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所谓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除了发现的头盖骨外,真正有说服力的五千年史证还没找到,如黄帝及夏商准确的历史纪年,多有推测,二三千年的史料实物更多些。但这些都影响不到我们现在生活,更影响不到摄影。而摄影又是现代考古中必不可少的工具。</h3><h3>摄影是在城市环境中应运而生的,有人又说二千七百年前墨子就发现这种现象。但中国常是有发现而没发扬,有了前手没了后辙,直到一百八十年前法国达盖尔把真正元影像保留下来,元影像依然是城市,城市是人与物的聚集地,自然能创造出人间奇迹,城市对人类推动作用不可忽视。</h3><h3><br></h3><h3><br></h3> <h3>我国城市启于秦,盛于唐而规于宋。先城而后市,有了功能分区,而且有了专有名词,如街如坊如巷如里。</h3><h3>来到福州三坊七巷,感受更直观。</h3><h3>福州临海近魚,把中轴南后街比做一条鱼骨,两边排列鱼刺即巷。而这些巷又是由坊组成团组。</h3> <h3>三坊七巷据介绍启始晋代,但晋代房子鲜能保存,我们钢筋铁骨的产权70年,哪天看着不顺眼又拆,所以在巷中寻了一遍,我看现存清代到民国居多。国内城市中这类建筑不少,但三坊七巷比较直观又集中地看城市规划与发展还是不多,尤如天津小洋楼的租界文化。</h3><h3><br></h3> <h3>我国文字发达,规距自然多,叫法也一样</h3><h3>。如直为街,曲为巷。城里为坊,乡间为里。"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便是城里人。</h3><h3>如今扫黑,有句词"横行乡里"便知是乡间的恶霸混混。所以街坊又与乡里对应。</h3><h3>正因有了这些约定俗成与规距,地名规划就有了依据,不过这多年讲文化的不多,造名有些乱,有文化小革命的趋势,由不得城居小民了。</h3> <h3>坊,有点像近年引进词一一社区。福州三坊,即衣棉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从名看可能从商从文从政为官三者人居住集中,光禄一级在京城那是一品大员,在偏安一偶的福州也就是二三品,也是显赫。如林则徐曾在这里住过。</h3> <h3>巷,如果坊是有两旁店铺,巷就纯居住,如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名起得更具像了。少有什么大国,崛起,太空,宇宙之类虚无漂渺名字。所以起名不能不说没学问。</h3> <h3>巷,宜曲。有的是自然相成,如天津街道是顺海河走势隨湾就湾。有的是刻意规划,符合风水学中藏风聚气,避免直冲。</h3> <h3>城市,城市,有城有市。商者云集才有生气,商有坐有行才是风景,才是活力。有了看头,可游可乐。否则光看房子只是死城假城。</h3> <h3>有了商市,还不够,还要有地域特色,求异,有了差别比较,也有了好奇。闽东南女人喜欢银饰,于是有了银匠铺,当街叮叮噹噹敲打银器,而且手工打制各色各味,每一件都有不同。</h3> <h3>牛角店,闽牛多,有犁田水牛有肉食黄牛,所以牛角制品如客家惠安女用头别梳子也各式各样,有了明显地域需求。</h3> <h3>三坊七巷荷载着福州城文化,自然有所体现。戏院茶馆饮食,我扯了半天城市,实际还是归结为摄影,这街巷中有摄影展厅,青年人下班游客驻足,进展厅不少。有的走马有的逐一凝视,在浮燥当今这种现象还是可喜。</h3> <h3>说是全民摄影时代到来,但各城市大小摄影展还是观者不旺,真正去揣摩研究更少,或许现代传媒大量充肆,带来眼球疲劳,或是手机人人会拍,能留影功能达到即可。言而总之,面对快餐式摄影的当今,如何办展出,仍是个研究课题。</h3> <h3>人生是单程旅行,悄悄地轰烈地,在三坊七巷曾有足迹,标榜着人杰汇粹,榜首林则徐,末尾冰心林徽因,洋洋洒洒,遗漏万千,没准还有摄影在中国的开拓人。</h3> <h3>房舍与地名存留而过客远去,真正的三坊七巷要此这大许多,都已拆除,等想起来等意识到还算是保留了一部分,有幸见识到城市演化中只鳞片甲,但内涵还保留几分尚存悬念。那么当今城市又给后人留下什么传承?又是疑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