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记忆深处的山东博山水泥厂(梗概)

博山区老年老干部书画两会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岁 月 留 痕</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忆深处的山东博山水泥厂(梗概)</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岁月留痕》编写组</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一、概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东博山水泥厂始建于1951年4月,建厂伊始,隶属于淄博专区实业公司,冠名“山东淄博石粉厂”,位于博山区北神头村以东的峨眉山麓下。1958年改产水泥,名称几经变更:淄博专区实业公司石粉厂、山东淄博神头水泥厂、山东博山水泥厂、淄博市博山水泥厂、博山水泥厂;1993年2月,改制成立“山东建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与香港新世界锦宏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山东建设锦宏水泥有限公司”;2000年9月,吸收合并淄博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新的“山东建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2月改制为民营,并更名为山东崇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博山水泥厂作为分公司运营至2006年1月政策性原因关停。</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进厂门,迎面是高耸的立窑和展翅欲飞的松鹤,象征着企业腾飞的广阔前景。</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东博山水泥厂自成立至关停,历经55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改革、合资办企业等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几代“博水人”艰苦卓绝的奋斗,企业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石粉加工国营小厂,逐步发展成为国家建材大型(二)企业、全国最大的立窑水泥生产企业之一。</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洁净的生产厂区</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十分重视企业基础管理,始终坚持科学管理的立厂之本,走技术进步的兴厂之路,以强化管理、革新工艺、挖潜增效、降低成本为重点,各项工作争创一流,管理水平不断攀登新台阶。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中期,企业处于鼎盛时期,拥有8条年产10万吨级微机控制自动化立窑水泥生产线,年产32.5R、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80万吨,拥有总资产2.8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职工2000多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企业占地面积800多亩(不含矿山),被国家统计局认定为中国100家最大建材工业企业。期间,时任厂长傅庆馥创造的“规范化工作法”,载誉全国并在省、市和全国工交系统推广。先后获得“全国建材行业红旗企业”、中国企业管理最高荣誉奖“金马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国家、省、市级130多项荣誉称号。公司主导产品“建设”牌水泥获山东名牌、国优银奖等荣誉称号。时任厂长傅庆馥被授予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并当选为全国第八届人大代表;时任党委书记张世烈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91年企业荣获“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金马奖)”。</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90年企业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光荣称号。</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厂长傅庆馥创造的《规范化工作法》在《人民日报》、《经济参考》、《大众日报》、《人民建材报》等报刊和杂志广为刊发。</span></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踏石有痕”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4月建厂,生产国家急需的各种优质石粉;1958年改产水泥,普通立窑工艺(人工喂料和卸料),年产普通水泥2.5万吨;1964年6月至1965年10月先后改建成两条∮2.5×10Μ半机械化立窑水泥生产线(机械喂料人工卸料),年产规模12.8万吨;1967年1月改造升级为机械化立窑,年产能力达到15万吨。自1975年开始,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先后在1978年、1984年、1988年和1990年分别改扩7.5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六条;1992年12月收购广饶水泥厂后改建两台水泥机立窑,形成年产20万吨生产能力。至此,博山水泥厂拥有8台∮2.5×10Μ机立窑(后扩径为2.8M),年生产能力达到80万吨普通水泥。</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6年“建设牌”水泥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章”。</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企业党员队伍和党组织建设的不断发展壮大,自1964年6月起,张庆武同志先后担任企业党的支部书记、总支书记和党委书记,在“文革”中后期兼任厂革委会主任,至1976年10月卸任。这期间正值“文革”十年动乱,“踢开党委闹革命”在当时已是社会常态,张庆武书记,坚持党性原则,凭借仁厚、善良、和蔼、坦荡的人格魅力,在时任厂长李成斌等党委一班人的密切配合下,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忠诚与担当的责任感,“抓革命”、“保生产”、“保运转”。团结带领大多数职工与派系组织斗争、周旋,尽力确保生产线运转,尽量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较好地维护了安定的企业环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0年7月,横跨峨眉山与荆山的电机车路大桥(向阳桥)建成通车,解决了石灰石供应过程中的运输难题,并在以后35年的石灰石原料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水泥生产的 “生命线”。</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凌空飞架于荆山、峨眉两山之间的“向阳桥”巍峨壮观。