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醉爱山歌🍃

<h3>黄山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h3> <h3>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编制的《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暨综合提升工程规划》(以下称本规划),经多次汇报交流、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已完成方案。2016年11月13日,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在黄山市召开评审会,严格审查并一致通过了本规划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和住建部《关于乡规划公示公示的规定》(建规[2013]166号),将修改完善后的本规划进行公示内容包括保护规划和综合提升工程规划二大部分。针对老街街区当前真实性、环境协调性受到挑战,以及公共空间不佳,交通矛盾突岀、业态功能和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等问题,保护规划遵循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和公众参与、有机更新的原则,全面回顾了屯溪老街80年代以来在历史街肯定了老街经验和方法在我国历史街区保护领域所具有的示范作用,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老街保护秉承科学遗产理念,真实保护街区遗存;整治建筑提升环境,延续街区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内涵,弘扬徼州地域文化;保持居民生活稳定,维护传统社会网络;改善街区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条件;优化街区功能业态,增强街区综合活力等六大目标,以规划目标为指引、问题为导向深入挖掘老街价值,全面完善保护内容、范围和各项保护措施对策等。</h3> <h3>鉴于屯溪老街保护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规划方案在常规街区保护规划的基础上,面向近年街区保护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开展了交通、业态和市政基础设施等三个详细的问题导向型专题研究,从而为保护对策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同时对于街区保护与提升中需要在更深层次进行详细设计与引导的方面以及局部的地段进行深化设计,包括“滨水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设计对象包括“滨江路地块、花溪饭店地块、原黃山市中医院地块、阳湖片区”四个地块;详细设计分为三个工作层次,包括“区域总体设计、”“滨水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对象包括“1个地区、4个地块”a即滨江路地块、花溪饭店地块、原黄山市中医院地块、阳湖片区。图面上,四个地块彼此分离,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但结合三江三岸地区的城市格局演变发现,历史上的屯溪镇、黎阳镇、阳湖村在空间上虽被江水分离,却通过功能联系、景观联系、交通联系等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城市与山水相融,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景习因此,在地块详细设计之前,有必要从区域层面出发,对屯溪、黎阳、阳湖的滨水地区进行区域总体设计,更好地统筹、协调三江三岸地区的空间形态、功能组织和景风貌。针对老街周边两个地块(滨江路地块、原黄山市中医院地块)共计约4公顷,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重点研究场地竖向、建筑平面布局、市政工程等方面的相关要求。</h3> <h3>一、规划范围</h3><h3>规划范围街区保护规划范围北至华山-珠塘-西杨梅山,南至新安江北岸,东至新安北路,西至镇海桥,总面积50.14公顷。研究范围为三江(新安江、横江、率水)三岸(由屯溪老街、黎阳、阳湖三片组成)</h3> <h3>二 、 街区价值特色</h3><h3>【历史文化价值一】:<font color="#ed2308">屯溪老街是徽州地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商贸城镇,古徽州传统商业文化的核心传承地。