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朋友,您去过这样的村庄吗?进村看不见房,闻声看不见人,这就是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地坑式村庄—河南三门峡的陕州<br></h3><h3></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2016年12月2日,我来到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的三门峡市辖区——陕州区(原陕县,2015年2月撤县设区),探访了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目睹了地坑院的建筑格局和这里的风土人情</h3> <h3></h3><h3> 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物,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居中最有特色的生土建筑之一
2007年陕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
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因地坑院分布广泛入选国家住建部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br></h3><h3></h3> <h3> 据不完全统计,在陕州集中连片的地坑院村落有100多个,分布在区内6个乡镇,有近10000多座院子,遗存下来最早的院子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居住已有六代人<br></h3> <h3> 地坑院,属于黄土高原地域独特的民居形式,是仰韶文化遗存的历史见证。而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二是民居均为园形或方形的地坑式窝棚<br></h3> <h3> 据文字记载,这里的地坑院兴盛建设时期多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因为那个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急剧攀升,居所需求压力很大,而修建地坑院只要人手多,没有钱也能很快解决居住问题,因而地坑院成为当地农民的优选。现在所看到的地坑院大多数都是那个时期建造的,可以说,地坑院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br></h3> <h3> 作为豫西居住文化的符号,地坑院这种窑洞式民居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实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br></h3> <h3> 地坑院主窑一般3至3.2米高,大多为一门三窗,其余为偏窑,高为2.8至3米,一门二窗。窑洞门多为两套门,朝内开的为老门,朝外开的叫风门,老门坚固,风门透光。主窑比其他窑洞都要宽大,以显示主人地位的尊贵<br></h3> <h3>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房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 厘米的栏马墙(也称女儿墙),拦马墙内侧有的还种些酸枣等灌木,在通往坑底的门洞四周同样也做有这样的栏马墙。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做活动和儿童的安全所设。三是建筑装饰需要,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br></h3> <h3> 进入地坑院村落,往往首映眼帘的是那金色的玉米串、红色的辣椒串子和庭院中的绿树、窑顶上的麦秸垛;这些自然的色彩在秋高气爽、蓝天白云的黄色大地上是那样的鲜艳夺目和协调统一,富有生活的韵味,体现着装饰与生活的高度统一<br></h3> <h3> 据当地人讲建地坑窑院有三要,就是主窑、门洞窑、灶火窑的位置很重要。造窑孔数也多有讲究,有明五暗六含八封九之说。九为大,所以九孔窑院落最多<br></h3> <h3> 在地坑院里种植花草树木,是院里主人装饰地坑院必不可少的工序。春暖花开,人们犹如生活在花丛中,置身其中有一种娴静的农家情调,心情格外爽朗。院子里再种上几棵果树,夏天既可以乘凉,挂果季节还有新鲜可口的水果吃,非常惬意<br></h3> <h3> 这种灶称为“过山灶”,灶墙由低到高,具有自然抽风的作用,锅灶洞若干依次排列;低处为灶膛,生火的地方,高处为走烟的烟筒,因此,借助火势热量贯穿整个炉灶,达到充分借用热能的目的<br></h3> <h3> 地坑院窑为圆拱形,坚固耐压,院洞深,冬暖夏凉,挡风隔音,安全可靠,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最适宜人居住<br></h3> <h3> 地坑院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左右,长l2-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做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多个窑洞。其中一个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形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称为门洞<br></h3> <h3> 窑洞窗户上贴窗花(也叫剪纸)是传统民俗。多出于妇女之手。窗花的制作很精细,分为画、剪、薰、染、贴等步骤。这些大红的剪纸充满民间的乡土气息,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荒凉贫瘠的土窑洞增添了色彩和盎然春意<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传统手工技艺糖人制作展示。制作艺人将<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糖稀熬好后,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浇出线条,组成图案</span></h3> <h3> 地坑院村落的文艺民俗有以下几个剧种:一是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二是曲剧,属民歌体曲牌音乐;三是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br></h3> <h3> 地坑院村落的技艺民俗包括以下几种:纳鞋底、纺线,织布等,特别是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妇女们就会把自家的纺车搬到院落里,一边享受阳光,一边纺线 ,自是勾画出地坑院独具特色一幅风景。如今,地坑院里能纺线、织布的人越来越来少,许多老式织布机、纺车都闲置在窑洞里了<br></h3> <h3> 这里的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米-150米。黄土是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即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因此,凿挖窑洞,坚固耐用。此外,这里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润"这种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br></h3> <h3> 地坑窑院建造十分巧妙,颇具匠心,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随大地脉膊跳动,实用价值具有防震功能。艺术功能方面从上往下看,整个窑院为方形,站在院中间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出方园之美,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br></h3> <h3> 地坑院建筑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充分反映豫西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文化特征,是中华文明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国民居建筑领域的精彩篇章。它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较高的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和社会学价值<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