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彩虹的世界</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届曾国藩楹联奖获得者胡静怡先生</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品选析<br>文/杨远建(湖南 洪江)</b> </h3><h3> 拿到《第一届曾国藩楹联奖获奖作品选》一书,已是湖南省楹联家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后的第六天。便急忙打开,浏览起来。此届获得曾国藩楹联奖者共有五人,当读毕其中胡先生获奖楹联时,心早已又被深深地打动了,不禁拍案叫起绝来。现在让我们细细品味品味这其中的十副对联佳构吧!<br><b>一、胜迹联</b><br> 所谓“胜迹联”一般是指刻挂在名胜古迹中的楹联。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就有这个名目。此类楹联古今佳作甚多,为丰富我国名胜古迹的文化内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h3><h3><br></h3><h3><b>1、题富厚堂联</b><br> 富厚堂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故居,坐落在双峰县荷叶镇,始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整个建筑像北京四合院结构,颇具古典园林风味。到今天已经是名声远播了。胡先生题富厚堂联曰:<br> <b>帅虎贲三千横扫大江南北,力挽頽危,任平章是罪是功,但令湘军名万古;<br> 有家书一卷直通中道精微,心存敬畏,无彼此为民为吏,咸来楚望仰孤标。</b><br> </h3><h3> 此联从题面看咏的是富厚堂,从内容看,写的却是堂之主人——曾国藩。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灭太平天国,晚年亦收复新疆失地。故而上联开首两句便云:“帅虎贲三千横扫大江南北,力挽頽危”,概括有力,大气纵横,想见当年曾之风范。然一个“任”字接之,笔势一转,顿生曲折。“任”为任由、随它之意,“平章”即评处之意,强调说不管后人如何评价,“但令湘军名万古”。“但令”二字又是一转,还是肯定了曾国藩与他所领导的湘军在历史上的地位。下联从有名的曾国藩家书起笔,这就直接与富厚堂有关了。《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之翰苑和从武生涯,是其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家书可谓“直通中道精微”,其精神让人“心存敬畏”,特别是为民为吏不分彼此,品行高洁,至今高山仰止。两比一武一文,既不合掌,而又融浑如一,含蕴深远。</h3><h3><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2、题四川濯水风雨廊桥联之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西蜀春浓,两岸云山堆翡翠;</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中天月满,一溪烟水濯琼瑶。</b></div></h3><h3> </h3><h3> 此联是为意境联,以诗法入联,意境的营造颇为成功,读之如入其境,处处让人如痴如醉,含咏不尽呀。濯水风雨廊桥有"亚洲第一廊桥"之称,属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它置身于万山丛中,横卧于阿蓬江上,当“西蜀春浓”之候,两岸云山高耸,青翠如滴,好似堆簇着翡翠一样,比喻精妙;当“中天月满”之时,清凉的月光洒满山川,静谧幽深,置身“一溪烟水”之中,如濯“琼瑶”,比喻亦是绝妙。两比各选出了一个濯水风雨廊桥最美的时刻,加以尽情描写,可知胡先生是范山模水的楹联高手。苏东坡曰:“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处亦是“联中有画也”。尤其上下联中的两个动词“堆”与“濯”,形象生动,意境竟起悠远,叫人难以忘怀。“堆”又堆的是什么呢?是“翡翠”;“濯”又濯的是什么呢?是“琼瑶”。啊!这个美呀,端的是叫人只可会意不可言传呀!令人想象无限。一个“濯”字使人联想到屈原的话:“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来,如此,下联的结句便使全联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拔高,自然诗意之中就富含哲理了,妙哉!妙哉!</h3> <h3><b>二、行业联</b></h3><h3> 行业联,是指专门为某一行业或机构创作的一种以楹联为主的文学体裁。所谓行业,在这里特指商业和部分工业、手工业。有些行业,如饭店、客栈、铁匠铺、理发店,古已有之,行业联出现也较早,数量也多,有一些作品趣味性很强。