波斯尼亚中部之间贸易路线的重要枢纽,因此,作为重镇而看守着帝国的商路,莫斯塔尔被称为“守桥人”似乎名正言顺。</h1><h1><br></h1><h1>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波黑有400多年的统治历史,时至今日仍到处都能找到土耳其文化的影子。</h1><h1>1878年后此处成为了奥匈帝国领土,又为此处增添了奥匈帝国统治的烙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又变成南斯拉夫王国的领土,后来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几十年的和平与繁荣,使这里染上了铁托时代的社会主义色彩。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波黑独立和内战考验,莫斯塔尔历劫重生,现在逐渐回复了往日的生机。</h1>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们住的酒店在莫斯塔尔老城中心,内雷特瓦河西岸,石砌的房屋古朴精致,干净舒适。</i></h1>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酒店后门是热闹的集市街,距离莫斯塔尔老桥步行只需要几分钟。</i></h1><p class="ql-block"><br></p>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安顿好之后出门路过厨房,与正在厨房忙碌的帅哥大厨打个招呼就上街去慢慢地品味这座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小城。</i></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桥(Stari Most)</b></h1><h1>在莫斯塔尔那座以其桥名来命名这个城市的石拱桥,超凡脱俗地横跨在穿城而过的内雷特瓦河上,它绝对是莫斯塔尔无可争议的视觉焦点和城市中最具重要价值、最著名和最有代表性的标志。</h1><p class="ql-block"><br></p> <h1>老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约28米,宽约4.5米,桥面最高端距水面约有40多米,桥两端均筑有石砌桥塔,整体造型优美,线条简洁流畅,与两岸景色和谐地融为一体,堪称中世纪欧洲石拱桥建筑的典范。</h1> <h1>这座举世闻名的古桥建于16世纪,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其建成后的几个世纪一直都被视为建筑奇观,因而被称为中世纪欧洲建筑史上的明珠。</h1><h1><br></h1><h1>1557年奥斯曼帝国苏莱曼苏丹为使帝国在波斯尼亚的战略要道保持畅通,亲自下令要在此地架设一座史无前例的桥梁,以取代原有的一座稳定性极差的木吊桥。</h1><h1><br></h1><h1>据传说,苏莱曼苏丹将这项任务交由土耳其著名建筑师哈杰鲁丁(Hajrudin)主持设计建造,而且还严令如果失败将处死建筑师,哈杰鲁丁本人也做好了准备,当一旦失败后将在施工现场最后一具脚手架被移走的那一天举行自己葬礼。工程历时9年方全部完工,成为了当时欧洲单孔石拱跨度最大的石拱桥。</h1><p class="ql-block"><br></p> <h1>桥梁竣工后即轰动一时,据说,建造师哈杰鲁丁在桥下提心吊胆地呆了三天三夜以证明它的绝对可靠和安全。石桥建成后极大地促进了莫斯塔尔的发展,使之成为了波黑南部地区重要商贸、文化的中心。因此,这座桥被列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作品之一,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h1><h1>直到现在,人们仍对当时技术条件下如何架设棚架;如何把石头从河的一侧运到另一侧;如何在这样长的建造周期内让脚手架保持可靠等相关的技术问题迷惑不解。</h1><p class="ql-block"><br></p> <h1>此外,莫斯塔尔的居民主要为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塞尔维亚族人口占少数),老桥历史上除起到沟通两岸交通作用外,还将主要居住在内雷特瓦河东岸的穆族和主要居住在西岸的克族居民连系在一起,促进了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人们和谐共处和地区的繁荣稳定,因此又曾被称为穆克文化之桥。</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西端桥头门楼的西侧</i></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167efb">西端桥头门楼的东侧</font></i></h1>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路旁一块有着深刻意味的石头,上书:“DON'T FORGET 93”(毋忘93),令人感慨万千。</i></h1><p class="ql-block"><br></p>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桥西塔楼原是守桥卫兵营房,底层曾经还有一座小监狱,塔楼顶部是瞭望制高点。</i></h1>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桥面由浅色光滑石条石顺着桥拱坡度铺设而成,在石面中还镶嵌一道道防滑条而形成浅台阶以方便人员马匹通行,桥面两侧还铺有去水道以及石砌护栏。