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 难忘的家乡

HCR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甚胜于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新区小城。虽然,这里有林立的高楼,繁华的街道,缤纷的生活以及便利的交通,多样的文化。可在我的心中,还是时常想去自已的家乡,邀上几个儿时玩伴,坐到一块,烫壶老酒,炒盘土菜,几个酸辣椒,几坨霉豆腐,喝上三杯两盏,聊聊童趣,叙叙家常,再往村子的周围,沿着乡间小路走走看看,观缕缕炊烟,听几声鸟鸣,闻几声犬吠,拿个手机照照美景,甚至拿把锄头到地里挖挖土,整整地,松松筋骨,出两身大汗找回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寨式龙江村图</span></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七宝山下,永乐江畔的龙江村。这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我每次回到那里,总能感受到那里的宁静,朴实,自然与安全。虽然离开那里在外生活几十年了,但只要一回去,踏上了那块热土,我的心,我的情感很快就可以融入其中,心态也会随之显得更年轻,更平衡,更舒坦。总能感觉到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里的每位老少乡亲都是那么的熟悉与亲切,总有一种"这美那美不如自已家乡美,千好万好还是回到家乡好"的情思。这种美好的感觉与情思,是源于自已对儿时生活与梦想的追忆,是源于自已对家乡美好山河的认可与留念,是源于自已对多年在外生活的幸运或反思。是源于自已对那种耕耘与收获,自食其力生活的自由与向往。</p><p class="ql-block"> 我和异地他乡的众多游子一样,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浓浓恋乡情结,"龙江"两个字,在我心中总是沉甸甸的,脑海里储藏的永远是家乡山水的魂脉,血管里流淌的永远是家乡泥土的气息。乡愁悠长的溪水,丝丝萦绕的乡情,在我心底里是永远无法挣脱的牵绊,总有一份不可替代的神圣,那块孕育了我生命,伴我三十年的土地,是我这一生永远不能淡忘的地方。那里每一片稻田,都留有我扶过牛犁插过秧的身影,每一座山岭都留有我捡过茶籽砍过柴的痕迹,龙江,她是我的精神港湾,是我的人性所寄,魂魄所依。</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忘不了家乡,是因为家乡的山是那么绵延绵亘,巍峨挺立,葱翠浓郁。家乡的水是那么灵动清丽,那么雄浑澎湃。之所以思念家乡,是因为那儿留下了我童年的记忆,少年的憧憬,青年的彷徨,之所以忘不了家乡,是因为那儿的人是那么地勤劳能干,那么地淳朴善良,之所以思念家乡,是因为那儿留有我的祖辈,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姐妹和我自已成长奋斗的点滴。青翠翠的山,清粼粼的水,无时无刻不缠绕在我的心头,留在我记忆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 一,忘不了家乡的水</p><p class="ql-block"> 忘不了家乡的水,就不会忘记家乡那两条江涛滚滚,烟波淼淼的小溪和山脚下那口老古井。</p><p class="ql-block"> 两条小溪,源远流长,一条从村前横流而过,一条从村中横贯而流。她就象从七宝山上抛下的两条绿色玉带,从村南的虎形山飘到了村北的狮形山下。小溪里的水晶莹碧透,夏天沁人心脾,冬天温婉舒适,捧几捧含在嘴里,甜丝丝的,凉爽爽的。