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欣赏一座城市,要从这座城市文化层面去了解。威尼斯,一度曾握有全欧洲最强大的人力、物力和权势的城市,缔造出众多视觉艺术、建筑文化,其丰富程度及内涵足以编写一部又一部文学史和建筑史。</h3> <h3>Bacino Orseolo</h3><h3>奥赛欧洛湾,为了方便贡多拉乘客上下船规划出一片水域。</h3> <h3>然而无论金碧辉煌的圣马可教堂还是极具历史意义的总督府等等都仅仅是它最耀眼的一面,在犄角旮旯处藏着让人惊喜的事物。曲径通幽,一个小广场、一座小拱桥、一户庭院,一座钟楼,一条条小巷、一座座桥如同一条通过惊喜的隧道。这里让你深深地感受到宋代诗人陆游所作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h3> <h3>每次走在小巷子里,抬头总能看到或教堂,或钟楼的建筑</h3> <h3>前方总有目标,总有参照物</h3> <h3>威尼斯人把街道当做餐厅的一部分,随意随性至极</h3> <h3>走累了,坐下歇歇脚</h3> <h3>有人会问,你去过威尼斯几家博物馆啊?很抱歉,我们并没有专门去走访博物馆,走访哪位名人故居。走进威尼斯,水巷千曲百折,纵横交错,走在其中,很难辨别方位,我们只是顺其自然地闲逛,不强求不刻意。</h3> <h3>探秘四人组</h3> <h3>大运河上的海鸥似的已经习惯了船来船往,已经和平相处了几百年了。</h3> <h3>屹立在斯基亚沃海堤上的青铜雕像——埃马努埃莱二世纪念碑,他是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一位国王(1849-1861)<br></h3> <h3>整座雕塑由前后左右几组小型雕塑组成</h3> <h3>竟然见到介绍中国的公共交通船</h3> <h3>之前提及威尼斯大运河上有四条桥,其中包括最出名的里亚尔托桥(Rialto Bridge)、最年轻的宪法桥(卡拉特拉瓦桥 Calatrava Bridge),在里亚尔托桥附近有座连接威尼斯卡纳雷吉欧区(Cannaregio)和圣十字区(Santa Croce)的灰白色石拱桥,因桥侧的赤足教堂(Chiesa degli Scalzi)故命名为赤足桥,即斯卡尔齐桥 Scalzi Bridge。它是继里亚尔托桥后的大水道中的第二座石拱桥。因连接靠近罗马广场(Piazzale Roma)公共汽车站,桥上每天都是熙熙攘攘的人流,络绎不绝的威尼斯小贩穿梭其中。</h3> <h3>桥上桥下皆有风景</h3> <h3>第四座则是位于威尼斯学院美术博物馆附近的学院桥(Academy Bridge),在大运河的最南边,是由水路进入圣马可广场的最后一道桥梁,也是大运河上最优雅的桥梁。这座看似14世纪的木制单拱桥,建于1934年。这座桥曾经是一个临时性替代品,用以代替1854年此地建造的金属桥。最终因为太优美了,威尼斯人把它永久地保留了下来。</h3> <h3>夕阳下有别样风情</h3> <h3>由于威尼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恰恰位于环地中海地区的亚得里亚海北岸,成为东西方贸易通道的天然交汇口,同样东西方的艺术、宗教文化在此交融。大大小小的120多座风格迥异的教堂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威尼斯的教堂建筑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等,尤为吸引。除了名声在外的几座教堂,还有许多养在深闺人未识,对教堂建筑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来一次教堂探秘之旅。</h3> <h3>安康圣母教堂<br>美国作家詹姆斯形容教堂就像“一个站在沙龙门边的贵妇,她的穹顶和涡卷装饰、扇形边的扶壁和雕像一起组成了一顶华丽的王冠,她那一层层列至地面的宽阔的台阶就像长袍的拖裾。”<br></h3> <h3>小圣西门教堂是在威尼斯大运河边一座很特别的教堂,在圣卢西亚火车站对面,巨大的绿色穹顶很显眼,这座教堂于一七三八年落成,是威尼斯最后一座宗教建筑之一。