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去西藏?因为爱所以爱。踏上这片土地,是我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信仰一般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信仰是一种光芒,它给你自由,也赐予你力量。</p><p class="ql-block"> 这一路,无论是在西藏,还是甘南、青海,经常会在神山圣湖、崖壁隘口、江河桥畔、寺殿村寨的上空,看到一种红、黄、绿、蓝、白五色的经幡,这种五色经幡就是风马旗。有人称之为“祭马”、“禄马”、“经幡”、“祈愿幡”,不过,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风马旗”。因为藏语称之为“隆达”,隆是风,达是马。旗布上印有身驮三宝的骏马、观音六字真言、陀罗尼咒语、佛像经文图符等。寓意是让马儿驮着经文随风而起,送给天上的神明,带去虔诚的祈祷。 </p><p class="ql-block">(图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风马旗)</p> <h3> 风马旗是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它同高耸入云的雪峰、绿毯茵茵的草甸、浩阔茫茫的原野、金光灿灿的庙宇一样,成为藏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一种独有而鲜明的象征。</h3><h3>(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垭口的风马旗)</h3> <h3> 这样的五彩风马旗,在藏区如天雨落花,无处不有、无处不见,或横或竖,或塔或柱,因势成形,永远随风张扬,猎猎飘舞。 </h3><h3>(巴松措的措宗贡巴寺上的风马旗。措宗贡巴寺是西藏有名的红教宁玛派寺庙)<br></h3> <h3> 五色风马被吹得哗哗作响,弯曲着、摇摆着,每一束彩裙都尽力飘扬,仿佛在永无休止的诵念着经文真言,祈祷人间的幸福吉祥。</h3> <h3> 大昭寺前的经幡。多年来俯视着芸芸众生,化解着他们的愁与怨。</h3> <h3> 青海茶卡盐湖的风马旗,为天空之境增加了亮丽的色彩。<br></h3> <h3> 仓央嘉措诗云:</h3><h3>“那一刻</h3><h3>我升起风马</h3><h3>不为乞福</h3><h3>只为守候你的到来”</h3><h3>(图为甘南草原上的风马旗)</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无数人跪倒尘埃,为爱祈求。我也愿在七月清亮的阳光下,扬起风马。不为来世,只为念诵真言,保佑所爱人的幸福。经幡会褪色,但是祈愿会留在你的心里。这世界上凡是不灭的,都会留存在自己的心里,那里,就是我们对爱的信仰。</span><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图为青海湖湖畔的风马旗)</h3> <h3> 今年七月,进入西藏遇见的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庙,在从鲁朗到林芝的路上。初见倾心,念及难忘。</h3> <h3> 小院不大,宁静、整洁。在高原猎猎作响的风声里,更显出不同寻常的清悠。不由得放轻脚步慢慢端详。</h3> <h3> 巨大的经筒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学着两个藏族小女孩转经筒,探究其中的奥秘,不亦乐乎。</h3> <h3> 院子里很多绿植、鲜花。藏式装饰的窗台上,盛开的粉色花朵,让人心欢喜。