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游之岱庙碑刻

海生

<h3>  岱庙历史久远,藏碑颇为丰富。自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秦刻石”到现在的名人题刻,时间跨度达二千余年。岱庙保存的汉魏碑刻首屈一指,与西安碑林,曲阜碑刻并称为中国三大碑林。碑刻书体真草隶篆行楷应有尽有,内容从封禅告祭到文人吟岱等等不一而足。游玩岱庙看碑刻不仅仅是欣赏一座天然的书法博物馆,还是了解历史事件特别是泰山文化的重要实物。<br></h3> <h3>(汉柏院)</h3> <h3>(历代碑刻陈列馆)</h3> <h3>  在岱庙中,碑刻无处不在,但比较集中的是在汉柏院和天贶殿东廊的“历代碑刻陈列”馆里。</h3> <h3>《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清道光年间泰安知州徐忠干根据《泰山秦刻石》仿刻。<br>  《秦刻石》,也称《李斯碑》,中国现存最早的碑刻。内容是秦二世胡亥所下诏书,由丞相李斯以小篆字体书刻制成的。号称泰山人文景观一绝,已成为稀世瑰宝,国宝中的国宝。原石刻立在东御座里,历代碑刻陈列馆里的是清代的仿刻石。石碑上磨损的已经剩不了几个字,历代专家评价是“字体笔画简易而形体整齐秀美”,不过俺感觉字体歪歪扭扭,颇似孩童墙上涂鸦......<br></h3> <h3>《汉衡方碑》<br>《汉衡方碑》为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北平太守、颖川太守衡方墓前的墓碑,是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德碑。《衡方碑》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自宋欧阳修以来,迭经著录,是汉碑中的珍品。此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杨守敬说它“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br></h3> <h3>  汉魏时期的碑额一般上面有弧状的刻痕,叫“晕”, 是绳子在向下放石碑的时候磨出的痕迹;有圆洞,叫“穿”,是便于把绳子系在石碑上磨出的洞眼。《汉衡方碑》就是典型的有晕有穿。<br></h3> <h3>《汉张迁碑》<br>  张迁是张良的后代,东汉灵帝时任谷城长,因为与黄巾军战斗胜利,被升职为河南荡阴令,《汉张迁碑》便是其门人故吏捐资刻的颂德碑,碑刻保存完好,字体方正中有变化,朴实中见细微,被书法界所推崇。<br></h3> <h3>《晋任城太守孙夫人碑》<br>  简称《孙夫人碑》,这块碑可了不得!与山东掖县的《郛休碑.》、河南的《太公望表碑》,并称晋代三大丰碑,为泰山岱庙博物馆镇馆之宝。作为晋碑的典型代表,记录了中国文字由隶变楷的流变历程,笔势严谨,字画方劲厚重,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br></h3> <h3>《魏齐隋唐造像记石刻》:这块碑是收集魏齐隋唐四个朝代的碑刻拼凑而成,记载的是四个朝代佛教的兴盛情况。</h3> <h3>《唐斋醮造像记事碑》<br>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鸳鸯碑》,又称《双束碑》,是武则天密令亲信郭行真道士,于公元661年到泰山设道场祈福造像所立。<br></h3> <h3>  武则天此举大有用意,就在立碑的前一年即公元660年,唐高宗正式下诏,朝廷大政由武则天全权处理,谓之“二圣”。皇帝的宝座离武则天似乎近在咫尺,但中国千百年的“男尊女卑”思想和“正统”思维横亘其间,又似乎难以逾越。关键时刻,武则天想到了利用“封禅大典”为自己正名的办法。她先是让心腹大臣李敬宗上表请“封禅”,然后她又改革封禅礼仪,在“禅地”这个环节,由女官来行礼。公元666年正月初一,武则天与唐高宗一块封禅泰山,充当亚献。武则天终于如愿以偿的向天下昭示了自己的“正统”地位,为登上宝座迈出了关键一步。<br>  《鸳鸯碑》有两块大小相同的条石并肩而立,寓意唐高宗和武则天同治天下,两人威望比肩。碑文多清词醮章,作功德,言符应,非大雅之作,书法亦非名笔。但其形制特殊,造型别致,碑文里面有武则天发明的十一个字,如天、地、人、王、年、月、日、星、正、授、初等,是有关武则天摄政称帝四十四年的见证,也反映了当时道教在皇室和泰山的影响,所记内容正史礼志很少记载,实为难得的史料。<br></h3> <h3>  上述几块碑刻看完,就是一部完整的碑刻发展历史。最早的碑刻是对石块进行简单的加工磨平,内容主要是歌颂和祈祷,如《秦刻石》;其后人们为了纪念故去的先祖或朋友,就在墓室里放上一块记载主人生平的碑石,叫墓志,到了汉朝,把墓志放在坟墓的前面,形体逐渐高大起来,比如《汉衡方碑》。再以后碑刻脱离墓志形式,逐渐发展成为记载历史的石碑,比如《唐斋醮造像记事碑》。</h3> <h3>《宋升元观敕牒碑》<br>  立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为宋徽宗改建封院为道观并赐额升元的敕牒行文。此碑对研究北宋敕牒的格式有重要意义。