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尊重

欧阳文石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书体,也是汉字的起源,如果从甲骨文开始算起,则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先秦时期篆书一度成为官方的应用文字,并且在艺术上也曾达到了高峰。汉代以后,篆书则和庄重和尊重紧密关联,在碑额牌匾、玺印等重要的地方为示庄重仍延续使用篆书的惯例(例如,今天的日本国护照上就是中国的小篆),篆书在发展史上虽然也经历了低谷,但其在文字学和书法发展史上却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篆书是中国书法的母体,因而也比后来出现的其他字体保留着更多的象形成分。它自然古朴,结字灵活,字形修长而富于变化,更古朴也更接近自然。有些字形能较为直观地显示出先民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容易唤起人们对自然、对生活的联想。这一时期汉字正处于不断演进的状态,尚未定型,因而篆书的字形面貌必然是多样的。篆书的演进过程也是中国汉字不断规范化的过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篆书是最早出现的汉字书体。其美学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象形化意境在后来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故可说汉字原始形态内蕴涵着书法艺术形态美的根源,后世书论中认为书法能够“书乾坤之阴阳”、“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的原因即在于此。</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中国书法艺术,经历了篆隶楷行草的演绎变化,然而篆书以特殊的文化形式,以气韵高古的特点立于先秦文化长河之中,闪耀着特有的光辉,在今天,篆书的实用功能性减弱了,当下关于书法艺术的品鉴,也更偏向于视觉上的表达,却忽略了这种文化属性,忽略了它的“中和”、“宛通、“匀静”的美感,以及“'技近乎道”的精神体验。本次展览,从毛公鼎、石鼓文、战国中山王铭文到楚篆、秦篆和小篆,希望通过一系列篆书作品集中展现,彰显古代文字的魅力,唤醒每个人心中对文明初始时的那种感动,并修建上古与当代的艺术的过渡和连接,抚平书法艺术欣赏的断层,尊重书法的源头,尊重这种看似独立存在却具有生生不息特色的文化形式,尊重传统艺术与当代生活不可割裂的关系,走近它、仰望它、在有限的时空中体验意味无穷的对时空的穿越,体验那种“高贵与静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