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国的人工开凿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经过历代建造,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大部分组成运河全长27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省市,2005年,27段河道,58段遗产点统称“大运河”的项目被批准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h3> <h3>说起大运河就不能不说700年前的一个人—郭守敬(1231—1316)。这位元代伟大的水利学家将京杭大运河裁弯取直贯通,也勘察、规划了北京的水系沿用至今,奠定了北京城发展的格局。</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郭守敬千辛万苦勘测,发现了北京昌平白浮泉以及多条泉水,选择了最佳水道,挖河引水至瓮山泊(昆明湖);又通过长河引入城中心的什刹海,保证了什刹海和通惠河有丰盈的水可以泊船。</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3>开凿通惠河连至通州,建立了24个闸,解决不同地区水位之间的高差问题。今天,在北京的许多角落我们可以看到元、明、清留给我们的历史遗迹。<br></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探访大运河北京段,应该从水源走起。如今的昌平白浮泉还在,明代修的九龙也在,但是,白浮泉遗址被关在一个叫龙山度假村的院子里,不让人参观。(照片来自网上)</span></h3> <h3>已有有水利专家建议利用南水北调的水恢复九龙吐水的盛景。(照片来自网上)非常期待。</h3> <h3>玉泉山的泉水也是颐和园昆明湖的水源之一。</h3> <h3>颐和园南端门有一座美丽的绣漪桥,这里曾经是绣漪闸,是昆明湖与京城长河的连接点,也是最大的出水口。 正是这里源源不断的下行的流水,补充了护城河与什刹海的水,直至流入通惠河接济漕运。</h3> <h3>1993年,在绣漪桥南建立了现在的闸,担起着调蓄湖水的功能。</h3> <h3>在紫竹院桥北从颐和园流下的水进入修复后的长河河道。</h3> <h3>进城第一桥闸广源闸位于西三环万寿寺大门东北的长河上,现存的闸墙和基础是元代水工建筑物。</h3> <h3>700年的镇水兽瞪着眼睛,看着这里的历史变迁。</h3> <h3>龙王庙就在广源闸边,历经几百年修缮保存完好。</h3> <h3>这是西直门外高梁桥闸。在职期间,我天天上班路过。曾经亲眼见到因为修路把埋藏于地下的元代高亮桥挖了出来。</h3> <h3>为了文物保护,道路在这里分设两边,为历史古桥留下了三角地,但是拍照完全没有视野,也备受冷落。</h3> <h3>可贵的是这里保存了提升闸板支撑辘轳的架子和闸槽。使我们理解什么是闸桥。长河水通过高梁桥以后进入积水潭。</h3> <h3>积水潭西海北河沿,有一座汇通祠,现在是郭守敬纪念馆。里面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大运河与郭守敬的丰功伟绩。</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里有非常好的讲解员,可以答疑解惑。</h3> <h3>西海通向前海的水道。</h3> <h3>德胜门桥位于西海与前海之间,现在拓宽道路,在西边有并排修了一座桥。</h3> <h3>银锭桥因为貌似银锭得名。是前海与后海之间的桥。始建于明代,如今已经是新建的桥了。</h3> <h3>什刹海是西海,前海和后海的总称。说到什刹海人们会立刻联想到酒吧一条街。<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然而,在700年前的元代,这里是漕运总码头,元皇帝打造了8000条运输船,每天在这里川流不息。</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就像这张“舳舻蔽水”图一样,船头船尾相接,把水都遮住了。(此画摄于郭守敬纪念馆)</h3> <h3>什刹海东侧有一座重要的桥梁万宁桥,也称后门桥,始建于1285年。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古代桥梁,也是大运河最北边的闸口。据说当年元世祖忽必烈就是站在这座桥上给北京段的运河起名通惠河。</h3> <h3>原本河道在这里已经被堵塞,这座桥不再有桥梁功能,仅保留了旧的石栏板。</h3><h3><br></h3> <h3>后来在恢复河道时,从地下挖出来几只石兽,是龙王的第六子巴下,形似龟,好负重。经鉴定是元明遗物,就重新安放在桥边。如果你有机会到地安门,一定要去看看这位可爱的朋友。</h3> <h3>古代玉河从万宁桥到正义路南口,全长8公里。 从万宁桥向西南方向,是重新恢复的玉河故道。经考古发掘恢复了1100米。保存了明清两代的堤岸、码头、排水道、镇水兽以及东不压桥遗址。</h3> <h3>还修了一些木桥与小景,供游人休闲嬉嬉。