</h3> <h3>圣斯德望教堂(Santo Stefano)内部简朴中带有庄严感 </h3> <h3>Chiesa di San Giacomo di Rialto</h3><h3>里亚托圣贾科莫教堂</h3> <h3>San Moise</h3><h3>圣梅瑟教堂</h3> <h3>San Geremia</h3><h3>圣杰瑞米雅教堂</h3> <h3>Basilica dei Frari</h3><h3>荣耀圣母教堂</h3> <h3>Redentore</h3><h3>救世主教堂</h3> <h3>San Giorgio Maggiore</h3><h3>圣乔治马焦雷教堂</h3> <h3>教堂内部宛如一间雕塑博物馆,或建筑示范单位</h3> <h3>你知道吗?世界上的第一座公共歌剧院创立于威尼斯;1637年,贵族特龙家族在其大宅内建立了一座公共歌剧院,并对涌入的观众收取入场费,从此歌剧从专为宫廷娱乐而面向公众,在风格上起了更大变化。在1637年至1700年,共有17座歌剧院在威尼斯相继建成。17世纪下半叶,威尼斯成为欧洲歌剧的中心。歌剧院是通过著名演唱家及其咏叹调吸引听众的。而建于1792年的威尼斯凤凰剧院(La Fenice)被公以为世界上最灿烂的歌剧院之一。</h3> <h3>站在凤凰歌剧院前,它朴实的外观很难让人想象这里曾经在威尼斯18世纪的音乐、戏剧界享有盛誉,歌剧《茶花女》、《弄臣》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此首演,几乎所有重要的指挥大师和作曲家都在这里指挥过重要的歌剧演出。剧院在历史上曾经三次遭遇火灾焚毁,但都像不死鸟凤凰一样浴火重生,重建后的剧院精美绝伦。有点遗憾没能入内参观,通过网上的图片可见凤凰歌剧院内部的精美绝伦。也印证了一句话:任何古迹门外看的是年代,而门内才真正表现古迹本身的华丽和辉煌。</h3> <h3>不死鸟——凤凰</h3> <h3>凤凰歌剧院内部富丽堂皇,金碧辉煌</h3> <h3>各种雕刻精美无比</h3> <h3>闲逛中,不知不觉中走到凤凰歌剧院的后门,一条条贡多拉停泊在此,情景再现马克吐温在 《威尼斯的小艇》中描述:“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h3> <h3>自踏上威尼斯的小街小巷,有件物品就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那就是精致的门把手。于是那几天在威尼斯的街头出现一个拿着手机“鬼鬼祟祟”拍门把手的家伙。</h3> <h3>最常见的是威尼斯的守护神——狮子头像、人像、以及其他造型。</h3> <h3>吸引眼球的还有威尼斯的橱窗,少一点艺术细胞都看不懂到底卖的是啥。</h3> <h3>这卖饼卖的够艺术的啊😄</h3> <h3>支付宝已然出现在威尼斯的商店里了</h3> <h3>威尼斯的橱窗里当然少不了威尼斯的特色——面具。关于佩戴面具这一习俗的起源,学术界并没有定论。据说在古时候很对贵族有赌博的爱好,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他们在赌场上都会带上面具。在1162年,威尼斯城邦共和国战胜附近的阿奎莱亚封建城邦国,为了庆祝胜利,威尼斯人盛装打扮,戴上面具,在街头欢庆数日,后来演变为一年一度的狂欢节,而「面具」也成为了这一庆典的一大主角。戴上面具的人,不再有身份、地位、性别、年龄的差别,贵族和平民一起恣意狂欢。渐渐地,人们在工作、外出的时候也喜欢戴上面具,直至18世纪,戴面具的风气发展到了最高峰,社会阶层的区别越来越混乱,这时候威尼斯便颁布了法律条文限制面具的穿戴,禁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戴面具,只能在某些特定的日子(比如狂欢节)佩戴面具。</h3> <h3>一年一度的威尼斯狂欢节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面具,其次是它的华丽服饰。现如今,威尼斯的大街小巷遍布琳琅满目的售卖面具的商店,在市中心,古老的商店或工作室仍然根据古代艺术制作面具。在这里,纸塑和丝带并没有被塑料取代,每件产品都是真正的杰作,耐心而且注重细节。</h3> <h3>这里还有专业教授如何制作面具,可惜没有时间,否则亲自制作一个面具也是蛮有意思的事情。</h3> <h3>莫奈</h3> <h3>Bauta 是威尼斯面具中最经典的一种,它造型简单,以白色为主,下半部分翘起如同鸟喙,方便戴面具者交谈和吃喝。