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向英姿三折腰》——记大兴安岭女子架桥连(四)

张纯义

<h3>2011年7月20日 新林论坛的观感文章<h3>林海彩虹渡激流</h3><h3>新林论坛 刘薇</h3><h3>驻足大乌苏,凝望烟雾笼罩宛若仙境的彩虹桥,倾听当年“女子架桥连架桥”的故事,我有一种久违的感动,为一个逝去的年代,为无怨无悔的青春……大桥的名字富于诗意,名曰“彩虹”。“彩虹桥”因特有的双曲拱造型和女子架桥连所建而得名。当年清一色女知青,完全按照部队建制,为修一座大桥专门成立一个女子架桥连,从新闻和文学的角度说,这背后该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啊!我一下子觉得我手中的笔有些沉,怕担当不起、表现不出这座大桥所承载的情感内涵与历史重量。</h3><h3>十七八岁,少女如花似梦的妙龄,想象中该是裙带飘扬,该是书生朗朗,该是休闲时尚。而19世纪70年代,激 情燃烧的岁月里,来自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平均年龄仅20岁的160多名女知识青年组成了遵循军队模式、由知青自己管理自己,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女子架桥连”,以一往无前的革命意志,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没膝的大雪,率先在塔哈河上建起了这座“彩虹桥”。女青年们由过去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的城市姑娘,锻炼成了能上山伐木、劈岭凿石、登高架桥的“铁姑娘”。被人们誉为“密林深处的红色娘子军”。她们当中有的成了锻工、木工、钢筋工、架子工,有的成了各种机车的司机,她们已经掌握了各种各样的架桥技术。女子架桥,堪称古今中外桥梁史上一大奇迹、一大壮举!女子架桥连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人们被感动着……周总理称她们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1976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赴大兴安岭讲学,为她们题词:“敬向英雄三折腰”;1971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级记者、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家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在赴吴八老岛地区实地采访期间,在桥梁施工现场见到她们时,非常高兴,祝福她们荣誉常在,并表示要把自己的女儿送来做她们的徒弟。</h3><h3>凝望彩虹桥我想象着,这些不曾谋面的“知青姐姐”,现在应该都是</h3><h3>60多岁的。激情年代,青春岁月,如歌行板,往事如烟,一座桥凝结了多少情感啊。以我的能力,我能传神地表现出那座英雄的、威武的、神奇的、浪漫的、诗意的、非同一般的、不同凡响的、几近于时代与精神绝唱的桥吗?那仅仅是一座“桥”吗?——那应该是一个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各自参半的载体与坐标吧!</h3><h3>在这茂密的林海里,在这遥远的地方,这座桥以造型的美感和隽永的韵味远离平庸,不能不让人心动,在那样的年代,是那样的林海,一个个稚嫩的肩膀托起一座座桥梁,这可能又是一个青春无悔的故事,然而祖国不正是在这一代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献身铺路中前行。记得一位朋友说过:“人生旅途远比昙花漫长,但也就一次。一次的青春,一次的成功,一次的勇往直前,一次的轰轰烈烈,一次无悔人生……为了这一次,却需要长时间坚忍不拔的进取和历尽艰辛的跋涉,甚至耗尽一世的光阴、毕生的精力。</h3><h3><br></h3><h3><br></h3></h3> <h3>今天我如约来到河畔桥边。应该是和女子架桥连的知青的心灵有约。我淌着河水,下到桥下。河水湿透了我的鞋子和裤子,我全然不顾,寻找最佳的拍摄位置。动力来源于近在咫尺的美景,亦来源于渐行渐远的女知青的背影。