</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专注工作的电机车司机师傅</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电机车穿行在向阳桥上</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5年,经省计划委(75)鲁计基字283号文件批准,我厂利用国家建委安排的整套援外设备扩建规模为年产7.5万吨的水泥分厂。在时任厂长李成斌和副厂长张荣贵的领导下,经过认真慎重地选址及“三通一平”(通电、通水、通路、平整场地)准备工作,于1975年9月开工建设。在扩建施工过程中,参与会战人员克服施工材料匮乏、钢木两大材计划严重不足的困难,想方设法申办材料追加计划,确保扩建工程施工进度,在全体人员的艰苦努力下, 7.5万吨水泥扩建线于1978年9月26日胜利竣工点火投产。成为山东博山水泥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快速发展的起点。</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即将进入生产岗位的水泥分厂首批技术工人。</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为水泥分厂一九八七年的方针与目标</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2年,企业被列入淄博市工业系统重点整顿单位之一,按照政府工作计划部署,在厂党委和时任厂长张希权的领导和精心安排下,厂成立“企业整顿办公室”并具体实施此项工作的开展。经过近一年严细认真的工作,建立完善了从党委、厂长到车间班组的四项工作细则、九项专业制度和12项管理标准,各车间(分厂)每一个工序或岗位无空白的建立了“岗位责任制”。本着“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经济责任考核,经济效益与单位和个人收入挂钩,每月进行考核,有效调动了集体和个人两个积极性,当年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结束了连续15年完不成国家生产计划的局面。与此同时,建立了每月9日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制度,此项制度因其实用有效一直延续执行至2006年1月企业关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5年5月,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拉开了博山水泥厂振兴腾飞的帷幕。以改善企业素质、增强企业活力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依次展开领导体制、管理体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改革,使企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当年生产水泥33.8万吨,比1980年增长50%;实现利税总额2160万元,比1980年增长2.7倍。产品质量、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创税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居全国地方水泥行业前列。</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厂长、书记等厂领导共同商议技术改造项目。</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6年11月,全国地方水泥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国家经委副主任林宗堂、国家建材局局长林汉雄等领导和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各部委的数百名代表参观博山水泥厂。</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6年11月,全国地方水泥工作会议在淄博召开。图为淄博市市长王怀远(左一)、厂长傅庆馥(左二),陪同国家经委副主任林宗棠(右一)、国家建材局局长林汉雄(右二)等领导同志视察参观博山水泥厂。</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8年11月,全省《规范化工作法》学习研讨会在博山水泥厂召开。</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8年,自行设计和研制“LFEF”立窑反吹风玻纤袋式除尘器,投巨资在所有机立窑上安装了这种除尘装置,效果非常明显,基本解决了水泥厂“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粉尘污染状况。使大气排放中粉尘由200mg/m³以上降低到86mg/ m³,远远低于国家150mg/ m³的控制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毋庸讳言,由于建国初期乃至以后十几年的过程中,在“重发展、轻治理”大环境影响下,粉尘治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改善成效甚微,不仅影响厂内车间工序的操作环境,也波及并影响了厂区周边的环境。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政策的制定与出台,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企业也在后期的几个不同阶段,投巨资进行粉尘治理并卓有成效。</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LFEF”立窑玻纤袋除尘器</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8年12月,经市公安局批准,我厂成立经济民警中队,编制21人,统一着装上岗,准公安化管理,成为我市首家企业经济民警中队。</span></p> <h5>  企业经济民警中队成立伊始,省、市、区公安部门领导前来祝贺并合影留念。</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经济民警进行队列演练</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经济民警演练“钢枪刺喉”</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9年6月铁路专运线正式投入运营。煤、氟石、石膏等大宗原材物料进厂,出口集港及发往省外水泥全部由铁路专运线周转运输,尽显现代化大企业运营风采。</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企业铁路专运线一角</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9年下半年,由于国家压缩基建项目,建材行业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水泥滞销,产销严重失衡,水泥成品仓满库满,企业面临停产。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形势,厂领导审时度势迅速调整经营战略,于10月28日成立了以厂长傅庆馥挂帅的博山水泥厂经营战略指导委员会(简称“经战委”)。下设办公室配备交通工具并组织专职销售人员四面出击,迅速开辟了北京、上海、福建等省外新市场,运行不到两个月便扭转了水泥销售的被动局面,实现了产销平衡。此次危机使企业彻底转变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经营观念,由此成立了专职销售处,从此,以销售为龙头的企业管理格局逐步形成。