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color="#ed2308">如今,很多横跨江河湖海的桥梁都是由钢筋水泥浇筑而成,但在徽州千年古村的黄备村庄里,每隔数百步或几步就有一桥。这些桥梁大部分都是石头架成,足有一百余座,像一颗颗璀璨明珠样散落在村中,黄备因而以“百桥”村闻名。</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黄备古时叫“桃源村”,始建于北宋,古称黄弼,亦称王弼,“备者,志备乱也;备者,志绩溪令篁墩所自保也。”据载,时值黄巢起义,因黄巢义军在征战中凡遇地名有“黄”字或与“黄”同音则秋毫无犯。因此黄备先人张保望在绩溪为县令时曾举家避难于篁墩,后来为保黄备一方太平,又不忘先人在篁墩避难的经历,才将此桃花源一样的村庄取名为“黄备”。村庄至今已有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黄备从唐朝到清朝时期,这里属于长寿乡,明清时期并属到二十九都二、三图。民国 21年(1932)属于歙县王村镇,民国 24年归属黄景乡。1949年10月重归属王村区,1952年6月属黄备乡,1955年12月属森村乡,1958年属王村人民公社,1959年属森村管理区,1962年2月后属黄备人民公社、黄备乡。1992年2月后属森村乡。</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黄备村的村名与“黄”姓有关连,并不觉得意外,但黄备村无人姓“黄”,可是令人没想到的。黄备村90%以上是张姓,是历史上篁墩(黄墩)故事的延续。徽州村落大抵都有厚重的历史。正如,黟县西递始自唐末变乱,李改胡姓,隐匿繁衍,形成聚居村落。黄备村张姓遂为主姓。后有方、潘、叶、胡、章、朱、李、蔡、余诸姓迁入。</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黄备村历史上文风昌盛,名人辈出。这里曾出过进士有张一桂、张光祁、张都甫,举人 2名,贡生 2名。明代贡生张辰同官刑部郎中,张真官邻水知县。张一桂、张都甫是曾祖曾孙进士,张一桂,黄备人,寄籍祥符。明隆庆二年进士,累迁翰林院编修、修撰、侍讲学士、詹事府右春坊、国子监祭酒、司业、太常寺正卿。</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光祁官邓州知州,比较开明。招民开垦无主荒田,允许治下农民用草鞋鸡蛋抵交税赋,既舒民困又完国课,单车赴盗寨,劝谕感化,盗皆感泣就抚。顺治七年,举卓异、赐蟒袍、升仪制司员外郎,临行时黄河堤决口,不忍就道上堤治河七昼夜不入署,以劳瘁卒,朝廷赐匾“天下治行第一”。村内现存明清人文建筑二十多处,其中以“德馨堂”为最,美轮美奂。宋代即行舞狮,传说乃为应石耳山狮崖之瑞,称“圣狮”。</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在歙县,黄备应算个大村,从村头到村尾足有两公里之长,黄备村向南遥对石耳山,面北背依古云山,两条小溪穿村而下,淙淙溪流在村子中央交汇,形成一个“人”字形后蜿蜒西去。解放前,应和当时的屯溪不相上下。直到通车以前,黄备是个典型的古村落,它背倚石耳山,也可以说它背倚古云山(苦茵山),因和石耳山紧密相连,所以都以植物来命名。通车以后,公路绕过村子,从此黄备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和变迁。</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说起黄备,最具特色的某过于“黄备百桥”、“张氏统祠”、“公固坝(公园水口坝)”、“天官邸”四处地理性标志。</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关于黄备的桥,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莫过于村中那溯溪而上的一座座小桥。黄备村小桥数量众多,在溪上一字排开,它们或平或拱,或窄或宽,或古朴或婉约,有现代的水泥桥也有小巧的青石古桥,其间夹岸数百步或几步就有一桥,有一户一桥的,也有几户一桥的,有造型精致的,也有宏伟壮观的,更有一块巨石铺就的一座石桥,远远望去,蔚为壮观。</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自“蛇头桥”一路往上,各种石桥、木桥加起来居然一百有余,其中古石桥竟有50多座,着实令人震撼。