</i></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桥东塔楼及建筑,</i></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塔楼现在是老桥博物馆。</i></h1>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紧邻着老桥两岸是用卵石铺砌而成的老街,老街两旁建筑亦以石头为主,古朴典雅,充满了波斯尼亚风情,极具当地特色。</i></h1> <h1>高超的建造工艺和极富建筑美学特征的优美造型使老桥享誉盛名,17世纪土耳其旅行家Evliya Celedi 曾赞美:“桥头从一个悬崖延伸至另一个悬崖,就像空中的彩虹,我不过是真主安拉的一个仆从,虽游历过16个国家却从未见过这样的桥梁。”</h1><h1>虽然作为现代人已经见惯了众多各式各样的桥梁,但当我们面对这座古老石桥时仍不得不由衷地赞叹。</h1><p class="ql-block"><br></p> <h1>这座精美石桥诞生之后也催生了莫斯塔尔一道独特风景,每到夏天时节众多年轻男子从古桥护栏上飞身跃入桥下的河水中,这种危险的游戏其实是激动人心的跳水比赛,据说原本是当地青年男子为展现英雄气概和吸引异性青睐的仪式,后来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传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每年7月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跳水爱好者慕名而来参加这项刺激的赛事,也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一睹盛况。</h1><p class="ql-block"><br></p> <h1><i><font color="#167efb">由于我们到达的不是时候,没能一睹盛况,此图为后来到此游览的朋友提供,非常感谢!</font></i></h1> <h1>美丽的内雷特瓦河宛若翡翠玉带一般蜿蜒地从莫斯塔尔城中流过,古桥横空飞架,桥下碧水荡漾,岸上清真寺宣礼塔和教堂的钟楼尖塔交相辉映,石屋商铺遍布,不管从任何角度观赏两岸景色都犹如一幅美轮美奂的十六世纪世纪波斯尼亚风情画。</h1> <h1>然而,这座精美而独特的老石桥虽在过去几百年时间里经受住了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一次次考验仍依旧巍然挺立,但来到20世纪90年代却没能逃过人类用当代工业文明生产的大威力武器轰击的厄运。</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167efb">在波黑内战中被炸毁的莫斯塔尔古桥</font></i></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167efb">(本图采自互联网)</font></i></h1> <h1>1993年是莫斯塔尔充满悲剧的一年, 无情的炮火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肆虐,摧毁着一个又一个美好的事物,也结束了石桥长达四百多年的安宁,在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之间激战中,这座优美的老桥被克族武装所摧毁,也成为了控诉那场令人痛心疾首、手足相残惨剧的历史见证。</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167efb">桥上镶嵌着记录了国际社会资助修复石桥情况的铭牌</font></i></h1> <h1>波黑内战结束后,在国际社会的资助下老桥于2001年开始了重建,据说因为建造老桥是一种被为“Tenelija”的特殊石料,其色泽能根据阳光照射强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修复过程中,为了能尽可能还原老桥的原貌,施工方聘请匈牙利军方潜水员潜入河中把被炮火轰击掉落在河底的石块收集起来,但仍不得不重新回到几百年前建造这座桥时的采石场去开采了1000多块石料,按照原来的样貌对老桥进行修复。</h1> <h1>重建工作于2004年7月正式完工,劫后重生的老桥又再次屹立在内雷特瓦河上,被视为波黑内部民族和解与国际合作的象征,同时也被寄予了不同文化、种族和宗教社会间和睦相处的希望。</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只猫安静地蹲在一块立在老桥边上的介绍牌旁边,静静地打量着每一个从桥上走过的游人。</i></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 ※ ※ ※ ※ ※ ※ ※ ※ ※</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莫斯塔尔是一个既保留着中古世纪色彩又带有浓厚伊斯兰风味的小城市。莫斯塔尔本地主要的居民是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内雷特瓦河将穆克两族分隔东西两岸,老桥东岸是穆族聚居区,也是莫斯塔尔保存其传统城市风貌最完好的地方,这里伊斯兰风情更为浓郁。</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当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凭借着弯刀和铁骑使其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作为政教合一的帝国统治者要统御空前辽阔的疆土,对被其征服土地上的人民采取“一手持刀剑,一手拿古兰经”的政策,以强力镇压反抗和推行伊斯兰化作为维持其持久统治的手段。