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地•卦底

席中胜

<h3>  《洪洞县志》记载:“伏羲庙在县东南卦地村,元大德十年建,庙后有冢,东有画卦台,相传为伏羲画卦处"。</h3> <h3>卦底风光</h3> <h3>  其实,在更早的上古时期,洪洞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史料记载、百姓传说、民俗活动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其中,伏羲画卦之地相传就是在洪洞县南垣的卦底村,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变迁,人口繁洐增加,环境的变化,人们从沟底陆续搬到山上居住,有在沟南的也有沟北的,就这样这个村子被山下这条“S”形的沟壑分开,形成现在的南卦村和北卦村。</h3> <h3>  以卦底S沟为圆心,向四周幅射,距离卦底村8华里分别有8个村庄,呈太极图状分布,这8个又以各自姓氏为名的村庄分别代表八卦中的八卦。而距离卦底10里远也有10个村庄,当地人称为“十里八卦”。</h3> <h3>  这里还有一个碾子沟,相传是伏羲与女娲兄妹在这里滚碾扇合二为一,终结为夫妻的地方,在此他们繁衍后代,发展了人类。</h3><h3><br></h3><h3><br></h3><h3>碾子沟风光</h3> <h3>  著名作家李存葆说:“在洪洞这片土地上,每一条溪流,每一块山岩,每一个村落,每一个姓氏,都会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神秘和苍老。”而卦底村现存伏羲庙、伏羲冢、女娲庙、画卦台的遗迹,更向人们昭示了远古文明的符号早已在卦底(地)生根。</h3> <h1><b>  出 发</b></h1> <h3>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神秘的卦底(地),领略卦底风光,感受卦底的远古遗风。</h3> <h3>  一踏上这块古老的土地,就感受到它的神奇、神秘、神圣。虽然说寒冬岁月满地荒芜,但放眼远眺,那山,那河,那树,还有那S型的深沟,无不给人以震撼,山不在高,有神则灵。这里就是几千年前伏羲画八卦的地方,是伏羲女娲兄妹滚碾盘成婚的地方,这里——千年亘古不变。</h3><h3><br></h3> <h3>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位耄耋老人,这是一位86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据老人介绍,不远处的高台地上,就是伏羲画八卦的"画卦台",这里原来有两座大庙,一为女娲庙,一为伏羲庙。每年庙会期间十里八乡的人们扶老携幼前来祭拜这两位先祖。女娲庙的规模大于伏羲庙,说明先母系后父系,人们对女娲有更多尊崇。</h3><h3> 但是这两座辉煌古庙,在1945年被驻扎在韩略的侵华日军焚毁。时光在流逝,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段历史了。</h3> <h3>伏羲画卦台风光</h3> <h3>  从沟下远远看去,画卦台就像是一条飞腾的龙从一片群山中探出头来,有山有水,有树有云,王者之气。站在画卦台的山顶上,你会看到远处沟底下河的流向是一个自然的S形,整个的谷底盆地被它分成了两半,加上椭圆形的轮廓,俨然就是一个八卦图案,真是天造地设。</h3> <h3>  出于对老人的尊敬,电话本递上了一支"哈罗门"牌香烟,老人很高兴,向我们滔滔不绝的讲述着卦地、伏羲画卦台的历史。</h3> <h3>  登上画卦台的山顶,就会发现这里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陡峭高大。这里的地面是比较平缓的。视野开阔,一望无垠,蓝天白云下一切却是那样的安宁、和谐。</h3><h3> 宁静的让人羡慕,让人嫉妒。</h3> <h3>  卦底村,这里四面环山,8个村庄分布于四面八方,均相隔8里,该村居中,形似八卦之底,故名卦底(地)。</h3><h3> 现该村已依居方位一分为二,沟南为南卦底村,沟北为北卦底村。</h3><h3> 南北卦底村均为独村建制,为淹底乡辖区,东与下柳村为邻,西与吉村毗连,南与杨家掌村分界,北与韩略接壤。全村160户左右,700余人口,当地没有工业,以务农和劳务输出为主,现在农业以种植药材为创收主业。</h3><h3> 村民原先住在西南的沟内,后因交通、生活不便逐渐迁于现址。但仍有部分村民居住于沟内,多为老人。这里的人民勤劳、淳朴、善良、厚道,带有原始先民的那种远古气息,没有市井小民的刻意作做,一切都是那样的顺应天地,顺应自然。</h3> <h3>伏羲画八卦,以封底为太极图基地,每个村代表一个字,每个字有一个符号,</h3><h3>即:</h3><h3>西北方马家垣村为乾,代表天;</h3><h3>北方韩略村为坎,代表水;</h3><h3>东北南垣村为艮,代表山;</h3><h3>东南方下柳村为巽,代表风;</h3><h3>南方里开村为离,代表火;</h3><h3>西南方吉村为坤,代表地;</h3><h3>西方紫岸村为兑,代表沼泽;</h3><h3>东方武家庄村为震,代表雷。卦底村旧时有两座梳妆楼,象征日月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h3> <h3>  伏羲画卦台,相传中央是伏羲八卦亭,上面悬挂着伏羲先天八卦,八卦亭还有两只石龟,两边各有一青石碑。一书“开物成雾”,一书“先天精蕴”。