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敦煌

張見端(Jimmy )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敦煌简介</b></h1><h1>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境内,与青海、新疆相邻。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在这群山拥抱盆地之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色浓荫防风固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产举世闻名,人才辈出。敦煌是美丽富饶,神奇诱人的文化圣地。</h1><h1>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在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是中西文化名流荟萃之地。他们彼此相互交融,取精用宏,创造了世界独有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众多文化瑰宝。&nbsp;</h1><h1> 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履蹒跚地走过五千多年漫长曲折历程,古代文化沉淀深厚,至今依然如此丰富多彩。这些文物遗迹、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魅力四射 。</h1><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鸣沙山 月牙泉</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 鸣沙山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五公里处,因沙动鸣响而得名。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这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见。&nbsp;<br>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积13.2亩,平均水深4.2米。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br> 月牙泉自汉代起即为游览胜地,敦煌八景之一。唐代有船舸,泉边庙宇。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历代骚客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史载,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由此,为奇特的月牙泉增添传奇色彩。</h1> 沙漠冲浪 莫高窟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莫高窟</b></h1><h1>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开凿于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始建于前秦时期,历经五胡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西夏、元的历代兴建,形成巨大规模,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南北长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r>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内容包括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先民生产场面,是前秦至元代1500多年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场景雄伟瑰丽。在壁画艺术中可以发现,古代艺术家在民族艺术基础上,吸取伊朗、印度、希腊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h1> 敦煌市区新貌 附篇 — 兰州聚焦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