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是2018年12月29日,是今年查干湖开网的第二天,我们早上5点多钟由鞍山出发,到达查干湖冬捕现场,大约是下午2点,每年的隆冬时节,位于吉林省松原市的查干湖就会展开为期40多天的冬捕 ,查干湖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面积500平方公里,也是吉林省内最大的天然湖泊。这个被称为最后渔猎部落的地方,依然筵席着马拉绞盘,冰下走网这样最原始的捕捞方式,经专家考证, 这种习俗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辽金时代就已存在了。2007年8月1日,查干湖被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而以查干湖冬捕为标志的渔猎文化也成为其国家文化遗产之一。</h3> <h3> 12月 30日,早上天还没亮,我们驱车来到查干湖冰面上,准备目睹这传承千年的冬捕全过程。每年冬季来临之前,查干湖周边的的渔民就会结成捕鱼团队,织补渔网,检查维修捕鱼工具,在12月中下旬到农历小年期间,渔民就开始在冰上进行大规模的捕鱼,查干湖冬捕要依靠团队的相互协作,并且有着严格的操作程序,大致分为选址、凿冰下网、行网、收网等几个步骤。捕鱼的前一天,冬捕团队的领头人(也称之为把头)会来到湖面上进行查看,把头的经验决定着第二天的出鱼量,根据地理位置和冰冻状况确定下网地点,第二天天亮前,渔民们赶到确定好的捕鱼地点,下网捕鱼。</h3> <h3>马匹是冬捕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在渔民紧张忙碌的同时,马儿也在抓紧时间补给,要为繁重的体力劳动拉绞盘做准备。准确的说:冬捕是人类智慧与马匹体力的完美组合。</h3> <h3>渔民们也紧张的忙碌着,他们分工明确,补网、凿冰等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h3> <h3>随着渔工手中铁钎与冰面剧烈的碰撞,很快一个大约二米长,一米宽的入网口就呈现在冰面上。</h3> <h3>由于天气寒冷,入网口水面很快就会结冰,渔工们需要用抄网、铁锹对水面上薄冰不停的清理,以确之后的顺利走网。</h3> <h3> 渔工在清理绞盘上厚厚的冰。</h3> <h3>这是一根12米长的木杆,木杆上拴细绳,细绳再连接白色粗绳,带动网具在冰下行走,然后将二根同样长的木杆分别从左向右和从右向左相向由入网中插入水中,渔工们在把头确定好的方位上凿冰打眼,冰眼间的距离大约也是12米,人在冰面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木杆在冰面下飘浮,通过冰眼用穿针引线的方式,在打好的冰眼处拨动木杆,然后将绳子从冰眼处勾出,使其二根木杆分别朝着出鱼口的方向行走,通过扭茅走勾,马拉绞盘的方式。这一整趟网是由二张1000米长的网翅,再加上中间缝制一个网肚组成的,这个网具下到冰下后会在湖水中展开,形成一个2000米周长的半包围式的围墙,这样就会把这一区域的鱼聚拢在中间,随着网往前推进,越来越多的鱼会被收罗进来,这一传统的捕鱼方式,在这里已经延续千年。</h3> <h3> 尽管大网已入水,但要将它均匀的布入水中,是人的力量所不能及的,这时候马匹就派上了用场,需要采取马拉绞盘的方式拉动绳子,将渔网从冰眼处牵引过来,同时会随着绞网的难度的加大 ,增加马匹的数量,确保大网能够在冰下充分均匀的展开。</h3> <h3> 大约中午11点30分,马匹来到出鱼口绞盘,这意味着距离出鱼时刻已经临近,此时鱼工们在寒冷的冰面上已经忙碌了6个小时,我们也始终跟随着猎渔的队伍,用镜头努力记录着这千年的冬捕技法,不想放过一个细节。</h3> <h3> 中午12点左右,在人与马匹以及绞网机的共同作用下,渔网被缓缓的从冰下被拖出,但是,由于网太大,初期出冰的网上是没有鱼的。</h3> <h3>忙碌了一上午的渔民,点上一支香烟,在说说笑笑中等待着出鱼,虽说又冷又累,可每一位渔民的脸上都绽放着开心的笑容,不会显现出一丝疲惫。</h3> <h3> 马匹在主人的指挥下,不停歇的扭动着绞盘,大网也缓缓的、不间断的在冰面上行走着,这时会时不时看到零星的鱼,在鱼网包裹中被运送到冰面上,大约是下午2点钟,批量大鱼被鱼网罩着从冰下涌出,把查干湖冬捕推向了高潮,围观的人们兴奋不矣,欢呼雀跃!大半天忙碌、守候与等待,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那场面实在太壮观太震撼了。查干湖中鱼的种类颇丰,但数量上还是以胖头鱼居多,30多斤的胖头比比皆是,今天我们蹲守的这个出鱼口,出鱼大约八九万斤,放眼望去,目光所能及的冰面上,全是活蹦乱跳的大鱼,除少量大鱼被当场购买,大部分鱼需装车入库,据渔工讲,今天这网鱼,估计要忙到午夜才能收工。让我们向这群吃苦耐劳的冬捕人致敬!是你们的坚持,使得我们有幸,亲眼目睹了千年前远古的冬季猎渔盛况,更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为中国古人聪明的智慧点赞!更为现代人的坚守与传承点赞!</h3> <h3> </h3> <h3>拍摄: 浅秋 文字: 浅秋</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