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若是寻常生活中一念心清净,自是莲花处处开。</h3> <h3> 转过拐角是佛堂,见到了寺庙中的喇嘛,四目相对才发现是一名女性。找到了寺院雅致有序的原因。<br></h3> <h3> 经过佛堂,一座白塔赫然矗立,蓝天白云下更显圣洁。在这一方小小的寺院里,更显高大。作为信徒修德积福的祈福塔,藏地随处可见这种白塔以供顶礼膜拜。它同时又是具有威慑力量能够压制一切邪恶力量的神圣之物,以供藏族信徒们祈祷求助。藏族地区恐怕是当今世界上拥有白塔最多的佛教圣地。</h3> <h3> 围绕佛塔下转动经筒,也转动了快乐因子。幸福往往是简单而纯粹的瞬间。</h3> <h3> 布达拉宫,我们在拉萨的首站。</h3><h3> 一早,从宗角禄寿公园一直往里走,远远望去,这座白色宫殿好似凭空降临在一座孤山顶上。</h3> <h3> 山势陡峭高峻,岩石嶙峋,坚硬的山石与宏伟的宫殿融为一体,形象如此鲜明,哪怕只望上一眼,便让人想忘记也难。<br></h3> <h3> 布达拉宫依着山势而建,宫殿与山体浑然天成,殿宇嵯峨,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即使远在数十公里之外,也能看见它磅礴宏大的雄姿。布达拉宫也是拉萨城的中心,无论是站在拉萨河畔,还是打开酒店的窗户向外眺望,布达拉宫一直静静矗立在山巅之上,不喜不怒不嗔不怨。</h3> <h3> </h3><h3><br></h3> <h3> 我们怀着虔诚和敬畏之心进入布达拉宫的大门,拾级而上,沿着曲折的青石路,扶着厚重粗朴的宫墙,一路向上再向上。</h3> <h3> 行进过程中,连懵懂少年都变得寡言深沉了。</h3> <h3> 绕过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大门,到了一处宽阔的平台,这是历代达赖观赏歌舞的场所,名曰德阳厦。由此扶梯而上,才算正式进了布达拉宫。</h3> <h3> 进入布达拉宫大殿,就不允许拍照了。大殿里,光线仿佛一下被宫殿所吸收。殿内廊道交错,殿堂杂陈,空间曲折莫测,置身其中,犹如步入了神秘的未知世界。据说布达拉宫最初建成时,便有九百九十九座宫室,加上红山顶上修的一座宫殿,凑足千座之数。后世也有无数人细数过,最终没有人能真正搞清楚这些经常被隔来隔去房间的数量。</h3><h3> </h3> <h3> 布达拉宫中到处供奉着佛像,除了释迦摩尼像、历世达赖喇嘛和高僧,还有松赞干布像、文成公主像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像等,初步统计不下数千尊,几乎是一步一佛像。四周游人发出的嗡嗡声和脚步声,仿佛暗处的时光会变得黏稠,缓缓流淌在殿中,带起如许梵音般的回声。 我被人潮簇拥着,在各个殿堂中穿行,黑暗中星星点点的酥油灯光影摇曳,更显得空间神秘幽暗。无数信众们擦肩而过,各自寻到一个佛龛前,在佛像前合十膜拜,或静默跌坐,或长跪诵经,或磕下长头。 经堂内有风徐来,酥油的甘甜香味在幽暗中流动。在微微酥油灯光里,错错落落远远近近的静坐者、膜拜者,远远看去,就像一尊尊佛像。 我如被催眠一般,也来到佛前,五体投地拜倒在地,三叩首起身。<br></h3> <h3> 活泼开朗的小女孩怀着欣喜之情走近布达拉宫,又怀着敬畏之心走出来。</h3> <h3> 站在布达拉宫广场上,望向这座宏伟的宫殿。辉煌的金顶与澈蓝的天空相拥,纯白色的墙壁与涂成红色的边玛草墙交映。金属饰物守护着每所古老的殿堂。布达拉宫一点点地,住进了每个远道而来的人心中。</h3> <h3>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初。雄才伟略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从山南河谷迁都至逻些(今拉萨),建立了吐蕃王国。公元641年,他决意在玛布日山之巅兴建布达拉宫。是为了与大唐王朝联姻,迎娶文成公主。 