</h3><h3><br></h3><h3><b>3、题长沙火宫殿联</b> </h3><h3> 火宫殿位于长沙市坡子街,是湖南集传统民俗文化、火庙文化、饮食文化于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大众场所,特别是其风味小吃享誉三湘。在其大门前的牌坊上有一副胡先生撰的、名满四海的对联是:</h3><h3> <b>谁携太白来耶?金谷宴芳园,春夜羽觞宜醉月; </b></h3><h3><b> 休问季鹰归未,火宫罗美食,秋风鲈脍不思乡。</b></h3><h3> </h3><h3> 此联主要化用了两个古代著名的与“吃喝”有关的风雅典故。上比明显化用了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的故事:“会桃花之芳园”,“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这“金谷酒数”是李白使用的典,此典是讲晋代石崇于金谷园宴请宾客,赋诗不成者罚酒三斗的故事。李序中以此为其酒宴上罚酒之数,尽显风流倜傥!可以看出,上联典中套典,然却运用精熟,浑化自然,耐人寻味。起笔“谁携”一问,高屋建瓴,迅速抓住读者的心,这是问而不答,故设迷局的妙用,使人浮想联翩。“金谷宴芳园”直承首句“太白”而来,巧妙地把火宫殿比喻成“金谷园”。一“宴”字写出了火宫殿的行业特色,“芳”字写出了火宫殿的环境优美、美食芳香、气氛融洽。当然这两个字也引出了上联结句:“春夜羽觞宜醉月”,可谓诗意温馨、美好,如诗如画,令人必欲在此一醉而后快也!下联用“休问”之否定语气点出“季鹰归未”一问,并与上联首句遥应。其实这是直接搬用了宋代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中的成句,不过读之,虽“季鹰”为熟典,然不觉其用了成句,有纯为己出之叹。季鹰是晋代张翰的字,张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这里,下联反其意而用之,因为“火宫罗美食”,所以“秋风鲈脍不思乡”。火宫殿搜罗三湘美食,聚于一店,故整联以“春夜”与“秋风”对举,说明火宫殿一年四季游客接憧而至,应接不暇,热闹非凡。也就是说,胡先生用联语告诉大家,来到这里吃过美味后,纵使秋风起处,故乡的“鲈脍”再美、再香,也不会回到故乡去了,就在这里过日子吧!“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韦庄的《菩萨蛮》)是也。此联确为难得之佳联,它是古代文人儒雅风范的延续,火宫殿一定会因此联而更加闻名于世。因为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王勃之于滕王阁,崔颢之于黄鹤楼,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苏氏之于黄冈赤壁,莫不如此。</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4、题关山健峰农庄临水茶亭</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四面青山青玉案;</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一泓碧水碧螺春。</b></h3><h3> </h3><h3> 此联题中提到的“关山健峰农庄”应该即指湖南宁乡县关山健峰现代农庄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兼营休闲娱乐服务。胡先生偶到农庄,见临水茶亭风景优美,或题此联也。“青玉案”,词牌名,又名“一年春”“青莲池上客”等。“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产于江苏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联作者巧用此二典,来着意描写此亭风光与功用,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南宋陆游的《文章》)。上联说亭子四面都围绕着幽幽青山,山犹如青玉堆成的案桌,游人正可倚案读书。下联是说亭前“一泓碧水”犹如一杯泡好的碧螺春茶,芳香四溢,悠闲无尽。两比合读之,一本书、一杯茶,好一副休闲值散的美丽图画,让人心向往之。“青”与“碧”两个颜色字有规律的重复,进一步强调了联作者的切身感受和对此亭的深厚感情,思之如临其境,颇合农庄“休闲”之功用也!</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5、题宁乡一中2017年高考联</b></h3><h3> <b> 十二年刺股悬梁,笔吐珠玑,起凤腾蛟攀月桂;</b></h3><h3><b> 五千仞摩星摘斗,胸藏丘壑,披荆斩棘上云峰。