</h1><p class="ql-block"><br></p> <h1>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波黑时期,统治者规定了只有穆斯林才可进入上流社会,以此打压本地信仰其他宗教的民众,将他们排斥于主流社会之外,还规定了其它宗教信仰的民众如改信伊斯兰教则可减免捐税。</h1><h1>因此,在长期高压与利诱作用下,大批原信仰其他宗教的波斯尼亚人改信伊斯兰教。莫斯塔尔东部慢慢地成为了穆斯林的聚居地,城市也被逐渐地赋予了浓厚土耳其风格的伊斯兰风情。</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The Old Bazaar 老集市</b></h1><h1>漫步在布满漂亮鹅卵石的街道,留连于琳琅满目的传统手工艺品商店,游走于充满土耳其风格的餐厅和咖啡馆之间,你可以欣赏到莫斯塔尔最古老的部分,这就是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叶的莫斯塔尔老集市,它与老桥一样是这座城市的代表,也是莫斯塔尔居民几百年来生活状态历史演变的写照。</h1><p class="ql-block"><br></p> <h1>老街一大特色是以颜色深浅不一的鹅卵石铺砌而成的路面,踩在凹凹凸凸的路面上,那种古朴和沧桑感觉已经自然而然地从脚下传导给了你。</h1><p class="ql-block"><br></p> <h1>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商铺,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奥斯曼帝国时代,五百多年来它们曾经目睹和见证了无数来自东方的商旅,牵着驮满货物的马队和骆驼踩过鹅卵石铺成的道路,通过这里前去亚得里亚海和意大利、威尼斯 ,然后再将从西方采购的货物从这里运往到遥远的东方,维系着一条沟通东西方的商路。</h1><p class="ql-block"><br></p> <h1>在历史上莫斯塔尔也是有名的手工业重镇,传统的铜器、铁器制造、地毯编织和皮革加工等产业相当发达,据说,在奥斯曼帝国兴盛时期这里沿河两岸有500多个此类的手工业工场和作坊,曾为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直到如今这些传统产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过现在它们更多的是为将莫斯塔尔打造为国际著名旅游城市而扮演着重要角色。</h1><p class="ql-block"><br></p> <h1><i><font color="#167efb">军迷或军品收藏爱好者,或许能在这里淘到罕有和心仪的东西,还有很多是前南、内战时期的头盔、军帽、奖章和其他军用物品等,喜欢的话可不要错过了,不过这些东西能不能带回国或出境就不得而知了。</font></i></h1> <h1>老城的任何角落都少不了无孔不入的餐厅和咖啡馆,哪怕只是很小的空间都会放着一两张餐桌或两张条凳,让你可以随时随地停下来,享受古桥和老城的美丽与安宁。</h1><p class="ql-block"><br></p> <h1>莫斯塔尔也是一座遍布清真寺的城市,据称全城有大大小小的各类清真寺20多座,这些挺立着尖塔的建筑既小巧又高雅,带着浓浓的土耳其风格,无论从建筑和文化的角度来看都非常值得观赏,而且这也是波黑自身独特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h1><p class="ql-block"><br></p>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Pasha Mosque 帕夏清真寺</b></h1><h1><i><font color="#167efb">这座清真寺始建于17世纪初,距离内雷特瓦河仅5米,站在宣礼塔上可以欣赏到莫斯塔尔壮观的城市全景,清真寺靠河边的庭院遥望那座美丽的拱桥,绝对是最佳的观赏角度。</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清真寺内院有一个古朴的六角亭,它是一个洗漱池,来此祷告的人在进入清真寺前都要在此清洗。</font></i></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Tabačica Mosque 清真寺</b></h1><h1><i><font color="#167efb">这座清真寺建于16世纪至17世纪之间, 位于内雷特瓦河的西岸,距离老桥约100米,从我们住的酒店可以轻易地看到它的身影。</font></i></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卡拉德约兹 - 贝格清真寺</b></h1><h1><i><font color="#167efb">这座位于新城的清真寺是莫斯塔尔16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伊斯兰建筑之一,内部装饰着华丽的蔓藤花纹和植物图案。清真寺内有一座喷泉,一所伊斯兰学校和一座图书馆,甚至还有一个为穷人提供的公共厨房,在清真寺后面是这座城市最古老的穆斯林墓地。</font></i></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kriva cuprija 古桥</b></h1><h1><i><font color="#167efb">在著名的老桥(Stari Most)不远处,还有另一座古老的桥:Kriva cuprija(或crooked bridge),它横跨了内布雷特河西岸的另一条支流上。