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外语的那些日子(十一)

Tina(田昭明)

<h3>英语篇(5)</h3> <h3>  为了收听《星期日广播英语》,我从1984开始到1994年连续订了十一年的《中国广播报》(前身叫《广播节目报》)。广播报每周一期,我主要是看星期日英语的文字内容。报纸一到,我就把其中的《星期日英语》的英文广播稿剪下来,粘贴到一个我用16开白纸装订的大本子上,本子的前面几页我用钢笔或者圆珠笔有时是用铅笔打上格子,把每期节目的播出序号、日期、标题、作者分别用中英文(有的年份只有英文)做成目录,1984至1986这三年的广播稿只有英文,从1987年开始每期的广播稿既有英文,也有中文译文了。每年有52周,差不多50期广播节目(有时有重播),到了年底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剪贴本就变成了贴满了中英文广播稿的厚厚的一本,我用画报纸或者其他的厚纸给剪贴本做一个封面和封底,在封面上用钢笔写上Radio English On Sunday(星期日广播英语) 1984(年份)的字样,后来省事了,只写English On Sunday(星期日英语) (加上年份)。<br></h3><h3><br></h3><h3> 在11年间的星期日只要我在家,早上八点钟我会准时打开收音机,随着舒伯特的《F小调音乐的瞬间》乐曲响起(本篇的音乐🎵就是F小调音乐的瞬间),收音机中传来申葆青老师那亲切优雅的纯正的伦敦音 "Hello, everyone, welcome to Radio English On Sunday. I am your hostess Baoqing, wishing you a very pleasant weekend."。("大家好,欢迎收听《星期日广播英语节目》,我是主持人葆青,在这里祝大家周末愉快")。广播英语节目先后由申葆青教授,后来是蔡文美教授和张冰姿教授主持,每期一个话题,聘请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专家学者和中国的教授专家播讲。我听课的11年间就有500个左右的话题,涉及众多领域如教育、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经济、医疗卫生、环境、农业、体育、音乐等等,内容非常广泛。</h3><h3><br></h3><h3> 我的好多知识都是来自《星期日广播英语》。例如:1985年第八期Fast Food: An American Meal(《美国的快餐》),从这期的播讲中我了解了披萨、汉堡和三明治;1986年的第23期 Daylight--Saving Time (《夏时制》);还有1986年第32期的The Credit Card Economy(《信用卡经济》)等等,我就不一一举例了。还有1990年的一期节目Chicago(芝加哥),没有想到十几年后我的儿子竟然在这个美国的第三大城市工作生活,我也因此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了这个城市。(芝加哥原先是排在纽约之后的全美第二大城市,收听节目时洛杉矶人口超过了它,它变成了美国的第三大城市)</h3><h3><br></h3><h3> 有关星期日英语的学习情况,我在2007年的一篇网易博客中有详述,今年6月份我把它做成了美篇,本篇中我就不再详细介绍了。 </h3><h3> </h3> <h3>  除了收听星期日广播,后来我还跟着收音机收听了著名英语教授台湾的赖世雄老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教学节目《初级美国英语教程》(上、下)和《中级美国英语教程》(上、下)。赖世雄教授的讲课不同于大陆老师的讲课,他的美式发音,绘声绘色幽默的讲解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英语还可以这样教!</h3><h3><br></h3><h3> 还是八十年代,有几年经常早早起床,大概五六点钟通过收音机的短波频率收听VOA SPECIAL ENGLISH(美国之音慢速英语)。收听质量不算好,有时节目的那个短波频率还收听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条件无法跟现在比,条件越是艰苦,人们越是珍惜学习机会,当今的年轻人可能无法理解当年我们的一些做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