她如乳汁般养育着家乡人民,滋润着家乡的土地,她心胸开阔,目光远大,她源于七宝山,汇入永乐江,融入大湘江,奔流向大海。</p> <p class="ql-block">  曾经,在飘飘的水草中,我们穿着裤衩,拿着竹箕捕魚,捞虾,抓蝌蚪,在光滑的石块下面,我们弯着腰,俯下身子不怨其烦地翻螃蟹,在烈日的正午,我们光着屁股跳进溪水坝里游泳打水战, 曾经,在炎热的夏天,村里的男人们穿条短裤,打着赤膊,肩上搭块洗澡巾,脚上趿双自制的木板拖鞋,借着月光,啍着小调,悠然自乐地跳进小溪里,无拘无束地冲凉,洗澡,洗得是那么的痛快和酣畅。</p> <p class="ql-block"> 曾经,在静静流淌的小溪里,几块平坦光滑的青石板上,村里的婶娘大嫂们一边洗衣,一边拉家常,一会儿附耳小声,一会儿开怀大笑。还有村里的叔叔大哥们,他们在那儿杀鸡宰鸭,拔毛剖胸,脸上那种喜获丰收的憨笑,那种洋洋得意的形态表现的是那么淋漓尽致。快过年了,家家户户的男女主人,都捧着谷糠,抓一把稻草在小溪里用心尽情搓洗家什用物,小溪里的木桶声,碗柜声,桌椅板櫈声,声声悦耳。</p><p class="ql-block"> 横贯村子那条静静流淌的小溪上,大人们用剝了皮的树条或木板,搭建了几处乘凉休息的好木架,每到夏天的午后,村里的大人小孩都争先恐后来到这里,或坐或躺,有的闭目养神,有的高谈阔论。木架下面,溪水哗啦,凉风习习,成群结队的鸭子在小溪里窜上窜下,觅食,追打,嬉戏,咯咯之声不绝于耳。木架上面,挂在不远处墙壁上的有线喇叭,不时传来雄浑高亢的《东方红》乐曲和中央人民广抪电台读报声,整点报时声。歌声,点声,读报声,声声回荡在溪水边上,回荡在村里的每个角落和巷道里。</p><p class="ql-block"> 两条小溪,它见证着我的童年和少年,它曾经给我带来了无数的欢乐,那些美好的时光,深深铭刻在我的记忆里,尽管岁月变迁,世事无常,但那两条小溪的影子,在我心里一直流淌着,流淌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山脚下那口老古井,位于狮形山下,小时候听村里的爷爷奶奶讲,这口古井是盘卧在村后那条龙的嘴巴,清幽的泉水从龙的嘴里无尽地倾泄而出,连绵不绝,不管狂风暴雨时节,还是炎热干旱天气,井水总是清辙见底,不含一丝一毫的杂质,汪汪的,盈盈的,甜甜的,水质比地下几十层的纯净水,矿泉水还要格外清醇甘美得多,下雪时,井口还会出现热气升腾,袅袅烟雾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老古井见证了岁月,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和家乡人民的成长史,连绵不绝几百上千年,这里,清晨和傍晚是最热闹,最繁忙的地方,村里的大人小孩,男的女的,来来回回挑着木桶急冲冲地到井里打水,那种相互问候的亲切声,那种木桶与井沿碰撞的咚咚声,那种急步快走的踏踏声,那种扁担受力的吱悠吱悠声,交织在一起,奏响出一支支快乐的生活交响曲,让人心情愉悦,至今难忘,时常在耳边回荡。</p><p class="ql-block"> 老古井是时代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繁荣和进步,如今,家乡的自来水早已接到了每家每户的灶台上,山脚下那口古井也今非昔比了,它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家乡人民用石头和沙石将其填平,导出的泉水用以灌溉良田了,尽管如此,我还是念念不忘它那甘甜的味道和冰爽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二,忘不了家乡的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曾拜谒回龙山,登临过七宝山,也爬过许多村村寨寨的无数山头,但最最忘不了的是村子南面的虎形山,村子北面的狮形山和村子后面的那座龙脉悠悠,翠木森森的后龙形山。