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㈣ 泸沽湖</h1><h1> 泸沽湖位于云南省宁蒗县和四川省盐源县交界的地方。在一些文字介绍和传说中,它被描绘成“高原明珠”、“滇西北的一片净土”。而摩梭艺人杨二车娜姆写的《走回女儿国》说:“那里,被称为人类早期社会形态的活化石;那里,被称为当今世界惟一的母系王国;那里,被称为上帝保留的最后一方女人的乐土。”上世纪初到那里住过几年的美国植物学家洛克博士则发出由衷的赞叹:“英吉利之甘巴兰湖也没有这样的美丽……,真是一个适合神仙居住的地方。”这个“女儿国”真的如此神奇吗?我期盼着早点儿揭开泸沽湖那神秘的面纱。</h1><p class="ql-block"><br></p> <h1> 从丽江到泸沽湖,要走丽宁公路,大部分路段穿行在高山峡谷间。从丽宁十八弯观景台到穿越金沙江的树底大桥,其间的公路极为曲折,短短二十几公里的路程内,海拔高低落差达一千多米,形成著名的十八弯景观。把照相机伸出车窗,才能拍到十八弯公路的险峻。</h1> <h1> 从观景台远眺穿越崇山峻岭的金沙江,可以看见盘旋在陡峭山崖上的公路,看见飞跃峡谷的高压输电线,看见穿过江面的桥梁。在云南境内旅行,像这样在艰险地段的公路、桥梁、隧道、通信及输变电工程随处可见。也许因为1970年我大学毕业后,曾在哈铁桥梁工程队劳动锻炼,在小兴安岭山林中施工两年半,对艰苦的劳动和生活有实际体验,所以我总在想,我们这些旅游者,享受着无数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用他们艰苦卓绝的劳动创造的奇迹,可不要忘了感恩这些大山深处的无名英雄啊!</h1> <h1> 终于来到泸沽湖畔,从观景台鸟瞰全貌,蔚蓝色的一泓湖水处于群山环抱之中,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静若处子,恍若仙境。</h1><h1> 生活在这世外桃源般仙境中的是摩梭人。事先做了点功课,知道摩梭人并不是一个法定的民族,国家有关部门将云南宁蒗等地的摩梭归为纳西族,将四川盐源等地的摩梭归为蒙古族。其中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异居婚姻形态和母系大家庭习俗的主要是宁蒗永宁乡的摩梭人。“女儿国”的更多神秘细节等走访后再给大家介绍吧。</h1> <h1> 湖对面最高的山峰叫格姆女神山。传说泸沽湖一带原本无山,而格姆女仙经常和众男山神夜里从北方飞来到湖里洗澡,谈情说爱,雄鸡报晓时又飞回北方。某夜,格姆女仙姗姗来迟,正要与众男山神嬉戏,忽然雄鸡报晓,东方既白,他们飞不回去了,于是便流落在泸沽湖畔,分别变成了以格姆女神山为中心,众男神山环绕四周的局面。传说格姆女神经常骑着白马外出巡游,不仅保佑这一带的人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而且特别赐予妇女体壮貌美、婚姻幸福、子孙繁衍。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摩梭人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朝山活动祭祀格姆女神。从祭女神的活动及其神话传说中,你能够猜到摩梭人的“走婚”和母系社会大概是什么样子吗?</h1> <h1> 在泸沽湖乘坐的船是摩梭人划的猪槽船。我问划船小伙为什么叫猪槽船,他狡黠地一笑回答说:“晚上用来喂猪,早上刷干净再给你们当船用。”哼,小伙子,老江湖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我吃的咸盐比你爷爷……哎,不对!摩梭人是奶奶地位高,我比你奶奶吃的咸盐都多,别想蒙我!</h1> <h1> 在湖上泛舟,最快乐的就是与海鸥的互动了。起初周围并没有海鸥,不知它们凭的是第几感觉,老远就能发现我们手里有面包,一只,两只,以至于成群地飞过来啄食,一派鸟类与人欢快相处的氛围。</h1> <h1> 泸沽湖中里务比岛绚丽的秋色。</h1> <h1> 泸沽湖的夜色,繁星满天,可惜没有月光倾洒在宁静的湖面。也许水土不服,老俩口肚子都叽里咕噜,摩梭人的篝火晚会也没去,期待明早看日出吧。</h1> <h1> 泸沽湖日出,没有期盼的那样美,因为天空太纯净了,没有一丝云彩,也就少了光线折射所产生的绚丽色彩。好在单反F25的超小光圈能够产生光芒四射的效果,对画面也是一个补偿。</h1> <h1> 山青青兮如涛,水澹澹兮生烟,泸沽湖晨曦别有一种宁静的美感。</h1> <h1> 这里是泸沽湖的情人滩,此时却是游人们拍照戏水的场所。除非神经系统出了问题,有谁会在大太阳底下谈恋爱啊!过来人都知道,需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莫要声张,悄悄地进行,那才叫有情调,对不?