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3><font color="#39b54a"><br></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010101">空虚是一种无聊的状态,如果你不对这一状态有所觉知,即使你知道“空虚是一种无聊的状态”这句话,也丝毫没有撼动那种空虚之状态存活的方式。我们必须对之发起一种全然的觉察之行动,而不是一个箭步跳到它的对立面─企图通过充实的活动逃避那种空虚的难耐之痛。</font></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b><br></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b>(一)</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 color="#ff8a00"><br></font></b></h3><h3><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39b54a">“我每天都找事做,参加各种书法比赛,当然下棋是我的主要爱好,偶尔也和邻里乡亲侃侃大山,玩玩棋牌……我在通过各种活动充实着自己的人生,我觉得这才是活出自个儿,生活过得很充实而有意义。” </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font> 他眼神发出异样的光芒,一边说着一边用右手拍着自己的胸脯,一脸自信的神态。</h3><h3><br></h3><h3> 他是个不到60岁年龄的退休教师,文人的气息在他身上没有丝毫的减少,似乎越发的浓厚,见过他的人很容易透过架在其鼻梁之上的眼镜就能对其风格感受个大概。</h3><h3><font color="#39b54a"><br></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刚退休时我像没了魂似的,空虚和孤独笼罩着我的生命,不久我就因过度的孤寂而抑郁了起来……” </font><font color="#ff8a00"> </font>他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以往的时间几乎被你所有的教学工作所占据,而现在,当你把那种所谓的有意义的活动停止后,空虚或孤独就如病魔般向你袭来。是不是一种无聊的状态在侵蚀着你的头脑,进而促使你再度希望通过类似以前教学的工作─无论棋牌、绘画、还是其它的表达自我的各种活动来逃离空虚呢?</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 空虚是一种无聊的状态,如果你不对这一状态有所觉知,即使你知道“空虚是一种无聊的状态”这句话,也丝毫没有撼动那种空虚之状态存活的方式。我们必须对之发起一种全然的觉察之行动,而不是一个箭步跳到它的对立面─企图通过充实的活动逃避那种空虚的难耐之痛。<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清楚吗?</span><br></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39b54a">“我还是不明白,您的话我怎么越听越迷惑?你就告诉我一个方法:当那个空虚的状态出现的时候,我如何通过一个手段或方法给它解决掉,不行吗?”</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他表现的有些急不可耐,有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架势。整个房间也被他的一脸严肃相感染的更为肃穆,房间内的所有陈设都寂静得鸦雀无声,似乎生怕触动了这位文人模样的退休教师。</span><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br></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你不认为方法和手段对解除心里的任何一个状态问题来说从来都是无济于事的吗?一个现在把很多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对方法或手段的实践练习上的人,其人倘若能够把同样的思想和注意力放在对空虚的状态的领悟上,他就会当下彻底地粉碎空虚之状态的结构模式。但我们限于压抑、抵制和通过手段解决机械式的智力层面问题的传统中,对空虚的状态丝毫没有领悟。</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我们都在寻求一种方法脱离我们的不幸与磨难,但如果我们采用一种方式方法希望以此结束空虚,那找寻的活动就结束了。只有对空虚的一番了解才会结束它,而不是实践一种方式。</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我们如何真正地活出自己?是通过世间所称许的活动来充实自己以逃避空虚吗?还是在空虚的当下,不是再同以往那样通过所谓的有意义的活动─其实是擅长打发时间的活动逃到空虚的对立面─充实自己的行动,而是让头脑警醒而敏锐地觉照自己的空虚状态。在这种觉照的过程中升腾出一种远非头脑智力层面的智慧,就依凭这一种超越性的智慧,荡涤了空虚的状态,于是那种想要充实自己的逃避之欲望也就失去它的驱策力了,那是一种既不空虚也不充实的境地,我们在这种境地里体味到了淡淡的喜悦。