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12月30日,早上8点我们闲来走两步30多人乘车前往嘉峰镇马庄村,然后徒步经范凹——大岭——西王山——榼山——窦庄。行程大约十五公里,三、四个小时到达目的地——窦庄。</h3><h3><br></h3> <h3>途友厚德载物特意安排四位老友作为向导(梁老师在摄影),在嘉峰公园边上的滨河路上等待我们到来,一起前行。</h3><h3>感谢厚德载物</h3><h3><br></h3> <h3>东攀老马岭,</h3><h3>可当潞泽之门户;</h3><h3>南登历山,</h3><h3>可揽黄河之九曲;</h3><h3>西站乌岭,</h3><h3>可扼河东之咽喉;</h3><h3>携中条而纳百川,</h3><h3>襟沁水而怀太岳;</h3><h3>西汉刘忠,</h3><h3>创建端氏侯国;</h3><h3>荆浩《匡庐图》</h3><h3>变千古之成规、</h3><h3>开后世之基业;</h3><h3>常伦一曲文笔峰,</h3><h3>凤神颖秀、</h3><h3>造诣非凡;</h3><h3>趙树理,</h3><h3>体民情、言民事、</h3><h3>独树大众文学之旌;</h3><h3>晋煤、沁和、沁秀、兰花</h3><h3>乘风破浪、煤海扬帆;</h3><h3>中联、港华、顺泰、新粤</h3><h3>你追我赶、气吞山河;</h3><h3>‘’天下景、有苏杭‘’</h3><h3>‘’天下庄、数窦庄‘’</h3><h3>…………窦庄徒步20K</h3><h3> 文/一打水</h3> <h3>窦庄古村位于山西省沁水县东南部沁河河畔,西距沁水约50公里,东离高平50公里。西依榼山,三面环水,环境优美,文化深厚,是晋东南明代中后期名重一时的大型古堡建筑群,</h3><h3>北宋年间,左屯卫大将军窦璘家族由陕西扶风经端氏迁居到这里,并在村中修建了祖茔,窦庄因此而得名。元代以后,在宋代暄赫一时的窦氏家族最终走向了衰落,逐渐退出政治舞台,笼罩头顶的光环失掉了往日的光泽。而原为守墓下人的张氏家族却得到茔陵风水的泽福而日渐兴隆。张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南京大理寺卿张五典及其子孙三代,关于他们,《明史》有传,重点记述的是张五典的儿子张铨。窦庄古堡并不是太大,东西、南北各长500米,整体布局呈“卍”万字形,分东、西、南、北四条街和四条小巷,因城堡布局形状类似紫禁城,故当地人他为“小北京”。</h3> <h3>古堡周长约2000米,高约12米,墙头宽约1.5米。城墙各拐角及城门处建有角楼、楼门。东、西、南、北四大四小共建有八座城门楼,加上祖居尚书府所修小城——“瓮城”,共九门,故有九关,合称九门九关。城墙下为条石,上为青砖,内添砖、土。部分城段修有暗道与城内建筑及城外建筑相连同,便于防守、出入。现在留下的城墙只有500余米,南城门一座,小北门一座。</h3> <h3>古堡现存古建筑面积约40000余平方米,建筑除大量民宅外,还有庙宇、楼阁、祠堂、书房、校场、法庭、地牢、城墙、城门楼、牌坊、店铺和大量的碑刻等。除佛庙主殿及配殿为元代建筑外,其余大部分为明、清建筑。</h3> <h3>已经很难找到当年“小北京”的风采,但“天恩世锡”的高大牌坊和一座座“尚书府”、“进士第”完全可以让我们想象出当年的规模与鼎盛。</h3> <h3>窦庄堡是明代辽东巡按张铨英烈之故乡,该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城堡坚固。崇祯四年,流寇李自成部将至,众人请张铨夫人霍氏走避,霍夫人曰:“避贼而出,家不保,出而遇贼,身不保。等死耳,盍死于家”。乃率童仆坚守,贼环攻四昼夜,不克而去。山西副使王肇生上表,褒其堡曰“夫人城”</h3> <h3>一八收官来,</h3><h3>徒行撩人怀。</h3><h3>兄弟喜折腾,</h3><h3>一九花儿开。</h3><h3> 文/3 7</h3> <h3>再登榼山</h3><h3>一年三度登榼山,</h3><h3>只因盛名世代传。</h3><h3>不计汗水念虔心,</h3><h3>后人当被文墨染。</h3><h3>天生金牛泽沁获,</h3><h3>吃草产奶沃五谷。</h3><h3>耕读传家百业兴,</h3><h3>福地不乏才人出。</h3><h3> 文/老树皮</h3> <h3>纺线是传统耕织社会的主要生产项目。纺线时先是将棉花拿到弹匠那里将棉花弹成蓬松如火腿肠粗细长短的棉条。