</h1> <h1> 看,泸沽湖水透明度多高!据说摩梭男女的爱情也是这么纯洁的。</h1> <h1> 探访摩梭人家,这是泸沽湖之旅最具有神秘色彩的项目了。摩梭人是母系家族,一般都住在一个院里,楼上楼下房间还真不少。一位摩梭姑娘领我们到老奶奶的房间,这可是最尊贵的地方,当然不许拍照。我们围坐在炭火盆四周,听她讲述摩梭人的习俗。所谓习俗,无外乎先哲所说“食、色,性也。”食,关乎人类生存所需的能量,各地虽有差别,大体还是了解的。色,也就是婚恋家庭,关乎人类的繁衍存续,摩梭人的“色”与众不同,具有神秘感,外人更有兴趣去了解也就不足为奇了。</h1> <h1> “走婚”是摩梭人最具代表性的婚俗,女性和男性均不结婚。青年男女通过唱歌、舞蹈等活动向心上人表达爱意。具有感情基础后,双方均同意,就可以进行“走婚”。所谓走婚,是男方只能在晚间悄悄爬窗潜入女方房间,与女方同房后,天亮前必须离开。男方离开时可以走前边正门,女方家人也不会以为遇到小偷儿而大惊小怪。这种走婚只依赖双方感情,与经济等一切外界条件无关。男性称女情人为“阿夏”,女性称男情人为“阿注”,因此这种婚姻形式又称“阿夏婚”。二人走婚生下的子女由女家抚养,男方不需负担,但父亲和子女都知道彼此的亲子关系。走婚的男女若因感情不合分手后,仍可以自由与其他人重新进行走婚。</h1><h1> “母系社会”就是母权制家庭形式,是这里被称之为“神秘的女儿国”并引起外界兴趣的又一原因。母系家庭中母亲主宰一切,女性在家庭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家庭里的成员都是一个母亲或祖母的后代。家庭中无男子娶妻,无女子出嫁,女子终生生活在母亲身边。男子夜晚去女阿夏家,清早回自己母亲家生产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母亲掌握财政大权,而涉外活动则由舅舅出面。由于摩梭人这种婚姻和家庭特点,使得家族内部非常和谐,没有我们这里常见的男女双方家庭因为彩礼、财产、子女抚养、离婚等引起的纷争。</h1><h1> 摩梭姑娘还告诉我们,摩梭人对杨二车娜姆又爱又恨。爱的是,由于她的介绍,使外界知道了原本与世隔绝的泸沽湖和摩梭人,旅游的人多了,当地经济也发展起来了。恨的是,她歪曲了摩梭人的走婚,让外界以为摩梭人在两性关系上很随便很混乱,败坏了摩梭人的名声。听着摩梭姑娘的介绍,我忽然感到有些疑惑,摩梭人的这种婚姻关系,与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只有消灭了私有财产关系,男女间才能基于真正的相互爱慕而非其他因素,从而实现完全自由的婚姻。这两者是一回事吗?这么深奥的问题,大概不是我这个理工男能搞清楚的,还是让社会学家们去研究吧。<br></h1> <h1> 导游告诉我们,阿注就是从这个窗口爬进阿夏的房间。诶呀妈呀!就是这么个四壁撒气漏风的房间,还要冒危险爬进去?这让理智型的注重逻辑思维的理工男怎么也琢磨不透,人为什么感情一上来就完全没了章法?</h1> <h1> 还是舞台上表演的走婚更有艺术性,阿注爬进窗口后,要在窗外挂一顶帽子。你问这是什么意思?自己琢磨去吧!</h1> <h1> 一到泸沽湖,听到的就是什么爱情、走婚,一激动就爬窗户,其实与我们老年人也没啥关系,还是在这风景优美之地赶紧留两张影是正事儿。</h1> <h1> 咱是搞技术出身的,逆光照相记得用闪光灯给脸补光,效果还真不错。</h1> <h1> 要离开了,也许受这女儿国阴柔之气的影响,竟然也有点儿多愁善感起来。回望烟波浩渺秀美多姿的泸沽湖,恋恋不舍地说,再见吧!</h1> <h1> 从泸沽湖回到丽江,夜色很快降临,商业气氛喧嚣的丽江古城已引不起我的兴趣,但腹中之饥还是需要找个餐舘解决的。</h1> <h1> 你瞧这家的过桥米线,居然也与功名利禄挂钩了!吃哪个档次还得费点心思。吃高档的“进士”或“状元”?我奶奶的祖上毕沅可是乾隆二十五年殿试,从进士钦点为状元的,为表敬重先祖,不吃也罢。那吃个“举人”如何?我这把年纪或许有“范进中举”之忧,万一吃出个疯癫来可咋整?还是吃个穷酸“秀才”吧!</h1> <h1>㈤ 香格里拉</h1><h1> 你听说过香格里拉吗?这个名字的来源本身就扑朔迷离。1933年,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 据考证,“香格里拉”是藏语“香巴拉”的音译,意为“极乐园”,为时轮佛法的发源地,是一个佛教虚构的世外桃源,是藏传佛教徒向往追求的理想净土。在迪庆藏语中,香格里拉的意思又为“心中的日月”。</h1><h1> 香格里拉究竟在哪里?其实也是个谜。1996年10月,在云南寻找香格里拉的考察启动了。次年9月,云南省政府在迪庆州府中甸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举世寻觅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就在迪庆。