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陕西紫阳县南部的巴山深处有一个古老、美丽、富饶的小镇,名曰:“高桥镇”。小镇东、西各有一条小河流在此汇入权河,当地人称这两条河为“东河”“西河”。由于东、西两河谷深水急,给当地南来北往、赶集交易的民众带来极大不便,尤其是在阴雨季节,山洪暴涨,出行更是难上加险。为了方便当地民众和过往客商的安全出行,清乾隆五十六年,由当地乡绅捐资,民众助力,在东、西河上修建了两座桥面上有廊亭的桥。</h3><h3> 当地民众把廊桥称“双木桥”“高桥”,称“双木桥”是因为两座桥的桥体全是木结构。称“高桥”是因一个美好的传说而来,据说:龙潭坝一家高姓公子娶了权河口林家的大家闺秀,在两桥竣工的这一天适逢高、林两家嫁娶吉日,当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来到桥头时,欢庆廊桥竣工的乡亲们更加群情激奋,两座新桥竣工之际首迎的是一对新人,岂不是喜上加喜,双喜临门!乡亲们拦住花轿,要求这位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才女新娘为新桥取名。在乡亲们的盛情之下,新娘掀帘下轿来到桥面上,当众吟诗曰:“新娘过新桥,千固万年牢。高郎娶林女,桥名叫高桥。”于是,“高桥”之名便由此而得。</h3><h3> 上述传说真实是否现已无从考证,但称“高桥”并非夸张,桥距谷底三丈有余,桥面廊房轩昂。后来,“高桥”也成了地名和行政区划的区域名称——“高桥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文物部门按照古桥的分类及形式,规范为廊桥,定名为“高桥廊桥”,并写入国家文物典籍。2003年9月,该廊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3><h3> 两座廊桥相距百余米,均为东西走向,其建造风格、形式、用材一致,桥面长、宽及跨度相差无几。东廊桥全长14.6米,桥宽3.5米,净跨度约10米。西廊桥全长16.8米,桥宽3.1米,净跨度约13米。</h3><h3> 两座廊桥均为石、砖、木结构,桥墩为青石条砌筑,桥体全用木头搭建。桥身以六根直径约0.3米的大圆木为大梁,大梁分上下两层架在东西桥墩上,每层三根。在下层三根大梁上铺设有八根直径约0.10米的横木,横木上再架三根大梁,大梁上横铺一寸多厚的木板形成桥面。这种作法一是使桥梁更加牢固,二是能均衡桥梁承重力,减轻桥面的局部受压。</h3> <h1><font color="#39b54a"> 桥体及廊房结构</font></h1> <h3> 桥面上有廊亭,高约5米,小青瓦屋面,硬山顶。东西两端为青砖砌筑的封火墙,正中有宽约1.2米的砖劵门洞,门额书“利济东流”四字,门额周围有缠枝花、万字格纹彩绘。封火墙为叠落式,墙头青瓦覆顶,叠涩拔檐。叠涩、墀头以及檐下墙面上有云纹、缠枝纹 、花卉、山水、亭阁等彩绘。 </h3> <h1><font color="#39b54a">叠落式封火墙及砖劵门洞</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彩绘局部</font></h1> <h3> 廊亭屋架为穿斗式,六架椽栿用四柱构架。整个屋顶由二十根直径约0.30米的金柱支撑。两边桥沿上有五根外金柱支撑着下金檩,外金柱下部之间有木珊栏杆,保障行人安全,上部有额枋连接。外金柱向内约0.70米处有五根里金柱支撑着上金檩,两列里金柱之间有一横梁,横梁上有一根瓜柱支撑正中的脊檩。瓜柱下有斗型柱础,两边有一寸厚木板雕成的叉手,一是装饰,二是使瓜柱更加牢靠。里金柱与外金柱上部有穿枋出挑,支撑着廊房的檐檩。</h3> <h1><font color="#39b54a">廊桥梁架结构 </font></h1> <h3> 在两列里金柱的下部,用一寸厚的木板纵向平行连接,既增加柱与柱之间的支撑力,又能成为坐凳。路人至此,坐下来歇脚避雨,欣赏小桥流水、古镇风光;每逢集日,赶集的乡民肩背手提山货土产,坐在桥上叫卖兜售;盛夏时节,镇子里的一些老人聚在桥上纳凉聊天、摆龙门阵。由此可见,廊桥不仅是路人安全通行的载体,还是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它使人与物质、人与大自然得到极度巧妙的完美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佳境。</h3><h3> 廊桥,是时代的丰碑,彰显出先辈的时代精神;</h3><h3> 廊桥,是亮丽的风景,丰富了古镇的文化内涵;</h3><h3> 廊桥,是历史的记忆,见证了山村的沧桑巨变;</h3><h3> 廊桥,是难忘的乡愁,牵动着游子的乡土情怀。</h3><h3> 二百多年来,高桥镇的祖祖辈辈视廊桥为宝桥,历代都有乡贤志士为廊桥的修葺慷慨解囊、劳心费力。据《重续兴安府志》记载:“高桥:在县向南六十里,乾隆五十六年,杨德仁捐建东西二桥,上建凉亭,后因往来商贾居停期间,遂集为市。道光三年,周太兴倡议改建为石,七年生员庞太然捐修西河凉亭桥。十年,周一刚重修东河凉亭桥。”《紫阳县志》又载:“……光绪乙己年武生金玉堂,左伦忠词募补修。”在一代又一代的精心呵护下,廊桥虽历经风雨,饱经沧桑,但雄姿依旧,风光无限。</h3> <h3> 李道平 撰文/摄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