这道旨意一下,无数能工巧匠汇聚在玛布日山脚下,耗费无数心血,设计建造了这座独一无二的神奇宫殿。 松赞干布用了十年时间统一高原,又用了十年时间修建这座宫殿。<br></h3> <h3> 当天晚上看大型实景演出《文成公主》时,欢腾的歌舞展现了这一修建的历程。百姓们用欢快的“谐钦”舞蹈,歌颂松赞干布的丰功伟绩;用盛大的“打阿嘎”,为他迎娶大唐公主表达祝福。<br></h3> <h3>看着舞台上的布达拉宫在巍峨群山前屹立起来,眼睛蓦地浸入一层水雾。看了很多全国各地的实景演出,《文成公主》以星空为幕,山川为景,气势恢宏,最为震撼和精彩。</h3> <h3> 如果说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爱情的见证,《文成公主》则演绎出大唐盛世的爱情传奇,传唱了汉藏和美的动人史诗。松赞干布以后的一千三百多年里,布达拉宫又历经摧毁、重建、破坏、修复等劫难,穿越千年的布达拉宫,渡人依旧。</h3> <h3> 第二天一早,再次来到布达拉宫,为了转经。布达拉宫西面和北面有很多转经筒,转经的人们随着晨光渐渐增多。他们左手摇着转经轮,右手推动转经筒,嘴里喃喃着六字真言。<br></h3> <h3> 旁边的公园里,传来人们晨练的音乐:太极拳、锅庄舞、广场舞……</h3> <h3>还有零星磕长头、朝拜的信众,但是多以老人为主。他们头发花白、沧桑满面、老态龙钟,还有以轮椅代步的。传统与现代,宗教与生活就这样不知不觉交织在一起。</h3> <h3>正想着,一群藏族老阿妈摇着经轮,从我身后转了过来,老阿妈们走得很慢,一边口中念着经文,一边扳动油光发亮的经轮木柄,让经筒不停地旋转,阳光也悄然加入进来,不断有明亮的光斑在铜皮上闪耀,将经筒上的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散发出去。 </h3> <h3> 这时的世界很安静,只有经筒转动声和阿妈口中默念的“唵嘛呢叭咪吽”,似有声、似无声,一颗烦乱的心就这样静了下来。<br></h3> <h3>大昭寺——藏民长头叩拜的终点</h3><h3> 虔诚的藏民不远千里磕着等身长头,一路叩拜的终点就是大昭寺里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每一个藏民一生都会完成一次去拉萨大昭寺的朝圣,不论身处何地,路途多么遥远。他们用身体丈量与佛祖的距离,一路祈福一路前进,就算失去生命,也要勇往直前地去完成这一伟大的宿命安排。<br></h3> <h3> 那些不幸在途中死去的人,下一个朝圣者会敲下他的门牙,带着上路。要把他们最后的虔诚和祈福带到佛祖面前,带到大昭寺,把门牙镶嵌在牙柱上,代他们完成最后的朝圣。<br></h3> <h3> 遗憾的是我们去的时候,大昭寺已经关门。但仍然有密密麻麻的男女老少,虔诚的在大昭寺门前磕着等身长头,心无旁鹜。这种骨子里世代相传的信仰,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初见的震撼无法言喻,只能静静地看着他们一丝不苟地朝拜。泪流满面,内心久久无法平静。</h3> <h3>看着疲惫不堪的人们、虔诚叩长头的孩子们,一个念头一闪而过:如果没有来世,他们今生如此虔诚岂不是落空了?要是终有一天,他们确凿无疑地知道,佛祖保佑的轮回、由此传承的信仰、千百年来拼命维系的祖祖辈辈生命和希望的终端空无一物,他们该怎么办?<br></h3><h3>一念之间的困惑。</h3> <h3> 徜徉在大昭寺周围的八廊街,便置身于高原厚重而又古朴、温馨而又详和、神秘而又虔诚的宗教文化氛围里,呼吸古老文明带来的浓郁气息。</h3> <h3></h3><h3> 八廊街上绘制唐卡的工匠们,一笔一划,不止是艺术,是对信念的描摹,更是对信仰的敬意。<br></h3><h3></h3> <h3> 有很多藏民手里捻着念珠或摇转着经轮,沿着八廊街顺时针转经,也有零星磕长头或磕短头的人们。磕长头的女孩,看样子像是姐妹俩,不敢打扰她们,静静的看着。