到处盛开着野罂粟花,黄色的花朵就像超薄的丝绸,圣洁而华贵;晨雾的轻纱中,我仿佛看到女子架桥连的姑娘们,攀爬在桥桩之上,奋战在冰雪之间,也仿佛看到时序递减与青春的消逝……虽然我是用手按下快门,但是驱动手指的,是人的意识与情感。按快门如同扣扳机,越稳越好,只有将饱满的情感汇于指尖,按下快门的瞬间才会稳健而有力,才能保证画面的清晰,还原生活的质感……大乌苏、彩虹桥,我用镜头和情感定格你。<h3>如今,全国仅有的当年的“铁姑娘”们,除少数还留在林区外,大都在后来返回了家乡并已退休,但对美好青春的这份眷恋,已永远地留在了那片黑黑的土地。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史将镌刻她们的青春乐章。</h3><h3><br></h3></h3> <h3>新闻媒体报导节选:<h3>《一道永不褪色的彩虹》,是当年女子架桥连的四位姑娘2009年回第二故乡-大兴安岭时,新林区的记者孟庆海采访、撰写的一篇报导,现转载给大家。</h3><h3>一道永不褪色的彩虹</h3><h3>——新林区女子架桥连寻亲寻梦之旅纪实</h3><h3>孟庆海</h3><h3>走过40年的岁月,当年享誉国内外、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的新林区女子架桥连的四名铁姑娘从上海、杭州、佳木斯等城市汇集一起,回到了她们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新林。40年后的她们,该是已经到了当奶奶、姥姥的年龄,但当我第一眼看到她们时,却深深地感觉她们还是那么年轻、睿智而富有活力。当地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来啦、教授她们技艺的工人师傅们来啦,相见的那一刻,激动的泪水、开心的面容、道不完的相思、诉不完的离别,浓浓亲情在瞬间释放。在一天紧张的行程里,欢笑与泪水一直伴随着她们。</h3></h3> <h3>心中的彩虹<h3>在10余年的建桥岁月里,由她们建造的道道彩虹遍布兴安,凝注着她们的青春,是她们心中永不褪色的彩虹,是她们人生中的最傲。位于新林辖区内的彩虹桥、争光桥是女子架桥连成立后最先建造的两座桥,从她们急切的心情可以感受到这是她们心中的最美、最爱。</h3><h3>当她们来到彩虹桥上,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用手轻轻抚摸着桥体,这个桥墩有我浇筑的水泥混凝土、我就是在这里开着卷扬机、这里的钢筋是我捆绑的……她们与师傅、与我们同行的每一个人情不自禁地诉说着自己当年工作、生活的场景。吃住的工地、生活过的帐篷所在地、工地学习站,当年建桥的情景历历在目、如数家珍,彩虹桥将她们的记忆带回到火热的岁月。据她们讲,彩虹桥是她们在建桥生涯上最具有艺术美感的一座桥。高大的桥身横跨大河,大小桥孔组合在一起犹如一件艺术作品。据她们介绍,这种桥在建桥学上称之为“双曲拱桥”,而新林宏林场施业区内的“争光桥”是“简支梁桥”桥种,在建设新林宏图林场的“争光桥”时,虽然没能过多询问其中的细节,但从得知她们是背着行囊徒步从碧州镇走到宏林林场施工现场这一点,内中的艰辛也已感知。</h3></h3> <h3>第一任连长田立荣,抚摸着桥栏,禁不住热泪盈眶。</h3> <h3>回忆起当年工作、生活时的场景时,她们讲述道,当时的施工设备只有少量而简陋的搅拌机、卷扬机、火锯等设备,大部分工序是靠斧凿、手锯、钳子、锹稿等工具来完成。我在浙江知青网上翻看她们当年的老照片时,火热的工作场面、一丝不苟的学习场景、意气风发的面容,深深地感染着我,对她们用柔弱的身躯背负着几十公斤重的水泥在工地上来回奔走,在冰冷、齐腰深的河水中支模具、清砂石,在20几米高的桥体上运送物资、施工,内心中体味到她们的艰辛、勇敢和伟大。临行时,她们真切地建议当地的同志,能否在彩虹桥头的两侧修建上下河岸的石阶,树起桥名石刻,以方便游人的参观和游览,让后人了解那段历史。</h3> <h3>在逐步的接触和交谈中,对四名女桥工基本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田立荣,时任当时的女子架桥连的连长、指导员,是新林林业局最早输送出的优秀知青代表。工人师傅和女桥工们评价她:干事果敢、顽强机智、雷厉风行、很会做思想政治工作,是连里的主心骨和姐妹的贴心人。在调任省工会任职后,每年都抽出一个月的时间回到连里,从中可以看出她对连队的感情。