</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二)</b></h3><h3><br></h3><h3> 当充实的内容或活动不再时,空虚便闪亮登场,这意味着充实与空虚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从未有真正地离开过谁。或者如同磁铁的南极与北极,尽管二者瑶瑶相对,却相拥为一体,不可或缺。所不同的是充实与空虚是以显形或隐形的方式交替地存活于大脑里。二者也以同样的结构模式占据与左右着头脑。</h3><h3><br></h3><h3> 空虚脱去隐形的外衣后,便以痛苦的觉受召唤着充实的感觉将自己隐匿。由于头脑的自保习性所决定,这个被植入了二元思维模式的大脑只能心甘情愿地被充实与空虚的对立面的思维模式所奴役。头脑漫游在时空的纬度里从来都没有超越自己,它在充实与空虚的秋千上荡来荡去而沾沾自喜。</h3><h3><br></h3><h3> 有一种不在时空纬度的存有,那是人类极喜的真相。你无法用语言描述它,你只可以发现它。唯有当你活出这种极喜的状态,你才会发现:所有的充实活动都一直在时间的数轴上企图逃避空虚。而这对孪生兄弟总是相互搀扶着共赴在时间数轴的剪头所指的方向─步入死亡的荒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三)</b></h3><h3><br></h3><h3> 当人们醉生梦死在充实的玩具里自娱自乐时,就不可能发现这一事实─空虚正尾随其后,虎视眈眈,时刻打算伺机而入。充实自以为逃避了空虚之魔的追逐。殊不知,充实的当下并没有驱逐空虚,反而强化了空虚的模式。以便在充实不在时,空虚越发地有力量反攻倒算。于是苦乐的悲喜剧在时空的纬度里不停地上演。</h3><h3><br></h3><h3> 人类擅长在对立的二元世界里徘徊,选择一方而放弃或抗拒或压制另一方的战役从来都没有获得最为究竟的胜利。只是暂时性或阶段性在表象或症状上得以实现的所谓胜者与败者、强者与弱者、愚者与智者、甚至圣人与凡人。这种选择并没有带来根本性地将离弃的一方真正地抛弃,反而派生出一系列其它的问题,这种恶性循环永无止境地往复于天堂和地狱之间。因而它的选择行为本身就是肤浅与堕落的。</h3><h3><br></h3><h3></h3><h3> 这是头脑在自己设下的圈套里的一种无奈,它不可能在自己固有的程式里超越自己,就同坐在椅子上的人,不可能自己将自己和椅子一同提起一样,就同吸毒者明明知道吸毒的危害性却无法依凭自己的意志力来根治这一陋习一样。</h3><h3><br></h3><h3> 因此,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里,人们从来都没有根本性地解决心灵的痛苦问题。反倒是在觉察的行动中,发现一剂根治心灵疾苦的良药─从对立面的二元世界里解脱出来。恰恰是这种非智力层面的智慧令心灵品享到了天堂般的喜乐。</h3><h3><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四)</b></h3><h3><br></h3><h3> 一旦选择或认同对立的一方,你所选择这方的本身就给了你离弃的另一方以鲜活的生命力,只是它以非显现的状态存在。也就是说,只要从选择中产生一个决定,就会制造另一个对立面。只要你的头脑投向累计─财富也好、美德也罢,那么另一种贫穷与丑恶便悄然地与你如影相随。</h3><h3><br></h3><h3> 当你意识到某一行为是一种邪恶,决定要走向善良时,善良的选择本身就给邪恶带来了无形的生命力。这就如追求勇气的人进一步强化了恐惧的道理同出一辙。</h3><h3><br></h3><h3> 一个时常企图实践或模仿美德的头脑,品德便不再是高尚的,头脑的追求动机强化了非美德的一面。由于头脑被谦卑的经验或知识所局限,所以任何刻意地培养或模仿的谦卑行为不再具有真正的谦卑之品格。</h3><h3><br></h3><h3> 渺小的头脑努力使自己变得浩瀚,但它从来都仍是渺小的。贪婪的头脑尽管约束自己变得慷慨,但它仍然是贪婪的。困惑的头脑找寻和它所找到的,仍然是困惑的。一个不清晰的头脑,它不可能通过刻意累计清晰的逻辑知识而变为清晰。看看你周围那些道貌岸然的流氓大亨、文质彬彬的文人墨客、贪污腐败的官吏,你就会对这样的一个实相一目了然─人们总是被陷入在二元的思维程式里处理和看待事物 。 被贪婪、权欲、仇恨、嫉妒所绑架的头脑在这种传统的思维框架下肆无忌惮地任思想妄为,谁也没有鱼跃这个鸿沟,没有必要用道德、规约之框框评说他人,而是我们自己就是这个样子。</h3><h3><br></h3><h3> 倘若一个人面对心灵的空虚与无奈,不再同处理社会的、经济的、科技的等肤浅的问题一样─擅长跳入到立面去检视问题,而是了解并能够通过从他所陷入的东西中解脱出来 ─不管那东西是良善与邪恶、美德与丑陋、勇气与恐惧,那么这个人就会将它们从心灵的沃野里全部摆脱─这是一种没有选择的超越之决定。就在这种既不好也不坏的精致的生活里, 一种鲜活而又超越了充实与空虚的生命像风一样自由与自在。</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作者 赫明华</font></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 <b>时间:2019年01月08日</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b>只为分享 </b><b style="">拒绝打赏</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 color="#ff8a00"><br></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b>🎷🎷🎷🎷🎷🎷🎷🎷🎷🎷</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