</font></h3><h3>【历史文化价值二】:<font color="#ed2308">屯溪老街是民国以来皖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是徽州地区近代城镇发展历程的实物例证</font></h3><h3>【历史文化价值三】<font color="#ed2308">:屯溪老街具有山水相依、人文相称的文化景观特征,是徽州人地和谐营建理念的典型实例</font></h3><h3>【历史文化价值四】:<font color="#ed2308">屯溪老街保留有完好的空间格局和丰富的建筑遗存,是徽州传统滨水商贸街区的突出代表。</font></h3><h3>老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黴州地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商贸城镇,是古徽州传统商业文化的核心传承地;与黎阳阳湖三岸共生,是民国以来皖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是徽州地区近代城镇发展历程的实物例证;山水相依、人文相称,是徽州人地和谐营建理念的典型实例。空间格局完好、建筑遗存丰富,是徽州传统滨水商贸街区的突出代表。<br></h3><h3>屯溪老街的街巷格局具有三横三纵、因地制宜的鱼骨状滨水商业空间格局特征。生长顺序具有“自西向东,自南向北”的特点。从地势上来看体现了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的以防洪安全为导向的格局特点。屯溪老街保留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皖南商业建筑遗存。其建筑布局因地制宜、设计紧凑集约、建筑类型多样、风格多元,体现了徽州商贸文化发达带来的跨地域文化交流状况,是徽州传统商业街区建筑的集大成者。<br></h3><h3></h3> <h3>三、保护内容、区划和格局保护</h3><h3>1、保护对象、内容<br></h3><h3>(1)各级文物保护羊处:镇海桥、中共皖南特委机关旧址同德仁药店、茂槐堂、戴震纪念馆、老街海底巷1号-2民居、老街还淳巷19号民居、老街永新巷8号民居、老街李洪巷3号民居、老街李洪巷7号民居、老街梧岗巷29号民居、老街梧岗巷31号民居</h3><h3>(2)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0处:老街海底巷1号-1古民居、老街榆林巷11号古民居、老街榆林巷3号古民居、老街鱼池巷12号古民居、老街鱼池巷13号古民居、老街还淳巷2号古民居、老街还淳巷9号古民居、老街永新巷4号古民居、老街海底巷2号古民居、老街海底巷5号古民居、老街梧岗巷8号古民居</h3><h3>(3)建议历史建筑25处:老街26号、上马路5号等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和民居建筑</h3><h3>(4)优秀传统风貌建筑:反映老街建筑特色风貌传统的商业建筑民居总计261幢</h3><h3>(5)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山水格局、内部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景观视廊</h3><h3>(6)历史街巷:老街片区:老街、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劳动巷、沿河巷、立新巷、榆林巷、还淳巷、永新巷、鱼池巷、海底巷李洪巷、祁红巷、枫林巷、梧岗巷、德仁巷、地盘巷、利民巷、枫树巷、青春巷、橫街</h3><h3>(7)历史环境要素:古树名木:古树、植被等。古渡口:屯溪新安江古渡口。其他:古井、牌楼等。</h3><h3>(8)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徽州三雕、徽墨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绿茶制作技艺-黃山毛峰、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徽派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技艺、黎阳仗鼓、徽州竹编、绿茶制作技艺-屯溪绿茶、徽菜、新安医学、抬阁</h3><h3>(9)其他优秀传统文化:老字号:石翼农药店、同德仁药店、合记舂药店、胡开文制墨。民俗文化活动:黎阳仗鼓、上马路吊狮、河街凤舞。名人文化:老街创始人程维宗、哲学大家戴震。传统节庆:观音庙会。历史文化景观:屯浦归帆。