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里的2019

源源不断

<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nbsp; &nbsp; &nbsp; 2019年元旦,黄山山麓的太平湖畔,推开阿尔卡迪亚阳光酒店的房门,我迎来了新年的第一轮晨光!</b></span></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1><b>   2018年12月27日,又一次住院摘除了消化系统的息肉。此后,一直在休养生息。</b></h1><h1><b> 2019年1月6日晚,终于觉得有体力散步了。雨中,拍了张手机照,并写下了如下的感想:</b></h1><h1><b> 生命的雨珠</b></h1><h1><b> 人的个体生命,犹如这夜间的雨珠,虽然不太夺目,却也能在不经意间发出奇异的光彩。</b></h1><h1><b> 十多天了,夜间第一次出门,竟意外发现了这小小的雨珠这么通人性,向我阐述了生命的意义。</b></h1><h1><b> 感恩生命,感恩这冬日里的雨珠!</b></h1> <h1><b>  1月9日到19日,妈妈住院。</b></h1><h1><b> 老太太年轻时是不轻易患病的,更不要说住院了。</b></h1><h1><b> 随着妈妈年纪越来越大,我陪老人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b></h1><h1><b> 这是大年初一我给妈妈刮痧后留下的照片。</b></h1> <h1><b>  1月19日到29日,从成都转飞,到北欧的丹麦、瑞典、挪威、芬兰进行了为期11天的旅行。</b></h1><h1><b> 北欧四国之旅,对欧洲的王室演变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有利于我从多角度思考一些事情。</b></h1><h1><b> 上张照片为1月7日在上海签证时所拍,下一张是在成都人民公园抓拍的一位喝茶的女子。</b></h1><h1><b> 后四张照片分别摄于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b></h1> <h1><b>  2月7日,在大仙家,写下了以下的文字并发朋友圈。</b></h1><h1><b>&nbsp; &nbsp; &nbsp; 崇明,拾起儿时的年味!</b></h1><h1><b> 年前,拳友大仙说要回崇明过年,我就玩笑道:我们初三到你家来过年哈!</b></h1><h1><b> 初二晚上,正在我妈那里看电视的我忽然收到微信:兄弟,明天几点到我家?赶紧联系大仙,原来,我们无意间的一番话他却当起了真。见状,我答应初三一定去崇明,并在太极拳群里呼叫了一番。拳友陈兄见到信息后,表示第二天将一同前往。</b></h1><h1><b> 驱车两个多小时,到达大仙家。</b></h1><h1><b> 大仙的家是一排五间的平方,每间12路椽子,卧室全是雕花的床。屋前还有七陇地,地里种着蔬菜。</b></h1><h1><b> 大仙招待我们的全是当地菜,用同行的陈兄的话:全部是特色。野生鳜鱼、芋艿、刚摘的青菜、黄金瓜、米糕、蚕豆、黄瓜炒蛋、崇明蟹......</b></h1><h1><b> 尤其是豆瓣咸菜蛋汤,鲜得大家直直的大呼小叫。赤豆米饭,又糯又香,大仙说,过年吃这个红红火火。</b></h1><h1><b> 大仙家的屋子、田地、饭菜、清新的空气让我们回到了从前,那个豆瓣咸菜蛋汤,更是几十年没入口了。</b></h1><h1><b> 吃了还要拿,我们家陶老师和陈夫人到地里弄了青菜,大仙还每人送了米糕。</b></h1><h1><b> 这个年,过得真有味;这个年,注定在多年后会让我们回味无穷。</b></h1> <h1><b>   春节长假的后几天,又去了海门、安昌古镇、绍兴。正月十五前的周六(二月十六日),还去了常熟。</b></h1><h1><b> 在中国,不仅能感受各地不同的风景,而且能品味千差万别,各具特色的美味。</b></h1><h1><b> 海门,价廉物美的海鲜。在上海,吃一顿海鲜价格是海门的十倍,但在上海,做不出海门当地的味。</b></h1><h1><b> 安昌,就是腊味的世界。空气中飘荡着浓郁的腊味,碗里、口里也是腊香四溢。</b></h1><h1><b> 绍兴自然是美食的天堂。在排名靠前的绍兴酒店里,吃上一顿饭,起码要排一个小时的队。</b></h1><h1><b> 蕈油面是江苏常熟的特色面点,有“素中之王”之称,兴福蕈油面是出了名的。蕈(xùn)是一种野生菌,而松树蕈则是常熟虞山的一种特产。