站在山顶上,环顾围绕家乡的群山,峰峰相接,岭岭相连,层层叠叠,墨绿一片。</p><p class="ql-block"> 走进山里:夏天,树木郁郁葱葱,棵棵大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茂密的树叶将太阳庶得严严实实,就好比到了一个天然的空调室里,凉爽爽的,署气顿消。秋天,各种奇花异草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就好像要把人熏醉似的,火红的枫叶又好似熊熊的大火。给人以秋意深浓,枫林尽染的感觉。冬天,山里的松树,槠树,槎树依然那么挺拔,那么翠绿。走进山里,心与山就会融在一起,浮躁的心境会化作溪边的绿柳,疲惫的身躯会化作山涧的清幽,骨子里一定会丰盈着山的精髓和敦实。</p><p class="ql-block"> 记得山里:蕴藏着无数珍宝,而最多最大的是四季常青的园槠树和苦槠树,还有掺合长在山中的扬梅树,冬桃树,柿子树和野枣树。槠树上结出的园珠和苦珠,将它捡回家里,洗净晒干,去壳磨浆,就能制出鲜嫩可口,货真价实的天然食品野豆腐。从往至今是家乡人民歺桌上一道独特至爱的佳肴。山里还有东一株西一棵四季都有开花挂果的野果树,上面挂着红红的果子,只要把它摘下来,拿在手上拍一拍,往衣服裤子上抹一抹,放进嘴里,甜酸酸的味道立马溢出来,十分可口。</p> <p class="ql-block"> 在那山里:每年的夏天入伏后,几场闷雨下来,那茂密的树林里就会长出姿态各异,拥拥挤挤,红的,黄的,黑的,紫色的磨姑,鲜嫩的木耳也一簇簇地从枯死的树蔸上,树枝上长了出来,很是诱人,也极为馋人。清晨,乡亲们提个竹蓝,背个背篓,踩着由落叶和腐烂杂草混集而成的软绵绵的山地,闻着林中散发出的清馨和润湿的空气味道,在大树下,草丛中,凹坑里等阴暗潮湿处,不断地发现和采摘这里星星点点几枚,那里一小片,一大片刚长出不久的野磨姑和木耳。返回时,每个人都是一脸的喜悦,背着满满收获,闻着鸟语花香,踏着蜿蜒曲折的小道大步朝家走来。</p><p class="ql-block"> 虎形山,狮形山,她又是家乡人民最神圣,最尊敬的祖坟山。几百上千年的祖先们就长眠于此,一座座坟墓静静地卧着,躺在九泉之下的先辈们,和大山深深地拥抱在一起,他们的魂魄幻化成了山的魂魄,化作成了这片土地的魂魄。他们守望着家乡,护翼着家乡。代代相传的龙江子孙们,为了让他们安祥的长眠于青山净土里,自觉地遵守祖先们订下的规矩,“不去山上挖土种地,不到山中砍柴拾柴,不在山里狩猎杀生“。永葆大树不倒,小树成长,青绿常在。</p> <p class="ql-block"> " 虎头狮尾后龙形",这是人们对龙江地形地貌的形象描述。后龙形山,她象一条跃跃欲腾的巨龙,头朝东,尾甩西,朝沐冉冉之晨光,晚映沉沉之夕阳。她是一条吉祥嘉瑞的神龙,她护佑着龙江,给龙江人民带来了绵延多多的和谐,幸福和好运。</p><p class="ql-block"> 走近它,靠近它,一幕幕回不去了的童年往事就会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结队捋松毛(针),后龙形山上有近百株生存了几百年的大松树,胸径都在三米以上,四季常青,挺拔健壮。每年立夏过后,天气开始热起来时,村里的小朋友就会相约一起,挑一担竹箕或小箩筐,拿一把竹制的五齿耙或镰刀,兴高彩烈结队往山上捋松毛,山里树大叶密,落在树下和草丛里的松毛又多又厚,用脚踩上去软绵绵的,就像一床天然的棉花被,我们在上面又蹦又跳,又坐又躺,追追打打,那种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童心,那种葱郁的心境,那种春风拂面的清新,那种心灵深处的惬意,兴奋,欢快的心情在树林里恣意流淌。