2、保护区划街区核心保护范围为756公顷,为屯溪老街的精华建设控制地带为42.58公顷,为保护范围除去核心保护范围的区域。范围南至新安江北岸,西至镇海桥,北至华山一西杨梅山脊东至新安北路</h3> <h3>3、核心区、建设控制地带保护控制要求</h3><h3>■核心区内建筑分为保护、修缮、改善类,不得随意拆改。涉及上述各类建筑的修缮或改善工程,应根据其级别,依照法规规定的审批程序,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合院式民居不得随意进行搭建或放置影响院落格局特色的建(构)筑物。应加强对传统商业特色和生活特色突出街巷的保护。维护好主要街道的宽度、走向,道路一般不应当拓宽,应当利用综合措施解决交通和消防问题;遭到破坏的街巷传统铺装形式。全面实施内部市政管线入地工程。整治或拆除和转移影响景观视线相关设施,如空调、太阳能热水装置等。整治主要商业街道的商业广告标识。街区的指示标识、垃圾桶、路灯等街道家具应与街区风貌协调,展示地方特色。</h3><h3>在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进行建设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征求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建筑高度控制应满足街区内划定的建筑高度控制的要求。</h3><h3></h3><h3></h3> <h3>■控制地带保护控制要求:</h3><h3>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的本体及环境,应采取重点保护;对上述历史遗存的保护、修缮工程,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进行;新建、改建建筑在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应与街区的历史风貌相协调。对已建成的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多层和高层建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循序渐进的整治或改造,逐步恢复街区的空间格局和历史环境,建筑高度控制应满足历史城区划定的建筑高度控制分区的要求;各类建设项目,必须先由黄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街区保护详细规划进行审查,组织专家论证并进行公示后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h3> <h3>3、自然山水和传统格局保护</h3><h3>■严格保护横江、率水、新安江、占川河形成的水系形态,禁止对自然河道的“裁弯取直”行为,加强对河道自然岸线、流域生态环境河床的保护;整治修复滨水景观,分为重点整治段和与一般整治段对消失的历史埠头、渡口予以景观提示,包括渔埠头、阳湖渡(两处)、盐埠头、鸬鹚渡(两处);对外边溪予以景观展示严格保护华山、观音山、西杨梅山、稽灵山的山体形态,禁止挖山取石,加强绿化;严格控制山体周边的建设活动,不得破坏整体山体格局;保护并展示戴震公园、珠塘坝、观音庙稽灵庙文化景观节点</h3><h3>■保护老街商业景观轴,保护历史支巷景观轴;保护街区内的各历史街巷,结合滨江不协调现代建筑的改造,恢复河街历史街巷保护主街两侧“前店后居”或“前店后厂”的多进院落;保护传统民居院落,保护街区内的文物保护建筑;结合滨江西路的步行化改造及滨江防洪堤的多层次化亲水改造,对各处历史渡口与埠头采取“铭牌标示、雕塑场景再现、景观意象表达”等多种方式进行景观展示,包括渔埠头、阳湖渡、盐埠头。</h3> <h3>四、分类保护措施</h3><h3>1、历史街巷保护措施</h3><h3>一类保护街巷"(下圖》严格保护街巷的名称、走向、宽度及铺装形式并进行重点展示标识,街向两侧地块不得大规模更新建设;</h3><h3>二类保护街巷(下图示)保护街巷的名称、走冋、宽度及铺装形式,并进行一般展示标识,街巷两侧地块更新建设需以街巷保护为前提。黃山屯滇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h3><h3></h3> <h3>2、景观视廊和建筑高度控制</h3><h3> 保护一马路——华山、二马路—珠塘与观音山、三马路——西杨梅山景观视廊,整治控制延安路与山体之间浅山地带。</h3><h3> 建筑高度控制分为檐口7米、屋顶山墙9米高度控制区;檐口9米、屋顶山墙12米高度控制区;屋顶山墙15米高度控制区;檐口15米,屋顶山墙18米高度控制区;建筑高度20米控制区;建筑高度35米控制区和和4处开敞空间控制区共八个高度分区,具体控制区域见下图示。