</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产品宣传资料</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0年销售部门积极贯彻厂长“以外销促内销,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经营战略决策,于7月下旬,向韩国出口水泥10000吨,这是建厂以来首次开展水泥出口业务,自此拉开了“以外销促内销”的帷幕。当年下半年先后向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出口水泥6.15万吨。1991年出口水泥量达到18.35万吨,累计创汇1000多万美元,明显缓解了国内销售压力,并为企业产品走向世界积累了比较成熟的实战经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1年6月,中共淄博市委和市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在全市工交系统开展学习山东新华制药厂和博山水泥厂的活动。《决定》要求:要重点学习两厂的六条经验和四种精神,即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深化改革、适时调整经营战略、深化企业管理、坚持技术进步、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发扬苦干实干的创业精神、以严治厂的严细精神、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建功立业的奉献精神。市委专门组织演讲团在全市工交部门巡回演讲。</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学“两厂”演讲团全体成员合影,照片右五为时任市长助理兼市经委主任丁长胜。</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2年3月,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原有的固定工、干部、合同制工人身份取消,职工与“铁饭碗”彻底告别。在劳动人事制度上引入竞争机制,干部聘任、技术人员聘用、工人上岗都在公开条件下公平竞争,企业和劳动者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实行双向选择。此项改革是对长期以来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劳动用工制度的彻底改革,其改革的步伐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4年6月,针对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了任期十年的公司党政领导班子。由主管部门市建材集团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陈志华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上任伊始,新班子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进行整顿、狠练内功、提高效益”及“降成本、增效益”两项工作,制定了围绕提高企业效益“抓质量、降成本、促销售”的九字方针,进一步强化了基础管理工作,使企业较快地摆脱了困境并扭亏为盈,实现利润下半年比上半年提高34.74%;产品圆满通过国家产品质量认证复查,在正常生产425R水泥的基础上,成功地大批量生产525R水泥。与此同时,积极寻求外商合资,进行工艺升级上旋窑水泥生产线,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94年9月的北京,国家建材局局长张人为(右一)、副局长杨志元(左一)与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陈志华合影。</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5年4月,公司与香港新世界锦宏有限公司合资成功,山东建设锦宏水泥有限公司成立。按照合资协议,港方分期注资1000万美元,合资兴建一条年产30万吨的旋窑水泥生产线,第一期即到位资金318万美元,资金全部到位后公司将形成年产120万吨水泥生产规模,迈入大型水泥企业行列。</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香港新世界锦宏有限公司项目考察团在董事长李裕龙的带领下来公司考察。</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陈志华和宋道诚副总经理在合资公司成立大会上。</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香港新世界锦宏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裕龙与公司负责合资项目的宋道诚副总经理合影。</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5年,为进一步改善职工居住条件,解决职工住房困难,经市计委批准,在原有5#职工宿舍楼东侧及13#楼西侧新建住宅楼3300平方米,在2#、3#、4#职工宿舍楼改建加层住宅楼2400平方米。新建和改建住宅工程将解决84户职工的住房问题,此福利工程当年施工、当年交付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6年,企业自筹资金353万元进行水泥磨机设备升级。为不影响正常生产,公司科学决策、缜密计划,以安装“过渡磨”为工艺衔接和工程先导,有序进行了老磨机拆除、联合磨房土建、新磨机安装及“过渡磨”迁移到位等工作。此项工程自4月初开始基础浇筑到12月1日过渡磨“荣迁新居”用时仅8个月,高效的工程进度,被时任总经理王衍孝称赞为公司技改工程史上的奇迹。磨机设备的升级改造,使之形成了完整的两套水泥粉磨工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益:磨机台时从6.5吨提高到16吨,并相应的大幅降低了能源和研磨体消耗,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年创综合效益95.29万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的党政领导班子,抓当前、谋长远,于1997年10月10日,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两平新矿山举行投产剪彩仪式。开发两平新矿山意义重大,该矿石灰石储量丰富、剥岩层薄且含钙量高,是适合生产高标号水泥的优质原料,其投产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再次振兴奠定了稳固的原料基础。</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96年盛夏,总经理王衍孝等公司领导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冒着酷暑勘查两平新矿山。</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储量丰富的两平石灰石新矿山</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5年12月和1996年上半年,由董事长、总经理王衍孝等公司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分赴山东沂州水泥集团、山东水泥厂和邯郸钢铁公司参观学习。在“学先进、找差距、定措施、见成效”中,经总经理王衍孝提议,公司党政工联席会议决定,公司提出了“进行第二次创业”的战略任务,力争再展企业雄风、再创企业辉煌!