刘玉芳,这个1971年来到大兴安岭的“小上海”,直到国家落实政策才返城,是在女子架桥连工作、生活时间最长的女桥工之一,也是女子架桥连的最后一任副连长,连里都戏称她为假小子、铁姑娘。在连里七、八年的时间里,从木工、排长到副连长,一路坚韧地走过来,同来的余再玉告诉我,她严重变形的腿就是长时间从事水中作业留下的,姐妹们至今都不同程度地患有风湿病,至此才纠正了我初次见面时自以为是先天遗传所致的错误认识,后来,看到老照片中的她,抬着原木轻松的体态、表情,我被彻底征服。余再玉是连里的通讯员,57岁的她还是那么甜美,充满着纯真,可以想象当年的她有多么的漂亮,从她战友的言谈中感觉到,通讯员的工作可不是想象的那样轻松,连里的大事小情都是她在跑,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好性格、好脾气还真做不来。庄英囡,也是71年来的“小上海”,分配到女子架桥连后调碧洲桥梁总队,与女子架桥连有着不解之缘。<h3><br></h3></h3> <h3>上图72年在彩虹桥连队驻地,右2是田立荣。下图左李玉芳第一杠抬圆木,下图右余再玉、刘玉芳年轻时合影。</h3> <h3>假小子刘玉芳,人称铁姑娘。</h3> <h3>情系第二故乡<h3>“记得是一个刮着大烟炮的晚上,下车的时候是工人师傅把她们一个个抱下来的,不是她们小,而是站台太高!不是她们怕冷、而是从来没有见过冰雪,不知道大冰雪有多么厉害!天那么冷!那么黑!风那么大!雪那么大! 头一夜给她们留下的印象是她们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是此次“回访团”团长王永凡同志一段富有情感、哲理、诗情的话语,从中最能体味到当时的情景。她们来到连里时最小的只有17岁,最大的才24岁,在新林女子架桥连生活、工作时间最长的知青女桥工达10余年时间。而今,她们再回到第二故乡,最思念的是与她们有授业之恩的工人师傅。</h3><h3>在女子架桥连里只有12位工人师傅,由于迁居和病逝等原因,目前在本地居住的只有两位啦,他们负责教授技艺和技术指导。据工人师傅讲,在选择他们这12位时,时任领导可是下了一番功夫、花了一番心思的。政治素质、技术水平、家庭、社会背景等,组织上都进行了详细的政审和社会调查,可见当时的各级领导对她们的重视程度。这12位工人师傅与她们同工作、同学习、同劳动,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和师徒情感,时任火锯班师傅的吕学工老人,回忆起当年他的手被锋利的木刨将手掌连皮带肉削去两块,是刘玉芳在医院里护理他10余个日夜时,老人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h3><h3>来到了家乡新林区碧洲镇,来到工人师傅的家中,进到屋中,思念、牵挂她们而又和蔼可亲的嫂子、阿姨,墙上的老照片,还有暖暖的小屋、热乎的火抗、为她们准备的干净被褥,这一切让女桥工们又回到了那久违的记忆。与嫂子、阿姨说不完的话语、看不够的面容、道不完的离别,让人深切感受到离家多年的孩子回到家中的温馨感觉。回想起往事,她们最喜欢吃的是嫂子、阿姨当年做的烙饼,这是她们记忆最深刻、最香甜的食物。</h3></h3> <h3>当地的党委和政府对她们的到来,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安排了区局主要领导和责任部门为她们的寻亲寻梦之旅的行程做周到细致的服务。担任知青协会会长的区政协主席公丕海同志,对她们的到来倾注了一位领导、友人和朋友的深切关心。特别是刚刚调任不久的常务副区(局)长王新宇同志全程陪同,他代表区委、区政府满怀深情地说道:“是新林发起和筹建了女子架桥连,你们生活、工作在这里,这里有你们的亲人,有你们建造永存后世的道道彩虹,你们的青春留在了这里,你们的情感留在了这里,新林就是你们的娘家、你们永远的家,新林人永远把你们当作亲人,家乡的亲人不会忘记你们建的桥、你们创造的新林精神,更不会忘记你们的人,希望你们常回家看看,关注第二故乡的变化”。为了让她们在时隔40年后再次了解新林,在原有的行程上又特意安排她们参观了新林的新兴产业。</h3> <h3>永恒的精神<h3>女子建桥,而且是建造各种钢筋混凝土结构、通行大型车辆的桥梁,这堪称世界建桥史上的传奇。从江南秀美的鱼米之乡来到人迹罕至、到处是原始森林的大兴安岭,一群从未离开过父母、正在憧憬未来的青春少女,而今要独立生活、工作,并成长为闻名中外的女桥工,这是质的飞跃。