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大荔一村一故事之七十二:拜家村、丰裕村

大荔故事

<h3>  醉美黄河,流不尽千年河西地</h3><h3>  浩壤沃土,福泽于关中米粮川</h3><h3> 新时代的美丽大荔,聚焦历史人文荟萃,挖掘传统文化底蕴,生动传神地展现乡土风情,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激发“六乡”活力,扬起乡村全面振兴的风帆。</h3><h3>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官池镇拜家村、丰裕村的故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陕西蒙古村——拜家村</b></h1><h3> 拜家村位于官池镇政府东南10 公里处,共有 9 个村民小组,946户4600人,耕地面积12000 亩,主导产业为红萝卜、花生产业。拜家村历史悠久,建村于明朝洪武年间,居渭河之北,沙苑之南,是官池镇最大的村庄。原立村名为东杨村,由于渭水泛滥,村庄就近迁移,后曾改名梧柳村、兴平村。土改时,因拜姓人居多,命名为拜家村,建村至今已有六百余年。</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蒙古拜姓由来</b></h1><h3> 据《大荔县志》《大荔乡土志》以及拜家村拜姓《八家户》户谱记载,拜家村是一个来自遥远漠北的古朴而饱经沧桑的蒙古族村落,蒙古族拜姓为元初蒙古族大将木华黎的后人,当地流传的民谚——“帖丞相,拜驸马,答国公”(官池镇帖家村、拜家村、官池村三个村姓氏来源民谣),“帖、答、拜不用猜(是蒙古族)”可为佐证。据拜姓《八家户》户谱的谱序中记载:“……详察关中望族,惟拜姓从蒙古迁入中原。自元初有讳孔温者,世祖时,偕同张弘范灭宋有功,封都统,又封东鲁王。生子木华黎,好武骑,同伯颜开西域。成帝封平西侯。后征东海,大功底定,帝封东鲁王。至七世,有东平王拜住者,顺宗时当朝附马,武艺精通,镇守北边,封镇国将军。后以拜为姓,迁冯翊大荔兴平村居焉……。”</h3> <h3>  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之后,元朝末代皇帝顺宗北迁蒙古,王公贵族纷纷逃出京城,隐居生活。拜氏八世祖笃麟铁木尔为躲避战乱和明朝官吏的追查,率家人隐迁至大荔县洛南拜家村。那时蒙古人没有父子相袭家姓的习俗,迁到大荔后确定以拜姓为世传家姓,笃麟铁木尔更名拜笃麟,为蒙古拜姓第一人。他这样做,一是为了纪念父亲拜住,以姓志其人,二则隐居他乡,以姓隐其身,明朝的官员们以汉民族的传统认识拜笃麟,难以联想到是元朝蒙古贵族的后裔,从此拜姓人便在这里扎根立户,世代衍传,第一次人口普查登记时将拜氏蒙族统登记为汉族。如今,拜姓蒙古人已在大荔繁衍三十余代,后裔皆已汉化,与当地居民无异。</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元朝重臣——拜住</b></h1><h3> 拜住(1298-1323),元英宗时右丞相,朝中亲汉派,反对蒙贵族欺压汉民,推荐新政,决心实行改革,建议英宗汉人可以进蒙族学校学习,给汉民一些优惠政策,进而使汉民归蒙,选贤举能,减税济民等国策,此举严重损害蒙古贵族的利益与特权,1323年,拜住陪元英宗到大都避暑时,被元文宗谋划弑杀,英年26岁,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南坡之变。后泰定帝赠拜住为“清忠一德功臣、太师、上国柱”,追封“东平王”,谥“忠献”。拜住死后,葬于平江。明永乐初年,将拜住灵柩从平江迁葬拜家村。清道光元年,皇帝下旨将拜住尊于同州“忠义祠”内。道光十二年,皇帝下旨在拜住墓前树一通天大石,碑额上刻“圣旨”两个大字,碑文竖写:“皇清敕旌元右相东平王忠献公墓”等字样。多年前到那里可以看到,虽无楼台亭阁,狮兽石雕,然而树木森森,古柏飘香,青草如茵,表现了拜住的清正与不凡。每遇清明和过年时节,拜姓族人不分男女老少,箪食壶浆,络绎不绝到了坟前,人分昭穆,男左女右,按班站定,族长主祭,三社献爵,肃然起敬,群体跪拜,慎终追远,万古流长。坟园在文革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后来随着村子朝北的搬迁,加之渭河河水的漫涨,现在拜住坟墓已经夷为平地。“文革”前,拜家村拜姓居民有八大户,每户都建有“元东平王拜忠献公祠”,族中定有族规,立有家法,所以村风蔚然,而今祠堂也荡然无存。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戏曲名家——拜家红</b></h1><h3> 拜童麟,艺名“拜家红”,大荔县拜家村人(1887-1953)。上世纪初期至五十年代陕西秦腔界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工武丑、须生,自幼爱好武术,跟同州梆子艺人学戏。