用蕈油作为面“浇头”的蕈油面,鲜美异常,非一般蘑菇可比。</b></h1><h1><b> 以下四张照片分别是海门街头、安昌古镇、绍兴文笔塔前的老街和常熟的兴福寺。</b></h1> <h1><b>  很小的时候,总觉得钢铁很神奇,肯定永远不会腐烂。长大后,才慢慢知道在时光面前,钢铁的寿命是非常短暂的。</b></h1><h1><b> 这是3月4日到7日,在宝钢四高炉环缝连续抢修时的手机照。在朋友圈,我取名为“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b></h1><h1><b> 最可爱的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有着比钢铁更坚强的意志。看似平凡的他们不仅能炼钢铁,还能修补钢铁!</b></h1> <h1><b>   从2018年12月起,上海进入了入冬后绵延不绝的雨期。据记载这是上海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二长的冬雨期。</b></h1><h1><b> 3月7日下班时,在宝钢成品码头,见到了久违的晚霞。一位摄友给这张手机照取名为“城市钢厂的天空”。</b></h1> <h1><b>  3月8日。到了这天,我生命的旅程又增加了整整一岁。</b></h1><h1><b> 一个上午,我一直想着,今天,我应该留下些什么,作为对自己生命成长的纪念。</b></h1><h1><b> 中午,途径冷轧厂时,在春风中绽放摇曳的花朵吸引了我。在蓝天白云和硅钢厂厂房的衬托下,画面真是好看。</b></h1><h1><b> 最好来只蜜蜂,这样画面就活了。想什么就来什么,就在我自言自语之际,这只蜜蜂飞进了我的手机镜头。</b></h1><h1><b> 我命名这张照片为:招蜂引蝶春钢城!</b></h1> <h1><b>   当夜,来到静安寺,在百乐门舞厅,怀旧的氛围,经典的舞曲,我和家人共同度过了新岁的第一晚。</b></h1><h1><b> 这个夜晚让我无比感动!</b></h1> <h1><b>   3月9日。8日晚的春雨打破了夜色的宁静。晨雨中,轮胎同马路接触后发出了和晴天不同的“刷刷”的欢快声响。</b></h1><h1><b> 随着车轮的滚动,我又一次来到了朱家角。和前几次不一样,这次,是同事和拳友一同前往。中午,14人分成了两桌,扎肉、蚌肉豆腐、炒螺丝、响油鳝糊、白水鱼、水芹......17道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菜先后上桌。</b></h1><h1><b> 酒足饭饱之余,乘兴在古镇漫步。</b></h1> <h1><b>  3月11日</b></h1><h1><b> &nbsp;</b><b>忧母</b></h1><h1><b> 母亲大人的病真是令我不一般的担忧!</b></h1><h1><b> 春节前,从不生病的老太太就住了一个星期的医院。那时,医生就建议她装心脏起搏器,但胆小的老人却在害怕中婉拒了。</b></h1><h1><b>&nbsp; &nbsp; &nbsp; 老人就是这样,在病魔的折磨下,却开始疑神疑鬼了,担心心脏真的骤停了,后果就不可挽回了。终于,在我们的“吓唬”和她自己的慢慢转变之下,老人家决定安装起搏器了。</b></h1><h1><b> 10日,为了11日的手术,我一早就陪着她。但她坚决不让我提手术的事。整天,她一个人默默嗦嗦地整理了两包东西。凌晨一点,一向睡得较好的妈妈就起床了。清早,还拿起了扫把,东扫扫,西摸摸,仿佛要出远门似的,依依不舍之情表露无遗。</b></h1><h1><b> 到医院后,医生介绍了手术方案,并让我挑选起搏器。我选了最好的,就是15年的。我的想法是:说是15年的,但10年以后就换个新的,这样,老妈一定可以活过一百岁了。</b></h1><h1><b> 老太太对手术很是不放心,事无巨细,全部问了个遍。术前的验血分了动脉和静脉两种,也就是扎了两次针,我妈妈缠着护士,一定要她解释为什么要分两次抽血?临进手术室时,必须全部换手术服,她抖抖索索的,紧张得连衣服也脱不下来了。最后是在护工的帮助下更了衣。</b></h1><h1><b> 手术进行了一个小时十分。期间,医生让我们确认了我们选择的起搏器,并告诉我们,有一小段的时间,老太太的心电图是平的。</b></h1><h1><b> 我是跪着把妈妈从手术台上抱到可移动的病床上的。见我进到了手术室,妈妈一个劲地埋冤我。原来,手术期间家属是不能进入手术室的。由于妈妈年纪大了,血管又细,因此,有一个扎血管的过程变成了穿刺,老太对疼又特别的敏感,吓得哇哇地直呼我的名字。可我们在隔音的走廊里,根本听不到她的嚎叫。