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再相伴,爽爽贵州行 (二)

老井

<h1>  下司古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府凯里市下司镇,全镇总面积152平方公里,近5万人,多以汉,苗,仫佬等民族为主。是“世界名犬之乡”,“世界一流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中国龙舟冠军之乡”,被誉为“清水江上的明珠”。</h1><h1> (图为网上下载)</h1> <h1>  我们来到下司古镇,首先见到的是一座桥,桥上可观赏清水江风光。下司古镇的楼房是沿江而建的,六百年前这里被开辟为商埠,南来北往的生意人特别多。</h1> <h1>  下司古镇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水运的繁荣带动经济文化的发展,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有明代阳明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仁,有辛亥革命时期刺袁烈士张先培,反袁将领吳传声,民国时期贵州第一家银行“贵州银行”创始人戴蕴珊,以及鼎鼎有名的实业家周绍阳等。</h1> <h1>  吊脚楼上挂着一串串大红灯笼,复制着当年那个曾经热闹繁华的商埠。</h1> <h1>  走过这座桥就看到下司古镇的牌坊,下司牌坊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清代八柱三开间立体式风格,正反两面的抬案穿枋上都有精美的雕刻,有人文故事,有寓意长寿幸福美满的动植物,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內涵。</h1> <h1>  走进下司牌坊,就是古镇的街道。我的视线很快被一间商舖吸引,这是一间银饰刺绣品商店。</h1> <h1>  苗族人喜欢银饰和刺绣,这类商店特別多,柜台里商品琳琅满目。</h1> <h1> 银匠老师付在制作银器。</h1> <h1>  苗族女子自幼学习缝纫和刺绣,出嫁时妈妈会让女儿穿戴最美的服装和银饰品。</h1> <h1>  苗绣和银饰,是苗族人的语言,一针一线含蓄地记录了苗人的历史变迁,民族审美和情感寄托,成为一部穿戴在身上的史诗。所以苗族人把妇女的服装看得特别重要和神圣。</h1> <h1> 背娃娃的背袋也是这么精致。</h1><h3></h3> <h1>  从这栋楼房的背景可知与这条街平行的是一条亲水坪台。</h1> <h1>  这个吊脚楼很有特色。</h1> <h1>  街道上不同风格的民族建筑很多。</h1> <h1>  这是侗族鼓楼,是侗族某一姓氏族人的标志性建筑,古镇有几个侗族鼓楼就说明有几个姓氏的侗族人。</h1> <h1>  在特色的民族建筑中也参杂有徽式建筑,说明这里的汉人和少数民族相处十分和谐,构成了古镇建筑的多元性。</h1> <h1>  阳明书院建于明代后期,距今巳有600年历史,明万历年间王阳明再传弟子孙应鳌来到下司传播阳明心学。在孙应鳌讲学的旧址上修建了阳明书院,以此延续阳明文化。书院以“诗”破题,通过由浅入深的“本悟、思悟、契悟、渐悟、大悟、传悟、时悟”七个展陈空间,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王阳明生而不凡、立志成圣、龙场悟道等事迹。</h1> <h1>  书院的內景。</h1> <h1>  堂屋两旁的对联“无不知则不知,有不知则有知”,鼓励学生的求学精神。</h1> <h1> 书院旁的学生课桌。</h1> <h1> 下司古镇的人文历史厚重。晚清民国初的经济繁荣带动了文化的“百花齐放”,引来了商帮文化,宗教文化,中原文化,马帮文化,各种文化在下司共存共融,和谐发展。</h1> <h1>  古镇的风雨桥特别美。</h1> <h1>  禹王宮建于清代中晚期。又称两湖会館,是由湖南、湖北两省的富商、乡绅们出资兴建的,曾见证了下司的繁华。如今禹王宮已改造成为下司“忆象活态历史展示馆”,以“源生态”为主题,以下司历史沿革为脉络,将下司因水而起,因商而兴,因人而彰,因旅而旺的发展过程展现在人们眼前。</h1> <h1>  广东会馆。当时这样的会馆就是接待各路商人起居饮食,会友,谈生意的地方。</h1><h3><br></h3> <h1>  沿着江边有一条亲水木栈道,栈道连通古镇的大小码头。古代的水上交通全靠这大小码头。</h1> <h1>  大码头建于清乾隆44年,设99级石阶,人们常说“大码头上走一走,包您活到九十九”。大码头见证了古镇当时商贾云集,人声鼎沸的繁华景象。</h1> <h1>  下司古镇因水而起, 因水而旺,古镇当时的繁华景象可用12个字形容:“河小船多,街小马多,路小轿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完善开放的商业环境使下司成为当时清水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业要地,古朴的下司码头铭刻着曾经的繁荣盛景,到民国时期曾被誉为“小上海”。</h1> <h1>  清水江景很美,碧绿的江水潺潺,我们看到了皮划艇教练和运动员正在训练。</h1> <h1>  改革开放的今天,下司古镇成为旅游名镇,因为它的风景优美及其人文地理优势,又呈现出一派“地美人多”的新气象,今日更比昔日强!</h1> <h1>  小码头旁的接官亭建于清末初年,为当时的官员离船上岸或离开古镇,都要到接官亭接受礼拜和问候。一座小小的接官亭沉淀了不少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烙印和官场迎来送往的礼仪。</h1><h1> 如今它是一个观赏江景,缅怀故人的休憩场所。</h1> <h1>  这座侗族鼓楼面对芦笙广场。广场是下司古镇人群集会的地方。</h1> <h1>  座落在芦笙广场上的下司古戏台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苗族风格的建筑上雕刻有《郭子仪拜寿》图,此图寓意为国立功,受民爱戴和德行德能,子孝父荣的祥和景象。</h1> <h1>  此时芦笙广场正在进行歌舞表演。