2002年5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的庆典举行。可是, 四川稻城亚丁也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四川乡城县桑披镇还正式更名为香巴拉镇。这有点像湖北襄樊和河南南阳争夺诸葛武侯故里冠名权一样。对旅游者来说,难得糊涂,有神秘感就好,不必较真非得去正宗的香格里拉。</h1> <h1> 从丽江去香格里拉的路上,经过“长江(金沙江)第一湾”。万里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进入云南后与澜沧江、怒江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形成自北向南“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到了香格里拉县的沙松碧村,长江突然来了个100多度的V字急转弯,奔向东北,这里就是“长江第一湾”。</h1> <h1> 远眺长江第一湾。不幸的是,上游西藏境内山体塌方形成堰塞湖,江中水量不大,少了些许壮观。更不幸的是,等我们从香格里拉返回,想去看长江虎跳峡,偏又赶上堰塞湖放水,虎跳峡景区临时关闭。真是遗憾!不过等我们回到丽江,听到因堰塞湖放水,水量超大,从香格里拉回丽江的公路封闭大量汽车被堵,又感到万幸,心态立刻平和了。谁说阿Q精神绝对不好?可以减少抑郁症,有益健康!</h1> <h1> 路边开始出现藏传佛教的标志物,玛尼堆、图腾柱、喇嘛塔,说明已经进入香格里拉所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了。</h1> <h1> 途中路过哈巴雪山观景台。藏民自然会利用这里的自然资源赚钱,骑在白色的牦牛上,以雪山为背景拍照,每位十元。我老伴儿属牛,自然是要骑上去牛一下。</h1> <h1> 这位藏族汉子在旁边边舞边唱。他说白色的牦牛是神牛,我却有点儿较真儿,不会是染白的吧?后来在香格里拉问了给我们做解说员的藏族姑娘,确实有白色牦牛,看来这张照片不用打假。</h1> <h1> 普达措国家公园,位于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中心地带,以碧塔海、属都湖和弥里塘亚高山牧场为主要组成部分,是香格里拉旅游的主要景点之一。这里拥有地质地貌、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等,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因时间和体力有限,只游览了属都湖。</h1> <h1> 这里海拔3625米,是我们此行的最高海拔了。前一年去峨眉山3099米,有轻微的高原反应,所以老俩口互相提醒:行动一定要慢!</h1> <h1> 普达措的高原山林和湖泊。与我当年在小兴安岭劳动锻炼时所见,似曾相识,却又有不同的感受。<br></h1> <h1> 诶呀妈呀,老伴儿的“中国大妈综合症”又发作了!看到美丽的属都湖,忍不住跳起了藏族舞。什么高原反应,早都忘到脑后了!也奇怪,在景区摆渡车上,一些年轻人又吸氧又呕吐,我们二老啥事儿没有。或许我们提前吃了红景天和昆明的外甥女推荐的“高原维能”,来高海拔地区前又在昆明过度了几天,看来这是个经验,提供给本文读者参考吧。</h1> <h1> 到达香格里拉市的标志。看到的市区太现代化了,与想像中完全不一样,没了特色,也就不需要介绍了。</h1> <h1> 这里是香巴拉时轮坛城博物馆,是目前藏区介绍藏文化及藏传佛教文化较为全面的场所。我们的司机兼导游是个白族小伙儿,他说里面没啥意思,随便转一下就行,可是我们参观后却感觉非常值得一看,自己要有主见。</h1> <h1> 矗立在博物馆中心的时轮金刚佛像,高21米,重20吨,全部采用贴金工艺打造而成,以其精美而肃穆的造像,向人们阐释着宇宙和生命在时间轮回中的生、灭规律,关于慈悲和智慧的生命经验,感觉非常震撼。</h1> <h3><h1> 这是香巴拉时轮坛城。时轮坛城源于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其眷属聚集的道场。整座坛城金碧辉煌,规模宏大、工艺精美、通过吉尼斯认证为世界上室内最大的立体坛城。整坐坛城共1177尊佛像,内部装藏包括五谷杂粮、奇珍异宝、藏药、经书、及藏区各大寺院的圣物等,这些装藏更加成就了这座坛城与众不同的地位。</h1> <h1> 唐卡是博物馆最丰富的展品,据说有1700余幅,是一部藏文化百科全书,它涵盖了藏传佛教的各类神像、高僧、藏医学、藏族天文地理学等。透过一幅幅年代不同的唐卡,可以认识到藏民族在各方面的智慧结晶。可惜唐卡不允许拍照,唯有这一幅例外,因为是观音菩萨,或许是需要普度众生吧。