听老妈这么说,我又好笑,又心疼。</b></h1><h1><b> 推进CCU房间,我发现妈妈的脸色比手术前红润了。我问妈妈感觉怎么样?妈妈说:“这心没了一晃一晃的感觉了。”</b></h1><h1><b> 手术顺利,祝福我的妈妈,祝她早日康复,长命百岁!</b></h1> <h1><b>   3月19日,妈妈出院的翌日,终于得暇在暮色的长滩漫步并拍了下面两张手机照。</b></h1><h1><b> 此次治疗,给老妈装了寿命周期为15年的心脏起搏器。18日出院那天,又给她配了助听器。虽然价格不菲,但妈妈又变得耳聪目明了,更可喜的是她少了心理负担。</b></h1><h1><b> 信步夕阳下,感到人生其实追求的就是健康的身体,自由的空间。</b></h1> <h1><b>   4月1日到3日,又到杭州体检。拍了一组西湖的照片。</b></h1> <h1><b>   2019年,夫人退休。</b></h1><h1><b> 4月7日是星期天。这天,陪夫人到她单位里拍了一组照片,作为她退休前的留念。</b></h1><h1><b> 看了这组照片中的这一张,你应该猜出她的职业了吧?</b></h1> <h1><b> 4月13日到19日,又一次来到了布达拉宫,并拍到了这位虔诚朝圣的女士。</b></h1> <h1><b>  赏灵芝桃花。</b></h1> <h1><b> 在巴松措的寺院里,拍到了这位正在背木料的藏族妇女。这是我此次西藏之行抓拍到的较为满意的一张照片。</b></h1> <h1><b>   苯日神山风景区,尼洋河畔。这里离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不远。</b></h1><h1><b> 控制线那边想必也是如画的风景,不知何时能将其收复。届时,我一定再游此地,踏入实际控制线那侧现在被印度控制的中国土地。</b></h1> <h1><b>   难得有四天时间“5.1”假期,又一次来到了舟山,却第一次看到了流传于民间的布袋戏。中华文化,真是多姿多彩。</b></h1> <h1><b>  “5.1”假期期间,还漫步于上海周边的小镇。见到这位拎着杆秤,提着农副产品的老汉,我忍俊不禁地拍了下来。</b></h1><h1><b> 延续千年的农村交易方式,积淀着浓浓的中华文化。</b></h1> <h1><b>  “5.1”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也就是“5.4”青年节100周年的这天,在宝山滨江公园拍下了夕阳。</b></h1><h1><b> 带着愉悦的心情,结束了假期。</b></h1> <h1><b>  上海的这个古镇我来了不下10次。但在古镇上记录下真正的美女,这还是第一次。</b></h1><h1><b> 到这里,就是为了喝喝茶,发发呆,洗去一段时间积攒的疲乏。</b></h1><h1><b> 这里就是上海的枫泾古镇。</b></h1><h1><b> 这天是2019年的5月11日。沿途,我喜欢穿小道,这样,就拍到了上海近郊耕作的画面,在水田里信步觅食的白鹭。</b></h1> <h1><b> 再回阔别了两年的松江,真后悔当年在这里时不曾好好记录。</b></h1><h1><b> 曾经有那么八、九年,每个周末,我都会在这里度过。</b></h1><h1><b> 2019年的5月11日,</b><b>松江老城区正在“修新如旧”,希望镜头里的这座大仓桥能在整修后保持原貌。</b></h1> <h1><b> 经常散步,居住的宁静小区也是不错的漫步场所。</b></h1><h3></h3><h1><b> 这是5月15日晚打好太极拳后的散步照。</b></h1><h3></h3> <h1><b>  缘(5月17日晚)</b></h1><h3></h3><h1><b> 晚饭后独自散步,不知什么时候,身后跟来了这个小女孩,悄悄地学着我走路。</b></h1><h1><b> 见我低头朝她笑,女孩伸出了右手,拉住了我的左手食指。</b></h1><h1><b> 她的爷爷(或是外公)跟了上来。见老人要拉她走,女孩就伸出了另一只手,牢牢地拽着我。来不及对焦,我用右手拿着手机,拍了这张模糊的照片。</b></h1><h1><b> 这样,女孩又和我一起走了百十来米。一边走,老人和我一起聊,小女孩今年三岁。</b></h1><h1><b> 老人抱她回家时,小宝宝又哭又闹,两只鞋子也搓到了地上,那意思就是要和我一起玩。</b></h1><h1><b> 和小宝宝分开后,我的心情特别愉快。</b></h1><h1><b> 因为,这是我和宝宝的缘分。</b></h1> <h1><b> 同样是5月17日晚,街拍。