</h3> <h3>真正能够见证这里是玉河故道的是这座经年不见天日的东不压桥遗址,位于地安门东大街北侧有一个胡同的名字叫东不压桥胡同。</h3> <h3>还有古代排水道。</h3> <h3> 漕运粮食需要仓库存储,明清两代修了许多粮仓。北京城东有许多地名与仓有关,东门仓、海运仓、禄米仓……。</h3> <h3>在东四十条附近的东门仓路,有9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带仓廒。据考证,明清鼎盛时期,这里的仓场有仓廒180座,清中期还有76座。新中国成立后,这九座仓廒作为北京市百货公司仓库而得以保存。</h3> <h3>仓廒纵长24米,横宽17米,仓墙下宽1米五,上宽一米,看着敦厚结实。</h3> <h3>顶部开有通风气窗。</h3> <h3>保留着仓场的围墙与仓房形成的夹道。</h3> <h3>通惠河是郭守敬领导开凿的北京城连通州的运河。清末由于疏于管理淤塞,就不再有运输功能。民国时期,玉河段就进入地下成为暗河。近年得到治理,重现了流水涔涔的景象。</h3> <h3>庆丰桥闸在大北窑南的通惠河上,现存的是1995年复建的桥。之所以在这里复建,是因为在明清时代,这里是个热闹地方。据记载,庆丰桥边有座望东楼,是明清两代文人墨客泛舟、饮酒、吟诗的地方。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最是望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大文学家曹雪芹也常约好友在这里吟诗作赋呢!</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以往,通州八里桥对我来说只是个地名,在研究了大运河资料以后,我来专程到了八里桥。</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正规的名字叫永通桥,因为离通州八里地,俗称八里桥。初建于明代1446年。这是一座非常漂亮的三孔石桥,中孔奇高,为了漕运通航方便而设计。</h3> <h3>桥两侧有33对望柱,上面的石狮有新有旧,显出不同时代修缮的痕迹。现在石栏板被高高的铁护栏挡住,只能从侧面拍照。</h3> <h3>现在八里桥在左右两边各修了新桥,想来再不会有被洪水冲垮的危险了吧!</h3> <h3>西面的单跨拱桥已经建成,老桥将被保护不再通行汽车。</h3> <h3>清雍正年的(1733)御赐石道碑也作为文物被保留。</h3> <h3>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保留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古迹。</h3> <h3>通州运河边有一座高塔,漕运期间,运输船远远看到这座古塔,就知道快到目的地了。古有“一只塔影认通州”诗句。</h3> <h3>燃灯塔始建于北周(577-581年)唐元明历代均加以维修复建。清代康熙年间(1679年)大地震倒塌后,只剩塔座,1698年复建成功。这座古塔也曾遭到八国联军的洗劫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历尽沧桑。</h3> <h3>这座塔最奇特的是悬挂了2248只铃铛🔔。刮风的时候会叮当作响。</h3> <h3>大运河保存最好的古建筑当属通州张家湾通运桥。三孔石桥,坐落在萧太后河上。</h3> <h3>桥北是古城墙。凸凹不平的桥面见证世事沧桑。</h3> <h3>桥南是现在的张家湾镇。为保护古桥路已经封堵。</h3> <h3>桥头镇水兽有修补的痕迹。</h3> <h3>斑驳石狮看到古往今来。</h3> <h3>御赐石碑矗立桥头</h3> <h3>修复的的古城墙,上面是新做的,下面部分是旧墙。</h3> <h3>保留的很长一段没有修复的古城墙更显沧桑。</h3> <h3>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乘公交车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跑,终于把大运河留给北京的主要遗产点的跑了一遍,收获颇丰。一个代帝王的宏图大志,一位伟大的水利学家,一条精心规划的水道,为几百年北京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虽然没有了漕运,这条水道仍然发挥着输水、排水的重要作用。</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白浮泉干涸了,1996年修建了京密引水工程,由密云水库为北京供水。用现代精密仪器勘测设计的输水路线,几乎与郭守敬设计的路线重合。近年,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保证了北京城的水资源供应,颐和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的水都得到补充,在北京城中的输水道无不有着当年运河的踪影。这份厚重的历史将永存心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