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

寒江雪

<h1><b>  行、是不同职业的分工,当、是职业所做的事情。曾经渗透到生活每个角落的老行当随着时光流逝而越发的稀少,科技创新,现代文明取代了许多传统手工,传承的意义在于让人们记住民族发展的轨迹,社会演变的历史,对于步入一个甲子的人在捡回生活记忆的过程中愈发对民族文化更加珍惜。</b></h1> <h1><b>  2018年12月24日,在平安小区修鞋的丁师傅只记得春节和八月十五,从不知道什么鸟的圣诞节。</b></h1> <h1><b>  2018年12月24日,36路公交车上的流动货郎。出售的商品也大多是手工艺品。</b></h1> <h1><b>  2018年12月21日,特博会上一老木匠和一小木匠在交流。过去的老木匠手工技艺相当了得,现在的小木匠制作效率也不敢小瞧。</b></h1> <h1><b>  2018年12月21日,特博会上,一老外惊奇不已的拍摄糖画。溶化的糖演变为画,也融合了民族文化。</b></h1> <h1><b>  2018年12月21日,特博会上,天津非遗传承人陈玉庆手工制作的动偶机械钟表,深深吸引住一对夫妻的眼球。</b></h1> <h1><b>  2018年12月21日,人物烫画传承人李玉良老先生在特博会上展示精湛的匠艺。</b></h1> <h1><b>  2018年12月21日,特博会河北博物馆展台里,留恋在刺绣时光里的人们在精美作品里面还可以找到老祖宗的智慧和勤劳。</b></h1> <h1><b>  标准牌缝纫机,上世纪的老牌子,制衣作坊里最起码的配置,在哒哒的缝制声中,诞生了无数件好看的迪确良、迪卡衣裳。</b></h1> <h1><br></h1> <h1><b>  至今在成都街道的老茶馆里,这种烧茶的炭火还可以见到哩,稀罕那个烟熏火燎夹杂着茶香水汽营造出的薄雾空间。</b></h1> <h1><b>  红星照相馆,后来叫石家庄照相馆,现在叫的更大了,河北照相馆。只是原来的照相地间儿好多都租给了卖好吃的了。以前的一楼大厅成了通往二楼的狭小走廊。还是蛮亲切的,这里有我小时侯的影子。</b></h1> <h1><b>  呼和浩特街上,赶着驴子卖水果的,在2018年的10月,我觉得挺怪的,当地人见怪不怪了,因为回头率太低了。</b></h1> <h1><b>  卖烧饼的穿上了古装,掉渣的烧饼和微信支付跨越了多少时空,又有谁能说的清呢。</b></h1> <h1><b>  你画脸谱是一种艺术,一用来展示或是传承,二用来维持生计,非常令人尊敬。</b></h1> <h1><b>  你画脸谱也是一种艺术,在维持生计的同时,凝聚着薪火相传的梨园情节。</b></h1> <h1><b>  那年春晚,唐山老人表演的皮影给人的动感印象非常震撼。2018年春天一个大学校园的非遗文化传播带给小朋友更多的好奇和喜爱。</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