</b></h1> <h1><b>  <font color="#010101">告别苹果</font></b></h1><h3></h3><h1><b><font color="#010101"> 5月19日,整理卧室,不经意间理出了曾经用过的三代苹果。</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给苹果留下影像的,是令我们国人引以为荣的华为P30 Pro。</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这清晰、复古的照片和着左上角的残花,似乎在说:别了,苹果!</font></b></h1> <h1><b>  发展中的上海,日新月异。这种场景以前常看到,但现在,却很是少见。</b></h1><h3></h3><h1><b> 此照5月25日晨摄于杨行东街。</b></h1><h3></h3> <h1><font color="#b04fbb"><b>  5月27日,近三年的钢管条钢第一期太极拳班结束。当晚,和老师合影留念。翌日,写下以下短文:</b></font></h1><h1><b> 收不回来的风筝</b></h1><h3></h3><h1><b> 飞得越远,有时越迷茫。</b></h1><h1><b> 绕着钢管的主厂房走一圈,大约是7000步;绕着初轧厂房走一圈,大约也是7000步;再绕着焊管和线材的厂房走一圈,大约还是7000步。</b></h1><h1><b> 而这三个7000步,居然是在我离开钢管30年后,离开初轧18年后才完成的。</b></h1><h1><b> 故地重走,才发觉钢管条钢的树林是茂密的,树叶是嫩绿的,才发觉钢管条钢的空气是清甜的,才发觉钢管条钢的马路路面是黝黑的,就连洒水车冲过溅起的水花也是晶莹剔透的,才发觉钢管的食堂居然还是宝开发的,在这个食堂里,还留着老宝钢的味。</b></h1><h1><b> 感谢钢管条钢举办的太极拳班,是你们让我回到了我职业生涯的起始地-------钢管;感谢李老师,太极拳的班参加了很多,但李老师我是最喜欢的。不仅因为李老师是个难得一见的大美人,更因为李老师循循善诱,形象生动,把一招一式讲得非常透彻,让我们不得不抛却偷懒之想而认真练拳;感谢钢管条钢太极班,几年的时间眨眼就过去了,但在不知不觉中,我和大家建立起了难以割舍的感情。这种感情使得接近退休的我越发怀念在钢管条钢的点点滴滴,越发引得我最近老是绕着钢管条钢进行着清晨的漫步。</b></h1><h1><b> 有机会去拍一下五米三平台的轧机、拍一下初轧的老式厂房。</b></h1><h1><b> 相信这样的照片能使我在退休后可不时怀念流逝的岁月,还能留存来时的回忆......</b></h1><h1><b> 我已是收不回来的风筝,但我的心在钢管、在条钢......</b></h1> <h1><b>  初夏,枇杷成熟的季节。</b></h1><h3></h3><h1><b> 学了三年的吴式太极拳,我们的付出也进入了收获的时节。</b></h1><h1><b> “六一”,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苏州东山,既检验学习的成果,又在陆巷古村品尝了枇杷的滋味。</b></h1><h1><b> 十分意外的是,我居然在一所基本倒塌的平房的残墙上拍到了1980年的记录。文字表明,当年一头小猪仔的价格是11元7角6分。</b></h1> <h1><b> 端午节小长假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8日,我来到了青浦的商榻古镇。</b></h1><h3></h3><h1><b> 商榻的老街十分洁净。这里的居民十分的古朴。看我在拍照片,竟然主动地请我进了他们的家门,临走时,还问我要不要喝水,并要送矿泉水给我。</b></h1><h3></h3> <h1><b> 这是否会是明天的你我?</b></h1><h3></h3><h1><b> 见到我拿着手机,在老街上东瞅瞅、西望望地在拍照,这位坐在离街面有三间屋距离的老太太一个劲地向我招手。</b></h1><h1><b> 进去一聊,才知道老人家今年88岁,儿子和家里的其他人已搬到城里去了。</b></h1><h1><b> 老太独自一人,指着家里的一个个物件让我拍。我的眼光聚在了老人的脸上,收起了手机,陪着老人东拉西扯,从饭菜、身体,谈到天气。直到临走时,我才悄悄地拍了这张照片。</b></h1><h1><b> 出乎我的意料,老太太十分地客气,反反复复地向我道谢,这令我万分的感慨。</b></h1><h1><b> 离开商榻后的苏州铜罗古镇之行,从摄影的角度说,这张照片是极为普通的,但这张照片对我的触动是最大的。</b></h1><h1><b> 过不了多久,今天还自由自在的你我,会不会和这位老人一样呢?