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驼峰岭天池位于阿尔山景区纵深处,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相邻。自2014年面向游人开放以来,驼峰岭天池才真正问世,并且逐渐受到外界媒体关注。随着宣传力度增强,近年来,慕名而至的旅游观光者逐年增加,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团队和自由观光者,包括世界各地的海外游子们纷至沓来。游客们来到阿尔山景区,首选景点就是驼峰岭天池。</h3> <h3>随着游客增多,驼峰岭天池名声雀起,一跃而成了中国目前巳知的三大天池之一,列居首位的是新疆天山天池,排名第二的是吉林长白山天池,驼峰岭天池屈居第三。为什么是“屈居”呢?因为天山天池带给人们的震撼不如驼峰岭天池。并非笔者信口雌黄,凡到过这里的游人们普遍赞同这一观点。</h3> <h3>顺着这条精心打造的硬木阶梯向上攀登,便可达到目的地。这条梯道是唯一一条直通驼峰岭天池的道路。来自各地的游客操着不同口音,有的扶老携幼举家而来,有的参团结队,跟随导游而来,也有散客自由行者,还有许多项掛数码照相机者结伴而来。偶尔还可见到身背硕大背包,手提照相机者健步穿行,他们着装短靠,全身隆起的肌腱强劲有力,在阳光照射下忽闪出黝黑光亮,我知道,他们是一群敢于挑战自我的行者和探险者,真正意义上的徒游者。</h3> <h3>拾阶向上攀登了大约二十分钟,转为下行,拐了几道弯,便见前面豁然开朗,紧走几步离开棧道,是一大块平台,一步跃上平台,即刻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视野宽阔的前方,横空出现一大块碧绿碧绿的翡翠,在苍穹下反射出如同魚鳞般耀眼的白光,平躺在寂静山林的环抱之中。我惊呆了,凝神望着那块翠玉,情不自禁的叫出声来:天啦……</h3> <h3>谁能想到茂密森林中居然深藏着一潭碧水。而且经历数十万载岁月轮回,依然碧绿如翠,保持着原始生态。望着眼前的景色,岂能只是用“美”去形容。真可谓:天庭投下一块玉,幻化碧水润层林,神女飞天寻踪至,疑似瑶池落凡尘。</h3> <h3>天山天池闻名海内外,就因为面向游客开放,游艇纵横,水质污染,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已然失去了原始面貌,失去了观赏价值。而驼峰岭天池则不同,对其原始面貌採取全方位保护。“远观而不近水”就是其中最有效的措施之一。</h3><h3>沿木阶梯继续上行,就可低达峰顶。途中专设了数个观景台,那里是满足游客览胜摄影的地方。</h3><h3>站在峰顶,留下这张小照,也算是不虚此行罢。</h3> <h3>下山的路较陡,路程较之上山近。沿天池边修造的木栏木梯十分牢固。四周开阔,仅是顺着阶梯栽培的松柏树已逐渐成材。树冠张开,恰到好处的形成华盖,可作摭阳避雨,或小憩之用。</h3> <h3>下到山腰时,我惊喜的发现天池的边缘呈园弧状,活脱脱一个火山喷口。阿尔山地区至今仍然保留着大小不等的七个天池,而驼峰岭天池当推魁首。可以想向,数十万年前的那场火山爆发是何等状观。</h3> <h3>驼峰岭天池是阿尔山景区的一张名牌,凡到此旅游观光者都知道,不登驼峰岭看天池就是“白来”。驼峰岭天池雄踞大兴安岭深外,终年四季水质清澈,带有灵气,冬季从不冰冻,从不干涸,始终保持着固有的隽永与矜持。</h3> <h3>阿尔山景区的“地池”形成已有10万余年,而“地池”名谓的由来是因为地理位置低于地面,故而冠名“地池”。</h3> <h3>地池呈椭圆形,四周峭壁是坚硬的玄武石,中央一潭不算大的水池。池水浑浊,与司空见惯的魚塘极为相似。</h3> <h3>只所以称为一景,就得有值得人们观赏之处,地池也不例外。看似平静如镜的水面,到底能有哪些吸引游客的奇特之处呢?</h3> <h3>站在高处观览地池,不由大所失望,正待回头离开,忽然池中央涌出一团白色的浪花,我驻足紧盯着泛着白色的水面……</h3> <h3>紧接着,池边忽然波涛翻动,荡起一圈圈不规则的旋渦和波纹,池中央那团泛白的影子也随之拉长,向着岸边的旋涡靠拢……我不由又兴奋起来,心忖,难道是池中的大魚?还是其他生物要浮出水面?</h3> <h3>当然,想得最多的是地池中有不明生物或水怪。匪夷所思的现象只维持了一分多钟,以后又趋于平静。这一切來得突然,又无声无息的消失。那浮现在地池中央的白影拉长后形体完整,呈弧状展示出生命向征,却一直未冒出水面,留下一连串未解之谜。直至观察了半个小时离开,也未再见那奇异的一幕发生。至今,那奇异的一幕仍然困扰着我。</h3> <h3>驼峰岭天池与地池相隔十余公里,两处胜景却以独具一格的姿态遥相呼应,留下许多美的享受和耐人寻味的回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