棉条放在纺线人的左手方,纺车上有一根叫梃子的钢丝,一端是尖的,朝着纺线人,纺线人先将棉条一头一边往外拉一边一个方向旋转(一般是反时针)搓,然后将头子缠绕在梃子上,顺钢丝直其尖,这样的准备工作完备后就开始纺线,左右手配合合理,右手摇车左手握棉条往外均匀的拉,节奏是短—短—长……周而复始。</h3> <h3>花馍是中国民间面塑品,也称“面花” 。窦庄花馍是当地传统名点,因花式各样而命名。窦庄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几百年历史,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h3> <h3></h3><h3>打铁匠</h3><h3>指旧时以铁为原料锻造铁器的工匠,他们可以凭借手中的一把小小的铁锤打造出各式各样的铁制品,如铁犁、菜刀、剪子刀等,过去农民所使用的大部分农耕工具都是由铁匠打造的,因此,农村也是铁匠最活跃的地区。</h3> <h3>登上城楼登高远眺</h3> <h3>玩一把打芝麻糖游戏</h3> <h3>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有很多城里人没有地记忆,也有很多自己喜欢的小游戏陪伴自己的童年!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当年打芝麻糖的游戏了?那个时候,街道上总是会出现一个人推着自行车,在自行车的前边有一个锣敲着,吆喝着“芝麻糖,芝麻糖,又甜又香,吃了健康!”</h3><h3>在自行车的后座上还有一个扎飞镖的圆盘,圆盘上有一些数字,你打转盘上的数字,转到几就会有几根芝麻糖给你。</h3><h3>这个转圆盘可不是白转的,是需要掏钱的!</h3><h3></h3> <h3>“琉璃咯嘣”无法用机器制作,只能用纯手工制作!</h3><h3>琉璃咯嘣,是一种薄玻璃制造的响器,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了“咯嘣、咯嘣”的声音,清脆悦耳,富有节奏。琉璃咯嘣制作技艺比较复杂,首先要有坩埚炉,一般都是匠人自己动手盘一个火炉,火中间放置坩埚,坩埚里盛着原材料。配制的材料有:废玻璃、纯碱、银石、硝 酸钾、铜、硝、硼砂等。用大火熔化开玻璃,等温度合适时,再用剪刀进行吹、推、墩、烤 、修口等,最后冷却成型。</h3> <h3>琉璃咯嘣</h3><h3>琉璃咯嘣是明清以来中国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薄玻璃制造的响器。</h3><h3>琉璃咯嘣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了“圪嘣、圪嘣”的声音,清脆悦耳,曾在民间广为流行。</h3> <h3>天恩世锡</h3> <h3>进士第</h3> <h3>如今的窦庄,已经很难找到当年“小北京”的风采,但“天恩世锡”的高大牌坊和一座座“尚书府”、“进士第”完全可以让我们想象出当年的规模与鼎盛。</h3> <h3>郭壁分为南北两村,遗留着明清以来的神釆风韵,素有"金郭壁"之称,可想当时繁荣盛况和文化水准,光"进士第"大院就有7、8个。</h3> <h3>郭壁村位于沁河西岸,风光秀丽,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为山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村中历代文人辈出,明、清两代进士多达十几人。这里曾是山西对外的重要通道,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商贾云集、富甲一方,流传有“日进斗金”之民谣。</h3> <h3>这些古韵浓郁的院落,虽不及现代建筑的艳丽,却难以掩饰扑实典雅的美……</h3> <h3>怀着一种寻古的心态,静静的用心与昔日对话。</h3> <h3>收获满满</h3> <h3>古戏台</h3> <h3>小鲜肉</h3> <h3>路途花絮</h3> <h3>我徒步、我快乐、我健康</h3> <h3>用徒步的方式,去感悟生活的意义。</h3> <h3>下午6点安全回到了晋城,一天的活动结束了,大家虽然很累但很快乐。</h3> <h3>有事尽管忙,闲来走两步!快乐徒步,走近自然,轻松生活。</h3>