</b></h1> <h1><b> 6月16日,在罗泾赏向日葵。</b></h1> <h1><b>  </b></h1><h3></h3> <h1><b>  留意一下,上海的郊区,还是能拍到些乡土气息很浓的照片。只是,这种场景越来越少了。</b></h1><h3></h3> <h1><b>  </b></h1><h3></h3> <h1><b>  一年一度的荷花时节,总得留几张在自己的镜头里 。</b></h1><h3></h3> <h1><b style=""><font color="#010101">  我和我的祖国</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如果把中国地图比喻成一只雄鸡,那么北极村就是这鸡冠上最突出的部位。</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七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从上海飞到哈尔滨,坐火车抵达海拉尔,穿越一望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翻过林海茫茫的大兴安岭,站在祖国鸡冠漠河的我,对国土、国界有了从未有过的切身感受。</font></b></h1> <h1><b>  七月二十七日,和小学同学来到南通,拍下以下这组照。时值高温,在海边洗去了热浪,因此,把此组照命名为:赶海的季节!</b></h1><h3></h3> <h1><b style=""><font color="#010101">起点</font></b></h1><h3></h3><h1><b><font color="#010101"> 从小到“老”,已经数不清拿了多少个第一。</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但,2019年8月15日晚上得到的这个冠军却特别的有意义。</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因为,这次的名次诠释了这样的意义:生命第一,健康优胜!</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浙江的景点几乎混得很熟了。岂料,生意意识十足的浙江人在新昌用石头堆出了水中阶梯,一条百米来宽的山间河道瞬间就成了2019年的网红打卡地。</font></b></h1><h3></h3><h1><b><font color="#010101"> 我也趁着这热乎劲,于8月17日在人山人海的景点拍下了这个不知名的女孩。</font></b></h1><h3></h3> <h1><b>  今年,伟大祖国的七十华诞。八月22到26日,我有幸又一次来到了首都。这是22日晚的夜拍。</b></h1><h3></h3> <h3><h1><b>正好一千</b></h1><h1><b> 今日下雨,无处可去。</b></h1><h1><b> 中午,在体育场吃了个便饭。然后,逛唯一的商店———迪卡侬。</b></h1><h1><b> 逛着,陶老师说:“你买点东西吧。单位领导说了,我可以买1000元的东西作为退休的纪念品。”</b></h1><h1><b> 陶老师打电话给单位,单位说发票不能超过一千,否则不能报销。问营业员,营业员答复:买多少就开多少的发票。</b></h1><h1><b> 陶老师真不错,先是给我拿了双鞋,又给我拿了件御寒的冬衣。一算,还多了50多。陶老师顺手拿了条50多一点点的休闲裤。</b></h1><h1><b> 结账的时候,营业员说:“999元7毛。”看我们拿着东西不方便,营业员又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塑料袋,说是算3毛。这样,正好是一千块钱。</b></h1><h1><b> 天意?2019年9月1日大雨的休息天,让我记住了!</b></h1></h3> <h1><b> 2019年9月2日,我的三幅照片被选入上海市职工摄影家联盟编辑的《影像上海》第113期中。以下是这三张照片。</b></h1><h3></h3> <h1><b>  你若用心,你会最美!</b></h1><h3></h3><h1><b> 这段文字,写于2019年11月8日第十二届上海市摄影艺术展览开幕式暨颁奖仪式个人作品入展现场。</b></h1><h1><b> 展览两年一次,入展作品194幅,投稿13300多幅。</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