</h1> <h1>  一场“喜遇下司”的演绎活动开始了。这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下司婚俗文化,今天的演绎,也是文化的传承,值得一看。</h1> <h1> 这次演绎选择的“演员”是一位外国朋友,让他感受一下中国婚俗文化的喜庆。</h1> <h1>  苗家“媒婆”请他喝苗家的甜酒。</h1> <h1>  连心桥前,“媒婆”向外国朋友传授中国婚俗礼仪。</h1> <h1>  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所有的旅客都在队伍中,走过古镇的大街小巷,走过风雨桥……。</h1> <h1>  别具匠心的演绎活动,实则表现了编导者带领游客一览古镇风貌的初心。</h1> <h1>  寓游览于“戏”的游览形式很独特,游客乐此不彼。</h1> <h1> 来到“新娘子”屋前,大家望眼欲穿,只求目睹“新娘子”的美貌。</h1> <h1>  外国朋友掀开盖头,不是“新娘”却是位大小伙子。喜剧性的“婚礼”,让人捧腹。</h1> <h1>  欢笑之间,让人感到中国传统婚礼的温馨和浪漫也不亚于西式婚礼。</h1> <h1>  一场“喜遇下司”的演绎活动,在欢快的歌舞声中结束。</h1> <h1>  喜庆的氛围聊发游客的舞蹈兴致,纷纷进入队伍扭起来。</h1> <h1>  我们几位快乐的老太,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不跳不足以尽兴!</h1> <h1>  黎静的舞姿很优美!</h1> <h1>  下司古镇既古朴又繁华,既有历史沉淀又有新时代的光彩。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难忘的一页。</h1> <h1> 再见了下司古镇!</h1> <h1>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千米,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千米,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00千米。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h1> <h1>  我们到西江千户苗寨已经是傍晚了,估计进寨已看不清什么景色,但一想到可登山看千户苗寨的灯光夜景,也是一种小小的滿足。</h1> <h1>  进寨后,苗寨风光已被夜幕屏蔽,但是寨子里由灯光构成的夜景却是我们意想不到的美!</h1> <h1>  看这座风雨桥就像一座玲珑剔透的雕刻作品。上面三个字是苗族文字“风雨桥”。西江苗寨依山傍水,一条小河贯穿整个寨子,河流之上有七座风雨桥。每座桥都很美。</h1> <h1>  家家商店灯火通明。</h1> <h1>  苗寨就像个不夜城。</h1> <h1>  山坡上吊脚楼的灯光星星点点闪烁,难怪都说西江苗寨的夜景美,就是这些灯光点缀了夜空。</h1> <h1>  晚餐自行解决,我们走进了一家酒店,正遇上“长桌宴”,苗家阿哥吹着芦笙,阿妹唱着敬酒歌,给一位先生“敬酒”,这也太盛情了吧?</h1> <h1>  回想起中午我们在凯里吃的长桌宴,大华也亲身体验了这种乐趣。</h1> <h1>  比起晚上所见,给大华敬酒的阿妹要斯文多了。长桌宴让人终生难忘,让人回味。回味的不仅仅是悦耳的歌声,还有甜甜的糯米酒,酸汤鱼及那份释放自我的轻松愉悦。</h1> <h1>  夜晚的苗寨气温很低,而且下着冻雨,累了一天的伙伴们巳经很疲惫了。黎静陪着我,坚持登上了观景台(坐观光车)。终于如愿以偿,看到了西江千户苗寨那灯的海洋。</h1> <h1>  冻雨还在下,但我俩精神百倍!</h1> <h1>  第二天早上才看清苗寨吊脚楼的景观。苗家人为了适应山地的自然条件,为了繁衍生息,留下平地作耕种用田,选在30—70度的斜坡陡坎上盖住房,其后半部分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前半部分以木柱支撑,形成吊脚柱,故称之为“吊脚楼”。吊脚楼分为半吊脚和全吊脚两种形式,一般有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或关牲畜。</h1> <h1>  清晨,路上都有结冰现象,我们小心翼翼地下到河边合影一张。难忘苗寨的山水,难忘那风雨桥。</h1> <h1>  白天见到的风雨桥比夜晚看到还要美,它更有风釆,更有活力!风雨桥不仅便利交通,也是给人遮风挡雨,休憩娱乐的好去处。</h1> <h1>  导游一再告知苗寨的糍粑好吃,但我们看到了制作糍粑,这可比吃糍粑有趣。哎哟,糍粑太粘,一榔头锤下去,想把它从糍粑里拔出来,可费劲了!</h1> <h1>  我们正赶上由当地苗族同胞表演的民族歌舞节目,苗族人自己表演的歌舞地方色彩很浓,华丽的服饰、欢快的歌舞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让游客更加了解苗族的人文风情。</h1> <h1>  今天我们就要离开苗寨了,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让我们难以忘怀。</h1> <h1>  让我们多看一眼这里的吊脚楼。</h1> <h1><b>  多看一眼苗寨的街景和苗家阿妈。</b></h1> <h1>  多看一眼苗寨的梯田。</h1> <h1>  多看一眼《西江千户苗寨》的古牌坊。这里是我们朝思暮想的地方,我们已来过了!</h1> <h1>  苗寨的深情厚谊让我们滿载而归。</h1> <h1>  短短五天的贵州之旅结束了, 贵州秀丽的山水,贵州的人文景观,贵州的建筑、服饰、饮食文化都让我们大开眼界。</h1> <h1>  听那优美的歌声“飞向苗乡哎,飞向侗寨哎,带着你的梦,一起来喽喂。醉在苗乡哎,醉在侗寨哎,让心灵回归,回归自然耶。”涤荡着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继续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h1> <h1> 多彩的贵州,美丽的中国,我爱你!</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