她们不仅要克服在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思想观念等方面与北方的差异,还要迅速成长和进步,她们不仅成功啦,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她们的感人事迹一直在人们中间传颂,现在,女子架桥连走过的光辉历程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涵、支撑她们取得巨大成就的坚定信念,当代新林人正在深入地挖掘和弘扬,并且在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组织了大规模的学习弘扬新林精神主题实践活动。</h3></h3> <h3>工作、生活军事化的管理,使政治学习,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成为姑娘们日常生活中的必修科目。三荣堂里上过的忆苦课、集体食堂吃过的忆苦饭、赤足走过的忆苦路,是女桥工们生命中最难忘的。特别是华罗庚、杨勇、王钊等国家、省地各级领导亲自来到连里看望、慰问她们,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杨勇上将还特意为她们带来了当时大兴安岭看不到的西瓜,“杨勇上将分西瓜”的典故(因为只有几个西瓜,每人只能分到一小块)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关爱给予了她们莫大的激励和鼓舞,使她们克服了女性先天生理上的制约,锻炼成为了一个个坚忍不拔、奋勇争先的铁姑娘和假小子。木工、钳工、钢筋工、卷扬机手,抬原木、背水泥、制模具、上跳板、各个岗位、道道工序女桥工们各个表现出色,女子架桥队多次被评为新林区、筑路总队、大兴安岭地区、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军区、沈阳军区、林业部、交通部的先进集体,事迹刊登在大兴安岭日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青年报、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上,上海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大有作为》的专题纪录片。“密林深处娘子军”、“黄毛丫头架大桥”的事迹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荡起了涟漪。返城的她们,不仅没有被时代所抛弃,而且做得非常成功,成为了企业、部门的骨干,很多还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回忆那段历史,她们深情地说道:那一段的经历让我们刻骨铭心,因为那里有我们的青春和热血,有我们辛勤的汗水,有我们的欢乐,有想家的辛酸,思念亲人的泪水,有很多的无奈和苦涩,有在艰苦环境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最纯洁、最神圣的友谊,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才有了今天的回味无穷,有了今生的无怨无悔。</h3> <h3>当地的老人回忆起当年有关她们的故事,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可见她们的到来对当地有多么大的影响。当地人最深刻的是“上海大白兔奶糖”,不仅是当地孩子们没有见过,就是大人们也很少有人吃过。每天清晨的健身运动和健美锻炼,以及姑娘特有的爱唱、爱说、爱笑的天分,处处给当地带来了视觉、听觉和观念上的冲击,当地干部职工从开始的反感、看不惯、不理解到逐步的顺眼、模仿、学习到融合,不仅让这个沉寂的林区小镇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更具有历史意义的是给当地带来了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推动了林区职工群众思想观念进步,激发了人们深埋在潜意识里追求现代文明和美好事物的愿望。</h3> <h3>虽然和她们接触的时间短而又短,但从她们的言谈举止、行事作风上,每个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她们由内而外散发的大气、才气、底气、勇气和骨气,南北方人优秀的性格品质在她们身上融合、升华,并得到充分的展现。