</h3> <h3> 专心磕长头的小僧人,将两手合掌过头,自顶至额、胸、拱揖三次,再跪倒匍匐于地,双手伸直,平放于地,划地为号,一遍遍重复着这些动作喃喃念着六字真言,仿佛四周熙熙攘攘的喧杂都与他无关。</h3> <h3> 祝勇在《西藏,远方的上方》书中末尾写道:“西藏是我们身体以外的一个世界,是不可复制、也永难抵达的彼岸。白天,它在我们的远方;夜里,它在我们的上方。” 初读时觉得有些夸大其词,但在这一瞬间我是赞同的。</h3> <h3> 同一片天空下的我们,仿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面对同龄人磕长头的行为,孩子们好奇却不诧异,认真观察后就忙活自己的事情了。去八廊街的小店搜罗各种小物件,去编漂亮的“脏脏编”。一扭头,五颜六色的发绳就随着黑发飞扬起来。</h3> <h3> 无论西藏是起点还是终点,无论身在何处,都要追求希望的生活,热爱现在的生活。</h3> <h3> 色拉寺是了解红衣僧人辩经之所。色拉寺在位于拉萨北面三公里处的色拉乌孜山脚下,上风上水,全称是“色拉大乘寺”,与甘丹寺、哲蚌寺并称“拉萨三大寺”。不过色拉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我们请的本地藏族小导游很尽心尽力地为我们讲解。</h3> <h3> “色拉”在藏语里是野玫瑰的意思,传说当年色拉乌孜山脚下,到处都长满了野玫瑰。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建寺,就是因为格鲁派宗师宗喀巴大师极为喜欢这里的风光,长年在这里修行,闭关、说法。我们在寺里参观,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宗喀巴大师的物品,佛像、壁画、唐卡……可是,我在寺里寺外仔细寻了,遗憾没有见到玫瑰花的踪迹。</h3> <h3> 选择来色拉寺,是慕名色拉寺的辩经而来。辩经是色拉寺的一张名片。 辩经,就是在佛法学习过程中辩论经义。藏传佛教各个教派均以此为学习方法。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多次与外道宗师辩论获胜,才令佛法发扬光大,取得外道信众信服而投向佛教的。佛祖亦曾亲口开示,鼓励信众不要盲从,要考验佛语,如试金一样,知其正确、方而行之。每周一至周六下午三点准时开始,四点半左右结束,向游人开放,可以自由观看。之所以常年如此,应该是因为色拉寺的僧人相信思辨和锲而不舍的追问,乃是开启般若智慧的绝佳钥匙。 </h3> <h3> 辩经场是一处露天小院,院内古树虬结,枝叶茂盛,不惧日晒,院子中央是白石子铺成的场地。辩经场上,一群群红衣僧人两两相向,站着的向坐着的提问。</h3> <h3> 僧人们立在当地,忽而抬腿跨步,双手互击,手上念珠飞舞,忽而俯身探头向坐着的僧人们咄咄逼问,大有不问倒对方不罢休的态势。兴奋处还会啸叫连连,声彻树林,兼有围坐者的哄笑之声,树林内人声鼎沸,此起彼伏,场面气氛极是热烈。</h3> <h3> 看着僧人们的清朗笑颜,举手投足间绰约飘然,像极了他们前世随佛而去的背影。此时的他们,脱了禅静,立在高原明亮的阳光里演佛,我如痴如醉地看着那红衣飞舞,想从他们的笑容中寻找出大殿里佛祖熟悉的双眼。 </h3> <h3> 离开色拉寺,道路两旁渐渐有了叫卖声和车辆往来,只是那些诵经声仿佛伴着风声依然在耳。</h3> <h3> 离开西藏,又进入青海,在途径同仁县时去参观了隆务寺。同仁历史上曾经涌现了一大批名传藏区的艺术大师,所以同仁被称为热贡佛教艺术之乡。隆务寺在安多地区,其规模、地位、影响仅次于甘肃省的拉卜楞寺和青海省的塔尔寺。<br></h3> <h3> 踏着石板路沿着白墙慢慢走,太阳很大周围很安静。信徒和游客很少,可以一个一个殿堂仔细看。</h3><h3></h3> <h3> 看我对堆绣和唐卡感兴趣,值守的喇嘛热情的为我介绍,并允许我拍照。</h3> <h3> 这些精美的艺术品,令人惊叹又沉迷,忍不住想去探寻画面的每一个细节和背后的故事。