佩戴 Bauta 还需要穿上配套的服装——三角黑帽子、斗篷等,这一套装扮被称为「tabarro」。</h3> <h3>Colombina 是一种半遮脸的面具,仅挡住眼睛、鼻子和脸颊上半部分。通常由金银、水晶和羽毛做装饰。这种面具是以意大利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中的一个女性定型角色命名的。不过现如今,男女都会戴这种面具,这大概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面具种类。</h3> <h3>Medico della peste 的特点就是长长的鼻子和圆圆的眼睛,外观朴素,鲜有装饰,是威尼斯面具中造型最怪异也最好认的一个。不过它起初并不是狂欢节专用面具,而是医生治疗病人时的工具.</h3> <h3>Moretta 是一种女性佩戴的椭圆形黑天鹅绒面具。它起源于法国,当时,名媛贵妇们戴着 moretta 去参观修道院,这种习俗很快传到威尼斯共和国冰风靡起来。戴这种面具需要用牙咬住固定,所以戴上它便无法说话。Moretta 上面常覆盖一层面纱。</h3> <h3>Volto(意大利语的「脸」)又称 Larva(意为「鬼」)也是标志性的威尼斯面具,它以白色为主,配以镀金装饰,有完整的面部特征,遮盖住整张脸,戴上它一点也分辨不出是谁。</h3> <h3>Pantalone 也出自意大利的戏剧,通常是一个鼻子跟乌鸦嘴一样、眼睛歪斜的老头形象。和大部分面具一样,pantalone 只有上半张脸。</h3> <h3>Arlecchino 是形如小丑、颜色鲜艳的面具,盖住整张脸,鼻子短小,眉毛弯垂,嘴角上扬,夸张的头部、颈部装饰。</h3> <h3>Gatto 猫脸面具</h3> <h3>在一条小巷里,我们看到了一家玻璃手工作坊,其实玻璃工艺品在威尼斯是个主要创汇产品,在整个欧洲都享有盛名。看着手工匠人用灵巧的双手,通过敲、拉、拧、吹等手法几分钟就完成一枚戒指,晶莹剔透,五颜六色,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h3> <h3>在威尼斯,有栋风格独特的建筑,被戏称为蜗牛阶梯,源自庭院外部的螺旋式阶梯。这栋建于14至15世纪的的建筑(Scala Contarini Bovolo),几经易手,现在是圣路卡教区作为慈善会使用。</h3> <h3>蜗牛阶梯顶部的圆弧形花窗如同一幅幅拼接画</h3> <h3>从蜗牛阶梯可以看到威尼斯的红色房顶</h3> <h3>威尼斯的小街小巷间总有会那么一些大大小小的广场,供人休息、喝水的地方。</h3> <h3>Campo San Giacomo de Rialto</h3><h3>圣贾科莫广场</h3> <h3>Campo Manin </h3><h3>马宁广场</h3><h3><br></h3> <h3>Calle Zaguri</h3><h3>圣斯德望广场</h3> <h3>在这些广场或教堂边,总能看到一些街头艺术家,或在演奏乐器,或在绘画,或在低声吟唱,或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自己。</h3> <h3>太阳西下,在学院桥附近,我们遇到一位绘画的老爷爷,老爷爷见我们兴致勃勃,就笑着说我正好要收摊回家了,这幅画便宜点卖给你吧</h3> <h3>在威尼斯,还有一道最特别的风景线,那就是水道里、房屋旁那一排排、一簇簇的木桩。这些难以数计的木桩就在楼房前后、水道两边有序或无序地排列着,构成了一道甚为壮观的风景。这些木桩是用来停泊舟船的,就像车库一样。木桩上有红白相间或蓝白相间的条纹,标志出木桩的公有或私有。</h3> <h3></h3><h3>威尼斯,这座漂在水上的城市,亚得里亚明珠,不但以其建筑的独特吸引着游客,而且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让游人流连忘返。</h3><h3><br></h3> <h3>夜深了</h3> <h3>有人抚杯浅饮</h3> <h3>有人怡然自乐</h3> <h3>有人酒酣耳热</h3> <h3>有人乐在其中</h3> <h3>威尼斯的角角落落弥漫着历史的味道,文化的气息,游荡其中,惊喜不断。希望有机会再去探秘[呲牙]</h3> <h3>部分资料和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