当前学习弘扬大兴安岭精神、新林精神,主要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切畏难情绪,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而女子架桥连的感人事迹是新林精神的生动展现,她们在艰苦环境中磨炼出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奉献的精神、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追求美好理想的崇高境界、直面人生的磊落胸怀、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是她们留给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最需要学习和弘扬的精神内涵。</h3> <h3>感受故乡变化<h3>在大乌苏鹿苑山庄、兴安鹿种源繁育基地,当女桥工们看到梅花鹿、马鹿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特别是鹿儿们毫不陌生地走到她们面前,冲她们要吃食时,她们孩子一样拔来鲜草喂给鹿儿们吃。当看到刚刚降生的鹿宝宝时,吸引她们观赏了许久都不肯离去。她们迫切地询问着鹿儿们的生活习性、药用价值等相关知识,并关切地询问当前的发展规模。在香菇养殖基地,当看到菌棒上结满的毛茸茸的香菇、规模宏大的基地建设,表示回去后,一定向全国宣传和推介我们的纯天然、绿色产品,让第二故乡的百姓早日富起来。看到盛兴人造板有限公司这样的大型企业在新林安家,为第二故乡蓬勃发展的林木产品精深加工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她们引以为豪的是大兴安岭的美,美在生态、美在天然、美在绿色;她们的话题离不开的是丰富的野生浆野果、产量巨大的菌类、蕴藏量丰富的矿产,她们期待着新林的崛起。</h3></h3> <h3>田立荣接受记者采访。</h3> <h3>新林女子架桥连不仅为后人留下了道道造福桥,更为珍贵的是她们创造的精神财富,一种艰苦创业、严于律己、甘于奉献、创先争优、激励奋进、勇争排头的精神,她们一直是新林人学习弘扬的典范,并提炼凝聚成为新林人继承和弘扬的新林精神的重要内容,激励和鼓舞着新林人在发展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她们的精神将是兴安岭上一道永不褪色的彩虹。</h3> <h3>女子架桥队也是女子民兵连<h3>高娟霞</h3><h3>我们女子架桥队也是女子民兵连,有武装民兵和基干民兵,那时武装民兵每星期二晚上要擦枪,把枪擦的亮亮的,一点尘土也没有,星期天有军训、有时打靶。在建塔河瓦拉干河大桥时(当时连队驻地属边境地区)有几次都是晚上紧急集合,当我们进入梦香的时候,突然间有紧急集合的钟声,我们迅速地起来,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打好背包,整好行装,以最快的速度整队,在操场上严阵以待,在夜茫茫、雪皑皑的深夜进行一次短暂的野营拉练和演习,在次日的早上六时照常起床出操,这种集体化的生活、部队化的作风早已使我们习惯了。 (摘自浙江知青网)</h3></h3> <h3>採蓝莓轶事<h3>陈鑫娣</h3><h3> 带着孙子去水果店,看到一盒盒的蓝莓,晶莹剔透,散发诱人的香味。</h3><h3>不由得想起年轻时在大兴安岭的场景。夏天了,业余时间我们会爬到山上的树林里,那里有满山遍野的野果山花,其中的都柿即今日的蓝莓是我的最爱。每次都吃得嘴唇牙齿都成了青紫色,互相瞧着哈哈大笑。有一天下班后,没顾得洗澡,我们女子架桥队的两个队友,包梅芳和董紫云结伴上山去採蓝莓。天慢慢的暗下来了,没見她们回来,我们都开始着急了!有人提议大家拿着洗脸盆到树林的边缘,边敲打边呼喚她们的名字。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终于見到她们走出了树林。大家欢呼雀跃着抱成一团。她们果然是迷失了方向,听到我们的敲盆声才找回来。这是我告诉孙子的一个小故事,那是奶奶的青春岁月中的点滴。</h3></h3> <h3>追忆往事<h3>陈时菊</h3><h3>“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期,最流行、最时髦、最激动人心的歌词。