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路马路边“寻活”的农民工

李丹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艺路马路边“寻活”的农民工</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文地理摄影培训班作业说明<b></b></h3><h3><br></h3><h3></h3><h1> 八十年代末的中国,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成千上万的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进入到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就业,西安作为一个西部特大城市,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最多的还是来自西安市周边的各个区县的农民工,为西安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从那时开始在西安市南门、文昌门附近的马路上自发的形成了一个劳务市场,农民工们每天聚集在那里等活,用他们的话说是“寻活”,在这里“寻活”的农民工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人。</h1><h1> </h1><h1> 通过拍摄文艺路马路劳务市场可以看到,农民工在城市处于一种边缘地位,他们的工作机会是没有保障,但他们又是非常自由、自主的,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他们的脸上已经看不到改革开放初期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脸上的迷茫、焦虑和悲苦,更多的是自信和期待,这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民工们精神面貌的变化吧!</h1><h1> 2018年我从夏天开始关注文艺路上的农民工,直到2018年的最后一天,看到他们仍然在寻活,在期待,在选择......</h1> <h3>每天早晨7点左右,这些寻活的农民工就会在西安市文昌门附近聚集。</h3> <h3>这里寻活的农民工年龄大多是中年。</h3> <h3>他们每天早晨聚集在这里,希望找到合适的活。</h3> <h3>上午九点之后农民工们就从文昌门前聚到了南边的仁义路附近。</h3> <h3>所寻的活通过各自的工具、招牌显示出来。</h3> <h3>她们是干保洁的,看到我拍照很警惕。</h3> <h3>起初她们很反感我拍她们。</h3> <h3>她们问:你拍啥哩?</h3> <h3>等活的时候也开心。</h3> <h3>经常在这里等活,都熟悉了。让我给她们拍合影,后面的男士也要加入。</h3> <h3>这位泥瓦工师傅让我给他拍照,要把这个物件拍进去,说这是城市的一种标识。</h3> <h3>他是水电工,他的坐骑不错。</h3> <h3>这位是水电工,以前也玩过胶片相机,对构图取景啥的很熟悉。</h3> <h3>这两位是厨师,蓝田人。</h3> <h3>她姓赵,已72岁,四川人,两个女儿已经在西安成家,自己在长安区租房居住,每天坐地铁到文艺路来“寻活”,会些刮痧、艾灸等简单的保健方法,想找陪聊、保健的工作。她说,出来寻活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岔心慌,一个人在屋里么意思”。</h3> <h3>大家叫她“喜洋洋”.37岁.宝鸡人.擅长包饺子,想找餐厅的工作</h3> <h3>他姓赵,泥瓦工,长安人。</h3> <h3>为了更方便了解文艺路上的农民工,我请了这两位保洁工来家里打扫卫生,左边的是小陈,右边的是小简。</h3> <h3>小陈是才出来不久的,她干活还很麻利。</h3> <h3>她们有自己的微信群,可以互通寻活的消息。互联网也为农民工带来不少便利。</h3> <h3>有雇主来了,她们都围上去看看有没有机会。</h3> <h3>这位雇主需要餐厅服务员和保洁员。</h3> <h3>后面那位大家都喊他“瓜瓜娃”,故意把嗑的瓜子皮扔在地上,保洁员边诀(嗔怪)边打扫;农民工在这一代呆的时间长了,跟保洁员、城管、附近的保安都熟悉了。</h3> <h3>2018年的最后一天,很冷;将近中午了,文艺路上仍然有二、三十位农民工在寒风里寻活,与前几次我看到的相比,变化的是他们穿着冬装,不变的是他们仍然在期待、在选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