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西海游之二 武宁寻古

胥惠珍

<h3> 在武宁,我们住在拓(zhe〉林湖边,推开窗户,拓林湖景物一揽无余。眼前一汪清郁郁的湖水,远处云居山若隐若现,美醉了远道而来的观景人。当地人说,湖上一个武宁,湖下一个武宁。湖下武宁,说的应是武宁老城,1970年建造拓林湖水库,被淹没在了拓林湖底。</h3><h3> 武宁老城什么样,在武宁展览馆,我们见到了一个与水城武宁不一样的武宁老城。</h3> <h3>  武宁老城历史悠久。武宁县志载,武宁有文字记载起于明嘉靖年间。顺此线索上探可知武宁于唐代即建县制(另有说武宁自东汉时即建县制,距今足足有1800年)。武宁老城有个村子叫甘罗村。甘罗,战国时人,年少聪慧善辩,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国间,助秦帝赢政不战而获诸城,赢政封其为上卿,时年十二。(见《史记丶甘罗传》)据说,甘罗后来为避祸躲进云居山,后人将其住过的村子以其名命名。可见,武宁古城应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h3><h3> 武宁古城为云居山相拥,宋溪穿城而过,修河绕城而行。百姓男耕女织,植树捕鱼,养猪牧羊,衣食不愁。有道是 “ 天下有事,此地无忧 “(见《山海经注》)。千百年来,武宁全境无天灾之患,百姓无干戈之苦,是名符其实的世外桃源。</h3><h3> 武宁人力行农耕,注重教育。诗文稼穑, 耕学并重。武宁古城有著名书院四所,武宁子弟奉师学礼,千古一脉。从唐至清,全县共考取进士94名,其中周姓一门八进士,一直是武宁人的骄傲。</h3><h3> 千百年来,武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崇文重儒的人文情怀,吸引了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客,饱学之士前来游历讲学,谈经论道,留下许多美谈佳话。这地方,李白、白居易来过,苏轼、朱熹来过。</h3><h3> 武宁老城有个古迹叫 “ 三贤塅 ”的地方,记录了当年苏轼、黄庭坚、佛印禅师三贤结伴游历武宁的趣事。</h3><h3> 北宋诗人王周到武宁留有名作《过武宁县》(王周,北宋人,因后人将其诗作编入唐诗集、全唐诗,误为唐代人) 曰 : 行过武宁县,初晴物景和。岸回惊水急,山浅见天多。细草浓蓝泼,轻烟匹练拖。晚来何处宿,一笛起渔歌。</h3><h3> 诗人写的是诗,眼前明明如画 : 雨后初晴的武宁,天蓝空净,山清水秀。山间云雾轻飘,林中炊烟袅袅,脚下涧泉湍流,身边绿意盎然。本是经 “ 过 ”,置身其中,顿生恋意,决定 “ 宿 “ 下。邀三五诗友,茗茶弹曲吟诗,快哉乐哉。哦,我终于明白了,甘罗避祸于此,张宁(中唐进士,曾为唐朝臣)隐居于此,文人墨客喜形于此,应是留恋这里的山水民风,武宁真是人间仙境!</h3><h3><br></h3><h3></h3> <h3> 武宁人崇儒重礼,文风兴盛。早年建文峰塔,清嘉庆年间重修,是为彰显武宁古风。(下图一是文峰古塔,一是后建的文峰新塔) </h3> <h3> 武宁老城不乏官宦大户、钟鼎之家。名号响亮的要数盛氏、周氏、余氏、杨氏。他们都建有自家祖宅祠堂,高墙大院,曾经何等风光。现在能见到的也就 “ 司马第 ” 杨氏,还只是旧影。</h3> <h3>  武宁老城有许多古迹古物。 这是李氏贞节牌坊复制品。</h3> <h3> 有些甚至是世间绝品。印象最深的是锣鼓洞亭,南市街桥。</h3><h3> 锣鼓洞亭,又叫河鼓亭,图中所示是复制品。真正的锣鼓洞亭两层八柱,盖覆檐角,迎风立于崖谷,谷底有泉瀑飞流。每扑面风来,崖谷送响。溪上清泉湍飞如雪,跌宕有声。 两相呼应,崖谷清泉乱石间如锵锣铜鼓齐鸣,很是神奇。我想,这应是自然与人为结合而出现的奇迹。如今,这个奇妙景观偃旗息鼓已近半个世纪了。</h3><h3><br></h3> <h3>  南市街桥,一座横跨修河的浮桥,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29年)。整座桥用铁链连接数条木质小舟,小舟铺上木板即可人行过桥。桥随水沉浮,人随桥晃悠,安全可靠。数百年间,武宁人主要靠它,往来于修河两边。现在水城武宁多栈桥,它该是武宁栈桥的前身吧。</h3><h3> </h3> <h3> 从历史回到现实,拓林湖湖水恣肆,铺天盖地。云居山千山万壑,大多只露尖尖小荷。这些天一直在想,人们总爱战天斗地,左右自然,福兮?祸兮?没有答案。但我觉得,没有了历史只有水的武宁,是否略显单薄。故而潜心寻古,希望武宁能丰满一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