</h3> <h3>  据老人讲,小时候听大人说,原来伏羲八卦亭旁还有一棵古柏。人们称为“八卦柏”。八卦柏南看南歪,北看北歪。相传是伏羲画卦泄了天机,害怕天帝知道了搜出八卦来。于是将八卦埋在画卦台中央,为了便于查找,又从台东南角拔了一棵柏树重新栽上,作为记号。就这样左一脚,右一脚的夯实土。结果成了后来的南看南歪,北看北歪的样子。“八卦柏”是不是与伏羲的“八卦阵”有异曲同工之妙呢!</h3> <h3>站在高处放眼远眺,天空明亮,田野纯净,黄土高原的村落、农田、满目凄黄,还真有些洪荒苍蛮的远古气息,让人神清气爽。</h3> <h3>这深厚的黄土地上的每一颗泥沙、每一粒尘埃都来自黄河和汾河。这里农村所独有的生存、生产、生活方式,人与土地千百年来血水交融的依附和关联,人与人之间那种和谐与轻松的关系,乃至人们对待生活的安适与随意、隐忍与不屈、坦荡与包容的态度,这都是伏羲女娲、中华民族传统重要而光亮的一部分,是中华古老文化粗壮而充满活力的根。</h3> <h3>  出土的这几通巨型古碑都有记载,其中一通正面镌刻“伏羲画卦处”五个大字,背面刻有清“嘉庆捌年拾壹月二十二日吉立”。曰:“洪洞县治之东南五十里有村曰卦地,伏羲画卦之所在。村有伏羲庙,庙旁有冢,冢前有画卦台……”如此,可推断,在更早的时期,这里的先民便一直延续着对女娲和伏羲这两位先祖的纪念和祭祀,这里早有虽原始却神圣的“庙堂”。</h3> <h1><b><font color="#ed2308">重修卦底伏羲庙碑</font></b></h1><h3><font color="#167efb">昔先王以神道设教,凡有功于人世者,皆当湮祀之,况伏羲依图画卦,洩阴阳之奥之妙,肇百代之文明,尤非淫祀者所可比也。所以敝庄乾地旧有伏羲正殿三间,不知创建何时,但历年久远,风雨飘摇,不无损伤。余等忝膺管老,可坐视其危而不救乎!于乾隆四十九年纠齐合村,协办重修,更募四方善男信女,捐助资财,共勷盛事。今者功成告竣,入庙焕然一新,敢忘所自乎!爰是,刻碑石以计誌不朽,后之人,其亦感于斯乎,是为序。</font></h3><h3><font color="#167efb">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七日 吉立</font></h3> <h1><b><font color="#ed2308">重修卦底娲皇庙碑文</font></b></h1><h3><font color="#167efb">乾隆三十四年岁在己丑,暮春之初,补茸廊芳并偶优楼昭故迹也,粤稽娲皇圣庙创立乾地,以广资始之功,大生养之义,良有以也。但不知昉于何年。此地北靠滋水浩浩,南视层峦迭迭,左右曲直,恰有关于殊方之脉络,人物之兴隆,真绝境也,顾可坐视损坏,任其颠覆乎?然而独力调燮,诚为难支,幸蒙四达善士,赞助盛事,所以屡年七月十日神圣献享常典,继续不绝,皆异方调元理化之为也。至若荣名,敢为终晦,以故勒碑刻铭,永垂不朽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薛淑力沐手敬书</font></h3><h3><font color="#167efb">募化姓氏略</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辛卯十一月二十四日 立誌</font></h3> <h3>在阳光的直射下,依稀可见的乾隆五十三年重修伏羲庙的碑,《碑记》中说:“敞庄乾地旧有伏羲正殿三间,不知创建何时……"。</h3> <h3>  总而言之,八卦图就在这山上完成了。山上地势微妙,因而八卦图的形状还有一点像山下的俯视图。人们到了伏羲当年待过的山,总是不忘看一下山下及四周的形状(像八卦图一样的盆地)。</h3><h3> 为了纪念伏羲对于人类的杰出贡献,人们便把这里命名为卦底,隔沟相望的两个村子分别为南卦与北卦。传说归传说,事实是事实,信不信,情况就是这样的奇妙、神秘。</h3> <h3>  古时的神话故事都是以对人们的贡献来讲述的,伏羲的八卦图沿袭至今,人们依旧在用。道家讲究一个阴阳平衡,一个圆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演变,相互转换。这,也许就是八卦的魅力所在吧。</h3> <h3>当地人们搜集到的伏羲画卦台建筑遗物,搭建的一个简易祭祀台,</h3> <h3>伏羲画卦台遗留的琉璃瓦</h3> <h3>遗存到现在的蓍草,历数千年盛而不衰。民间传说蓍草可驱凶避邪,招祥纳福,盖尸防腐,医治沉疴杂疾。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均把蓍草列为药中上品,世称祥瑞神草。</h3> <p class="ql-block">  伏羲,这个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开创了整个华夏文明,和女娲一同成为华夏子民的开端,给整个华夏文明都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伏羲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又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中华儿女相互认同的文化标志。祭祀伏羲,表达的是全体中华儿女尊祖爱国的民族情感,表达的是整个中华民族追根寻祖的文化认同。</p> <p class="ql-block">二〇二一年腊月十四,伏羲庙遗址焕然一新,并举行了伏羲神像开光大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