</h1> <h1> 我原以为唐卡都是有关佛教的内容,没想到还有许多藏医药学的内容。我原本就对中医感兴趣,没想到藏医与中医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从网上下载的藏药唐卡。</h1> <h1> 这是人体穴位唐卡。</h1> <h1> 最没想到的是还有妇女生孩子的唐卡。解说员告诉我们,图上方是孩子在子宫内的不同胎位,图下方说明藏族妇女是趴着生孩子的。以前学历史好像是说,中草药、针灸等都是文成公主带进西藏的,而趴着生孩子应该与文成公主无关了吧?</h1> <h1> 这里是独克宗古城的龟山公园,可惜壮观的寺庙都没有开放,只能看看非比寻常的转经筒了。</h1> <h1> 这是世界最大的转经筒,整个转经筒大约有5层楼高,筒身为纯铜镀金,在筒壁上端用浮雕篆刻着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下端刻着佛家的八宝图,筒内还藏有经咒、无字真言等共124万条和多种佛宝达16吨。</h1> <h1> 转经筒下面有一圈扶手,是供人推动转经筒用的。据说每顺转一周,相当于唸颂佛号124万声(窃想:佛的修养还真不赖,要是老婆这么絮叨,早烦了!);转满三周,就可以消灾祈福,吉祥如意。你看,老外也入乡随俗,跟我一起推转经筒呢。</h1> <h1> 龟山公园旁边,有个萧克将军提名的“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这是博物馆门口表现红军向喇嘛和藏民送“兴盛番族”横幅的雕塑。</h1> <h1> 这是表现红二方面军长征的巨幅壁画。1936年4月,由贺龙、任弼时、萧克率领的红二方面军长征曾路过此地,博物馆所在地曾设立指挥部。</h1> <h1> 纪念红军长征博物馆与巨大的转经筒相毗邻,很有意思,也引起我关于信仰的思考。宗教无疑是一种信仰,当人们感觉靠自身的力量无法解决自己和社会的诸多问题,转而寻求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来帮助自己,也是很自然的。那当年长征中的红军呢,他们没有现代化的武器和交通工具,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突破重重封锁,徒步走过茫茫雪山草地,他们为什么没有去寻求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使自己脱困,就像历代的农民起义那样?他们靠的是什么信仰?我又想到红二方面军长征的时段(1935.11.19—1936.10),正是从北平爆发并迅速发展到全国的“一二九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的时期。毛泽东曾指出:“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可见其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重要性。当年“一二九运动”的骨干(我父亲也是其中的一员),他们不愁吃穿,许多人还可以出国留学,他们为什么放弃了个人的锦绣前程,加入了革命队伍,又是什么信仰使他们做出这样的抉择?“红军长征”和“一二九”,这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却有着一个共同点——都有共产党的领导,是共产党人的信仰使两个队伍中的人联系在了一起,能够不怕个人的牺牲,为大多数人的幸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样的信仰今天还能坚守吗?</h1> <h1> 从香格里拉返回丽江途中,心路历程就仿佛从天堂到人间,从信仰到现实。望着车窗外的皑皑雪山,我在想:雪山具有永恒性,可”“长征”和“一二九”如今还有多少人了解和记得?前几年在北大校园,问到一位北大学生关于“一二九”,他就不甚了了,当时参加聚会的“一二九”后代们就十分感慨。后人应当随便就忘掉历史,忘掉前人为今天社会的进步所做的艰辛付出吗?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曾说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今天的人们,如果对过往的历史采取浅薄的虚无主义态度,对前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奋斗取得的成绩不屑一顾、轻易否定;对前人犯过的错误、走过的弯路不给以历史的科学的总结,甚至加以嘲讽,以至于不能正确地接受教训。那后人又会如何评价今人呢?</h1><h1> 我是不是有点扯远了?请读者谅解,开篇我就点明本文主旨是把旅游与回顾家史、追寻前辈足迹结合起来的“遐想”,对我的胡思乱想有兴趣的读者请继续往下看吧。