</b></h3><h3> </h3><h3> “宁乡一中”即宁乡市第一高级中学,系湖南省首批省级重点中学之一,学校历经百年,共计为国家培养了三万多名优秀人才,徐特立、李淑一、杨昌济、周世钊等教育名流先后执教于此,向警予、缪伯英、曾宪植等革命先辈相继学成于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近年来,湖南许多学校都有高考期间悬挂楹联的风气,胡先生所题此宁乡一中2017年高考联,当是其中之佼佼者也!联语大气磅礴,令人奋进,那年考生读着它走进考场,定是意气澎湃、沉着冷静,考出了好成绩!古之曰“十年寒窗”,今乃十二年寒窗也!“刺股悬梁”者,成语也,《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用典说明莘莘学子通过刻苦学习,终于能“笔吐珠玑”。联作者祝愿他们“起凤腾蛟攀月桂”,“攀月桂”即折桂,我国古代把夺冠登科比喻成折桂。下联“五千仞摩星摘斗”形象地表达了学子们“摩星摘斗”的胆气,高瞻远瞩的眼光。一句“胸藏丘壑”,更说出了学子们心胸开阔,容纳天下,经过“披荆斩棘”艰苦努力,必能登上云烟缭绕的高峰。长者之谆谆教导、殷殷期望不知鼓舞了多少学子拼搏向前,摘得桂冠,思之确令人感叹,不觉连连叫好也!</h3> <h3><b>三、时政联</b></h3><h3> “时政”即时事政治,就是指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内国际政治大事,是概括性比较强的、从大局出发的事件。吟咏时事政治的楹联就是“时政联”,这是人们关注当前国内国际政治大事的具体而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h3><h3><br></h3><h3><b>6、题欢庆澳门回归联: </b></h3><h3>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葡萄牙开始对澳门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她的本名为濠镜或濠镜澳。清乾隆年间出版的《澳门纪略》中说:“濠镜之名,著于《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从这个名称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镜、镜海等一连串澳门的别名。当年胡先生知道澳门回归祖国,感慨万千,满怀豪情地写下这副欢庆澳门回归联:</h3><h3> <b> 四百年望穿秋水,苦透莲心,问何时熠熠珠还,思亲泪落濠江冷; </b></h3><h3><b> 九万里响彻春雷,情凝芳魄,欣此日亭亭玉立,挹露花开镜海香。</b></h3><h3> </h3><h3> 此联沉郁大气,上下比皆以数量词开笔,突兀而起,概括性极强,引人入胜。 “四百年”之盼望澳门回归祖国,可谓“望穿秋水”。这个成语中的“秋水”是指眼睛,而联作者巧妙地借“秋水”的字面意思,引出下一句“苦透莲心”来。瑟瑟秋风秋水中的莲花大多已结成莲子,由于自然界的莲子本来是有苦味的,所以联作者又巧妙地借用这种情景,来象征澳门久盼不归的心境——“苦透莲心”。因为我们知道</h3><h3>数百年前的澳门半岛,在未填海造地之前,地形貌似一朵莲花。 至今莲花早已是是澳门的象征,故而澳门特区“区花”就是莲花。联作者想到莲叶上熠熠滚动的露珠,就把澳门比作“珠宝”之“珠”,继而发问到:“问何时熠熠珠还?”——而虽“四百年望穿秋水,苦透莲心”,却不知何时回归祖国,不觉使澳门“思亲泪落濠江冷”呀。这一连串的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自然、贴切的运用,精确地表达了联作者渴望澳门回归的心情,可谓精妙绝伦,令人叹赏!下联起手:“九万里响彻春雷”一句更有开天辟地之势,殷殷春雷,振聋发聩,唤醒天地,澳门终于大地回春,朝气蓬勃,喜气洋洋焉。此时百花盛开,“情凝芳魄”,尤其是“亭亭玉立”之菡萏,齐齐“挹露花开、镜海香”。意境芳馨、悠远,从侧面曲曲传达出了澳门回归后,炎黄子孙们的喜悦心情,然喜悦却不张扬,颇有余味矣!整联以莲为契机,紧紧围绕澳门回归这个主题来写,上下联既分工又合作,分工则不会合掌,合作又能浑然一体。特别是章法结构上很有特色,初看此联的分句的排列是“七四七七”式,但真真的律句只有一个,即结尾的句子。上联第一个分句“四百年望穿秋水”其实是一个三字领“四百年”与一个四言分句“望穿秋水”的合成。第三个七言分句亦如此,但它们在写作手法上又有不同之处而富于变化。总之,读来虽然依旧意脉流畅,却还有“曲水流觞”之感,故长联不觉其长也。由于楹联这个文学体裁的特殊性,此联下联亦如是。细读之,真乃佳作!佳作呀!</h3><h3><b><br></b></h3><h3><b>7、题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联</b></h3><h3><b> 三万里金瓯破碎,月冷风凄,米字旗欺黄菊瘦; </b></h3><h3><b> 二十年玉宇澄清,云蒸霞蔚,牡丹花护紫荆妍。</b></h3><h3> </h3><h3> 从题目看,此为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而题的联。上联开首“三万里金瓯破碎”是回忆,“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国土。