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二】凤台推剧艺术——作家曹多勇走访记

希然

<h3>  推剧:源于花鼓灯,是一种流传于沿淮地区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抗战时期,由于日军入侵凤台,推剧因战乱逐渐冷落。解放后逐步恢复、发展。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三:表演--花鼓灯,声腔——扬琴,再加上流行在淮北平原的民间舞蹈。 </h3> <h3>  2018岁末,安徽省作协副主席、专职作家曹多勇来到凤台县考察推剧艺术。</h3><h3> 曹多勇简介:</h3><h3> 1962年出身于淮河岸边的大河湾村,现为安徽文学院专业作家,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中国作家》《大家》《小说界》等国内文学刊物发表中篇小说300余万字。已出版长篇小说《大河湾》《寻父记》《淮水谣》,中篇小说集《曹多勇中篇小说精选》《悬挂立交桥上的风景》,短篇小说集《开口说话》《春天的欲望》,中短篇小说集《幸福花儿开》,小小说集《月亮眼》等9部。其中,长篇小说《美丽的村庄》(合著)获中宣部第十届(2003-2006年)“五个一工程”奖,中篇小说《好日子》获2003-2004年度安徽文学奖。</h3> <h3>  淮南市作协副主席、凤台县广电局副局长高树林陪同曹多勇走访。</h3> <h3>凤台县推剧团负责人介绍推剧发展情况</h3> <h3>  建国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推剧艺术得到不断壮大和飞快发展,在唱腔和板式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较大的革新。在原有的唱腔板式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一些优秀音调和淮河两岸的民间小调,改编和创新了【原板】【快板】【慢板】【导板】【摇板】【散板】等20余种板式,既能够充分表达喜怒哀乐等情绪,又能够满足剧情与角色的感情需要。</h3> <h3>  1955年,凤台县在原有半职业民间班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推剧团,一些文艺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参加了剧团,和老艺人一道进行艺术创造和革新。</h3> <h3>  1959年,在中共凤台县委支持下不,剧团邀请了全县四十多个花鼓灯艺人,挖掘和记录花鼓灯及其它各种民间歌舞传统节目,并请了花鼓灯名艺人“一条线”等来进行传艺,使推剧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唱腔丰富了,表现力加强了,并突出了剧种的地方特色。几年来,凤台县推剧团不断丰富上演剧目,提高演出质量。整理出《摘棉花》、《送香茶》。</h3> <h3>  推剧又名“四句推子”,是在民间舞蹈“花鼓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年轻剧种。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三:表演- 花鼓灯,声腔——扬琴,再加上流行在淮北平原的民间舞蹈。推剧虽然早在建国以前就萌芽了,但形成为戏曲并搬上舞台,还是解放以后的事。</h3> <h3>  推剧音乐是推剧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唱腔是推剧的音乐主体,从推剧大量的传统剧目以及许多现代剧来看,除少数的做功戏和武打难外,大部分优秀剧目以唱为主,以唱致胜,重唱是推剧的主要特点。</h3><h3> 四句推子的唱词,以七字、十字为主,唱腔为起、承、转、合四句式(见谱例:《积肥忙》)。曲调流畅柔美,抒情朴素,以演生活小戏见长。</h3> <h3>  推剧主要以生旦为主,产生之初多为花鼓灯后场小戏,剧目有《小放牛》、《大扒缸》、《青蛇白蛇爱许仙》、《洞宾戏牡丹》等。后来随着推剧艺术的发展和丰富,出现了折子戏,如《送香茶》、《茶瓶记》、《李天宝借粮》等。解放初期剧目多为歌颂新中国建立、英雄人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小戏层出不穷,《新春对歌》、《送情郎》、《双回门》、《赶会》等常在民间传唱。</h3> <h3>  推剧唱腔源于自然状态的地方民间小调,由五音阶组成,委婉抒情、流畅明快。道白吐字采用地方语言,表演传承了花鼓灯的动作、步法,易懂、易唱、易学。由于广泛吸收地方民歌的艺术精华,推剧对研究民间歌舞的演变和戏曲唱腔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h3> <h3>  1997年,凤台艺术学校成立,分推剧、花鼓灯、器乐等班级。</h3> <h3>  为适应新时期观众的视觉与品味,编导人员创造了大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以弘扬和歌颂新时代、新风尚、新面貌之类的剧目,表演中更多了些翻腾跳跃等毯子功。</h3> <h3>  推剧的唱腔结构:推剧的基本唱腔结构是由四个乐句组成。属于方整性乐段。第一乐句(起句)五小节,第二乐句(承句)也是五小节,第三乐句(转)四小节,第四乐句(结句)七小节,前三乐句结束时都了一个两小节的过门,第四乐句结束后再上一个大过门10小节。</h3><h3> </h3> <h3>  推剧艺术风格热情奔放、诙谐幽默,其旋律唱腔、身段、手法,充分体现了淮河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具有显著的地方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h3> <h3> 推剧的板式结构与旋律不论怎么样变化,但落音(转句除外)都是落在主音”5“和属音“2”上,其因是唱腔乐句开始常常多用调式的主音和属音。</h3> <h3> 1955年,凤台县在原有半职业民间班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推剧团,一些文艺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参加了剧团,和老艺人一道进行艺术创造和革新。</h3> <h3>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花鼓灯艺人为丰富玩灯内容,融化了当地凤阳歌、琴书和民歌小调的腔调,并加上过门,成为四句腔,因四句腔推来推去,反复演唱,故取名“四句推子”。</h3> <h3>摄影制作:张兴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