</h1> <h1>㈥ 大理</h1><h1> “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电影《五朵金花》中这首优美的白族风情歌曲,大概就是要去大理的最好理由了。大理历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发祥地之一,现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又是个“风花雪月”的地方,指的是大理的四绝:下关之风,上关之花,苍山之雪,洱海之月。再加上金庸的《天龙八部》,使大理除“风花雪月”的爱情色彩之外,又平添了些许江湖武侠的神秘感。</h1> <h1> 大理古城,被称为“中华六朝古都”,是唐、五代、两宋时期的南诏国、大理国等六个地方王朝的都城;它又被称为“八至十二世纪东南亚第一大古都”,与吴哥、曼谷等东南亚古都齐名;它又是连接茶马古道和西南、西北及海上三条丝绸之路的经贸、文化、宗教交流中心,所以又有“千年国际陆港”之称。</h1> <h1> 总统兵马大元帅府</h1> <h1> 市内精致的红龙井。流传着红龙帮助一位孝子治好了母亲的病,并惩治了贪心的财主的故事。</h1> <h1> 古城西门外,就是著名的大理三月街。三月街是有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盛会,它既是云南西部最为古老而繁荣的贸易集市,也是大理州一年一度的民间文艺体育汇演的盛大节日。盛会每逢农历三月十五开始,我们只能看看三月街的牌楼,傍晚苍山的火烧云还是很奇特壮观的。</h1> <h1> 在蝴蝶泉公园,与我国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合影,他老人家已经430岁了。</h1> <h1> 在郭老题写的“蝴蝶泉”石碑前,穿上白族衣服留个影。你知道吗,白族姑娘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h1> <h1> 唉,蝴蝶泉原来就是一个小水池,被电影给严重忽悠了!不过《五朵金花》所展现的那个年代青年男女积极阳光的精神风貌,还是非常值得称道的。</h1> <h1> 坐上客轮游洱海吧,这船比泸沽湖那个“喂猪的食槽”气派多了!</h1> <h1> 洱海苍山好风光!</h1> <h1> 这是南诏风情岛上的大理南诏国行宫。《天龙八部》里那个呆头呆脑,却又赢得无数美女青睐的大理王子段誉,是否在这里住过?那就是需要金庸先生考证的事了。</h1> <h1> 这是背靠苍山的崇圣寺三塔。中间的千寻塔为16层,始建于唐代。两侧的辅塔为10层,约建于宋代。《徐霞客游记》曾称其“势极雄壮”。</h1> <h1> “托塔何天王”来也!这么大的塔,孙猴子怕也不怕?</h1> <h1> 三塔变六塔的聚影池。</h1> <h1> 这是雨铜观音殿及殿外的巨鼎。</h1> <h1> 相传南诏时期在铸造这座观音像的过程中,铸到一半铜便用完了,但人们真诚的心感动了上苍,这时天上下了一场铜珠雨,人们收集起这些铜珠便铸完了观音像,所以取名雨铜观音。观音的形象与中原地区很不一样。</h1> <h1> 令我惊讶的是,雨铜观音像两侧各有2男2女观音塑像。右边这位有胡须的是梵僧观音,左边是负石观音。因为大理南诏国需要男性来开基建业、抵御外敌,所以就有了男性观音像。</h1> <h1> 这幅图右边的是阿嵯耶观音,左边的是水月观音,都是柔美的女性形象,大概是需要女性来繁衍后代、人丁兴旺吧。看来神像都是人的愿望的化身。</h1> <h1> 崇圣寺位于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盛行 。大理国二十二代皇帝中,曾有九位到崇圣寺出家为僧。公元1056年,缅甸国王曾两次来崇圣寺迎佛牙,可见其地位。崇圣寺规模宏大,因篇幅有限,恕不多介绍了。</h1> <h1>㈦ 昆明</h1><h1> 此次赴云南旅游,在昆明逗留时间最长,因为我有一个主要目的,想要找到已经失联五十年的堂姐和堂弟。所幸在昆明太和派出所的热心帮助下,与堂姐弟终于取得了联系。真是人民警察为人民啊,衷心感谢他们!堂姐和堂弟两家人对我们非常热情,让我感受到浓浓的亲情。</h1><p><br></p> <h1> 比我还年长一岁的姐夫亲自驾车,与堂姐一起陪我们游览著名的石林风景区。</h1> <h1> 约3亿年前,石林风景区是一片汪洋泽国,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终于形成了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地质公园”。</h1> <h1> 1962年,朱德元帅给石林的题词“群峰壁立,千嶂叠翠”。在昆明参观云南讲武堂时得知,朱德和叶剑英两位元帅都出自那里,因篇幅有限,就不介绍云南讲武堂了。</h1> <h1> 这是石林“阿诗玛景区”。