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话剧是实验学校西校区活动课中别具一格的特色课程。这学期的活动课由孔阳阳老师,彭妍妍老师,吴佳芮老师一同开展。</h3> <h3> 话剧活动课介绍了话剧的历史,让孩子们了解了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话剧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也让孩子们领略了话剧的魅力,比较学习剧本的创作方式,等等。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剧本不是课文,不再有大量的叙述性语言,除了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外,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改写剧本时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语音要准确,对话就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为了演好某个角色,演员对其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眼神都是反复推敲、试演,在这个过程中,话剧也使得学生其语文基础知识得到了训练和提高。</h3> <h3> 学生们观看老舍经典的话剧《茶馆》,带领学生体会《茶馆》显示的话剧民族化的追求,了解话剧的表演方式,深入进行剧本创作。也让学生们模仿话剧进行表演,再现经典。</h3> <h3> 学生们正在自主进行话剧表演。</h3><h3>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改编后进入表演,他们又会根据实际,结合当代学生的一些特点不断调整、充实,进行再创造,从而使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话等更具个性化,使得形象更为丰满。</h3> <h3> 通过观看话剧《茶花女》让学生们了解到中国现代戏剧开端在东京,起源于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最早演的是《茶花女》。《茶花女》是根据小仲马的小说改编的,这个小说曾被威尔第改编成歌剧,其中《祝酒歌》非常有名。学生从模仿话剧而亲身感受人物的生活、用心体验他说的每一句话,就更直接、更感性地理解了人物,不知不觉中被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品质、精神所感染。</h3> <h3> 孔阳阳老师对剧本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最终确定为《李尔王》为学生们的汇报表演作品。由于《李尔王》这部话剧的排演十分具有挑战性,三位老师齐齐上阵对学生们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从秋到冬选角及剧本熟悉过程漫长而艰辛,唯有孩子们的兴高采烈和积极雀跃让原本不易的话剧活动课变得生动且具有挑战性。</h3> <h3> 《李尔王》讲述了老迈的不列颠国王李尔被浮夸的辞藻蒙蔽了心智,将财产悉数分给两个邪恶的女儿,却让真诚的小女儿远嫁他方的故事。</h3> <h3> 拿到剧本时,厚厚的剧本实在让人着急,里面晦涩的内容学生们却读的津津有味,这便是话剧的魅力,这便是莎士比亚令人佩服的天才手笔。</h3> <h3> 三位老师对剧本进行初步编排,让孩子们一个字一个字的进行纠音,对剧作内容进行初步领会,孩子们认真研读的样子真的令人十分感动。</h3> <h3> 与此同时,学校为了话剧活动课能够顺利开展,请来了从北京来的话剧专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三次培训,每一次的培训都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他们从原来的扭捏不语变得敢于把感情表露于面部,他们从不会读剧本到流利背诵。</h3> <h3> 话剧专家对孩子们的角色再次进行确认和筛选,最终选出了适合每个人的角色。角色的深入学习让孩子们了解到尽管《李尔王》是一部严肃的悲剧,却有很强的观赏和娱乐性,让人血脉喷张的同时也时时令人忍俊不禁。</h3> <h3> 每一次的指导,大家都围坐在一起讨论和剧本有关的内容和如何演的更出色的方法,孩子们提出问题,专家老师进行细心认真的解答,并同时给出建议和更好的表演形式,对每一个表情进行细致的研究,对每一句话的语气,品读方法进行训练。经常是一下午或者一上午不停歇,孩子们全神贯注的聆听,每每下课都觉得意犹未尽。</h3> <h3> 为了让孩子们真正理解每个角色,老师们对每个孩子都进行考核,最终确定个人的角色基调和注意事项以及表情语态的管理等。</h3> <h3> 每一次的排练,专家和老师都在严格认真的指导学生。用捷克布拉格《PRAVO》的评论来说‘‘莎士比亚经典的完美演绎,展现了作品所有的情感和哲学深度。”即使是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亦能够体会其中深意,将最棒的戏剧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们共同期待实验学校西校区话剧活动课节课汇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