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陵卫营房漫话

一碟子腌白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为装修校园里的蜗居,不停地奔走于装材市场。偶遇“发小”,时隔三十多年,仍能一眼相识。寒暄之后,方知其为本地家装建材界大鳄之老总。她说:很长时间没有回孝陵卫了,非常关注小时居住过的地方。脑海里闪念之间,我以为这不过是商人的敏锐,那时学校里在不停地盖房子。但她接下来说:“前不久我回去一次,已经没什么意思了,咱们院儿全都变了。”一个买卖人没在不停建设中看到偌大商机,却从鳞次栉比的楼间感悟到些许感伤,个中滋味实在是耐人咀嚼。</span></p> <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7年美國战略侦察机构拍摄的孝陵卫大院俯瞰照片</span></li></ul>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位“发小”说的“咱们院儿”,就是今天的南京理工大学校园,历史上有孝陵卫营房之称。孝陵卫营房位于朝阳门外,南京东郊,钟山南麓,传奇色彩丰富,人文历史悠久。近年来营区内的出土文物,多有南京地区少见之器物,其中青瓷莲花瓣盘口壶,器形高大、釉色晶莹、花形优美、线条流畅,堪称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7年)瓷器中之精品。明朝洪武年间,为戒护高皇帝陵寝,朝阳门外设“营卫”,“师兵”取名孝陵卫,自此与兵家结下缘分。它从军队建制名称,发展成为地域称谓。由明而清,从军屯、大营、营房,发展到大学校园,不仅时燃有兵火,而且迭次屯兵,特别是经历过中国近、现代革命洗礼。营房的发展历史进程,其主旋律虽然是直线加方块的行伍音符,但也融入不少优美婉转的曲线韵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漫话一下孝陵卫营房,说的是营区范围内过去的建筑历史,兼而涉及这里生活的人和事儿。我们不是石头旮旯里蹦出的孙悟空。我们要寻找自己的渊源,我们要庆典自己的节日,我们要怀念咱们的前辈。——那么,孝陵卫营房是从何而来,这个营房区域又是如何变迁?营房地盘上有过什么样的建筑,以及它们是怎样更替?再者,营房里曾经有过什么样的人以及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本漫话力图以此能帮助解答一些问题,或许可以让咱的“发小”和一些人能够有所释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们许多人在营房生活近半世纪。从童年就开始集体生活,自小就接受军营氛围熏陶。那时,运动、拉练、救灾、疏散、开门办学,大人们常常倾巢外出。于是营房就成宣泄精力的处所,时间和体力都不成问题,营区的边边角角,因此得以了若指掌。文革的客观环境提供大量时间和空间,大院建筑更是人去楼空,徘徊其间感性认识更加深刻。而消磨时间的快乐、欢娱和荒唐,让书中叙述的若干悬疑,可以在青春盲动中找到答案。闲逛游荡之余,便是精神虚渺。那时没有多少有趣书籍,连篇累牍的政治读物又不让人欢喜,于是就私下寻找些乱七八糟的书来读。其实那些所谓乱七八糟的书籍,面对今天妖魔鬼怪而言,都是洁净至极的圣徒。比如有本书就这样写道:真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光,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不过是永不被卑下情操所屈服罢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军营建筑物一般讲究对应相等、分隔均匀,布局整齐,设施条件简单质朴,建筑外形雷同,避免杂乱的自由式布局。有研究者认为这种规划,体现了“平等”的文化特征。军营内部环境,形成官兵被压缩到“一个全新的个性空间”,人们处在亲密的距离之间,促成相互了如指掌,彼此心心相印,空间的认同感、归属感,固化心理定势,形成“新领土观念”。英文对营房、兵营(Barracks)解释是简陋的房子,临时的住宿地。主要功能是满足居住生活和驻防保卫。鉴于师兵“为营以自卫”的目的,且“迁徙往来无常处”,军营不同于世俗化的民居环境,惯常风格是严谨、单调、凝练,强调功能性、实用性和现实性。还有军人的职业特点;吃苦、服从、守纪、奉献、牺牲,以及多元思维不足,沟通方式直接,行为模式趋同等。这些,或许你可以从中发现若干“大院文化”的典型特征。</span></p> <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3年军区前线歌舞团在“炮工”演出《东海前哨之歌》,听取对“战士第二故乡”等歌舞的意见。</span></li></ul>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建筑首先是精神上的蔽所,其次才是身躯的蔽所”。今天的校园是军营的传承,军营给一所大学和它的文化带来什么影响呢?营房通常指军队或军事力量驻扎的房屋建筑及周围划定的区域。军营、营房猛然看起来,似乎与大学格格不入。前赴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办差,看到1954年建造的民主楼,赫然列为学校的保护建筑。据说杭州市政府规定,五十年以上建筑均予保留。在杭州繁华街市包裹之中,大学校园俨然是世外桃源,给人们是怡然的感觉,这可能就是大学的氛围吧。已经过去的东西,会与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重要性和独特性在于它们在社会、精神、历史、艺术、审美、自然、科学等层面或其他文化层面存在的价值,也在于它们与物质的、视觉的、精神的以及其他文化层面的背景环境之间所产生的重要联系。”当一味地建,莫名地拆,拆得刹不住车,建到没地方建的时候,我们应该感谢哪些为五号门立上遗址纪念碑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自民国训练模范部队启始,经过士官训练教育、指挥军官训练教育、军事工程师培养教育等阶段,孝陵卫这个地盘都与军事、军事教育相关。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不可能不享受人类创造的财富,旧的、过时的东西必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进入军工大学阶段以后,历经谋生存而竭力成适者过程,再行追求大学理念使营区变成校园,孝陵卫营房完成蚕与蛹的蜕变。在变化中发展,发展中变化,在变化发展中营房渐渐地远去。历史变迁是无情的,而眷恋情感是真挚的。总高级步校一位教员的女儿在博文写道:“当年我们的父辈们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紫金山脚下这块土地上,也如同他们工人、农民的父辈一样,辛勤地在那里耕作着。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行为不再是个人行为,他们是在为党和国家工作。在他们那一代人的心中,党和国家永远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受的教育是党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视部队为自己的家。那么毫无疑问大院就是他们的家了。乡音在这里改变,生活习惯在这里得到整齐划一,很少有时间重返故里,渐渐的,对于他们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了。他们在这里养育了他们的后代——我们。那么对于我们来说,这里不是我们的故土又是什么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窃私底下以为:不管她说的是营房还是校园,这一定同精神文化有点联系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此为《孝陵卫营房漫话》之导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11年5月8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