据说中间那个高的是阿诗玛,戴着头巾,胸挂首饰,背着盛满果实的大箩筐,昂首挺胸向前走。你觉得像吗?本人缺点儿想象力,看晕了也没看出个所以然。到这里才知道,阿诗玛是属于彝族撒尼支系。世代居住在石林地区的撒尼人,形成了以“阿诗玛”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阿诗玛》更是为我们那代人所熟知。</h1> <h1> 在石林茶苑竟然有个意外收获,发现了滇红茶。1938年,我外公郑鹤春任云南中国茶叶贸易公司总经理,与冯绍裘先生一起到云南实地考察茶叶产销情况,觉得凤庆县的凤山有着很适合茶叶生长的自然条件,于是开始试制红茶,并于次年获得成功,命名为“滇红”,是中国出口红茶中售价高创汇多的佼佼者。 外公在任期间,还筹建了昆明、下关、康藏、勐海等茶厂,在《从大清到中茶》一书中都有记载,为抗战期间出口创汇,维持战时经济做出了贡献。外公为何从研究郑和下西洋和文献学的教授,改行去搞茶业加工贸易,或许认为搞实业更有利于抗战?后辈已不得而知。还是品尝一下外公的滇红茶吧,茶香史迹,真是回味无穷。</h1> <h1> 与堂姐和姐夫同游西山龙门。</h1> <h1> 从西山鸟瞰滇池和昆明市区。见过泸沽湖和洱海,对滇池的水质只能表示遗憾了。破坏容易建设难,污染容易治理难,这已反复被历史所证明。但愿经过几代人努力,滇池能够重新成为高原上的一颗明珠。</h1> <h1> 与堂姐堂弟两家人同游昆明大观楼。大观楼的规模实不能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这“江南三大名楼”相比,但清朝孙髯翁所做大观楼180字长联,却堪称"古今天下第一联"。上联咏滇池旖旎风光,下联抒云南千年往事,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气魄宏大,毛泽东评价其“从古未有,别创一格”。</h1> <h1> 为感兴趣的读者录出长联如下。</h1><h1>上联:</h1><h1>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 西翥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h1><h1>下联:</h1><h1>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br><br></h1> <h1> 现今大观楼匾额的三个大字并非一人所写。从两侧题记可知,原匾为康熙时王继文所书,被名公巨卿们赞为“铁画银钩”。咸丰年间匾与楼具毁。重建时,有许多高手临摹原字,乃从众人的字中选出三字刻于匾上。头一次见到这么有名的匾,竟是集体创作。</h1> <h1> 大观楼上“拔浪千层”匾为咸丰皇帝所书。其时咸丰帝向昆明籍兵部侍郎何彤云问及滇池情况,何彤云形容登楼观滇池是“无风三尺浪,有风浪千层”,皇上也容易被忽悠,龙颜大悦,于是挥毫而就。可别随便怀疑皇上写的第一个字有问题,当心项上人头!</h1> <h1> 滇池和泸沽湖、洱海一样,海鸥众多,与人相亲,喜欢吃面包。</h1> <h1> 快要离开昆明了,堂姐堂弟两家人为我们送行,外甥女和侄女都很能干,根本不用老人操心,安排好在昆明很有名气的祥云荟馆聚会。</h1> <h1> 祥云荟馆的门面外表很不起眼,原来却很有来头,它是缅甸华侨所建,抗战期间租借给“飞虎队”做为寓所、食堂和办公场所。我忽然想到,抗战时期我父亲在云南地下党的老战友郭佩珊是否就到这里来过?郭佩珊是武汉大学物理系毕业,一二九运动的骨干,他受南方局委派来昆明与我父亲接头,就曾住在被称为“地下党之家”的我爷爷家,我伯父还帮他吓跑了盯梢的特务。他奉命打入国民党第十飞机修理厂,表现出众,数次获飞虎队陈纳德将军奖励,与美军飞行员和机械师来往很多。他还曾当面向陈纳德提出改造B-25D轰炸机的投弹架和机枪架,当即得到批准,在对日作战中取得极佳的效果。此事引起史迪威将军的空军助理毕赛儿准将重视,当面向蒋介石表示对郭佩珊的敬意,并索要图纸以改进美军轰炸机。蒋介石认为给中国人长了脸,批准给郭佩珊晋升三级,赏一千大洋。到解放战争初期,郭佩珊又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职权,不动声色就报废了美军留下的250多架飞机,为解放战争做出了特殊贡献。要知道八路军129师769团夜袭阳明堡机场,炸毁24架日军飞机,就是很了不起的战绩了。郭佩珊的功绩,充分体现了掌握知识的力量。在这个特殊的地点,缅怀隐蔽战线的老共产党员的殊勋,向郭伯伯致敬!</h1> <h1> 在祥云荟馆与堂姐和堂弟两家人的合影。在昆明期间,得到他们悉心的接待和照顾,真是感激不尽,血浓于水的亲情永远记在心里了!</h1> <h1>㈧ 永善</h1><h1> 永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角的金沙江南岸,处于群山环抱之中,隔江与四川雷波县相望。