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民族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样柳泉人民也在创造着灿烂的文明,柳泉的文化史,就是一部柳泉人民的文明史。<br></h3><h3>柳泉历史悠久,文明较早,据典籍记载及考古发现,境内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境北有汉惠帝为追思先帝刘邦建的高皇庙,经两千载,《大风歌》依旧铿锵传唱。宋代名将狄青冶炼所挖的运铁钩仍在,“三山不见水倒流”依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南有行宫湖,时过境迁,宫阙不在,行宫湖遗迹尚存,人们仍旧戏说着乾隆帝的风流和皇家的奢华。东有石户城古城遗址,两千多年的沧桑之变,至今仍存有古城池的残躯轮廓,依山而筑,绵延数里的古城墙,城外累累荒冢,似乎昭示着它昔日楼台殿阁的豪华典雅和殿堂宫阙的气势巍峨。西有境山大云禅寺,建在距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唐朝贞观年间,旧泗水从门前南北穿过,至今还流传的“景山寺赛苏州”的民谣,见证着大云寺当年鼎盛香火及河畔水旱码头的繁荣。山上“淮海第一关”的摩崖石刻,更是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和沉思。北村村西微山湖岸的“钓鱼台”、“醉卧石”,使人遥想当年垂钓翁,钓罢炎夏钓寒冬的隐居生活。南马村东建于大明万历年间的“三元行宫”遗址,前亭村西水牛山上的玉皇庙等虽原貌不在,然遗址尚存。三张茂村中徐家的“打更楼”,八九米高的断壁残垣,不禁使人想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更鼓声声催人眠”的情景,然,多年不闻更鼓声,岁月悠悠三百年。铙山村东矗立的杨母蔡氏孺人的贞节牌坊,虽是清皇恩旌表,但杨氏太君焉知:一座牌坊千行泪,徒留后人去瞻仰 。前亭村张家大院,那是规格标准的四合院,二百多年前的民间建筑,虽然屋瓦残缺,衰草垂檐,物是人非,仍能看出当年主人家的富裕和显贵。</h3><h3>五千年文明文化的积淀,柳泉这块热土也出现了不少文人墨客。作家张洪才,著有散文集《象山笔记》,淳朴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家乡的热爱。诗人徐向中,诗集《回声集》诗香四海,誉满千家。摄影家周兴华,其作品《回到母亲的怀抱》表现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2008年被中国文字艺术联合会授予“共和国艺术家”称号。画家马奎武擅长工笔、彩墨人物,近年以画虎闻名,被誉为“中国画虎一绝”。画家周忠树,不论是写意还是写实信手拈来,秉承“笔墨当随时代”的思想,出版有《周忠树画集》。书法家孙玉玺,用笔质朴浑厚,凌厉洒脱,自成一体,个性鲜明,多次在国家、省级书画活动中获奖。画家周忠树、汪永大、张传立,书者孙玉玺、王庆智、宋世科等一干书画艺术者,追求艺术的同时热衷于家乡的公益事业,积极参加柳泉镇举行的各类公益活动。还有煤矿作家张本刚,煤海放歌……</h3><h3> 柳泉也有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西堡的“孟良桥”流传着宋代名将孟良、焦赞争雄的故事。象山西麓的“狼虎洞”,又称“相思洞”,留下了凄美的爱情故事。“杀了王金恒,大反徐州城”的民谣,赞扬了匡扶正义,为民请命的地方乡绅。夹鼓山“烂鱼刺”的地方更是演绎着类似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相传有一位卖鲜鱼的,走到那歇息,放下担子,恰见两老者下棋,驻足观棋的同时,只见鲜鱼慢慢腐烂,最后只剩下一堆鱼刺,等卖鱼者回到村里时,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方来”,原来时空已穿梭一百多年,真是“看棋一瞬间,鱼刺烂眼前。山中无甲子,转眼过百年。”还有梨山、乌鸦山、鸡鸣山、铁耙和尚山等等传说,或神奇,或美丽,都寄托了柳泉人民对邪恶的憎恶,对正义的赞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h3><h3> 柳泉的文化史,也是一部斗争史。柳泉人民既善良又勇敢,同时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二十世纪初,中国大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一九二九年柳泉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柳泉人民与反动派激烈斗争,那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胡大勋、张启署创立了“运河支队”,曾给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胡大毅率领革命武装摧毁伪柳泉区公所,活捉日伪区长马敬典,极大地鼓舞了柳泉人民的抗日热情。战斗英雄胡霖,对敌英勇作战,壮烈牺牲,年仅十七岁。在北伐战争中,黄埔生蔡敦仁团长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屡建功勋,给人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惋惜和感叹。</h3><h3> 柳泉文化史也记载着柳泉人民的苦难。