玩兴过后,挑着一大担松毛回家,心里满足极了,也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动,觉得小小年纪的自已也能为家里尽一些力了,回到家里,父母看见也都笑容满面,捋回来的松毛也足够炒几碗小菜的柴火了。可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于龙江的儿女,无一没去龙形山上捋过松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后龙形山上松树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 尉蓝蓝的天,绿油油的山,清澈澈的水,是小时候我们在龙形山上找到的一处好地方,一块天然的玩野炊小空地。8至11岁时,几乎每年我们都会伙同村里的同龄小朋友,选择一两个春光明媚,天晴气朗的日子在那儿搞野炊,也学野外生存法。</p><p class="ql-block"> 山上没有锅灶,我们搬石头垒成一个三角形状,将从家里带去的小铁锅或旧脸盆放置石灶上,再到水圳里舀水倒进锅里,捋些松毛,拆些干树枝,从石灶的三面烧火。野炊的食材多半是避开大人到土里摘苞谷,用棍子撬红薯,到田埂上摘豆角。没有碗筷,就用那种野芋头叶片当碗,拆二节小竹子作筷,煮出来的食料都是半生不熟,但都吃得挺香,特别是吃着用炭火或火灰烤煨出来的红薯,那种带着泥土清香和煨烤的焦味格外好吃,都抢着争着吃,好玩极了。</p> <p class="ql-block"> 在龙形山上,我们多次在那里玩过狩猎的游戏,约上五,六个小伙伴,拿着木头猎枪,牵着用麻袋绳拴住的大狗小狗,到了山上,我们分工合作,先指定一个小伙伴蹲守山上的出入路口,若发现猎物从此逃生就开枪捕杀。再挑选两个头脑灵活,身手敏捷的人用树枝藤条乔装一番,扮成假猎物隐蔽在山中的灌木草丛里,摇晃树枝,弄出响声和晃动,制造假象引狗搜山,另一些伙伴则将猎狗牵到树林旁,与躲在山里的假猎物相互配合,当狗听到林子里沙沙的响声,看见树枝摇摇晃晃时,真以为那儿有野兽,"汪,汪,汪"就会猛扑过去,我们呢?就在后面大喊“吓猴,吓猴"(当地助狗搜山语)地为猎狗加油助威,声音越大,猎狗搜山的劲头就越足,如此反复多次,狗发觉上当了,它不搜了,夾着尾巴,垂头丧气从林子里跑出来,趴在地上,伸出舌头猛出粗气,我们呢,个个也精疲力竭,坐在地上动都不想动,好一埸人疲狗乏的狩猎游戏。</p> <p class="ql-block"> 三,忘不了家乡的人</p><p class="ql-block"> 忘不了家乡的山,忘不了家乡的水,更忘不了家乡的人。</p><p class="ql-block"> 勤奋,诚实是家乡人身上最大的优点和特点。</p><p class="ql-block"> 文明,朴实,敢为,担当,奉献是家乡人的时代精神。</p><p class="ql-block"> 古朴的民风,淳朴憨厚的风格,高尚的情操和勤劳善良的本分是家乡人的立世之本。</p><p class="ql-block"> 只要回到家乡,就能在家乡人的身上受到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就能得到家乡人那种纯净的情愫情怀的陶冶。家乡人身上的那种真诚,那种热忱,那种无比亲切的嘘寒问暖,令我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乡,乡亲们远远地看见我从车里出来时,不论在田头还是在土里干活,都会急忙跳上岸来,拍去身上的尘土,大步跨到我的面前,掏出香烟,握住双手给予我最温暖,最亲切的问候,无论大人小孩,都会叫出我的小名,一声"你又回家来了"…… 那浓浓的乡音,那一声声喊着我乳名的呼唤,那从外暖到心窝里的甜甜蜜语,总能唤醒我心底那一丝丝柔软,那种带着泥土气息的话语,是我出外几十年,走村串户千万家都很少遇到的最妥贴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乡,见到那些脸上早已布满皱纹,头发早已花白的同龄人时,总能感觉到他们身上,有一种精神仍在高扬,有一种力量仍在涌动。