历史上这里是汉彝杂处的穷山恶水、兵匪横行、无法无天之地。清朝云贵总督鄂尔泰剿平当地土著造反后,由朝庭钦命县名为“永善”,意为永远服从管教,可见当地之乱。</h1><h1> 永善是我此次云南之行的最后一站。因为我爷爷奶奶一生的最后几年是在那里度过的,我母亲和姑姑也是从那里走向延安参加革命的。母亲的回忆录中永善是个极端贫穷落后的地方,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听说那里新建了规模宏大的溪洛渡水电站。这都是很吸引我的地方。</h1><h1> 我爷爷何季默为什么要离开昆明到永善去?1940年冬,他向龙云辞去原职,要了个永善县佐(副县长)的职务,《永善县志》用了个文绉绉的词“弃高履卑”来记载此事。表面理由是年老多病,准备在那里过度一下回四川郫县老家。实际上是爷爷非常有远见,他一方面支持我父亲的地下党工作,又看到国民党开始掀起反共高潮,远离昆明可以使我父亲放手工作而不累及家人。果然两三个月后“皖南事变”就爆发了,显示了老人家政治经验的老道。</h1> <h1> 从昆明到永善只能做长途汽车,听堂弟说过去要走两三天,现在有了很好的公路,在大山里也足足走了十个多小时。永善县中心原来叫井底坝,可见是个四周环山的小盆地,如今也有许多楼房了。</h1> <h1> 这还是母亲笔下那个贫穷落后、暗无天日的永善吗?深山里的小城街道,夜景多美!</h1> <h1> 永善也有这样的高等级公路。</h1> <h1> 爷爷当年办公和居住在文昌帝君庙,按母亲的描述,都已经民国三十几年了,还像清朝的县衙一样,可见当年这里多么闭塞落后。后来文庙毁于大火,现在这里建起了现代化的永善一中。</h1> <h1> 来到金沙江畔,想像中应当看到湍急的江水在峽谷中奔流而下,实际却是高峽出平湖的壮美景象。</h1><h3></h3> <h1> 这是溪洛渡水电站拦江大坝所形成的高峡平湖。溪洛渡水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骨干工程,位于四川雷波县和云南永善县接壤的金沙江峡谷中,总装机1386万千瓦,仅次于三峡水电站和巴西伊泰普水电站,是中国第二、世界第三大水电站。</h1> <h1> 这是水电站拦江大坝的正面,其双曲拱坝是国内第三高拱坝。溪洛渡左右岸地下主厂房和洞室群尺寸及数量均为世界之最。</h1> <h1> 群山中的地面厂房和变电站。</h1> <h1> 源源不断的电力通过穿山越岭的高压铁塔和输电线,送往华中、华东地区,多么伟大的工程啊!</h1><h1> 我想到当年爷爷就是热衷于搞建设。在龙云任滇中东镇守使时就担任其秘书长,龙云担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后,他却要求去省建设厅任秘书长,就是想搞建设。据《永善县志》记载,爷爷到永善后,看到当地缺水灌溉,人畜饮水困难,就发起修筑长虹堰水利工程,不顾年高老迈,逐一游说富人捐资、住户动迁。历时三年,工程竣工,使当地水稻生产发展起来,龙云题“惠及民生”匾相赠。他还带头捐资,发动民工凿通沿江石壁,改善当地交通。《永善县志》记载:“在任期间,云南省主席龙云曾聘他任省府秘书长,但他却以年老拒任,他的薪饷都捐献给永善的水利建设和交通建设,所以家无余财。”但是在那个年代,国力羸弱,民如散沙,爷爷以一己之力,又能有多大作为!如今国家强大起来了,共产党把人民有效地组织起来了,就可以实现改天换地的大事。爷爷若能看到云南境内这许多“当惊世界殊”的伟大工程,定会含笑于九泉了!</h1> <h1> 金沙江对岸的雷波县,也是我想去探秘的地方,那里属于四川大小凉山彝族居住区。从母亲和姑姑的叙述中,知道那里曾是蛮荒之地,土司与土匪勾结横行当地,经常过江骚扰抢掠,如今变成了什么样?江右岸的永善井底坝是在山间盆地中,左岸的雷波却是在高山上,汽车沿着连续的“之字形”公路盘旋上山,才能到达那里。</h1> <h1> 汽车上山的途中,看到雷波漫山遍野种植着脐橙树。母亲书中说,当年这里是种植罂粟、出产鸦片的地方,许多鸦片通过永善销往各地。爷爷曾费力禁烟,可是宋美龄宠爱的孔二小姐和龙三公子来收购烟土贩卖发财,怎能禁得住?更奇葩的是,国军竟与日本人勾结来这里武装贩烟,运到日占区去卖,大发国难财,爷爷禁烟也是有心无力啊!从遍地罂粟到漫山脐橙,这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h1> <h1> 雷波沿江的公路边上,有许多卖脐橙的摊贩,我们才知道这里被誉为“中国脐橙第一县”。1991年雷波县开始引种脐橙,由于其河谷地区气候及土壤条件极为适宜脐橙生长,其主打品种特性甚至超过原产地美国加州。 我们实际品尝,口感比著名的褚橙和赣南脐橙都好,可惜大部分出口,国内还不易买到,旅途中只能买几个尝尝了。</h1> <h1> 汽车沿曲折的公路终于爬上山,开始进入市区了,路灯柱都设计成脐橙的标志。