历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在柳泉的罪恶行径给柳泉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日本鬼子两次火烧套里村,鬼子汉奸杀人放火,民房被烧500余间,财物抢光,房屋烧光,寒冬腊月,百姓无处安身,离乡背井,逃荒要饭。日本鬼子洗劫高皇村,无辜百姓惨遭杀害、拘捕。“城子惨案”惨不忍睹,这些民族仇恨,柳泉人民刻骨铭心,永远牢记。</h3><h3> 除了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及土匪的压迫,柳泉还不断遭受天灾的侵扰。</h3><h3>《民国铜山县志》卷四载:“乾隆四十六年五月至六月,淫雨过度,微山湖水溢,坏庐舍,溺死人无算"。</h3><h3>“嘉庆十七年大旱,微山湖涸,民掘藕为食”。</h3><h3>天灾人祸,柳泉人民曾在苦难中挣扎。</h3><h3>柳泉人民与敌人斗争的同时,也在同大自然斗,战天斗地的精神可歌可泣。</h3><h3>为改变柳泉贫穷的面貌和干旱缺水的状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柳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成了与河南林县齐名的向阳渠。当年,6000多民工组成的水利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向阳渠工地。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顶风寒,踏冰地,风餐露宿,奋战六个冬春,开山五十五座,先后建成总长123华里的向阳渠一、二干渠,包括1800米长的地下暗渠“红旗洞”。高皇大队共青团组成“铁姑娘队”,西堡大队的“红色娘子军连”,她们巾帼不让须眉,运沙石,打炮眼,无不展现我国劳动妇女勤劳勇敢的优秀品德。土专家戚光华、周敬生等同志巧动脑筋,在干中学,学中干,向阳渠的建成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及人类的聪明才智。柳泉人民抗严寒、斗酷暑、战塌方、排哑炮的丰功伟绩,以及他们战天斗地,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伟大精神,深浸于向阳渠的每一方石块,每一寸水渠中,永标史册。</h3><h3>《民国铜山县志》载谭少尹品山泉作柳泉云“茅村达柳泉,山行道弥恶,乱峰无主名,崖堑自纠索,新烟驿楼重,细柳禁垣弱,古来金碧地,梦寐成今昨,匪无百年人,讴歌念耕凿,西驭不可留,初阳澹城郭,吾身尚风尘,万事有回薄,沉思高庙年,清泪临风落。”“自注旧有行宫,今废。”</h3><h3>当年的柳泉“山道弥恶”、“岩堑自纠索”,穷山恶水,如今“秋风萧瑟今又是,换了人间”。柳泉的山是青山,水是碧水,天是蓝天,道路宽广,地面整洁,104国道横穿南北,303县道纵贯东西。人们生活富足,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穷山恶水已是遥远的记忆。改革开放,跨进社会主义新时代,给柳泉插上腾飞的翅膀,变化日新月异,生活蒸蒸日上。前亭村“秦亭古道”旁矗立的现代牌坊,昭示着人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创造者一个又一个辉煌。西堡村的万亩桃园,桃花开处更是一派迷人的景象,花红柳绿宜居地,“桃花源里可耕田”。北村,更是一颗镶嵌在微山湖东南岸的璀璨明珠,石砌的民房,古朴的村落,整洁的街道,好客的乡亲,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夏季荷叶连连,荷花飘香,荡舟采莲,其乐无穷,兼有船上颇有特色的鱼馆,真是:鱼香、菜香、荷花香,美味湖鲜尽品尝,酒香熏得游人醉,反认他乡是故乡,使游人流连忘返,不知归途。王林村,将昔日的荒山坡改造成寨园山公园,宛如一副美丽的画卷。东蔡村,这个当年全国劳模蔡敦时组建第一个互助组合作社的地方,如今更是大变模样,圩子集已成为仅次于镇中心柳泉集的货物集散地,商铺栉次鳞比,商品琳琅满目,每天买东西的人摩肩接踵,从人们满意的脸上看出小康生活的喜悦。</h3><h3>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柳泉人没有忘记那些曾为这片土地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西堡烈士陵园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界人士及柳泉镇中小学生们,每年清明节都要从四面八方赶来,缅怀先烈,祭奠英灵。如今柳泉人民正高举革命先烈染红的战旗,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满怀信心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脚步坚实地做新时代的追梦人。</h3><h3>注:①运铁沟由官路村蜿蜒北上,经高皇村东至利国镇,曲折向西注入微山湖,形成“三山不见水倒流”的景观。</h3><h3>②民间传说,景山寺赛苏州,一天卖豆腐八百担。</h3><h3>③黄埔生国民革命军第九师二十五旅五十团团长蔡敦仁,柳泉镇东蔡村人。北伐时,汽车起火,竟遭焚死,年仅二十六岁。其黄埔军校同学把兄弟郭剑鸣为蔡敦仁墓碑撰书“谁继终军”。</h3><h3>敬请读者在评论区对本文提出宝贵意见,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