每座桥的桥身都镶嵌着各自美丽的名字,比如,有叫永昌桥、集庆桥、宗穆桥、镇安桥、永丰桥、保洪桥、浪霜桥、傲霜桥、双以桥、桃源桥、共和桥、聚义桥等等,每座桥名都蕴含着山里人家对生活的解读和对未来的期盼,但同时多与当时的境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家风家训有关。所以说,黄备以百桥村著称于世,乃实至名归。可是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如今的上百座古桥中,许多桥的桥面已经被厚厚的钢筋水泥覆盖,如果你不弯下腰来或者下到溪涧,有时还得把眼前的杂物挪一挪,你或许很难发现它原本的模样。</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黄备村簇拥在群山环抱之中,青山如黛,绿水如蓝,众多的明清建筑使村子氤氲在古朴优雅的独特韵味之中。黄备村有明朝建筑“天官邸”、“公固坝”和“张氏祠堂”,还有自然景观“仙人井”与“石耳山狮头”等,远近很有名气。</font></b></h3><h3><font color="#ed2308"><b>黄备岭在黄备村与小洲交界地带,民国《歙县志》载:黄备岭为分水岭,一水名“小川水”流经小洲至双坑口,汇入田庄河水,再经汪米滩、方家村至小川,注入新安江。这条河全长有18公里,流域面积达40平方公里。另一水叫“黄备河”。此河发源于黄备岭,流经黄备村,汇集仙源水,流入森村,顺溪而下,在王村下游注入渐江,流至新安江。</b></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耕德堂”就处在村口,因为在村内遭受过其他房主的拒绝,所以我就跟村民说了,说现在人家都不愿意要我进去,村民说:也是,里面有户人家曾经遭受过偷窃,所以现在人家基本不给进门,不过,反正也是回程的必经之路,然后我抱着试试的心里,在门口停下车来,谁知道最后这家主人还是挺善解人意的,打开门给我进去了,也算是没给我留下太多的遗憾。“耕德堂”现在梅园旅社内。</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黄备古村跟徽州古村落一样,注重水口营造,为扼住水口,增加锁钥气势,于南宋时期在公园处建了一处水口坝。该坝位于黄备村的东侧,坝高3.6米、宽4米,长50米,全用石砌。坝上栽有樟树、榆树、楮树、冬青树,参天耸立,绿阴如盖,坝上有几块碑和祠堂门口的石狮子遗迹依然存在。坝下有一条石板路,通向东西两座古石桥,一名“永昌桥”,一名“集庆桥”,遥相呼应。桥下溪水常流,不时泛起涟漪,村妇们常来溪边洗衣,那甜甜的笑声和着潺潺的水声,常令游人止步。 这里也是人们夏季乘凉的好所在,坝上有散步的,树下有休憩的,桥上有走棋的。 就是冬天,人们也喜欢来此坐坐聊聊,海阔天空,无所不谈。 许多懂文墨的雅士来此观光觅古,不禁会吟起那首古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在黄备,有座大祠堂既不是宗祠,也不是支祠,而是叫张氏统祠。黄备张氏统祠,始建于明1594年,到1603冬落成。历经九年,可谓选料直径量,做工之精细。“统祠建于坝之西田,广十丈,纵四十丈,计丁计产计资,其出钱六千缗有奇。”就建筑规模来看,比之潜口汪氏金紫祠、呈坎罗东舒祠、龙川胡氏宗祠都有过之而不及。古徽州歙县称它为“宗苑”、“美族”。有句俗语“洪坑好照壁,杨坑好姑娘,黄备好祠堂”一直流传至今。这句俗语的意思为“洪坑进士村建造的大照壁在徽州独一无二,高大气派;杨坑的姑娘美丽温柔,名声在外;而黄备村,则以高大巍峨、气势恢宏的张氏统宗祠大祠堂让徽人刮目相看。”</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黄备张氏统祠的门楼为徽州数一数二的五凤楼,飞檐翘角,门楼高大,气势恢弘。四根石质檐柱托着硕厚的额枋、曲梁,其门楼为三间楼阁式,大门两侧配有抱鼓石,并有双狮盘踞。额枋、曲粱及门楼上,砖、木雕刻精美细致,加上该祠两边五岳朝天的马头墙高耸云天,可谓气势不凡,所以这座张氏统祠又被称作“五峰楼”。</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张氏统祠共有三进,三进顺地势而升高,但后进早毁,只剩前进和中进,中进规模最大,分上下两殿,上下两殿之间是一块长30余米,宽1米左右的长石条,石条如此之长而中间却没有接痕,着实令人惊叹和费解。