想当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英国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1898年,清政府与又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土地租借给英国,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从而占领香港全境。故而“三万里金瓯破碎”径直点题,直戳中华民族的痛处,在泛起炎黄子孙的爱国主义激情的同时,又让人们感叹、悲伤,然而联作者接下来,并不直接写这种情绪,却是借景抒情,以“月冷风凄”渲染环境气氛,透过它来曲折地体会出人们心中的情愫、感怀,自然耐人咀嚼,回味无穷。英国国旗由蓝色背景、白色和红色十字构成,因此像中文里的米字,中文里叫它做“米字旗”。联作者即用米字旗代指殖民者——英国,同时用秋日里开放的“黄菊”代指中国。上联结句句尾缀以“瘦”字,典出“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虽然以上两处皆用了“瘦”字的本义,但内涵却大不相同,李词中是以“瘦”来形容枝上春花稀疏;而本联确实借“瘦”来暗指当年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国力羸弱,可谓别出机杼,颇具创新意味。而且“瘦”字放在上联末尾,位置十分惹眼,点醒作用强大,以一当十也!既然上联写了“昔”,按照一般章法而言,自然下联就写“今”了。故而下联首先点题:“二十年玉宇澄清”,此句是说,二十年来,香港经过治理,已经“玉宇澄清”,面貌焕然一新,今非昔比,可谓“云蒸霞蔚”,欣欣向荣。这是“牡丹花护”的结果,“紫荆妍”进一步补充说明香港特区的美好与繁荣。这里用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的“牡丹花”代指祖国,“紫荆”代指香港。此联中这一手法虽运用频繁,但不觉得有一点啰嗦,可见其运用之巧妙!“代指”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之一,用之可提高作品的文学性,趣味性,有利于营造意境,合符格律,达到言尽而意不尽的效果,甚是值得学习。</h3> <h3><b>四、其他类联</b></h3><h3> 本类共有三件作品,只因一件一个联类,故不再单独列出,而是收录一处,暂名曰“其他类联”。</h3><h3><br></h3><h3></h3><h3><b>8、乡居自题联(厅宇联)</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窗含三径月;</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庭纳五峰云。</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h3><h3> 这里“厅宇联”沿袭梁章钜《楹联丛话》中的分类方法。此联为胡先生自题乡居之联,篇幅短小,仅为五言,且纯是写景。然写景生动、大气,用典浑然,亦景中含情也!在这如画的“联中有画”的写景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联选写乡居之“窗”,极有乡居之特色。联作者巧妙地用一个动词“含”,把“窗”与“月”紧密连接在一起。且“月”前加数量词“三径”进行修饰,颇有韵味。因为“三径”二字有很大的来历。史上“三径”之说,得于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蒋翊。由于蒋姓得姓后,蒋家历史上的第一个名人要算是蒋翊了,故而至今蒋氏犹把“三径”作为他们的专用典故。本文作者的一副悬挂于沙湾蒋氏祠堂大门上的对联就用了这个典:“云开三径,一堂听龙啸;日照九重,万代续宗功。”这个“三径”其实是指蒋翊在庭院中开辟三条小路,蒋只与羊仲、求仲两位高逸之士往来。于是,后人便把“三径”作为隐士住所的代称。在晋陶渊明笔下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名句,便把含有隐居意思的“三径”的知名度推到最高。或许再后来的人们都以为“三径”的典故,最早出在陶之《归去来辞兮》。因此,这里大家便知道为什么联作者用“三径”来写自己的乡居了。下联写“庭”。“纳”字读四声,声韵铿锵,与“五峰云”格调甚合。 宋 代理学流派之一的创始人大儒胡宏,学者称为“五峰先生”。宋梅尧臣《寄隐静山怀贤长老》诗云:“高僧心不著,一似五峰云”。故“五峰云”亦含有高蹈之意。其意与上联恰相融和。看来此联悬挂于野间乡居,确有些隐居世外的范儿。</h3><h3><br></h3></h3><h3><b>9、敬挽符乃若前辈联(挽联)</b></h3><h3><b> 共贤妻笔振风骚,寿晋九旬余,怡然豹隐南城,不时有句吟中夜;</b></h3><h3><b> 与哲嗣情同手足,春归三月暮,痛矣鹤还西竺,从此无人唤小胡。</b></h3><h3><b><br></b></h3><h3> “挽联”是楹联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历史久,数量多,水平高,影响大。