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新班子审时度势,勤勉工作,先后就营销、生产、产品质量、设备、党建、后勤等各项工作进行了认真梳理、细致分析、科学研判,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积累多年的弊端,不间断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和攻坚会战、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彻底扭转了企业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的被动局面,为公司的后续发展重新夯实了基础、卯足了后劲、趟出了新路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三、记忆深处的时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自1985年开始,每到春节前夕,举办中层以上干部家属“贤内助”座谈会,厂长亲自向干部家属报告企业一年来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下一年度计划安排,并发放礼品、集体就餐。</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8年春节前夕召开的贤内助座谈会上,厂领导与贤内助代表亲切握手并致节日问候。</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8年大年初一,厂领导冒着严寒到矿山一线慰问坚持节日生产的干部职工。</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7年11月,创办企业《新建设报》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领导决策及企业改革和发展情况,报道生产经营一线新闻及职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与此同时,在水泥厂宿舍区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和闭路电视系统,每逢周末晚上,播放企业新闻,并制作专题节目宣传企业在改革发展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营造了一个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8年,设计制作厂徽、厂旗、厂服,每逢重大节日或厂庆,举行庄严的升厂旗、唱厂歌活动,全体员工身着厂服面对厂旗举行宣誓仪式,在铿锵有力的乐曲声中,“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主人翁精神深入人心。</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企业合唱团荣获全市企业“厂歌比赛优胜奖”。</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庄严的升厂旗仪式</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企业设专职教育部门,主抓职工的技术培训、专业讲座、文化补习等项工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教学经验丰富、技术专业水平高的老师、专家授课指导。那年月职工培训中心教学楼红红火火,培训、学习常年不断。</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职工教育培训中心的学员们正在上课</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坚持走访困难职工家庭,解决职工的燃眉之急。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每年为四十周岁以上老职工举办生日宴、发放生日礼品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年春节或重大节日都会为职工准备丰富的节日物资,职工群众在欢天喜地欢度节日的同时,更加体会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企业每年都要组织“建设杯”篮球赛、“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新春文艺汇演”、“乒乓球比赛”、“黑板报观摩比赛”、“登山比赛”、“企业在我心中主题演讲比赛”等常规性、传统性项目和活动。</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精彩的职工篮球比赛</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厂女子篮球队。</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厂男、女乒乓球队队员于博山公园合影。</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9年8月,厂长傅庆馥等厂领导观看第七届职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企业党政工领导与参加1986年春节文艺汇演的部分演职人员合影。</span></h5> <h3>  工会和车间、分厂分别坚持每月出刊一期《工会之窗》和黑板报。象棋围棋比赛、台球比赛、盆景根雕展览、女工刺绣作品展览、交谊舞会、女子健美培训等活动,每年都会穿插进行,从不间断。</h3>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91年8月,傅庆馥厂长与大家一起饶有兴致地参观第二届职工盆景、文石、根艺作品展览。</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职工象棋比赛苦思对弈的一个场景。</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企业已建有托儿所,至六十年代中期,已建有职工子弟学校。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托儿所、职工子弟学校软硬件设施随之有了很大提升。设施完善的幼儿园分大、中、小班,孩子可以24小时入托。</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托儿所“母子扎花”比赛</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托儿所“贴熊猫”比赛</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校舍、活动场地档次都很高的职工子弟学校建在宿舍区内,朗朗的读书声,清脆的集合哨,欢快的少年先锋队队歌,不时地随风飘荡在宿舍区上空,勃勃生机的校区融入在厂区、宿舍区内,散发出好一派祥和安定、温馨幸福的芬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八十年代初,企业即建有冷库、液化气站、服务公司等福利设施。1987年职工宿舍实现冬季集体供暖,是当时博山地区少有的几家实现集体供暖的企业;同年,企业内部诊所改扩为职工医院,对外开放诊疗,企业内部职工及直系亲属实行免费医疗。</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设施完备、门类齐全的职工医院</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建设“企业小四化”,提升企业形象。即“工厂景观园林化、岗位操作办公化、单身宿舍旅馆化、职工食堂餐馆化”。 