然,这么规模宏大的祠堂里竟找不到一个蜘蛛网,更是令人不可思议。</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祠堂中进享堂前是一个特大的天井,院内设有花坛,长松修竹,丹桂飘香,壮丽而雅观。丹桂旁是一口悠悠的古井,井边梅风傲骨,相映成趣。厢庑则排列两边,和享堂一样雕梁画栋。享堂大厅曾高挂明代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黄备太史公张一桂所书“义隆一本”大匾,每个大字都有4尺见方。</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这座张氏统祠内,原先还有“铜钟、象鼓、金香炉”三件宝物,铜钟是一口青铜大钟,大约有一人高,纹饰古朴,敲击则声音宏亮;象鼓则需16个族人扛抬,敲起来响声震天;而含金的铜鼎和青铜大钟一样高大精美。金香炉是民众的俗称,其实是一只青铜鼎,与铜钟大小相仿,相传铜鼎材料里含有黄金所以称金香炉。</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黄备是张一桂的故乡,黄备张氏统祠是他一手筹划和倡捐的。但祠堂直到他辞世的第二年才破土动工,至竣工之日,张一桂已经辞世八年了。当年修建这个大祠堂耗费巨资,还留下了神奇的传说:说是黄备村临溪有一棵缠满秋花藤的大枫树,枝叶繁茂,浓荫匝地。那时村人常收到“风官人”寄给“秋嫂娘”的金元宝,但始终查无此人又无处退还,张氏族人只好收下这些金元宝,将其作为公益资金储存,几年下来竟装了好几稻斛(徽州一种木制的打稻器物),族人于是商议用这些钱建造大祠堂,从后山一直建到临溪。过了数年,金元宝仍不断有寄来,族人打算将祠堂做大,再增加一进,嫌大枫树有些碍事,就把它砍了。结果从此再不见有金元宝寄来。族人这才明白“风官人”即大枫树成精,“秋嫂娘”即“秋花藤”。从张氏统祠的规模和内部构架的用料、工艺来看,化掉好几“稻斛”金元宝的资金确实并不仅是一种传说。仅看享堂现存那些巨大的冬瓜梁和石柱、梭柱,精美梁托、斗拱,祠内随处可见的高水平雕镂砖、木、石构件残存,就可知统宗祠造价不菲。黄备张氏宗祠以其宏大的构筑,精湛的工艺,让远近各宗族叹为观止,称其为“歙南第一祠”,确实当之无愧。</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通的变迁,黄备地缘不具优势,张氏也已风光不再。张氏统祠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成为小学的校舍,寝殿阁楼成为学生宿舍。某日冬夜,一学生引火不慎,寝殿烧了个精光。仪门九十年代初还是好好的,后逐渐破损,无力修缮,有坍塌之虞,学校就在那里,坍塌可能会危及学生安全,于是拆除了,九二年拍摄的一张图片放大了挂在墙上。现在仅剩享堂。高大宽敞,总高12.8米,两边走廊还在,气势依然可以想见。上个世纪末,黄备小学迁出。祠堂却年久失修乏人管理,巍峨高大的门楼慢慢霉烂,在人们的注目下缓缓颓倒。</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据史志透露,宋代时的黄备张氏宗族,已是在徽州财力雄厚、声名显赫的旺族。至今仍耸立在徽州府城练江碎月滩边披云峰下的长庆寺塔,就是在北宋重和二年(1119)时,由黄备人张应周所修建。长庆寺塔七层楼阁,实心方形,高23米多,精巧玲珑,历八百八十多年仍基本完好,是省级文物。可见黄备张氏能修建这么大的“五峰楼”祠堂,一点不令人奇怪。</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如今的黄备古村交通便利,村庄内,有古树、清溪、小桥、流水、石路、祠阁。保护完好的水口林,粗壮苍劲的古木,浓绿茂盛的树林,掩映着古老的屋字,把整个村落衬托在山光水色之中,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临水筑路,路旁设店,小桥把清溪两岸接通,便于村民洗濯、挑水,溪畔砌石为阶,环境既优美又幽静,是一个可摄影,可休闲,可度假,是一个难得的好出处!</font></b></h3> <h3><b><font color="#ed2308">备注:美篇中歙县黄备古村图片来源自《行走观察》及网络配图,文字来源于《行走观察》行走君。</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