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上世纪七十年代与他们一块起早贪黑,一块战天斗地,不怕苦,不怕累,顶风寒,冒雨雪。带着红薯苞谷作午歺,在村后的七宝山下,肩挑人抬,人夯石滚,没花国家一分钱,苦干大干四个冬春,用青春和汗水筑建了一个泽惠后世的泥窝塘小二型水库,汩汩流淌的渠水滋养着家乡及其附近村组几百上千亩的稻田。我永远忘不了,正是当年这些年青气壮,敢作为,敢担当,敢为天下先的同龄人,拆旧房,平地基,打泥砖,抬石头,锯木料,苦干三年,硬是将一个地势凹凸不平,阴暗潮湿的旧村庄重新建成了5排12栋59户坐落有致,平坦开阔,整齐阳光的,十里八村都来参观,学习,取经的大寨式新村庄。</p> <p class="ql-block">  回到家乡,最最欢喜快乐的要数与自已一块上学,一块长大,一块参加生产劳动并先后结婚生子的儿时伙伴。每次见面,我们都温馨如昨,无论分别多久,依然常驻心头,儿时的如烟往事仍依稀如梦,我们记得,在那个无知的孩提时节,我们尽情的玩耍,放肆的笑,大声的喊,藏猫猫,扔沙袋,抓小偷,打鬼子,你扮娘子我扮郎,我演哥哥你装妹的玩家家。我们还记得,在那个懵懂的少年时期,我们一块在上学的公路上用石头和柴草拦挡汽车,逼得司机跳下车来清障扫路,引來司机一阵追赶和臭骂:我们一块爬树摘木瓜,“某某“从树上摔下断了手,包着草药,挎着手臂一月余:我们一起在小溪里捞鱼翻螃蟹,"某某“丢了鞋子和帽子,家长大骂,惩罚赤脚上学十多天:我们跑步上山,大汗淋漓到泥窝塘游泳,心慌水凉差点被淹死,毎每想起还心有余悸:我们听说县城兴宁晚上放映电影《水浒》里的(野猪林),下午三点了还徒步翻越七宝山,途经坪石税里到达兴宁已近七点,第二天原路返回,下午又出集体工。</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茶,越久越浓,往事如花,越开越艳。过往的往事就象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随着时光流逝,,有的事都忘了,而这些事却在我脑海里抹也抹不掉,忘也忘不了了。</p><p class="ql-block"> (1982年我家分到的责任田图片)</p> <p class="ql-block">  我忘不了家乡的山,忘不了家乡的水,更忘不了家乡的人,每次回到家乡,走在家乡的路上,我都会用心去观察,去发现,去聆听,去感悟。每次都能发现家乡周围有山和水的美丽景致,处处都能感受山和水的隽秀和神韵,山是那么地奇伟,水是那么地缠绵。龙江的山啊,龙江的水,你装载着我年少时期的清涩记忆,记录着我三十年间的成长足迹,孕育了我一生朴实无华的性格,你就像系在我心间的一缕丝线那般,时刻伴着我,成为我生命不可磨灭们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山水悠悠,历史悠悠,情怀也悠悠。家乡的山水有乡音,有守候,有美好的回忆,让我陶醉。家乡的人民有感情,有梦想,有厚望,令我难忘。我虽走出家乡在外生活和工作几十年了,但我和我的家人,我的儿女孙辈们,无论岁月变迁,时光流逝,我们的根在家乡,情在家乡,都会永远眷恋家乡,祝福家乡,永远永远祝愿家乡美丽富饶,繁荣昌盛,家乡人民淳朴善良,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二O一九年一月写于新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