民国初年在甘肃、青海演出,后活动于陕西东府一带。《时迁偷鸡》中的绝技“吊帽盖”,驰名三秦大地,在群众中负有盛名。上世纪50年代,他率戏班到延安演出,受到戏剧大师马健翎的高度赞扬,盛赞他是陕西秦腔武丑第一人。后来邀请他去西北戏曲研究院搞研究工作。拜家红演出的剧目有《时迁偷鸡》《孙猴盗扇》《秦琼表功》《老爷观春秋》《马义滚钉板》《下河东》《卖画》,尤以《盗扇》《偷鸡》著称。1953年病逝,终年六十六岁。</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丰裕村</b></h1><h3> 丰裕村位于官池镇政府西北2公里处,共有11个村民小组,751 户 3089人,耕地面积4300亩。主导产业为蔬菜、杂果产业。明洪武十年,两户王姓人家从山西渡黄河,沿路乞讨来到洛河滩安家,经百余年繁衍生息,形成村庄起名王家村。明崇祯年间,十余户成姓人家为避水患迁至王家村东北方向一公里处建成家村。两村人相处和睦,守望相助。1956年,洛河瀑涨,百年难得一遇的水灾将两村房屋倒塌、田地毁坏,村民被迫搬迁到高坡上,经商议将两村合并为“成王村”。2014年撤乡并镇时,成王村与眭家村、伍家湾村合并,取“五谷丰登、生活富裕”之意名为丰裕村。</h3> <h3>  丰裕村历来重视教育,耕读传家的观念根深蒂固,村中多年来人才辈出,精英荟萃。有黄埔军校毕业后抗日救国、血染沙场的王遇合、王开贞,北京大学毕业后,牺牲在抗日前线的成鸿儒;解放战争期间,担任大荔县担架团团长的伍彦清;抗美援朝志愿军人张玉堂、王开科、杨尧顺、王金牢、王孝信,他们为民族生存、国家利益拼死疆场、浴血奋战、流血流汗,甚至献出生命,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新中国成立以后,村中精英也是层出不穷,有曾任陕西省公安厅办公室主任的王平;曾任云南省客运公司总经理的王同州;曾任兰州市工商局局长的成慎同;曾任陕西省华山电厂厂长兼总工程师的成宝国;曾任宝鸡武装部部长的成保山;现任咸阳飞机场航空院校教授的成养倍等等,这些人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富强、民族复兴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为丰裕村争光添彩。</h3> <h3>  近年来,丰裕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果蔬产业及乡村旅游,村上千亩果园内桃,李,冬枣,苹果,葡萄,西瓜,红箩卜、黄花菜等果蔬种类繁多,每到收获季节,商贾云集,瓜果蔬菜畅销各地;依托同州湖景区,打造出了集特色民宿、采摘、垂钓、农家餐饮为一体的丰裕乡村旅游品牌。同时,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了占地4000多平方米配套体育健身器材的文体广场,广场北边是长35米、宽30米、占地1.5亩、库容2100立方米的景观涝池,涝池周边植有女贞、石楠、黄杨、碧桃等景观树木,为村民休闲娱乐健身提供了场所;通村公路及村庄巷道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全覆盖;建立完善了村规民约,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并利用传统节日对村上“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庭院”进行表彰奖励,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崇善向上,自觉摒弃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之中。如今的丰裕村道路宽畅、巷道整洁、水满涝池、绿树成林、鲜花映红;村上医疗卫生服务完善、体育健身设施齐全;地里瓜果飘香,冬枣甜香可口,柿子枝头挂满;村民生活富裕,高楼遍村庄,汽车满巷道,家家户户家电齐全,歌声笑声洒满村庄,真正将村庄建成了小公园,让村民感受到了美丽乡村带来的舒适,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高品质生活。</h3> <h3>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是乡村古老的独特记忆,乡村故事是乡村的特色名片,将众多历史传承和美丽风貌编织起来,古而不衰,精彩纷呈。在加快“美丽大荔 追赶超越”进程中,大荔县将坚持“5+”战略,实施“六乡”工程,着力绘就家富生产美、景秀生态美、风淳生活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让乡村满载乡愁,让村民富裕幸福!</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编辑:许帅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