特别是在清朝的联坛上其或可占了联之半壁江山。此联所敬挽之符乃若为联作者之前辈,从联语看,胡先生与符生前的感情及其融洽,赏之往往泪下,十分动人。我们知道联中感情的浅与厚是断定挽联水平低与高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如晚清曾国藩挽奶娘联:“一饭尚铭恩,况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便很是感人也。“共贤妻笔振风骚”是胡之上联的开笔,“风骚”之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豹隐”源见“南山雾豹”。比喻隐居远害,洁身自好,潜心进德修业。宋黄庭坚《和范信中寓居崇宁遇雨》之一有:“何时鲲化北溟波,好在豹隐南山雾”的诗句。上联写符乃若前辈生前与其妻志同道合,携手共兴文坛,年界九十余后,只自悠然隐居南城,常常在半夜吟出佳句来。想起如此勤奋的前辈今已驾鹤而去,感慨顿生。下联起笔:“与哲嗣情同手足”,写挽者与被挽者,虽有长幼之分,但那时却情如兄弟,道出了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哲嗣”的意思是有学问、聪明人的后代,这里用之,是对逝者的尊称。而今“春归三月暮”之时,老兄却“鹤还西竺”,岂不痛哉!然而最不堪的是“从此无人唤小胡”,这是全联的最后一个分句,更是此联的警句,它语言通俗晓畅、明白如话,纯为口语,但却感情深挚,耐人品味,催人泪下。“唤小胡”之“小胡”即指胡先生,读之,毕肖声口,人虽已逝,音容宛在。然却“从此无人唤小胡”,意即虽有人应,却无人唤了!思之,想之,自然联作者与读者的泪就如小河一样直流淌也。这里“小胡”二字进一步强调了两代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可见爱幼之切,犹感尊老之真;同时也说明联作者的身份,并与联题之“前辈”遥相呼应;当然,更表达了联作者的谦逊,和对逝者的无限怀念之情。感人啦!真是感人!</h3><h3><br></h3><h3><b>10、咏陆游联(人物联)</b></h3><h3>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水平高且内容极为丰富。胡先生以联咏之曰:</h3><h3> <b> 外罪于奸相,仕宦无途;内屈以高堂,鸳鸯折翼。家室功名双坎坷,未消磨忧国情怀。身老沧州,江声不尽英雄恨;</b></h3><h3><b> 词壮若东坡,气吞残虏;诗豪如太白,思戍轮台。冰河铁马一悲凉,洒多少遗民涕泪!心同武穆,青史长标烈士名。</b></h3><h3> </h3><h3> 此联章法极为特殊,似不多见,令人刮目相看。上联先做“外”“内”分述,“外”与“内”各引领两个四言分句,概括简洁、到位。且它们又对仗工稳,耐人寻味。接着又以“家室功名双坎坷”一句进行合写,虽然如此,但“未消磨忧国情怀”。这里三字领“未消磨”直接“忧国情怀”,点出陆游一生的不畏艰难曲折的忘我追求。这是联眼,亦是警句。陆游二十岁(绍兴十四)与唐婉结合。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后陆母认为唐婉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遂命陆游休了唐婉。故此联有“内屈以高堂,鸳鸯折翼”之语。“身老沧洲”句出自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词:“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面对这种情况,上联结句云“江声不尽英雄恨”,它形象地补充说明陆游“未消磨”之“忧国情怀”。上联如此反复申叙,曲折跌宕,有回肠荡气之功效。见出联作者文笔之绝佳。下联虽章法如上联,但却以“词”“诗”为引领,通过词壮似苏轼、诗豪如李白的比拟,分别写出放翁“气吞残虏”之雄,“思戍轮台”之志。真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心同武穆(岳飞)”,一样是“冰河铁马一悲凉,洒多少遗民涕泪!”“烈士”一词出自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与何蜀州启》中用之:“老骥伏枥,虽未歇于壮心;逆风撑船,终不离于旧处。”这里,联作者用典亦精深,浑化无迹。故而此联最后叹曰:“青史长标烈士名”,把陆游与民族英雄——岳飞并列,并非夸张,可知虽隔近千年,然胡先生犹是陆游之“知音”也。整联声助文势、文助情势,气势磅礴、风格沉郁,雅切而富于变化,是咏人物联中之上品!佩服!</h3><h3> 赏析完胡先生这十副佳联,本文作者有一个体会,即佩服胡先生古典文学、传统文化功力之深厚,联律要求之严谨。这是我们年轻一辈楹联爱好者值得集体思考的一件大事:要想创作出高水平的联作来,必须向胡先生学习、靠拢;向传统文化学习、靠拢;向严谨之联律学习、靠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