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碑志展(一)

乐悠悠

<h3>  中国古代碑志展是辽宁博物馆常规专题展。全部展品均为拓片复制品。展厅阔大,布局严谨,可能因展品形式和内容所限,展厅内参观的人寥寥无几,好像都是一些学生来查询资料。新馆开展一来我们去过两次。这次我们抱以研习书法、熟悉葬制、了解历史的态度,认真仔细地看完了全部展品。 </h3><h3> 从各时期碑志历史演变看中国书法史的演变。受益匪浅!特做此篇留作资料。<br></h3> <h3> 前 言</h3><h3> 碑志是指镌题文字的刻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先秦已出现刻石纪事的实例,两汉时期树碑立传的风气盛行,魏晋则开启了后世墓志之端,北魏以后,方形墓志渐成定制。碑志是集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的艺术品,蕴含社会历史、书法、雕刻、人物传记、丧葬礼俗等信息,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 </h3><h3> 展览中共展出200多件/组展品,时代跨度大,上自汉魏,下迄明清。具地方特点,数量众多,以北魏墓志、辽代墓志中的帝后哀册最具特色。</h3><h3> 一方碑志一段历史。本次展览陈列的碑志是我们解读历史,感受文明,欣赏艺术,陶冶性情的珍贵文物,也是中国东北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建设家园历史进程的真实写照。</h3> <h3>  秦刻.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h3> <h3>  秦.泰山刻石——秦泰山刻石原在岱顶玉女池旁,现位于岱庙东御座内,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h3> <h3>  第一部分 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h3><h3> 刻辞之碑,始于东汉初年,为述德纪事、标志葬地、颂扬逝者之用。其后,渐成固定形制,书写形式从秦篆过渡到隶书。随着崇尚儒学及厚葬之风盛行,产生大量风格多样、艺术水平高的碑刻。由于年代久远,汉代传世墨迹目前难得一见,碑刻文字成为了解汉代史实及书法艺术的重要标本。<br></h3> <h3>  《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名《大三公山碑》。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立。篆书。现存于河北省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下。</h3> <h3>  开通褒斜道石刻是秦蜀交通要道,位于今陕西省褒斜城县褒谷中。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汉中邵太守奉诏书动用人工766800余人,花费三年时间,于此修建阁道。竣工后,在崖壁上刻文,记载此事,此即著名的褒斜道石刻,其拓本称为《大开通》。</h3><h3></h3> <h3>东汉.杨淮表记</h3> <h3>  东汉.张迁碑是中国东汉重要碑刻。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立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h3> <h3>  华山庙碑,全称为《汉西岳华山庙碑》,简称《华山碑》,也称《延熹华岳碑》东汉石刻。东汉延熹八年(165)立。</h3> <h3>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立。原石出土地点不详,1929年在河南偃师县城南辛家村发现,现藏河南博物院。袁安碑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用篆书写就的汉代墓碑。</h3> <h3>  《袁敞碑》,全称《汉司徒袁敞碑》。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立。篆书。公元1922年春出土于河南偃师,1925年石归罗振玉,现藏辽宁省博物馆。</h3> <h3>  《魏郡等字残碑》系罗振玉旧藏,出土地点及入藏前的流传情况不详,今陈列于辽宁省博物馆。残碑为板状青石,两面均有枢轴研磨痕,一边中部凸出呈榫头状,改作及使用痕迹明显。存宽45厘米,存高32厘米,厚9厘米,碑阳文字全部被磨除,碑阴漫漶,界格明显,残存16行,每行存字多寡不等,精拓后字口尚称清晰。此碑仅余碑阴题名部分,可辨识的残字已不足三十个。此碑一无官职,二无年爵,又莫知为何人碑,书不甚佳但写有着一定的特色。</h3> <h3>司徒残碑</h3> <h3>  《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由议郎蔡邕主持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经刻制工程,隶书体。</h3> <h3>放大</h3> <h3>  汉熹平残碑,清乾五十八年隆黄易访得,阮元移于孔庙,隶书,今在曲阜。</h3> <h3>  《三体石经》也名《正始石经》、《魏石经》,建于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h3> <h3>放大</h3> <h3>母丘俭纪功碑残石拓片</h3> <h3>  第二部分 北朝时期(公元439—589年)</h3><h3> 南北朝时期,中国北部动荡的社会环境、对于生命意义的探讨和对命运的关注作用于丧葬礼俗,客观上促进北朝墓志的发展和兴盛。由于统治者采取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促使魏碑形成率意、雄强的书法风格,影响深远。20世纪初,河南洛阳北邙山出土的一批北魏墓志,便是此时期的代表作。