塘栖古镇沸腾了,广大年青学生响应时代的号召,纷纷报名去祖国的大东北—大兴安岭。我们塘栖中学五十几个应届毕业生,像大革命时期的热血青年,投笔从戎,离别了爹娘,告别了故乡,踏上远去的征途,来到了祖国的最北边,大兴安岭桥梁大队女子架桥连。</h3><h3> 人生苦短,流年似水,四十几年前的往事依然放在我心中珍藏,每当寂寞时,我会想起大兴安岭连队的生活,想起患难与共的知青姐妹,往事历历在目。</h3><h3> 那是1974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难得天空放晴,连部决定由杂工班先上山打道路,开辟路基。那天却成了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跟每次打道一样,中饭后各自拿着工具,坐着卡车来到干活的地方,看似简单的活,但干起来很累,整整一个下午开出一条道,人感到十分疲惫,拖着沉重的脚继续往前移,山有点高,低头望下看,人变得很小,我走在后面,突然一脚踩到了一块松动的石头,人一晃,连同石头摔了下去,那是九十几米高的山坡啊!完了,完了,今天肯定没命了!脑子一片空白,口中喊着妈啊!妈呀!我只知道先是横着滚,滚到半山腰时,不知被什么东西碰了一下,开始直着往下翻滚,帽子、手套、口罩也不知飞向何处,当时出于保护自我的本能,双手紧紧抱着自己的头,不想让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但鼻血、牙血还是流了一脸,心想我这次肯定摔死了,还有点清醒隐隐约约地传来叫喊声、哭声,战友们看到这样的情景吓坏了,后来越滚越快,接下去我什么都不知道了……。后来战友们告诉我,是直挺挺摔在结了冰的河面上。大家七手八脚把我抱起来,轮流背着直奔连队医务室,经过一路的颠波,我慢慢醒了过来,我一时想不起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会有人背着我,脑子出现了短暂的失忆,大家还没有从惊慌中缓过神来,我要求自已走走,这样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艰难地往前走,快到连队时,连长、指导员得知情况及时赶过来,把我扶进医务室,刘大夫诊断有脑震荡,生命没有危险。算是命大逃过了一劫。这时事务长老金头(上海女知青)烧了热腾腾的面条送过来。我还真饿了,很快把一大碗面条吃完。这时刘大夫叮嘱我,脑震荡要卧床休息。整整十八天,我每晚都被恶梦惊醒,浑身疼痛难忍。好在有战友的照顾,使我的身体恢复很快。但至今还是落下头疼的毛病。</h3><h3>往事如烟,象这些生死一线的事情时有发生,十年的知青生活,我们这批赴大兴安岭的热血青年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祖国的边疆,我们不遗憾,革命年代的需要,我们为祖国付出了青春,为祖国繁荣创造了财富,我们值了。</h3><h3>人生历练,有苦难、有欢乐、有热情、有付出也有收获。但更多的是回忆。这是真人真事,更是故事,每当“龙江”姐妹欢聚一堂,翻翻老照片,叙叙往事,感叹万分!</h3><h3></h3><h3></h3><h3><br></h3></h3> <h3>新华社哈尔滨1973年3月12日电<h3>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活跃着一支由上山下乡女知识青年组成的女子架桥连。她们凿石劈岭,登高架桥,为开发和建设大兴安岭新林区作出了积极贡献。</h3><h3>这支女子架桥连是由来自上海、杭州、佳木斯等城市的一百六十多名女知识青年组成的,平均年龄二十岁,她们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经受过革命风暴锻炼的红卫兵小将。一九六八年以来,一批女知识青年遵照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接受工农再教育的伟大指示,怀着建设祖国边疆的雄心壮志,先后来到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林区,参加新林区的建设工作。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她们组成了女子架桥连。她们在上级派来的十二名老工人的帮助下,承担了林区架桥任务。