企业“小四化”的实现,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爱岗敬业的热情,坚定了职工为企业无私奉献的信念,整个企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产厂区内怡人的园林景观</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微机自动化配料</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压风机站的巡检工</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设施齐全的职工单身宿舍</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干净整洁的职工食堂大餐厅</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琳琅满目的服务公司百货商店</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红红火火的企业、红红火火的年代。在那些难忘的岁月里,企业就是个小社会,方圆几公里的厂区,三班制运转的生产工序,没有白天黑夜,不畏酷暑寒天,整日里机器轰鸣、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就连远在秋谷荆山边缘的矿山采区,通过运输矿石的电机车路和矿山“向阳桥”的连接,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那时候的一幕幕景象,至今在“博水人”的眼前,仍像映屏般一幕幕再现。</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65年8月,时任党支部书记张庆武(前排右三)、厂长李成斌(前排右四)等厂领导在欢送副厂长芦焕义(前排左二)升职调离时与部分中层干部合影。</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0年9月,时任党委书记朱令云(前排左三)、厂长张希权(前排左二)等厂领导在欢送工会主席陈志华(前排中)赴省委党校学习时与部分工会干部合影。<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94年2月,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傅庆馥(前排中)、党委书记张世烈(前排左四)等公司领导在欢送李志国同志赴淄博新材司任职时与生产经营一线负责人合影。</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99年11月,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王衍孝(前排中)等公司领导在欢送副总经理宋道诚赴淄博水泥厂任职时合影。</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党委领导率全厂支部书记(分厂厂长)参观孟良崮战役遗址并合影留念。</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四、企业现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组建的山东建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为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政策,在淄川洪山新建一条日产1200吨旋窑水泥线(后改扩为日产3000吨),并于2002年投入生产。随之,于2006年1月,对原山东博山水泥厂生产线予以关停。</span></p>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06年5月,化验室部分退休干部职工,在整个生产厂区即将拆除时,自发地来到工厂大门前合影留念。</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企业政策性原因关停后,对职工采取分流、待岗或辞退等方式进行了安置,整个厂区则进行了房地产开发。 如今,原来生机盎然、红红火火的主厂区、铁路专运线和水泥预制件分厂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 “水印蓝山”、“颜山花园”和“天润园”三个颇具档次的商品住宅小区;原职工家属及单身宿舍划归当地社区管理;职工医院改制为民办;子弟学校归并地方教育。现唯有原企业的纸袋分厂(更名为“淄博秋泉纸塑制品有限公司”)尚未开发。</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博山水泥厂纸袋分厂纸塑包装生产工艺线。</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博山水泥厂预制件分厂(六车间)建厂初期,分厂领导在厂门前合影。</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尚未开发的原纸袋厂一角</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五、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东博山水泥厂从1951年“春山可望、生机勃发”的“四月天”拓荒建厂开始,到2006年“冰封千里、北风凛冽”的“寒冬一月”关停,记忆的长河流淌至今已经六十八个年头。新中国建国初期创建的“山东博山水泥厂”这个几经易名的企业也在曲折、艰难的道路上存续了整整五十五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企业五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令人难以忘怀。这个经几代“博水人”扎实苦干、流血流汗、顽强拼搏、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建立起来的企业,历经建厂初期的艰苦岁月、文革期间的动乱年代、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企业在自强不息中奋进,在峥嵘岁月中崛起,在群雄逐鹿中辉煌,不仅养育了几代“博水人”,同时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企业五十五年的发展历程,始终是在各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热心关注下,踏石有痕、步步为营、攻坚破难,逐步成长壮大的。遍布省内外的国有大型企业、桥梁公路、港口码头等重点工程甚或众多的城市及民用设施建设等,每天都有山东博山水泥厂“建设牌”水泥在浇筑、在脱模、在成型……联想起那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那拔地而起的厂房楼群;那船来车往、吞吐繁忙的港口……无不凝聚着几代“博水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倾情奉献。如山石、如水泥般质朴无华、无怨无悔的“博水人”感到非常知足与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岁月留痕》编写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主 笔:史庆渭 王汝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成 员:王家文 徐继良 周亭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孙兆俊 朱洪生 于宗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摄 影:史庆渭 黄向水及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征集照片</span></p> <h5>  注:《岁月留痕》原稿23000余字,已收入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政协淄博市博山区委员会编写的《博山工业记忆》一书,此梗概美篇,即是原稿的“缩写版”。</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