</h3> <h3>3、建筑分类保护与整治</h3><h3>(1)保护类建筑:对文物建筑,落实文物保护规划要求,实施原址保护、减少干预、定期实施日常保养,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保护文物环境,合理使用保护技术,预防灾害侵袭。对文物建筑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h3><h3>(2)修缮类建筑: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保护,设置保护标志,建立历史建筑档案,编制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经批准后实施修缮类建筑可以结合其自身特点进行保护性利用。鼓励利用历史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和传统作坊、传统商铺等,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展示。(3)改善更新类: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应当在保持外观风貌的前提下,维护、修缮、整治,改善内部设施。维护、修缮、整治工程实施前,应对传統风貌建筑进行测绘,拍摄照片,记录基本信息,建立传统风貌建筑基本记录档案</h3><h3>(4)保留类建筑:包括新建仿古建筑与部分协调的现代建筑,针对此类建筑采取保留的方式。除新建仿古建筑外,街区内存在有部分建筑外观与街区传统风貌较协调、质量相对较好的现代建筑外观与风貌上无需整治改造,可作为保留类建筑。</h3><h3>(5)整治改造类:对超过高度限制的建筑应进行降层处理,风貌不符合徽派建筑风格的应进行面风貌整治,体量过大、立面过长的建筑应进行立面划分,广告店招影响风貌的建筑应进行广告及店招整治,总体色彩不符合黴派建筑风格的应进行彩整治。整治改造可采用立面整修、功能置换、细部装饰、环境整治等方法,使其符合历史风貌要求;对于重点地区及对街区整体风貌产生严重破坏的建筑,甚至可考虑采用降低层数、远期拆除等措施</h3><h3>(6)拆除建筑类:主要包括滨江西路北侧多层建筑、三马路巷口与西杨梅山间的部分建筑、二马路港口与观音山间的部分建筑、中医院地块部分建筑。拆除后的情况可分为拆除重建与拆除不建两种情况(详细参见规划总平面图)。拆除重建严格控制重建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h3> <h3>4、街道立面保护与整治引导</h3><h3>建筑层高、檐口高度、屋顶应满足街区高度控制要求;传统商业建筑鼓励使用传统样式门窗;民居院落围墙、建筑外墙应保持相对封闭的特点,不宜增开门窗,不鼓励使用大尺寸门窗。</h3><h3>沿街立面应反映时间的沉淀与风貌的多样性,相邻两栋建筑立面形式应有变化。</h3><h3>广告店招:街区内鼓励使用小型标志式广告,广告及店招不应超过所在建筑外轮廓,不应遮盖建筑窗、墙、柱、梁、檐、顶等构图关系,不应遮挡景观视线;相同内容广告及店招不应连续出现;生活性巷道不建议使用广告及店招。对于屯溪老街主街的广告店招,建议充分保护、修缮传统老字号的牌匾。</h3> <h3>五、非遗保护与街区展示利用</h3><h3>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h3><h3>非遗保护目标思路:屯溪老街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传承和发扬,以徽州文化为主题,将屯溪老街发展成为徽州文化集中展示的窗口。对思路突出徽商记忆延续传统文化;采用创新形式;深入纵深背巷;扩大展示区域。非遗保护与传承主要方式包括6种:传统手工技艺的活态传承和展示、主题博物馆展陈、民俗文化活动表演、承办主题展览和比赛、特色产品销售、特色主题民宿。结合已有的展示场所和规划新增设的展示场所,对屯溪老街现有的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5家老字号店铺、2各传统节庆、4项民俗文化活动进行展示和利用。</h3><h3></h3><h3></h3> <h3>2、展示利用规划</h3><h3>规划展示区:七个侧重主题文化研究的展示区民间器物文化展示区,文房四宝文化展示区,徽派朴学文化展示区,茶文化展示区,徽商文化展示区,徽剧文化展示区和新安医学展示区;五个侧重传统技艺体验的展示区,包括:徽墨技艺展示区,徽派民居集中展示区,黴派技艺文化体验区,徽州三雕艺术展示区和传统习俗文化体验区;四个侧重旅游发展的游憩休闲展示区,包括:徽州饮食文化展示区,徽州民俗文化演艺区,徽州土特产品集中展示区和三江三岸航运景观展示区。展示线路:街区主要展示线路和其他文化展示线路。浏览线路:主要游览线路是屯溪老街正街和河街;新安江水上游览线路是新安江屯溪段(镇海桥至广宇大桥)的游船路线。博物馆体系展示:综合提升现有的8个博物场馆,増加其他文化主题博物馆12座。