它与老桥样子很像,可以说是老桥的迷你版。据说它比莫斯塔尔老桥历史还悠久,因为它是当年老桥的建筑师为修建老桥而做的缩小版模拟实验品。桥拱也是一个漂亮的半圆形,宽8.56米,高4.15米。小桥于2000年曾被洪水冲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下于2001年重建完工。</font></i></h1>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小桥的一端就是我们所住酒店的侧门,小桥上的台阶都与老桥同出一辙,桥面用突出的石条和碎石混合铺成,桥两端、桥侧以及与桥相连的小路都铺设着鹅卵石。</i></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土耳其公共浴室</b></h1><h1><i><font color="#167efb">公共浴室(土耳其浴室)是奥斯曼统治时期一种常见的公共场所。这座莫斯塔尔唯一保存下来的土耳其公共浴室,也是现今整个波黑境内仅存的几座土耳其 浴室之一。浴室建于16世纪末,为典型的土耳其古典风格建筑,整座建筑没有一个窗户,盖有一个圆形的屋顶,以此保护顾客的隐私。这座公共浴室在奥斯曼帝国瓦解后就不再被使用,后来得益于法国和土耳其的援助,现在它已成为博物馆,被用于举办展览和文化活动。</font></i></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天主教圣方济教堂</b></h1><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除了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莫斯塔尔还有其他的宗教场所。高高矗立在西岸的天主教圣方济教堂的钟楼高达107米,是波斯尼亚地区最高的钟楼。</i></h1>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座天主教堂原建于1866年,但在1992年波黑战争期间教堂被毁,2000年在原教堂的基础上新建了一座更大的教堂。教堂里面拥有来自东西方世界的古籍藏品50,000册,还收藏了一批16至17世纪时期一些著名艺术大师的作品。是目前波黑收藏古代历史典籍最多最大的图书馆。</i></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 ★ ★ ★ ★ ★ ★ ★</span></h1><p><br></p><h1>古老的石屋,石板的屋顶,精巧的门窗,混搭的装饰,安闲的节奏,莫斯塔尔老城处处散发着古老而别致的气息,令人感觉赏心悦目。</h1> <h1>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和平宁静,我们并没有感受到之前想象中可能会存在的紧张和敌对气氛,或许这里曾经“敌对”的双方早已摒弃前嫌,合力联手对付现在共同目标——游客。</h1><p class="ql-block"><br></p> <h1>从老集市继续往北走到莫斯塔尔的新城,说是新城其实只是相对于老城而言,这里的房屋建筑多是近代的产物,前南斯拉夫时期的痕迹相当浓重。</h1> <h1>与老城相比新城的街道宽阔了许多,路面从卵石变成了水泥,现代气息代替了古朴氛围,装饰时尚的商铺和花花绿绿的广告告诉你,原来莫斯塔尔并非只是一座沧桑的古城,它同时也是一座21世纪的城市,这里也有着与老城一样的安详宁静,人们也一样从容淡定地过着自己的生活。</h1> <h1>不过继续往北走,我们慢慢地就见到了一些令人震惊的景象。由于莫斯塔尔的老城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在遗产保护区范围内其重建修复得到国际社会的资助,但在保护范围外的新城其他地方,或许只是一条马路之隔,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财力加以重建修复,至今仍遍布着战火硝烟洗礼过的痕迹,更加让人深感震撼。</h1> <h1>1961年前南斯拉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伊沃•安德里奇曾把莫斯塔尔称作“一片天生有福”的土地,然而,或许阴差阳错的缘故,苦难与浩劫亦丝毫没有让这片土地有逃脱的机会。</h1><h1><br></h1><h1>波黑内战期间这美丽的小城成了民族混战的前线,大半个城市在战火中被毁,现在莫斯塔尔虽然拥有一个经历大规模重建的迷人老城区,但在离老城中心区稍远一些的地方依旧散布着很多支离破碎的废墟,那是20世纪90年代波黑内战惨烈的见证。</h1> <h1>被炸弹损毁的废墟仍在静静地等待自己的归宿,被战火熏黑的建筑似在无声地讲述当年这里发生的一个个可怕故事。</h1><h1><br></h1><h1>同一幢居民楼上布满弹孔的外墙与旁边鲜花盛开的阳台似乎很无奈地在一起地和平共处,一个个炮弹的穿孔与密密麻麻的弹痕,生生地告诉人们那场20多年前的残酷战争其实离我们并不是太遥远。</h1><p class="ql-block"><br></p> <h1>惨烈异常的波黑内战持续了三年多,莫斯塔尔自然也无法摆脱被卷入战争的命运,1992年春天塞族人在前南斯拉夫军队支持下曾占领了莫斯塔尔东部地区,后来克族联合穆族把只占人口少数的塞族人赶出了莫斯塔尔,之后克族与穆族都各自想要将此地变成由自己单一民族控制的地区而又互相开火。</h1><h1><br></h1><h1>据有关报道称,这座内战前人口原有10多万的小城,内战中伤亡人数就达3万多,包括老桥在内的城内很多历史建筑惨遭破坏,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穆、克、塞三个民族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然而,莫斯塔尔的凄惨的命运只不过是波黑国家悲剧的一个缩影。