这些书丹上石的书法珍品,使“魏碑体”流传百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br></h3> <h3>北魏神龟二年(519)元祐墓志</h3> <h3>北魏建义元年(528)元略墓志</h3> <h3>北魏永安元年(528)司空元钦墓志</h3> <h3>北魏普泰元年(531)元诲墓志</h3> <h3>北魏建义元年(528)广平王元悌墓志并盖</h3> <h3>北魏太昌元年(532)元徵墓志</h3> <h3>北魏太昌元年(532)元文墓志</h3> <h3>北魏永安元年(528)蔺夫人墓志</h3> <h3>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元桢墓志</h3> <h3>北魏永平元年(508)彭城王元勰墓志</h3> <h3>北魏正光五年(524)彭城王元勰妃李媛华墓志</h3> <h3>北魏孝昌元年(525)元篆墓志</h3> <h3>北魏孝昌二年(526)冀州刺史元寿安墓志并盖</h3> <h3>北魏孝昌二年(526)高广墓志</h3> <h3>北魏永平三年(510)周午墓志</h3> <h3>北魏熹平二年(517)王诵妻元氏墓志</h3> <h3>北魏正光二年(521)世宗嫔司马显姿墓志</h3> <h3>北魏景明四年(503)献文皇帝第一品嫔侯夫人墓志</h3> <h3>北魏永安元年(528)齐州刺史元鑽远墓志</h3> <h3>北魏正平二年至和平六年(452-465)刘贤墓志拓片</h3> <h3>北魏正平二年至和平六年(452-465)刘贤墓志拓片</h3> <h3>北魏皇兴二年(468)张略墓志拓片</h3> <h3>北魏延昌四年(515)姚篆墓志</h3> <h3>北魏延昌三年(514)高宗文成皇帝嫔耿氏墓志</h3> <h3>北魏永平十年(511)太尉参军元侔墓志</h3> <h3>后燕建兴十年(395)崔通表拓片</h3> <h3>民国八年(1919)磁县新出魏齐墓志本末记</h3> <h3>东魏天平四年(537)华山王妃公孙氏墓志</h3> <h3>东魏武定二年(544年)侯海墓志</h3> <h3>东魏武定二年(544年)侯海墓志盖残石</h3> <h3>东魏武定四年(545)章武王妃卢氏墓志</h3> <h3>东魏武定六年(548)安丰王妃冯氏墓志</h3> <h3>东魏兴和三年(541)元鸷墓志</h3> <h3>东魏武定八年(550)吴郡王萧正表墓志并盖</h3> <h3>东魏天平四年(537)张满墓志并盖</h3> <h3>东魏天平二年(535)元开墓志并盖</h3> <h3>东魏兴和二年(540)王显庆墓记</h3> <h3>北齐河清四年(565)梁伽耶墓志并盖</h3> <h3>北齐河清三年(564)乐陵王墓志并盖</h3> <h3>北齐河清三年(564)乐陵王妃斛律氏墓志并盖<br></h3> <h3>北齐天宝六年(555)齐沧二州刺史高建墓志并盖</h3> <h3>北齐河清四年(565)高建妻王氏墓志并盖</h3> <h3>北齐乾明元年(560)襄城郡王高淯墓志</h3> <h3>北周宣(帝大)成二年(579)寇思哲墓志并盖</h3> <h3>第三部分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h3><h3> 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书法艺术进入兴盛时期。唐代碑刻,数量众多,名碑迭出,大量使用骈文。唐碑对中国书法影响深远,是后世学书者之楷范。河南洛阳北邙山地区,民国时期出土了大量隋唐墓志,部分为罗振玉购藏,后辗转入藏辽宁省博物馆。建国以来辽宁省朝阳地区也陆续出土了一批隋唐墓志,记载了许多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及社会活动背景,对于东北史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br></h3> <h3>隋开皇四年(584)潘城录事参军杨居墓志</h3> <h3>隋开皇四年(584)潘城录事参军杨居墓志盖</h3> <h3>隋开皇九年(589)张僧殷墓志</h3> <h3>董美人墓志</h3> <h3>苏孝慈墓志</h3> <h3>隋大业六年(610)参军段模墓志</h3> <h3>隋大业八年(612)顾君墓志并盖</h3> <h3>隋大业八年(612)韩暨墓志并盖</h3> <h3>隋大业十一年(615)唐该墓志并盖</h3> <h3>隋大业十二年(616)滕王长子杨厉墓志</h3> <h3>唐贞观九年(635)张秀墓志</h3> <h3>蔡须达墓志拓片 唐.贞观十七年(643)</h3> <h3>唐永徽二年(651)永建府长史杨艺墓志</h3> <h3>骆英墓志并盖拓片 唐.永徽五年</h3> <h3>孙则墓志并盖拓片 唐.永徽六年(655)</h3> <h3>杨律墓志并盖拓片 唐.龙朔元年(661)</h3> <h3>王君墓志并盖拓片 唐.龙朔元年(661)</h3> <h3>唐.咸亨三年(672)行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卢承业墓志</h3> <h3>勾龙墓志并盖拓片 唐.咸亨三年(672)</h3> <h3>唐.咸亨四年(673)左才墓志并盖</h3> <h3>王德墓志并盖拓片 唐.仪凤四年(679)</h3> <h3>唐 光宅元年(684)卢君夫人李灌顶墓志</h3> <h3>高英淑墓志并盖拓片 唐.延毅元年(694)</h3> <h3>唐 神功元年(697)王绪母郭氏墓志并盖残石</h3> <h3>唐 长安三年(703)张矩墓志</h3> <h3>唐 景云二年(711)卢玠墓志</h3> <h3>唐 太极元年(712)崔孝昌墓志</h3> <h3>唐 开元十二年(724)高守墓志</h3> <h3>唐 天宝三年(744)韩贞墓志并盖</h3> <h3>唐 天宝六年(747)嗣曹王李戢墓志</h3> <h3>唐 贞元二年(786)嗣曹王妃郑氏墓志</h3> <h3>唐 会昌六年(846)韦公夫人温氏墓志</h3> <h3>唐 XX二年(XXX)孙献墓志并盖(看不清。)</h3> <h3>(待续,请看第二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