<br></h3> <h3>《金重修天封寺碑》<br>  刻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书者金学士党怀英撰文、正书并篆额。党怀英是金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是宋初名将党进的11代孙。此碑,原在泰安城东南22华里的旧县村天封寺大殿内,解放后将大殿改为小学,碑额六篆字被砸毁,铭文亦被砸毁57字,不可认读者25字,1978年秋移置岱庙院。<br></h3> <h3>《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br>  又名《祥符碑》,立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该碑是宋真宗将泰山神由“王”晋封为“帝”之后所立的封号碑。碑文叙述了自唐玄宗至宋真宗不断为泰山神追加封号的经过,以及真宗封泰山、谢天书后的重大变化。碑阴有明代“五岳独宗”四字题刻。<br></h3> <h3>《宣和重修泰岳庙记》<br>  又称《宣和碑》,立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碑高9.25米,宽2.1米,龟趺螭首。龟座高1.85米,宽3米,长5米,重4万余斤,为岱庙诸碑之冠。<br>  宣和六年(1124年)北宋王朝危在旦夕,为保江山,宋徽宗不惜耗费巨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借神的力量庇佑自己。碑文主要叙述宋徽宗自登基至宣和四年(1122),二十一年间陆续重修岱庙的情况。<br>  岱庙的宋碑有个特色:在宋碑的碑阴都有明朝人的刻字。《宣和碑》也不例外,碑阴刻有明代“万代瞻仰”四字题刻。<br></h3> <h3>(米芾为盱眙南山所题的《第一山》碑刻,也被收集在岱庙。)</h3> <h3>《五岳真形图碑》,刻于明嘉靖年间,此碑为元代碑翻刻,阴面是刻于至元二年(1265年)的《张宣慰登泰山记碑》,记录的是元朝东平路宣尉张德辉登泰山的事情。所以按时间顺序来说,《五岳真形图碑》才应该是碑刻阴面。<br></h3> <h3>  《五岳真形图碑》不仅在泰山,此外在嵩山、恒山均有碑刻。这五个造型美妙的图案,既不像文字,也不像绘画,从西汉武帝时出现,流传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br>  关于五岳真形图的图案来历,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根据五岳的大致形态而绘的,即东岳泰山如坐、西岳华山如立、北岳恒山如行、南岳衡山如飞、中岳嵩山如卧,从图案上看也基本上能反映出这些特征。东方朔在《五岳真行图序》中言:“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其二是根据五方神绘的,即东岳青龙、西岳白虎、南岳朱雀、北岳玄武、中岳黄龙。<br>  《五岳真形图》的含义,一般认为是代表五行,即按五行方位配五岳:金(西岳)、木(东岳)、水(北岳)、火(南岳)、土(中岳)。葛洪《抱朴子》记载,葛洪之师郑思远曾以《五岳真形图》传授葛洪。《抱朴子》还云:“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则鬼魅虫虎一切妖毒皆莫能近。”<br></h3> <h3>《明登岱八首诗》<br>  此碑两面刻文,前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徐光前草书的凌志魁登岱八首诗;后为成化七年(1471年)山东等处在岱庙制造备用供器的原因和明细,是研究泰山供器分类和祭祀的资料。<br></h3> <h3>《明筑桥碑》<br>  此碑立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07年),正文采用明朝治印方型叠篆,像密码一样难以认识。叠篆,也称九叠篆,以小篆为基础,其笔画反复折叠,没有斜划,点画都是纵横两个方向,因其不易辨识,且主要用于印章镌刻,记事碑文一般不用。历代石刻中以叠篆为体者,凤毛麟角。<br>  《筑桥碑记》内容与泰山文化无关,只是记录地方上发生的一件小事。移入岱庙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如果不是别具一格的叠篆体,这座碑刻可能早已被敲碎,铺垫于某条路基之下了吧?<br></h3> <h3>《乾隆登泰山依皇祖诗韵诗碑》<br>  两面刻文,为乾隆御制诗碑。正面题“登泰山三依皇祖诗韵”。大清帝国登临泰山祭祀的皇帝有两位:康熙和乾隆。乾隆是“登泰山”的狂热分子,一生共计11次来泰安,其中6次登上泰山峰顶,这块碑刻就是他在1757年第三次登泰山时所立。乾隆皇帝最佩服的人就是他的皇祖康熙,所以他登泰山之时,依韵皇祖作诗以示敬意。<br></h3> <h3>《清 望岳诗碑》<br>  乾隆四十九年(1784)泰安知县何人麟立,字体为狂草,配上杜甫的诗,堪称诗书双绝。<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岱庙里还有造像石刻展和地质博物展,一并看一下,登泰山之前,让泰山文化好好熏陶一下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