</h3> <h3> 时不时遇见三五成群的小僧人,七八岁到十几岁,会主动向我问好。</h3> <h3> 以请他们帮我照相为由,和他们聊天,把我逗乐的停不下来。</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挥手告别,希望他们一直能这样,简单无忧快乐。</h3> <h3> 惊喜的是隆务寺也有辩经。与色拉寺辩经时密密麻麻的围观者不同,数百名红衣僧人激辩,却只有我一个观众。</h3> <h3> 在寺庙红色的廊柱间,几个僧人站在十几个僧人围成的圆圈中,念珠悬于左臂,口中娴熟发问,紧要处右手“啪”地击打左掌后划向天空,在另一个关键时刻再次划落击打;应对者,以不变应万变,任尔狂风骤雨,雷霆霹雳,依旧气定神闲,山崩于前色不变。一问一答,一动一静,一明一虚,显出藏地佛门玄机。此起彼伏的辩经声,声声入耳,在蓝天白云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磨砺着智慧。</h3> <h3> 佛堂金顶在高原的太阳映照下闪闪发光,激烈的辩经还在继续,依止“善知识”的漫漫修行路上,僧人们且行,且收获……</h3> <h3> 初识藏传佛教是在2012年,去了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寺。这座教众的信仰学府,带给我的震撼太大了。</h3><h3> 拉卜楞寺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相当于佛教寺院中的哈佛大学。</h3> <h3> 群山之间,蓝天之下,阳光绚烂。鳞次栉比的庙宇,闪着金光的佛塔间,走过一群群绛红的僧袍。不论谁走到这里,看上匆匆一眼,都会被错落有致的僧舍和虔诚的信仰深深地震撼。</h3> <h3> 第一次见到无数跋山涉水的信众,到拉卜楞寺是来朝拜、来感恩。他们满脸沧桑、一身灰土,但内心是如此虔诚。在信仰的圣地,他们谦卑地转动着手中的经筒、诵着佛经、磕着等身长头。在这红色的信仰空间用身体的每一寸去丈量离佛的距离。</h3> <h3> 他们大多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却将家中最好的酥油敬献给寺里。他们也许食不果腹,给寺院的香火钱时却毫不犹豫。</h3><h3>为什么会这样?细细观察无数朝拜的信众后,我大致得出了结论。他们血液里流淌的都是信仰的力量。也许是每一个虔诚的信仰者都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别人无法读懂他们已淡忘世俗的黑暗与喧嚣。他们只为自己的信仰而活,只为自己的追随而快乐。简单而平凡的生活却拥有比任何人都富有的精神食粮。<br></h3> <h3> 而我等芸芸众生,也与寻常生活中,寻找凡世的快乐与寄托。</h3> <h3> 不需要太多的物质财富,精神上的富足更是我们毕其一生追求的东西。</h3> <h3> 接着又去了位于甘南碌曲县的郎木寺镇的郎木寺,它是山谷里的寺院桃源。一条不足两米的“白龙江”将“郎木寺”分成了赛赤和格尔底两寺。</h3> <h3> 郎木寺金光闪闪的华丽屋顶,更加衬托出相邻的藏民宅院简陋破旧,可以想见当风雨来临时的状况。似有答案又无答案。</h3><h3><br></h3> <h3> 喜欢看郎木寺后山这群嬉闹的小喇嘛。七八岁的模样,还是天真无邪的年龄。促使他们离开父母,日夜陪伴在佛祖身边,有多少是信仰的力量呢?如今六年过去了,他们都还在那里吗?</h3> <h3> 从2012年的甘南藏区到2018年的西藏—青海—甘南,六年里又去过很多地方。很多时候,我们转山转水转佛塔,却转不过尘世的轮回。原来,有些情感,是刻在心底的朱砂,不管历经多少年,都深挚的无法告别。</h3><h3> 总是在分别过后,才明白,要学会把暂时片刻当做天长地久。<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