全连女青年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的教导,树立了敢想、敢干、敢革命的思想,决心为革命架设桥梁。</h3></h3> <h3>祖国不会忘记你们</h3> <h3>在茫茫的人海里<h3>你是哪一个</h3><h3>在奔腾的浪花里</h3><h3>你是哪一朵</h3></h3> <h3>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h3>那默默奉献的就是你</h3><h3>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h3><h3>那永远奔腾的就是你</h3></h3> <h3>不需要我认识你<h3>不渴望我知道你</h3><h3>你把青春融进</h3><h3>融进祖国的江河</h3></h3> <h3>山知道你 江河知道你 <h3>祖国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你 </h3><h3>山知道你 江河知道你 </h3><h3>祖国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你 <h3>祖国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你 </h3><h3>山知道你 江河知道你 </h3><h3>祖国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你 </h3></h3></h3> <h3>在攀登的队伍里<h3>你是哪一个</h3><h3>在灿烂的群星里</h3><h3>你是哪一颗</h3></h3> <h3>在通往宇宙的征途上<h3>那无私拼搏的就是你</h3><h3>在共和国的星河里</h3><h3>那永远闪光的就是你</h3></h3> <h3>不需要我歌颂你<h3>不渴望我报答你</h3><h3>你把光辉融进</h3><h3>融进祖国的星座</h3></h3> <h3>山知道你 江河知道你<h3>祖国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你</h3><h3>山知道你 江河知道你</h3><h3>祖国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你</h3></h3> <h3>山知道你 江河知道你<h3>祖国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你</h3><h3>不会忘记你</h3><h3>不会忘记你</h3></h3> <h3>献给女子架桥连的战友们<h3>岳英伟</h3><h3>杜鹃花红松桦青,</h3><h3>万顷林海架彩虹。</h3><h3>艰难困苦脚下踩,</h3><h3>钢筋铁骨铸碑丰。</h3><h3>莫道冰雪欺双鬓,</h3><h3>依稀飒爽少时风。</h3><h3>更喜光波传丽影,</h3><h3>一声战友别样情。</h3><h3>2O16年7月</h3></h3> <h3>赞女桥工<h3>----写给女子架桥队</h3><h3>解放军刘国春</h3><h3>人生有待险峰攀,磨难重重不等闲。</h3><h3>高寒禁区迎贵客,有为知青到兴安。</h3><h3>凌云壮志女桥队,雨后彩虹更娇颜。</h3><h3>巾帼不负男儿志,敢叫日月换新天。</h3></h3> <h3>女桥工之歌<h3>我们是毛主席的女桥工,战斗在高高的兴安岭,为祖国架桥,为世界畅通,赤胆忠心为人民,向前进,女桥工,革命路上永不停,向前进,女桥工,革命路上永不停,跟着领袖毛主席,迎来全球一片红。</h3></h3> <h3>桥队之歌<h3>站在桥台望北京,心中一轮红日升,桥队北京万里远、万里远,桥工和毛主席心连心,桥工和毛主席心连心。我爱桥队,我爱桥,桥队就是我的家,我的家。桥工最听毛主席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桥工最听毛主席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党叫干啥,就干啥。</h3></h3> <h3>图片和文字提供:大兴安岭女子架桥连第一任连长田立荣。谢谢收看,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