</h1><p class="ql-block"><br></p> <h1>这场被称为二战后欧洲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始于后铁托时代的南斯拉夫解体,看似是穆族、塞族、克族之间爆发的地域争端,还常常被一些人描述成“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但事实上参战的穆、克、塞三方本都是同宗同源的一家人。</h1><h1><br></h1><h1>他们拥有共同祖先,使用同一种母语,差异在于经过近几个世纪的历史演化,逐渐分化成有着各自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族群,虽然在民俗习惯、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实际上三族人当中仍然有不少人世代混居和互相通婚,早已是血肉相连、难分彼此。然而,一场残酷且极为复杂的内战还是爆发并持续了将近4年,参战各方都犯下了残忍的暴行,生灵涂炭,惨绝人寰。</h1> <h1>历史上这些民族的命运由于被操控在大国和征服者手上,往往成为强权博弈的棋子和被牺牲的工具。二战期间由德、意法西斯扶植的“克罗地亚独立国”傀儡政权对塞尔维亚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约30万塞尔维亚人惨遭杀害,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两族也结下了世仇。</h1><h1><br></h1><h1>在铁托领导时期强调民族团结,民族矛盾得到缓和,但20世纪60年代末南斯拉夫境内其他加盟共和国的大批穆斯林迁入波黑,使波黑穆斯林人口迅速超过了原占大多数的塞尔维亚族人口,但也因利益纷争又加深了民族间的矛盾。</h1><p class="ql-block"><br></p> <h1>历史积怨、力量失衡和利益纷争等各种因素层层叠加,如一团乱麻地被搅进了冲突的旋涡,而寻求和平的努力却被已斗到眼红的各方一起集体无视。</h1><h1><br></h1><h1>此外,波黑内战与外国势力的介入不无关系,参战各方的背后都有不同外国势力和利益集团的支持和操控。最终乱局变成了一场战争,直到最后全部都精疲力尽,死伤惨重。</h1>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黄昏时分,浅色的石拱桥在落日余晖之中熠熠生辉,入夜后莫斯塔尔老城被笼罩在夜色韵味十足的光影中,有如梦幻般的感觉。</i></h1><p class="ql-block"><br></p> <h1>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那场人间悲剧似乎已告一段落,今天我们看到重生后的莫斯塔尔到处显露出战争之殇后的宁静。但前一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件又一次引起世人关注:</h1><h1>2017年11月29日,海牙国际法院前南战争刑事法庭开庭,对1993年11月18号下令将莫斯塔尔老桥炸毁的克族军官普拉利亚克以犯有战争罪行判处20年监禁,而普拉利亚克却在宣判后当庭高喊:“我不是战争罪犯!”之后就在众目睽睽的法庭上服毒身亡,而有报道称,此举有人嗤之以鼻并予以谴责,而又有人视其为英雄……</h1><p class="ql-block"><br></p> <h1>被炸毁的老桥虽然已经修复了,但战争的创伤并非能轻易地愈合,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桥梁倒塌了可以重建,而作为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垮了却就不那么容易被修复。波黑内战已结束20多年,波黑各个民族、宗教之间对立紧张情绪其实依然存在,彻底和解与互信仍将任重道远。</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望着夜色中的老桥,不禁想起了桥头上那块写着:“DON’T FORGET 93”的石头,到底其真正含义是要提醒人们不忘记战争所带来的苦难与伤痛,努力维护得来不易的和平,让战火永不重燃,抑或只是表达不要忘记仇恨,寄望来日报仇雪恨?这谁也无法说清楚,或者只能见仁见智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然而,不管怎样那些战争中无辜的冤魂和一切被破坏的美好事物都不应被世人所遗忘,那场造成巨大灾难的战争应该作为历史的一面镜子,以警示所有善良的人们。</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前南三国游记未完待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记我之所见所闻,</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讲自己的旅行故事。”</b></h1><h1><b>本篇仅为作者旅行记录,不作其它用途。所引用的资料、数据均未经严格考证,如有谬误,敬请见谅并指正。篇中图片、文字内容,未经同意请勿借用。</b></h1> <h3>小小经验分享: </h3><h3>强烈建议,在出境旅游出行前购买(网购比较便宜)一些中国明信片,内容既可反映中国风光风貌的、中国戏剧和书画等文化精品的,也可以是极具中国元素的大熊猫、中国节日风俗等,作为旅行中与当地人互动和表达友好的小礼物,效果真是好得出奇。花费不多,既可拉近与当地人之间的距离,又可为宣传我们的国家出点力,特别是用来邀请与当地人合照,绝对收获灿烂的笑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