</h1> <h1> 雷波市容看起来比永善要差,体现着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从大规模引种脐橙,到溪洛渡水电站的建设,开始带动这里的经济发展。无论如何,过去的蛮荒之地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墙上标语横幅提到的一些关键词,代表着这里未来的希望。标语最上方的一行是古彝文,要不是它的提醒,还真忘了这里是凉山彝族地区——旧社会极端落后贫穷的地方。</h1> <h1> 在晨光熹微中,我们就要离开永善前往重庆。解放前永善对外交通不便,我母亲从永善到重庆,只能先坐人力抬的滑杆,然后换木船,再换江轮,要几天时间,如今坐长途大巴只需8个小时。望着晨曦中的大山,我不禁在想,当年母亲从这里出走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啊?</h1> <h1> 当初母亲为何来永善?是因为“皖南事变”发生后,形势恶化。云南省工委派我父亲去重庆,向南方局汇报情况,母亲随行作为掩护。南方局决定我父亲随李克农率领的队伍撤回延安,母亲因怀有身孕不便随行,奉命回永善隐蔽,比回昆明我外公家更安全。母亲在永善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文儿,一过就是四年,她始终与重庆党组织保持着联系。她亲眼目睹当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贫苦百姓的生活,深感社会的黑暗、腐败、愚昧、贫困,孩子有病都无医药可治。母亲下了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一切!在开明的爷爷奶奶支持下,经党组织同意,母亲终于踏上了去重庆的路。也许母亲当时的心境,就像这冲破重重山峦和迷雾的浩浩江水,期望着奔向更广阔的新天地吧!</h1> <h1> 母亲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后,经组织批准准备去延安。她照了一张相寄给文儿。母亲的眼光中,流露着对文儿深深的母爱,也充满着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定。</h1> <h1> 母亲等待去延安期间,得知延安也有很好的保育院,而且组织同意她带孩子去(那时的组织多有人情味儿,多为未来着想啊!)。文儿是我爷爷奶奶的心头肉,但两位开明的老人为了孩子的前途,毅然决定让我姑姑护送文儿去重庆。但那时的路途充满阴霾,沿江的宜宾和泸州一代流行瘟疫,文儿感染上了霍乱,到重庆就不幸夭折了。此时我母亲已去延安,几年后才得知文儿死讯,我父亲甚至都没能见到第一个孩子的面,爷爷奶奶也一直不知道孙儿的凶讯,这是我们家庭上两辈人为追求光明而付出的惨痛牺牲吧。</h1> <h1> 当时国民党准备发动内战,我姑姑却坚决要求去延安参加革命,得到组织批准。爷爷预见到内战会爆发,不顾年迈体弱赶到重庆,想接回文儿,让儿女放心参加革命。姑姑只好忍痛撒谎说,文儿跟着毛主席的飞机先去延安了。爷爷很难过,但没说什么,以他的阅历能不预感到什么吗?在办事处,周恩来副主席和王若飞同志亲切地看望爷爷,称赞他把儿女都送去参加革命。爷爷通过与周副主席的交谈,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两次去看望被蒋介石软禁的龙云,劝其弃暗投明。回永善后,不惧国民党特务的威胁,积极宣传中共的主张,不愧为一生追求富国强民理想、能够与时俱进的革命老人。</h1> <h1> 汽车沿江岸疾驰,我的思绪也像那不舍昼夜奔流着的江水,想得很多很远。我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想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文人笔下回顾历史时,提到的都是英雄。那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呢,他们就像这大江之中的一滴滴水,或者偶尔激起的一朵小浪花,很不起眼,可是没有它们的汇集,哪来的万里长江?回顾我们家族的上两代人,他们生逢乱世,面临的是由于近代以来的固步自封,中国人被西方列强打折了腰,还能不能重新站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他们迷茫过、企盼过、求索过、奋斗过,尽自己所能为社会的进步做着点滴的事情。他们没有辉煌的人生和业绩,足以让文人墨客来吟诵他们的事迹,但我作为后人却觉得不应忘记,是以借赴云南探访先辈足迹之旅,撰写此文,以表对先人的崇敬和深切缅怀之情。</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