</h3> <h3>六、街区定位与布局优化调整</h3><h3>■街区规模:人口规模为12360人,规划旅游人口规模为1900人,街区总人口规模为1420人。1街l延续居住、商业混合功能,完善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功能,合理引入与历史文化保护相适应的相关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功能,形合复合功能的传统居住商业混合型历史文化街区。</h3><h3>■街区结构:基于街区原有鱼骨状的结构进行延伸、拓展,形成”三纵、三横、四点”的功能结构四点在延安路华山路交叉口、延安路三马路交叉口、滨江西路三马路交叉口、老街东入口形成四处主要景观及公共空间综合节与空空间结构对应的老街功能分区:传统商业区、历史文化展示区、商业居住混合区、现代商业区、公共体闲活动区、公共设施服务区、特色村落区等</h3> <h3>七、基础支撑和综合提升工程</h3><h3>1、街区业态提升</h3><h3>空间布局构建以关联业态为支撑、以配套业态为保障的业态层次结构。主导业态以老号文化展示体验场所等传统商业及文化休闲业态为核心,关联业态以徽文化特色鲜明的餐饮、购物、住宿、文化演艺业态为核心,配套业态既包括主题餐饮、综合娱乐中心、文创工艺品店、时尚购物场所、星级酒店等旅游服务配套业态,也包括金融、邮政、医疗、养生保健等社区生活配套业态。</h3><h3>总体空间结构为“三横、三纵、十八巷”。三横包括老街正街的商业文化主题街、河街〔滨江西路西段)的休闲文化主题街和后街(延安路)的生活服务主题街。三纵包括一马路的“徽文”主题业态发展街、二马路的“徽艺”主题业态发展街和三马路的“徽味”主题业态发展街。十八巷根据未来业态发展潜力及开发时序,分为立新巷等近期重点开发的九条文化主题体验巷和沿河巷等九条以特定主题进行景观改造提升的景观展示巷</h3> <h3>业态引导</h3><h3>正街以打造“徽文化”传统商业文化一条街、“流动的清明上河图”为目标,业态方式以老字号(体验式)购物+非物质文化展示(博物馆、文化体验馆、技艺展示中心)为主</h3><h3>河街(滨江西路以文化休闲街、滨江现代休闲游憩业态集聚区为目标,业态方式以吧类休闲+吧式文化体验为主。</h3><h3>老街后街(延安路)以慢行生活服务街为目标,业态方式以土特产传统购物+社会餐饮+社会住宿为主。</h3><h3>一马路以徽文(古玩玉器+文房四宝)主题业态发展街为目标,业态方式以古玩鬼市±古玩鉴赏拍卖文化中心+特色古玩珍品陈列馆+文房四宝珍品馆为主。</h3><h3>二马路以徽艺(传统茶肆+徽剧演出)主题业态发展业态为目标,业态方式以茶肆休闲+徽剧演出为主</h3><h3>三马路以徽味(正宗徽菜+徽州美食)主题业态发展街为目标,业态方式以徽菜老字号+知名徽菜馆+徽州美食体验+徽菜博物馆为主</h3><h3>文化体验巷:立新巷等九条文化体验巷分别以新安朴学、徽派技艺、徽〈州商人、屯溪商号、徽州婚俗、新安医学、新安书画、徽派建筑、宗族文化为主题,进行文化体验馆、博物馆、非遗技艺展示中心、主题民宿、文化演艺等文化休闲业态的引导和培育。</h3><h3>景观展示巷:沿河巷等九条景观展示巷分别以山水文化、货栈文化、码头文化、徽州戏剧、钱粮文化、茶艺文化、徽州习俗、休闲食品文化、徽州美食等为主题,重点进行街巷景观的改造和提升,打造地域文化景观展示的窗口。</h3><h3>横街业态以特色土特产品展销主题街为目标,业态方式以土特产品展示土特产品购物+土特产品批发为主</h3><h3>滨水地区:将滨江地带、水上空间、戴震公园老街片区的业态发展,打滨江亲水休闲游憩带、也有文化休闲体验带和戴震主题文化园,丰富和拓展老街片区的业态类型和层次,提升屯溪片区的综合旅游吸引力。</h3> <h3>2、街区交通改善</h3><h3>外围道路交通:建议对横江桥、率水桥、新安桥加宽,增加非机动车专用道,桥面机动车双向4车道,与道路断面匹配。建议在新安桥两侧新建非机动车专用桥。建议对新安北路延安路以北进行拓宽,机动车双向4车道保持道路通行能力匹配。</h3><h3>机动车交通规划:新建华山桥,为机非两用桥,贯通文峰路与延安路,议桥面宽度为26米。道路断面形式单向:机动车道7米,非机动车道3米,人行道3米</h3><h3>慢行交通规划:镇海桥改为步行专用桥,非机动车交通由华山桥承担;新建三马路慢行桥,允许行人、非机车通行;滨江西路三马路以西改为慢行专用路;阳湖规划南滨冮路慢行路和步行路;在戴震公园,规划休闲健身慢行路,构建山、城、水一体化的慢行系统</h3><h3>公共交通规划:在水厂规划6条线路的公交首末站,面积6000平方米停车场规划:区域共规划停车场19处,可提供大巴停车位157个,小车位共2601个。其中周边地区规划场10处,规划大巴车停车位97个,小车停车位1646个。老街范围和花溪饭店共规划停车场共9个。在延安路和滨江西路抑训11处非机动停车场</h3> <h3>3、工程设施配合和综合防灾</h3><h3>近期屯溪要防御新安江、横江、率水的洪水的城区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远期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50-100年一遇;山洪防御防洪标准近期达到20年一遇标准,</h3><h3>加快率水上游闩漳沝陸的建设,严格保护水库溢洪道,保障下游新安江屯溪段的防洪安全。规划将专职消防站迁至三马路以东、中医院地块北侧(延安路以北)。建议议在新建的老街专职消防站內结合“互联网十老街古建防火墙”系统平台的升级,实现消防站平台和用户的消防信息联动,保障街区消防安全。消防供水主要依靠城市供水管网,同时可利用新安江、珠塘等水面、景观水池、传统消防水缸等作为消防备用水源,同时在院落、街角、开敞空间等区域增设仿古水池实现源头火情的快速预防,又提升街区历史存在慼。规划华山路、延安路、二马路和三马路为城市主要消防通道,满足常规消防设施通行,平时二、三马路以步行为主,应急预案启动时优先消防车辆通行,保障消防安全;规划河街和一马路作为街区级消防通道,满足小型消防设施快速通行岀警的需要。</h3> <h3>4、滨江路改造提升方案</h3> <h3>5、中医院地块更新改造方案</h3> <h3>八、分期实施与建议</h3><h3>1、实施时序与重点</h3><h3>近期实施重点:医院地块以及花溪饭店地块进行优先启动,重点解决街区周边交通问题以及滨江路改造工程中靠近江岸一侧的改造。在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选择“海底巷、鱼池巷、李洪巷”三巷地区作为示范区开展背街后巷的保护利用。</h3><h3>中期实施重点:对核心保护范围开展整体风貌保护工程,对保护类建筑进行修缮,对不协调建筑进行整治。对延安路北侧部分重要区域进行公共空间改造,构建北部山体景观及文化资源与街区的联系。对滨江路地块中河街以北地块的二期工程进行开展</h3><h3>远期实施重点:对华山徽宴酒店进行改造。对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的其他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整治,主要包括商贸城整体风貌提升以及延安路两侧多层建筑的风貌整治。</h3> <h3>2、政策建议</h3><h3>设立能够协调、管理各职能部门分管事务的统一管理平台。这个管理平台的设置既要满足街区保护管理的需要,同时也应兼顾街区以外、包括黎阳、阳湖片区的整体文化旅游开发,统筹更大范围的发展与街区保护之间的关系。赋予该管理平台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力,配套成立相应行政机构。行政上隶属黄山市政府直接领导,业务上接受市文化委、市规划局的指导。由新设置的统一管理平台牵头,对保护规划涉及的各部门进行任务拆解,将系统性的保护与整治措施分解到各部门,强化落实机制,明晰责权</h3><h3>修订《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办法》。使保护、修缮等保护规划具体措施与规划管理紧密结合,尽早实现法制化,依法执行街区内的规划管理</h3><h3>由政府牵头,组建屯溪老街保护专家委员会,对街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进行评估,对街区内的各类改造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协助规划管理。建议设立屯溪老街保护专项基金,用于遗产研究和管理街区,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用于鼓励文创、宣传活动,用于资助社区团体开展文化活动,用于探索居民自助式的小规模院落保护与更新等。</h3><h3>在《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保护目标下,完善旅游展示利用规划、商业和传统老字号保护复兴规划和手工业发展规划,创新具有屯溪老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旨在恢复提高老街街区功能,保持活力,促进繁荣。设计由居民、商户参与的公共参与机制,事关街区保护与改造的建设活动应定期向居民征询意见,使居民参与到街区的保护工作中来,唤起居民的保护意识</h3><h3>应建立结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屯溪老街保护规划数字管理系统”,实现动态监控、辅助决策、备案管理</h3> <h3>空间规划管控</h3>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老街

街区

保护

建筑

文化

屯溪

业态

规划

徽州

展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